李遵頊為什麼選擇把一個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帝國交給自己的兒子?

公元1211年,李遵頊廢了李安全,坐上了這個開始步入黃昏期的帝國的王座,做起了繼續復頭西夏風的大夢。李遵頊是一個有重興西夏夢想的帝國繼承者,他已經看到崛起的蒙古軍隊執意要滅絕西夏。權衡利害後,他採取了聯金抗蒙的外交政策。西夏的使者出發了,目的地是金國的首都。他們帶著西夏願意臣服金朝,並和金朝聯手抗擊共同的對手蒙古的使命。令西夏帝國的君臣沒有想到的是,此時的金朝已經遠非曾經橫掃中國大江南北的那隻勇猛的“海東青”了,他們在消滅“東北虎”契丹政權後,整個帝國也未能避免上升至巔峰後的下滑宿命,奢侈淫摩之風,就像草原上的暴風,席捲帝國的上層。而底層民眾在連年征戰中也怨聲載道,生活困窘。走下坡路的金帝國,看到來自西夏的使者,自然願意與之結成盟友,共同抵抗蒙古軍隊。

李遵頊為什麼選擇把一個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帝國交給自己的兒子?

李遵頊繪圖

金國方面當即讓西夏使者回復李遵頊,雙方願意結成抗蒙聯盟,並於李遵頊即位第二年就冊封了他金國的冊封,是李遵頊和疲軟的西夏的一根救命稻草,他下令朝中為此進行隆重慶賀。慶功酒的香味還沒散盡,金夏聯盟的消息就傳到了成吉思汗的耳中。他清楚,在蒙、金、夏的三角關係中,任何兩方聯盟,都是第三方的勁敵。成吉思汗不能看著金、夏聯手成為自己的強大對手,而摧毀金、夏聯盟的最好辦法就是對實力弱些的西夏下手。

李遵頊為什麼選擇把一個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帝國交給自己的兒子?

成吉思汗繪圖

自公元1210年西夏歸附後,蒙古便在征戰中徵調西夏軍隊參加戰爭,尤其是在遠征西域時,不斷向西夏徵兵、徵糧出征中亞前,成吉思汗派使者前往西夏,帶去了徵西夏兵加入蒙古西征軍的通知,並對李遵頊說:“汝曾言,為我右手焉。(今)撒兒塔勒(指花剌子模)百姓斷我金繩矣。將征討以折證,其為我右手而行之。”意思是說:你們曾經答應,將來一發生戰爭,可以做我們的右翼。現在花子模人挑起了爭端,我已決定征討他們,請你做我的右手隨我一起出徵吧。還沒等李遵頊開口,守在今內蒙古阿拉善盟的西夏大臣阿沙敢布就搶先發話了:“氣力既不足,何以稱汗為?”在這樣的一些鷹派人物的支持下,本身就一直動搖的李遵頊代表西夏王朝回覆:拒絕出兵助戰!

李遵頊為什麼選擇把一個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帝國交給自己的兒子?

古代軍隊

遭到拒絕的成吉思汗十分氣惱,但因為當時要集中兵力西征,成吉思汗只好“姑罷之”,暫時放下西夏。但西夏的這次反覆給成吉思汗的內心留下了仇恨的種子,他明確表示:“若獲長生天之佑護,得以牢握金勒歸來後,卻再理會之。”而且,派人詳細偵探阿沙敢布駐守地區的軍事情況,為後來出兵阿拉善取勝埋下了伏筆。成吉思汗帶領蒙古軍隊遠征西域時,給大將木華黎留下了時機成熟時攻打西夏的命令。公元1217年冬天,這個機會來了。木華黎派兵侵擾西夏,西夏境內出現了面對蒙古軍隊“列城不能御”的慘敗局面,使蒙古軍隊得以長驅直入,再次抵達國都中興府城下。李遵頊據城苦守二十多天後,將守城的重任託付給太子德旺,自己率隨從逃亡陪都靈州並派人求和,等蒙古軍隊撤離後,才返回中興府繼續做自己的西夏皇帝。

李遵頊為什麼選擇把一個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帝國交給自己的兒子?

中興府遺址

公元1221年的中國大地上,軍事格局的分化和裂變更加迅速且明朗。成吉思汗帳下的大將木華黎已經征服了原屬於金的華北平原,攻取陝西成了他的下一個目標。夏天,木華黎向西夏提出借道攻打原屬於西夏的葭州(今陝西省佳縣)。這個要求引起了李遵頊的極大恐慌,他認為這是蒙古軍將再次攻打西夏的信號,便派大將塔海在河套地區宴請木華黎,犒勞其手下的蒙古軍隊。弄清了木華黎的意圖後,西夏方面派兵五萬由塔海帶領隨蒙古軍隊出征,這是西夏曆史上第一次正式派兵參加蒙古軍隊的軍事行動。在西夏軍隊的幫助下,蒙古軍隊在11月就攻破了素有“鐵打的葭州”之稱的葭州。

李遵頊為什麼選擇把一個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帝國交給自己的兒子?

木華黎石像

木華黎為了防備西夏乘機奪回葭州,也為了日後更好從東邊攻取西夏便派手下大將石天應留守葭州。這個舉動引起了西夏方面的不滿,李遵頊明白這是蒙古方面對西夏保有戒心的體現。但在強大的蒙古軍隊前,為了消除這種戒心,李遵頊更加討好地派大將迷僕帶領三萬西夏軍隊到陝北,和蒙古軍隊匯合,幫助蒙古人攻取了金統治下的綏德、延安等地。西夏軍隊的相助,使蒙古軍隊南征的步伐明顯加快。繼續做蒙古幫手的西夏軍隊在攻金時數次失利,遭到蒙古方面的多次責問。惶恐不安的遵頊發覺幫蒙古軍隊進攻金朝的尷尬和危險,帝王之位對他來說日益成為沉重的負擔。公元1223年,遵頊將西夏的帝位傳給了兒子,自己去做西夏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太上皇去了。他將一個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帝國交給了兒子,也將自己的身影就此隱於西夏曆史深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