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文與“永貞革新”:明明是一盤好棋,為何被下了個稀爛

王叔文與“永貞革新”:明明是一盤好棋,為何被下了個稀爛

“永貞革新”是中唐時期著名的歷史事件,這次改革運動,歷時半年左右即告失敗。作為革新運動主要領導者,王叔文生前被皇帝譽為“偉人也”,但改革失敗後被政敵抹黑,遭賜死在任上。他的追隨者大文豪劉禹錫、柳宗元等被貶20餘年,結局令人唏噓。

一、勢如累卵的執政皇權

經歷“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由盛轉衰。唐德宗李適在位27年間,藩鎮割據形勢嚴峻,地方政權日益藐視皇權,造反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涇原兵奉前盧龍節度使朱讖,甚至把唐德宗從皇宮逼到了梁州,一年後才得以重返長安。

晚年的唐德宗,更加昏庸無度,不任宰相而親信佞臣。受到寵信的宦官一手遮天,不僅把持行政、經濟大權,連京師精銳部隊神策軍亦為他們掌握。他們一方面排除異己,打擊忠良,一方面享樂揮霍,在推出“五坊小兒、宮市”等方面為所欲為。

王叔文與“永貞革新”:明明是一盤好棋,為何被下了個稀爛

唐德宗

何謂“五坊小兒”?

“五坊小兒”是皇宮派出來網羅鳥雀的那些小宦官。當時宮內享樂成風,宮內設有鵬坊、鶻坊、鷂坊、鷹坊、狗坊,總稱為五坊,供皇帝日常觀賞玩樂。為了飼養這些食肉的動物,皇宮常常派出小宦官到民間網羅鳥雀,對百姓生活造成騷擾。

據韓愈《順宗實錄》上記載:“五坊小兒”張搐以暴橫斂財聞名。他時常把抓鳥的網放在人家門前,阻礙百姓自由出入。有時候把網掛上井上,連百姓過來打水也不允許。有人好奇湊近來看,被他以“汝驚供奉鳥雀”為名痛打一頓,最後出錢相求才放走。

所謂“宮市”,則是皇宮向外採購日用品。

宮市本來由朝廷官員採辦,到了德宗執政時期,宦官接手了這事。這些負責採購的宦官,打著以皇宮需要的旗號,幹著強買強賣的勾當,以極低的價錢,從民間市場蒐羅貨物。商人縱使賠本也不敢不給,否則不但貨物會被宦官強行奪走,還會被關入牢獄。

白居易《賣炭翁》中那位老者,辛辛苦苦燒了一個冬天的炭,本想拿到市場換點錢米回家養活家人,卻被宦官“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真正欲哭無淚。

《順宗實錄》卷二亦有記載:宮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與人為市,隨給其值。正是當時實際情況的真實記錄。

王叔文與“永貞革新”:明明是一盤好棋,為何被下了個稀爛

賣炭翁表現的場景

當時長安城內,只要宦官出來採購,就好像一群惡狗出來搶食一般,市場商人紛紛躲避或關店,以避免遭殃。可以說,當前朝廷和老百姓的關係已經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迫切需要一場變革來進行調和。

二、政治素人的上升之路

老皇帝執政的一系列弊端,太子李誦把一切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為何幽居深宮的太子能知道這些?這一切都是因為太子身邊有個叫王叔文的聰明有才智的人。

王叔文出生於盛產“師爺”的越州山陰(浙江紹興),出生貧寒,但常以秦朝苻堅的丞相王猛的後裔自居,並以激勵自己。王叔文有個特長就是善於弈棋,因而被先帝唐德宗任命為“翰林待詔”,留在身邊下棋解悶,不久又被派到東宮,讓他陪伴太子李誦讀書。

王叔文腹有詩書、志向高遠。雖然只是個低品級的小官,但他非常清楚錢穀才是治國的根本,必須抓住財權,才能操控士人掌握軍隊。藉著陪太子下棋讀書的機會,他與憧憬執政的太子談論民間疾苦和政事得失,探討治國安邦之道,深得太子信任。

王叔文與“永貞革新”:明明是一盤好棋,為何被下了個稀爛

王叔文

有一次談到“宮市”的弊端,太子說:我想跟父皇認真地談談這事。身邊的一眾謀臣都說連聲說好,只有王叔文在旁邊默不作聲。等到大家都退下去以後,太子叫住王叔文問道:我們剛才都在談宮市的事,獨獨沒看到你說話,你難道有不同意見嗎?

王叔文回答說:我承蒙太子的寵幸,有意見怎麼敢不說出來呢?只是太子的職責應該是“視膳問安”,每天要關心和問候的父皇吃飯、睡覺、健康問題,不應談去及外面的政事。如果你這個時候提出改革弊政的想法,皇帝會懷疑你可能想要奪權繼位了!

王叔文勸太子不要在德宗面前談論外朝之事,以免被皇帝疑忌培養勢力,這實在是觀察唐代歷史後所獲得的經驗。唐代從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奪了李建成的太子位,到唐德宗之前,15名太子當中,先後有多達8人被廢黜或被殺,可見歷來太子地位不穩。

太子聽了王叔文的話後既吃驚又感動,“非先生,寡人無以知此”,甚至還因此掉下眼淚。估計當時太子一方面高興身邊有這樣一位既聰明又有謀略的老師兼能臣;另一方面感嘆王叔文的忠誠可靠,若不是他及時指出來,自己可能連繼位的機會都可能失去。

王叔文在得太子賞識後,即開始為東宮儲備人才。他與韋執誼、陸質、呂溫、李景儉、韓曄、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十數人定為死交,還網羅了凌準、程異等一干青年才俊。《順宗實錄》卷五記載,王叔文跟太子講:誰可以當相,誰可以當將,希望太子登基後能重視並任用這些人。而太子對他亦充分信任“宮中之事,倚子裁決”。

王叔文與“永貞革新”:明明是一盤好棋,為何被下了個稀爛

“永貞革新”的主要成員

三、一場短命的政治變革

貞元21年亦即公元805年正月,久病不愈的唐德宗李適去世,44歲的李誦依例繼承帝位,是為唐順宗。作了二十五六年太子之後,李誦站到了皇權統治的最頂端,有機會施展自己的執政綱領。而當時比李誦內心更為激動的,應當是王叔文。

唐順宗自貞元21年2月正式即位,王叔文即被任命為起居舍人兼翰林學士,一個月後,兼任度支鹽鐵轉運副使,掌握財政大權,由清客一躍而為政客,開始推行他的改革。

根據《順宗紀》《實錄》《資治通鑑》等記載,歸納起來,約有以下幾項:

  1. 罷翰林醫工相工占星射覆冗食者42人;
  2. 貶貪刻百姓的京兆尹李實為通州長史;
  3. 召回長期被貶在外地的正派、清廉、親民的官員陸贄、陽城、鄭餘慶、韓皋等人;
  4. 諸道除赦正率稅外,諸色雜稅,並宜禁斷,除上供外,不得別有進奉;
  5. 放出宮女300人於安國寺,又放出掖庭教坊女樂600人於九仙門,召其親族歸之;
  6. 赦免城繫囚,對犯了大辟(死罪)的降為從流(流放到邊遠地區的),流以下減一等;
  7. 以言金吾衛大將軍範希朝為右神策統軍,充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兵馬節度使;
  8. 免除21年10月以前百姓所欠諸色課利租賦錢帛共52萬6842貫、石、匹、束;
  9. 貞元之末,政事為人患者,如宮市、五坊小兒之類,皆罷之;
  10. 命朝臣及地方官各薦德才兼備、學術精深或有吏才的各種人才,以備任用;

.........

這些以輕賦稅、減刑罰、去貪汙、用正人、舉賢才、開言路的改革舉措,目的在於鞏固皇權,穩定統治,但確確實實減輕了百姓負擔,革新了官場風氣,受到百姓歡迎。從當時“人情大悅”,“百姓相聚歡呼大喜”記載來看,明顯是具有進步和革新意義。

王叔文與“永貞革新”:明明是一盤好棋,為何被下了個稀爛

唐順宗李誦

四、和平改革比造反更困難

前朝有弊政,新即位的皇帝迫切希望革故鼎新,這本是歷史上屢見不鮮的事。但在古代政治體制下,和平的改革遠比暴力造反來得更加困難,成功機會少之又少。

“永貞革新”雖然上有皇帝支持,中有韋執誼、王伾、陸贄、呂溫等能臣支持,以及柳宗元、劉禹錫等青年才俊鼎力襄助,但依然難逃失敗的命運。

“永貞革新”僅施行146天后,即宣告失敗。憲宗即位後,宦官重新得勢,改革派的核心人物王叔文、王伾隨即遭到貶逐,主要參與者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等被貶到地方上當司馬,史上稱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一是所依賴的皇權徹底旁落。王叔文的權力是皇帝賦予的,順宗是改革的最大後臺。但偏偏順宗身體欠佳。在德宗執政時期就因為經常生病,經常缺席場合,差點被取消繼承權。當上皇帝以後,因為中風口不能言,幾乎成了啞巴,只能在宮中帷帳下決策,一切大小事務,均由順宗貼身宦官李忠言、妃嬪牛昭容進行傳遞。

王叔文與“永貞革新”:明明是一盤好棋,為何被下了個稀爛

唐代宦官服飾

所以每每百官奏事之後,先由王叔文在翰林院做出決策,再由王伾進宮告訴宦官李忠言,李忠言再去告訴牛昭容,牛昭容領到皇帝的旨意,再詔行天下。

剛開始王叔文僅僅是見不到順宗皇帝而已,沒多久李純被正式冊立為太子後開始監國,開始調整人事。接著順宗又以“內禪”名義,正式傳位給兒子唐憲宗。擁立憲宗的那一幫人,本來就看不慣王叔文,上臺後就把他踩在腳下,改革失敗早有前兆。

二是韋皋等地方實力的強大壓力。唐代藩鎮割據,地方政權自成體系。作為當朝宰相、王叔文施行改革的重要支持者韋執誼,亦對他們忌憚三分。有一次宣歙節度使的屬官羊士諤到長安辦事,因為公開批評王叔文,王叔文聽後大怒,要請詔斬之,韋執誼一再勸說,由殺頭改為杖責,最後改為貶到地方當縣尉。

王叔文與“永貞革新”:明明是一盤好棋,為何被下了個稀爛

藩鎮割據

劍南節度使韋皋擁兵一方、權威勢大,他派部將劉闢到朝廷走門路,希望王叔文把荊南三川等地,劃歸到劍南節度使統領,並表示如果答應了,我們就會支持你,否則會找會麻煩。王叔文不但沒答應,還把他的部將劉闢給斬了,從而徹底把韋皋得罪了。後來帶頭上表迫使順宗退位下臺的藩鎮,正是韋皋

三是撼動了宦官等保守派的奶酪。宦官掌兵,出於皇帝不信任文武大臣的一種私心。順宗的德宗剛剛繼位不久,就遇到朱讖叛亂,倉皇逃出首都,軍隊全跑了,只有宦官竇文場率領少數武裝護駕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唐德宗從此不信任武臣,把軍權再度交給宦官掌握,不僅禁衛軍屬於宦官,而且對各鎮武裝也設有監軍,由宦官充任。

後來的唐憲宗亦對宦官掌握兵權列放心,稱其為家奴,“此家奴耳,向以其驅使之久,故假以恩私,若有違犯,朕去之輕如一毛耳!”

王叔文與“永貞革新”:明明是一盤好棋,為何被下了個稀爛

宦官之後掌握軍權

王叔文很清楚軍權的重要性,所以派右金吾大將軍範希朝為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節度使,讓度支郎中韓泰為行軍司馬,行軍司馬相當於副司令兼參謀長。原先掌握軍權的宦官俱文珍等當然不甘心,他們就召集翰林的一幫老學士入金鑾殿,起草立太子詔,軍權很快就被他們重新奪了回去。

四是改革派自身政治經驗的不足。王叔文和他的改革派主要都是中級官員,王本人雖然頗有謀略,但總歸只是個陪太子下棋的遊客,難以成為文武百官的領袖,只好利用韋執誼做傀儡,而韋執誼起先也只是個正四品的尚書左丞,也沒有什麼聲望,在這種形勢下進行一般性的改革,也容易打草驚蛇,想奪宦官兵權就更加困難了。

當時有六個翰林學士當中,鄭絪、衛次公、李程、王涯他們資格都比王叔文老,看到王伾、王叔文手握重權,他們也不滿意,所以與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等人站在了同一戰線上。而子弟兵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都是剛入職場的新人,難當大任。

五、改革失敗的歷史回聲

“永貞革新”作為一場複雜的政治事件,處於不同的立場 時代,儘管對其評價都會呈現巨大的差異,但他們抑制宦官集團,改革德宗朝弊政,想重振朝綱,對於推動歷史發展不能說沒有積極意義。

王叔文與“永貞革新”:明明是一盤好棋,為何被下了個稀爛

永貞革新

但他們僅僅依靠脆弱的權力靠山,就想否定前朝官僚系統,拋棄內朝宦官和翰林學士,以及外朝的宰相朝官系統,顯然過於天真。加上改革之初就急於掌握兵權、財權,不能循序漸進,步驟明顯操之過急,改革派自身還存在內部矛盾不能化解,更缺乏分化敵對陣營的謀略,其失敗是無可避免的。

改革派的核心人物遭到貶逐後,王伾不久病死,王叔文第二年亦被賜死。“八司馬”中的兩大文豪的劉禹錫、柳宗元一生交好,歷史都是值得稱讚的廉能之士。不幸的是,柳宗元被貶數年後,病死在柳州刺史任上。

王叔文與“永貞革新”:明明是一盤好棋,為何被下了個稀爛

劉禹錫

一代文豪劉禹錫儘管21歲即中進士,卻因為在仕途明顯看好之時,被捲入了“永貞革新”這場旋渦當中,青年時期即離開主流視線,從此再也沒有迴歸過。

劉禹錫被貶後輾轉出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蘇州刺史等地方小官,終生鬱郁不得志,直到垂垂老矣,才回到朝中

“八司馬”還有一位不以文采出名的程異,他在擔任地方上財政官時,為朝廷調配糧餉,做得非常出色,為征討藩鎮、平定淮西吳元濟叛亂做出貢獻。後來唐憲宗任其為鹽鐵轉運使兼御史大夫,為國家管理錢財十幾年,死後家無餘財,得以青史留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