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永貞革新為何又被稱為二王八司馬?

門道提醒:農曆二月初七

永貞革新,又稱二王八司馬事件,王八司馬指的是唐順宗年間推行一系列善政的一批革新派官僚士大夫,主張打擊宦官勢力、革新政治,其中的"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馬"指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他們在改革失敗後,俱被貶為州司馬。

永貞革新為何又被稱為二王八司馬?

安史亂後,君主不信朝臣,宦官得以干政。肅宗時的李輔國,代宗時的程元振、魚朝恩,以宦官執掌兵符,權力更大。德宗出奔奉天,因竇文場、霍仙鳴護駕有功,歸以二人為神策中尉,宦官主管禁軍遂成為制度。此後,宦官以軍權在手,無所顧忌,干政益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抑制宦官勢力,奪回國家軍權,也成為唐王朝君臣必須正視的問題。

永貞革新為何又被稱為二王八司馬?

公元805年(貞元21年)在順宗的支持下,王叔文集團掌權,以韋執誼為宰相,頒佈一系列明賞罰、停苛徵、除弊害的政令,革除宮市、五坊小兒及進奉等進展較為順利。史稱“市裡歡呼”,“人情大悅”。為了統一事權,革除弊政,王叔文集團特別注意掌握財權和從宦官手中奪取兵權,乃以與劉禹錫有聯繫的宰相杜佑兼度支使及諸道鹽鐵轉運使,王叔文為副使,韓曄、陳諫、劉禹錫、凌準判案,李諒為巡官,程異為揚子院留後。其中西川節度使韋皋妄圖完全領有劍南三川,以擴大地盤的陰謀也未能得逞。王叔文乘勢命宿將範希朝為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節度使,韓泰為其行軍司馬前去接管宦官手中的兵權,又以與凌準有聯繫的老將範希朝為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兵馬節度使,以便奪取宦官掌握的京西諸鎮神策軍兵權。但因遭到宦官集團的強烈抵制,奪兵權計畫未能實現。

永貞革新為何又被稱為二王八司馬?

不久,唐順宗中風,經過治療後啞了,失去執政能力。而王叔文因為母親死了,按例要告假回家守喪,王伾也突然患了中風,革新派失去了中堅力量。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等和劍南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韋皋、荊南(今湖北江陵)節度使裴鈞、河東(今山西太原南)節度使嚴綬串通起來反對王叔文集團,策動神策軍將官拒絕範希朝接權,又暗中策劃宮廷政變;宦官俱文珍等遂和外藩劍南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等人聯合反對改革派。並乘機紛紛上表,脅迫順宗禪位。先於三月迫使順宗立李淳為太子,順宗久病失語,又遭宦官與藩鎮激烈反抗,八月被迫禪位,並改元“永貞”。第二年的正月,順宗李誦便因病去世了。唐順宗在位僅8個月。

永貞革新為何又被稱為二王八司馬?

宦官得勢以後,王叔文、王伾即遭貶逐。王伓被貶為開州司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戶,次年賜死。 公元805年(永貞元年)八月,太子即位,是為唐憲宗李純。韋執誼被貶為崖州司馬,韓泰被貶為虔州司馬,陳諫被貶為台州司馬,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劉禹錫被貶為郎州司馬,韓曄被貶為饒州司馬,凌準被貶為連州司馬,程異被貶為郴州司馬。

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二王八司馬事件”。因順宗在位期間的年號為“永貞”,故又稱這次政治革新運動為“永貞革新”。永貞革新宣告失敗,前後共146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