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的恐龍效應——輝煌和隕落同源

交易者戴上光環與走向隕落,從本質上來說其實是同源的。

7800萬年以前地球的自然環境是那麼溫暖和潮溼。此時爬行動物非常迅速地適應了當時的自然環境,將自己快速發展壯大起來。由於對環境的適應,而搶佔了越來越多的生存資源,最終成為當時地球的主人。突然地球的自然環境開始變得寒冷與乾燥,曾經帶上光環的恐龍迅速地滅絕了,而從來就沒有展露過鋒芒的昆蟲卻活了下來。

市場和我們生活的自然界有很多相似之處,在不同的時間段內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市場特徵。以股市為例,1995年以前市場熱點是小盤、績優、含權; 1995年市場熱點是異地、大盤、低價; 1996年到1997年上半年市熱點為績優、大盤的行業龍頭; 1997年下半年到2001年市場熱點為績差、小盤、曾經被譽為“死亡板塊”的題材股票: 2001年至2008年的市場熱又回到以業績為主線的價值投資。

大盤與小盤、績優與績差、價值與題材等等,這些互相矛盾的概念都在股市某個特定的階段稱霸一時。 1998年至2001年市場以不炒市盈而炒“市夢率”為主流理念,而之前和之後市場的主流理念都在宣稱“業績是市場永恆的主題”。從基本面來劃分的話,還可以把特點的概念進行更細微的劃分。但這些更微觀的概念,似乎壽命會更加短暫。

從技術面來看,市場在不同的時間段內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市場特徵。有時價格在一個非常窄幅的空間內不斷整理 ,有時價格又不加停頓地勇往直前:有時市場牛市沖天,有時市場又熊氣瀰漫:有時市場運行非常緩慢,總是一步三回頭, 有時市場的趨勢特徵又強大的超過所有人的想象力。

根據“鉅變效應”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截然不同的轉變往往發生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而並不是緩慢漸進地改變。2001 年6月之前市場不溫不火地橫向整理,而之後市場卻迅速走出了誇張的下跌行情:2005年7月以前市場熊氣瀰漫,而之後似乎突然就變成了勢不可擋的牛市。這種在兩個極端之間跳動的現象,在市場上屢見不鮮。

做交易不外乎就是靠對規律的尋找,找到某種概率優勢。而規律我們又可以分為微觀規律、宏觀規律。越微觀的規律就越能讓交易者創造出輝煌的戰績,但同時越微觀的規律能夠保持的有效時間就越短。同樣,越宏觀的規律就越能夠保持更長的有效期,但同時越宏觀的規律就越難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創造出輝煌的戰績。

曾經在股市上,熊市中我通常不是做得最好的,做得最好的是死空頭;牛市中我通常也不是做得最好的,做得最好的死多頭;但有意思的是,一輪牛熊循環過後,能夠超越我戰績的人總是寥寥無幾。所謂死空頭就是把熊市中任何上漲都視為反彈的人,死多頭就是把牛市中任何下跌都視為回調的人。而對於我來說,無論牛市還是熊市, 也無論我是看漲還是看跌,只要是能夠超過一定幅度的反向運動,我都會視為趨勢的改變。如果趨勢沒有改變,我會在其後更不利的價位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很顯然有成本的人,永遠沒有無成本的人利潤大。

也許“恐龍效應”真的能夠很好地解釋,為什麼很多交易者都是在戴上光環後快速地隕落。能夠戴上光環的交易者,必然更多地利用、依賴了市場中的微觀規律。同時他們的輝煌也不可能過多地在交易中考慮到成本問題。一個交易者越能適應當時的市場環境,似乎就越不可能適應變化後的市場環境。這時通過過度適應市場而戴上光環的同時,也就為其後的隕落埋下了伏筆。當市場的特徵出現鉅變的時候,這種過度適應市場的交易者就會被市場迅速掃地出門。


股市中的恐龍效應——輝煌和隕落同源



在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脫穎而出不久的哺乳動物,也生存著遠為古老的昆蟲,但這之間的恐龍卻滅絕了。有意思的是,在我們能夠看到的交易書籍中,也存在著別無二致的現象。我們能看到最近幾年才風靡起來的最新交易技術,也能看到上個世紀初流傳下來的交易理念,但這之間的幾十年似乎真的是一種真空。記得1997年時, 市場流傳著種“小波浪理論”的分析方法,據說當時抄底逃頂屢試不爽,但後來這種方法就沒有任何用武之地了。也許越古老、越簡單的交易理念才能越接近交易的本質,而那種精確的交易技術似乎總是會迅速被人遺忘。

按照這種理論推導下去,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好的交易者應該是那種從來沒有展露過頭角的人。這和我們的常識似乎不太相同,交易比賽的獲勝者在展示他們輝煌戰績的同時,總是能夠吸引更多交易者的眼球。在我看來,好的交易員應該是默默無聞的,他們沒有任何可以炫耀的輝煌。而這些默默無聞者,卻一遍一遍地看著其他高手從戴上光環到迅速隕落的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