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國軍的王牌機械部隊配置了哪些美式武器?

金色漁鉤


抗戰時期國軍的所謂“王牌機械部隊”,其實只有兩支部隊有資格入選,第一個是1939年以杜聿明第200師為基幹擴編的第五軍(初期番號為新編第11軍),該軍也只有第200師才是真正的機械化師。第二個是1943年在印度組建的新一軍(駐印軍主體),由於該軍擁有3000多輛(臺)機動車,以及戰車重炮等先進武器,因此是貨真價實的機械化軍。

(杜聿明)

但是第五軍組建於抗戰初期,其主要裝備是蘇聯援助的坦克、裝甲車和汽車等等,因此是不能夠列為“美械部隊”的。1944年以後國軍擬用美援武器總共裝備12個軍36個師(包括第五軍),由於“僧多粥少”,最後雖然完成了39個師換裝美械,然而軍的數量卻超標了,造成每個軍只有兩個師換裝,並且這些所謂的美械部隊機械化或者摩托化程度很低。

比如1945年初湘西會戰時,胡璉的第18軍從常德方向加入戰團,其主力第11師基本是靠著兩條腿跑路趕來的,該師也是第18軍當時唯一換裝美械的部隊。因此,符合如題特徵的部隊只有新一軍,其它美械部隊多是不太合格的“水貨”,武器配置多為美械、日械甚至國械的大雜燴,更別提什麼機械化了。

(鄭洞國)

新一軍的情況比較特殊,它的裝備和預算並不在《租借法案》的範圍之內,也就是不佔國內美械部隊的份額,是美英為反攻緬甸北部而直接武裝起來的一支部隊,說難聽點有“僱傭軍”的意思。所以新一軍的武器裝備和火力配置,確實是按美軍“輕步兵師”的標準執行的。初建時軍長鄭洞國,下轄孫立人新38師和廖耀湘新22師,後來又用國內補充的兵員增編了一個新編第30師。

以新38師為例,該師下轄第112、第113和第114共三個步兵團,師部居然轄有7個營的直屬部隊,其中兩個山炮營、一個榴彈炮營、機械化輜重營、工兵營、通信營和教導營,此外還有特務連、搜索連、軍械連、偵察隊、衛生隊、野戰醫院等直屬部隊,全師兵力約12500人。

(孫立人)

主要配備的美械武器包括:12門105毫米榴彈炮、24門75毫米山炮、36門105毫米重迫擊炮、36門81毫米迫擊炮、162門60毫米迫擊炮、12門37毫米戰防炮、108挺勃郎寧重機槍、85具火焰噴射器、108具火箭發射筒、360挺輕機槍、衝鋒槍及卡賓槍各約500枝、美式自動步槍1080枝、恩菲爾德步槍數千支,擁有汽車300多輛,騾馬1000餘匹。

而國內戰場上的第18軍第11師,卻只有美式105毫米榴彈炮八門、美製75毫米山炮24門、迫擊炮84門,重火力還是有差距的,根據同時換裝的第74軍第57師171團一名機槍連長的回憶:“我軍雖已確定為美式裝備,但武器裝備尚未完全斟換,機槍連按編制應為四個排八挺美式重機槍,但此時只有六挺,第1、2、3排為槍排,4排暫為彈藥排”,可以看出,即便是第一流的精銳部隊,其武器配備仍與新一軍無法相比。

(謝爾曼中型坦克)

新一軍除下轄的3個步兵師之外,軍直還包括重炮團(36門155毫米美製榴彈炮)、戰車營、105毫米榴彈炮營、高射炮營、重迫擊炮營,特務營、通信營、工兵營、汽車營、搜索營、輜重營、教導總隊和軍野戰醫院,甚至還有獸醫所,全軍總兵力43000餘人。該軍擁有3000多輛(臺)軍車和3000多匹騾馬,本來有條件配備更多的車輛,但由於緬北作戰多為山區,所以增加了騾馬比例。

尤其是新一軍編成內的戰車營,也就是原駐印軍總指揮部直屬第一戰車營,配備了美製33噸M4“謝爾曼”中型坦克和12.7噸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而“謝爾曼”坦克是國內美械部隊完全沒有裝備的,更沒有155毫米重炮,因此其重型武器和火力只相當於新一軍的一半左右。

(蔣介石和鄭洞國)

另外,新一軍的作戰後勤由美軍提供充足的彈藥物資,以及第14航空隊的空中支援,這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在戰史上,第五軍在1939年的崑崙關戰役中雖然獲勝,但傷亡遠超日軍第5師團,只能算“慘勝”。

而新一軍在緬北反攻中大敗日軍第18師團以及增援而來的第2師團一部,並且傷亡要大大小於日軍,就是這個道理:雖然都是“機械化部隊”,但是裝備細節、火力強度、彈藥補給以及空中支持都不在一個檔次上,如果八路軍能有這樣的配備,日寇華北方面軍早撒丫子逃往關外了。

(新一軍戰車部隊)


度度狼gg


據民國34年(1945年)6月,國民政府軍政部編撰的《軍政統計》

國府陸軍各機械化部隊包括機械化學校在內,武器編制及現有數統計如下:

可以看到表中的美式武器有點50高射機槍,點45衝鋒槍以及疑似美式武器的柏郎林(即勃朗寧輕機槍,國軍裝備的勃朗寧有比造7.92口徑,也有美援7.62口徑。)

再看車輛

從上到下我們看,表中的美式戰車有M4中型坦克、M3A3輕型坦克和福特小戰車。

再看下一張

首先表中可以確定是美式裝備的是點30口徑重機槍,還有火箭炮應是指美製火箭筒。

另外,以上表格沒有反映的東西也有很多,比如1945年7月裝甲兵第一團脫離48師之後,接收了駐印軍戰車第二營、第三營的裝備,僅GMC卡車(也就是美國通用公司的吉姆西)就有120輛,還有吉普車、道奇車等。但是在上述表格中卻找不到在此之前駐印軍戰車第二、第三營的車輛保有量。(從表格的記錄方式來看,也可能是統歸入戰車訓練處那一列的數據中了)

再比如,48師搜索團裝備過美製M3A1裝甲偵察車,

駐印軍戰車營曾經裝備過美製M3A1半履帶裝甲車

這些表中也未予以反映。

雖然這份統計中對駐印軍各部情況描述不明,表上很多裝備也沒有明確說是何樣式,不過考慮到駐印軍戰訓後勤由美國人包辦,拋開駐在國內的48師和裝甲兵第二團不論,至少隸屬駐印軍的機械化部隊所裝備的主要武器不論槍炮戰車,應均系美式。

附:駐印軍戰車營及所轄各單位編制概況如下: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抗戰時期,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國軍獲得的美式武器裝備中,除了2萬餘輛軍用汽車以外,有1300餘架各類飛機、M3A3輕坦克604輛、36門M-1918式155毫米榴彈炮、481門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600門75毫米山炮、300門M-3式37毫米戰防炮、2000門60/81毫米迫擊炮,32門M-2式90毫米高射炮、178門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

此外,美國提供了1000餘支M1式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310具M-1式火焰噴射器、1200餘支14毫米反坦克槍、1500挺M-1917勃朗寧重機槍重機槍、8000挺M-1918A1勃朗寧輕機槍、15萬支M-1903式春田步槍、3萬支M-1湯姆遜衝鋒槍、3600把M-1911式手槍等。

另有各類炮彈220萬發、火箭彈6萬發、槍榴彈筒8723個、步槍和衝鋒槍子彈約7億發,以上美械武器裝備之數據,本文引用自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兵工署公佈的美國租借法案武器彈藥一覽,截止日期為1945年4月底。

抗戰時期,國軍獲得的美械能裝備39個步兵師,美械師裝備有M-1湯姆遜衝鋒槍1080支,M-1卡賓槍540支,M-1903式春田步槍4500支,輕重機槍約350挺,60毫米迫擊炮約170門,81毫米迫擊炮約36門,37毫米戰防炮24門,75毫米山炮12門,105毫米榴彈炮12門或75毫米山炮24門。

另外,軍部則轄有三個12門105毫米榴彈炮營,以及一個12門155毫米榴彈炮營,一個裝備16輛M3A3輕坦克的戰車營。

我駐印度全副美械裝備的遠征軍孫立人率領的新38師、廖耀湘指揮的新22師約3.5萬人,在胡康河谷戰役中,幾乎全殲了日軍駐緬甸曾在新加坡以3萬餘人創造了迫使8.5萬英軍繳械投降奇蹟的王牌部隊第18師團,我抗日軍隊能贏得此次意義重大的勝利,在武器裝備上取得了對日軍的全面領先,應該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換裝以後的國軍,除了在戰爭末期的緬甸戰場,打出了遠征軍的赫赫威風以外,拿著這般好的美械武器裝備,但卻沒有收復一寸土地,反而在1944年底被日軍打出了一個豫湘桂大潰退,損兵折將50萬,喪失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6000萬人民。

1944年4月至12月期間,豫湘桂會戰的失敗,讓美國政府徹底失去了扶助國民政府的念頭,此後,一直到國軍敗退臺灣,再也沒有給國軍提供一絲一毫的軍事援助。

非常有意思的是,國軍大量的美械裝備,在抗戰以後的解放戰爭中,大都成了我軍繳獲的裝備,成了志願軍手中的有力武器,在半島戰爭中給予了美軍以極大殺傷。


國平軍史


1、單兵裝備

美國的M1903和M1917步槍

美國等M1A1衝鋒槍

加拿大生產的9毫米大威力勃朗寧手槍

美國的BAR。M1918自動步槍

美國的火焰噴射器和巴祖卡火箭筒

2、連排級重武器

60毫米迫擊炮

81毫米迫擊炮

M1917A1型重機槍

3、營團級別重武器

107毫米化學迫擊炮

37毫米反坦克炮

57毫米反坦克炮(相當一部分是加拿大製造的)

4、師軍級重武器

75毫米M1型山炮

105毫米M1型榴彈炮

M1918型155毫米榴彈炮

5、坦克

主要是M3和M4

此外就是大批車輛、通信器材和服裝、輜重


快樂東北人99


二戰時國軍的王牌主力部隊也稱美械師,所配備的武器主要是美製m1半自動步槍俗稱大八粒,m1卡賓槍,m1湯姆遜衝鋒槍,後期裝備了部分m3衝鋒槍俗稱黃油槍,輕機槍裝備的是加拿大造的布侖機槍,重機槍裝備的是美國造的m1911勃郎寧水冷式重機槍!重武器裝備的是美製75山炮,m1式155榴彈炮,裝備的坦克是m24霞飛輕型坦克!


自磨刃


大家都聽說過國民黨五大主力吧,沒錯,就是在歷史上面留下過赫赫威名的國民黨五大部隊,新一軍,新五軍,新六軍,第18軍和74軍。

這五大主力的稱號是1946年國民黨軍事會議上所提出來的,因為這五支部隊是最早裝備美械化裝備的一批精銳力量,而這支軍隊裡面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美國製造的裝備為主。

在這其中有三支部隊,我們必須得重點關照一下,第一支部隊就是新一軍。

這一隻部隊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遠征軍,中國遠征軍在兵敗野人山之前,軍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不想過野人山,認為這是一次荒唐的軍事行動,還有一部分跟隨杜聿明一起越過了野人山,當然結果可想而知,而沒有越過野人山的那一批人去了印度。

這批中國遠征軍便組建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支現代化的部隊,也就是新一軍,當然新一軍和新六軍互為姊妹,其實兩者之間的區別並不大,只不過是一個先誕生另一個後單身而已,但是這兩支部隊同樣都是全盤接受西方軍事化裝備,除了少部分不對接受了英國人的武器援助,何應是裝備以外大部分都是美械化裝備。

在這裡中國的軍隊帶上了最有文化的一批人,也就是當時在西南大後方的一大批大學生加入到這一支部隊裡面,(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大大充實了軍隊骨幹的知識水平。與此同時,美國人為了能夠打通滇緬公路,為了能夠穩定住太平洋的戰局,所以全力打造這一支戰隊,按照美國輕步兵師要求全力打造了新一軍。

這一支部隊其軍事水平到底如何?我想當時跟他們對戰的日本的軍隊最清楚,這一次部隊除了裝備美國的湯姆遜式衝鋒槍,而且還裝備了大量的輕重迫擊炮以及155mm榴彈炮,除此以外,在戰車和飛機上面美國人更是不吝嗇自己手中的將手中的謝爾曼等坦克直接送給了新一軍,而且還給他配備了空軍方面的協助。

此外,圍繞著從野人山撤退回國的200師組建起來的第五軍,也是最早一批接受美械化裝備的,一直不對,但是由於它需要通過駝峰航線才能夠獲得美械裝備的普及,在質量上面相比較於新一軍而言稍微差了一點。

但是不可否認的便是第五軍確實是蔣介石手中的王牌部隊,其軍事將領杜聿明雖然在聽蔣介石命令的時候有些顯得慌亂無措,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是一個成功的軍事家,打造出來的第五軍也是在解放戰爭之中,給我解放部隊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其實從這裡我們就大致明白了,蔣介石手下最早一批接受美式補給得不對,那肯定就是中國遠征軍,中國遠征軍也被號稱當時亞洲最強大的軍隊,也是因為他完全接受了美械化裝備,事實上很多不對,其實它的質量參差不齊,你比如說第一軍和互為姊妹的第六軍,他的接受的補給比較多,而且這是化水平比較高,所以獲得的裝備也比較多,別說是機槍,火焰噴射器,衝鋒槍等等一系列裝備應有盡有,而且給足數量,美國人還給他配備了相應的戰車營和斯空中支援,這是其他國軍隊伍沒有的待遇。

當時很多的國軍不對,雖然接受美國人的補給,但是很多東西都不不到位,尤其是機槍和彈藥的數量簡直少的可憐,一方面國民政府實在是沒錢了,得需要靠美國人試試,另一個方面美國人要把這些裝備運進來,只能通過駝峰航線,這路線太遠損耗太大,所以美國人對於當時中國大西南的蔣介石政府的援助,雖然已經盡心盡力,但實際上還是供不應求。

所以在國內的部隊裡面,戰車你是別想要了,很多都是靠兩條腿在走路。當然隨著後來日本投降,蔣介石徹底打通與美國人之間的聯繫,以後國民黨五大主力其實他的裝備是慢慢提升上來了。


漩渦鳴人yy


看了一些回答,道聽途說,憑空想象,胡言亂語,人云亦云的居多。

建議看看人民日報主辦的《國家人文歷史》權威有趣。特別是PDF電子雜誌全年合集便宜實惠全年24本高清彩版只有16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