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樹,實至名歸——見證黃河口千年滄桑的國槐家族

東營市樹,實至名歸

——見證黃河口千年滄桑的國槐家族

□ 薄文軍

2019年10月24日,東營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2次會議聽取審議了《東營市人民政府關於提請確定市樹市花市鳥的議案》及說明,決定將“國槐”確定為東營市市樹,將“荷花”確定為東營市市花,將“東方白鸛”確定為東營市市鳥。

東營市樹,實至名歸——見證黃河口千年滄桑的國槐家族

東營市樹,實至名歸——見證黃河口千年滄桑的國槐家族

東營市樹,實至名歸——見證黃河口千年滄桑的國槐家族

細心的讀者會在不同文字資料裡發現對黃河口植被問題的不同描述。有的資料說,黃河口土壤肥沃,物產豐富。而有的資料則說,黃河口土壤鹽鹼化嚴重,許多地方都是不毛之地,“種棵樹比養個孩子都艱難”。其實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因為其背後反映出來的,正是黃河口土壤結構的多樣性和渤海之濱滄海桑田的演進過程。

黃河口地區是一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東營市境內小清河以南的“井灌區”,屬於泰沂山系山前沖積平原,土壤非常肥沃,適宜糧食、棉花、林果、蔬菜種植,是山東省重要的糧棉、蔬菜主產區。這一地區森林綠化條件良好,根據東營市林業部門提供的資料,僅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槐樹、棗樹、皂莢樹等,就達70餘棵。其中,樹齡500年以上的國家一級古樹31棵,有古槐、古棗等;樹齡300年以上的國家二級古樹10棵,有古槐、海棠、文冠果等;樹齡100年以上的國家三級古樹32棵,有古槐、古棗、古柳、檉柳、柘樹等。另有樹齡100年以上的古樹群2處,樹齡50年以上的皂莢樹、沙棗樹、接骨木、懸鈴木等若干棵。活化石一樣的名木古樹,成為黃河口滄桑變遷的最好見證。

東營境內樹齡最長的“張郭古槐”,同時也是全市範圍內現存最早的古樹,位於廣饒縣李鵲鎮張郭二村,至今已有1000年左右生長史,為國家一級古樹。該古槐樹高6.3米,主幹高2米,胸徑1.03米,樹冠高4米,冠幅東西長6.5米,南北長5米。有2個主枝,長的主枝長4米,呈彎曲狀,向南生長;短的主枝長3米,向北生長。樹皮黑褐色,樹幹基部有大量新生枝條和新葉,顯現旺盛的生命力。張郭二村還有兩棵樹齡在300年以上的古槐,一棵高7米,主幹高3米,胸徑0.64米;另一棵高6.7米,主幹高2米,胸徑0.84米,均為國家二級古樹。另有樹齡200年左右的古槐一棵,為國家三級古樹。樹高7米,主幹高3.1米,胸徑0.63米,樹冠高4米,冠幅東西、南北長均為5米。有2個主枝,長度在3~4米之間,樹幹黑褐色,整棵古槐枝繁葉茂。

位於廣饒縣花官鎮草橋北村的“草橋古槐”,枝繁葉茂,生長旺盛,樹齡約800年左右,為國家一級古樹。這棵古槐樹高達10.5米,主幹高4米,胸徑1.01米,需兩名成年男子才能合抱過來,樹冠高7米,冠幅東西長9米,南北長10米。該樹有2個主枝,長的主枝長7米,向南生長;短的主枝長3米,向北生長。樹皮灰色,樹幹中空,樹幹北側離地面2.5米處以下有一個樹洞。花官一帶有“先有七棵槐,後有草橋村”的說法,這棵槐樹就是當年的“七棵槐”之一。草橋村是明初移民來此建村的,也就是說,最遲在650多年前,這棵古槐和它的6個弟兄就已經相當粗壯、偉岸,納入過往行人的視線了。傳說清朝乾隆年間,劉墉的父親,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劉統勳去世之後,劉家扶靈由北京回原籍山東諸城縣逄戈莊(今屬山東濰坊高密市),途經此地,這棵古槐正長在官道邊上,擋住了槓架。按照皇帝的“恩准”,途中如遇障礙,劉家可以遇房拆房、遇樹刨樹,但因為這棵古槐很招人喜愛,劉家便將槓架往裡收攏了一下,勉強從旁邊過去,保住了這棵古槐。如果這一說法屬實,那麼這棵古槐應當“親眼目睹”過“宰相劉羅鍋”的尊容了。草橋古槐位於小清河以北,支脈河以南,小清河故道附近,其生長區域屬於東營市境內山前沖積平原與黃河沖積平原的過渡區。

國槐,本名“槐”,在東營市和其他許多地區又被稱為“家槐”,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樹種。冠之以“國”和“家”,均是為了區別於清朝晚期才傳入中國的刺槐(又稱“洋槐”)。國槐在我國南北方均有廣泛種植,尤以北方為多見,在許多地區都有著數千年乃至更久遠的種植歷史,在一些地區還被稱為槐蕊、豆槐、白槐、細葉槐、金藥材、護房樹等等。其樹型高大,樹冠宏偉,濃蔭匝地,氣宇軒昂,遠觀近看均有長者之風,君子雅量。國槐多種植於家庭院落、辦事機構和公共場所的院內和院門外兩側。在許多地方,某棵枝繁葉茂的大槐樹往往會成為地理標誌,成為一個村落、一個家庭、一方區域、一地生民的精神象徵。最著名的如山西洪洞廣濟寺大槐樹。

東營市境內樹齡500年以上的國槐還有菜園古槐、東南古槐、黃西古槐、馬二古槐等20餘棵。更多的100年以上的古槐,近年種植繁衍的新生古槐,遍佈黃河南北,全市各地。國槐樹型美觀大方,生命力旺盛,適宜東營水土,文化承載能力強,有著較高的觀賞、木材、藥用價值,被確定為東營市樹可謂實至名歸。

(作者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黃河口地域文化研究學者、資深媒體人,著有地域文化書《穿越黃河口》《黃河口旅遊文化》《東營進士全傳》《黃河口抗日戰爭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