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買房,5年後變成“窮人”還是“富人”?雷軍曹德旺早有預言

最近一本書挺火,叫《貧窮的本質》。

火的原因很簡單,今年獲得諾貝爾獎的三位經濟學家,其中有兩位合著了這本書,主要分析我們為什麼無法擺脫貧窮。

書中的幾個問題很有代表性。

為什麼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能創業卻難以守業?

也許,我們可以從以下這個例子中獲得答案。

在2005年的印度,99美分只能買15根小香蕉,或是3磅劣質大米,一般人顯然難以靠這點吃的活下去,但是,全球有8.65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13%)都是這樣生活的。

每天99美分的生活,意味著你接收信息的渠道也會受限,報紙、電視和書籍都要花錢來買。因此,你常常會對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無所知。

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在生活的重壓下,使他們只能“先顧著眼前”再說。

年底買房,5年後變成“窮人”還是“富人”?雷軍曹德旺早有預言

當然,現在是2019年,我們接受信息的渠道已經非常發達,再窮的人,依然看到富豪們的動態,也可以和211、985的高學歷人才在網絡上互相留言。

根本問題在於:一眼就能望到頭的生活中,大部分人每天為了溫飽奔波,就算知道有用的信息,既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去做。

就像過去20年間,一步步膨脹起來的樓市。

回顧1998年房改至今的房地產市場,從無到有,從年銷售面積不足1億平米,到數百億平米的存量,全國均價從1854元上漲至8542元,房企體量擴張幾十倍。

這個過程中,所有人都知道房價會漲,但對窮人來說,這個信息卻並沒有什麼用。

舉個例子,前兩天跟一個朋友聊天,說起5年前當地房價比現在低一倍,捶胸頓足的感覺,好像失去了一個億的“小目標”。

事實上,就算回到5年前,他照樣沒有閒錢買房,首付、房貸、借款,加上車貸、兒子上學、日常消費、人情往來,靠原來那點工資和積蓄,房價比現在便宜一倍,也照樣買不起。

所以,這種“先顧著眼前”的思維,不分古今中外,既是生活的無奈,也是特定環境下的必然。

樓市也是如此,不要說什麼沒買房很後悔之類的話,重要的是現在該怎麼做。

年底買房,5年後變成“窮人”還是“富人”?雷軍曹德旺早有預言

比如,年底買房,5年後變成“窮人”還是“富人”?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5年時間,人口形勢會如何變化?

萬科之前的股東會上,鬱亮披露了一組數據。

根據測算,我國城鎮主流購房人群(20歲至49歲)人口增量已過歷史高點,2011年至2015年這一增量曾達到4300萬人,2016年至2020年將降為1300萬人,2020年後預計有很大可能繼續下降。

顯然,5年時間,20-49歲的主力購房人群,至少會出現20%以上的下降。

民生證券研究所做過更具體的預測,2015至2025年,25-44歲勞動力每年減少375萬人,2025到2030年,每年減少500萬人。2030到2035年,每年減少960萬人。

無論以上哪種測算方式,都意味著勞動力下降是不可逆的過程。

主力購房群體縮水了,每年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卻不會有太大的下降,想靠買房成為“富人”,難如登天。

第二,未來5年,房產稅、取消預售與公攤會不會落地?

房產稅,是未來樓市的一個重要變量。

年底買房,5年後變成“窮人”還是“富人”?雷軍曹德旺早有預言

儘管很多專家的意見不一,有人拿日韓歐美做例子,認為房產稅即便推出,從長期來看也沒有太大作用,依然無法阻止房價上漲。有人認為房產稅推出後,成本會轉移給買方。

但是,對多套房的投機客而言,只要稅種落地,房產持有成本增加將是必然,它是用來“調節”樓市的,而不是用來直接降房價的。

今年以來,我們看到了諸多信號,比如有消息稱明年可能會有第二次房屋普查,前段時間住建部推進150城網籤聯網,5年內落地的可能性很大。

還有預售制與公攤面積的取消。

年初住建部網站發佈《住宅項目規範(徵求意見稿)》,在第二部分指出:“住宅建築應以套內使用面積進行交易”。

去年底,全聯房地產商會秘書長趙正挺稱,全聯房地產商會對預售制若干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報告。

但是,預售製作為房企和購房者高槓杆的來源,也是樓市能維持高速擴張的法寶,短期是不可能取消的,公攤面積也是一樣的道理。

第三,租賃房與商品房並行的體系能否搭建完畢?

年底買房,5年後變成“窮人”還是“富人”?雷軍曹德旺早有預言

這20年以來,房地產市場一直“重銷售而輕租賃”,朋友之間說起房子,提到租房都是一臉鄙夷,提到買房都會豎起大拇指。

不能怪購房者勢利,只能說商品房捆綁了太多資源,個人租賃房市場之所以無法成為主流,租戶缺乏安全感,房租連漲上漲倒是其次,關鍵是無法享受到學區、落戶、醫保等一系列與業主相同的權利。

但是,以後的樓市,“商保共存”才是主流。

有錢人隨便買,只要能扛過房產稅和不斷增長的持有成本,沒錢的租房住,找個人也好,找集體房源也罷,房租相對穩定,長期租賃也不必擔心轉賣、搬家的問題,小孩一樣可以去優質學區上學,去醫院看病依然享有本市醫保。

關鍵在於這套體系的增量有多少,至少從今年的形勢來看,還是很樂觀的,集體土地入市已經掃清障礙,北京共有產權房的試點未來可能會鋪開,深圳最近也推出了年漲幅不超過5%的集體產權公寓,第二批租賃城市試點也在擴大。

也就是說,人口、房產稅、租賃房市場,都對購房者不利。買房會不會變窮不知道,但肯定不會像過去那些年一樣,轉眼就變富。

我們也可以換個思路看待這個問題,以前買房是“進攻”,現在買房是“防禦”。

年底買房,5年後變成“窮人”還是“富人”?雷軍曹德旺早有預言

過去20年,無論是房企還是購房者,都託了高槓杆的福,在年均M2增速超過15%,且大部分流入房地產的年代,通過不斷增加負債,能夠實現房產快速升值,由窮變富。

但是,以後貨幣流入樓市的速度慢下來了,房屋持有成本也漲上來了,人口代際的老去,租賃房供應的增加,都會使房產變成真正“一動不動”的不動產。

富人現在買房,圖的是心安,因為沒其他事可幹的,又不想冒險創業,房子就算“穩中有降”,至少能看得見摸得著,這就是“防禦”。

假如家庭收入本來就捉襟見肘,現在買了房,5年後該窮還是窮,因為房產已經失去了高槓杆增值的基礎。

關於這個問題,雷軍、曹德旺也“早有預言”。

年底買房,5年後變成“窮人”還是“富人”?雷軍曹德旺早有預言

時光拉回到2015年,雷軍對著前來到訪的人說,“我們基本上跟碧桂園相關的就是做了裝修、櫥櫃、二手房交易、二手房中介和二手房租賃,還有住宿的烏托邦”。

那天,談到房地產的雷軍自信滿滿,“我曾想把房價幹到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他還說過,“我做房地產的口號是解放一代年輕人,讓大家不要為這種事情操心,全部解放”。

雖然降二分之一的口號有點虛無,但雷軍的預言,顯然也是從租賃房、低價房、保障房入手。

去年9月份,曹德旺接受央視節目《公司與行業》專訪,主持人問及傳統制造業利潤率太低,為什不考慮做房地產和互聯網,他表示,“很多人讓我去做房地產,但我堅決不做,我認為那不是自己的事”,“他們說我很土,我說很土就很土,沒有關係”。

年底買房,5年後變成“窮人”還是“富人”?雷軍曹德旺早有預言

顯然,雷軍和曹德旺,當然屬於“富人”,他們卻不約而同看淡樓市未來的前景。

我們不妨再參考經濟學家的觀點。

10月下旬,海通證券姜超研究團隊研報表示,以往每一次的經濟回升,要麼靠房地產、要麼靠基建。但這一輪企穩肯定不是來自於刺激,因為並沒有出臺刺激政策。

他認為,這一輪企穩改善主要靠4個原因:1.大規模減稅降費;2.LPR降低企業利率;3.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4.消費稅的改變。

這幾件事具體不再贅述,但都跟大拆大建的房地產沒什麼關係。

風口已經變了,並不是說樓市會一蹶不振,而是衡定財富的“錨”已經換了,房子以前是擺脫貧窮的風向標,未來卻無法提供更大的增長空間,不管你是否願意,這扇門在我們眼前慢慢推開了,再不情願也得跨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