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看到有關父母“打擊教育”的話題,關注度人數高達302.9萬,並且熱度還在繼續增加中。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其中有一個網友這樣說:

從小我接受的都是父母的打擊型教育,無論生活還是學習,即使我做的再好再優秀,他們也從不誇讚我,導致我現在極度不自信,常常自我貶低自我懷疑,覺得自己的存在很多餘······

這個回答戳痛了大家的心,也使我們看到了中國家長打擊教育的普遍性,許多人都曾活在父母的差評裡。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提出著名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是說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一個需要完成的心理發展任務。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從這個理論中可以得出結論:一個孩子的人格健全發展,從嬰兒時期到青春期都需要父母好的反饋。家長如何對待孩子,很大程度上關係著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父母所推崇的打擊式教育並不能讓孩子變好,反而經常起到反面作用。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打擊式教育:多少父母磨礪孩子的尚方寶劍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一個叫袁璟頤的小姑娘,對自己的媽媽喊話:“你自己的女兒也很努力,為什麼你就不能看一下呢?”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原來,袁璟頤的學霸閨蜜是出了名的四項全能,袁璟頤的媽媽就經常拿閨蜜跟她對比:“你成績那麼差,她為什麼會跟你做朋友呢?”

媽媽的打擊,讓袁璟頤心裡非常難受,她上臺訴說自己的煩惱,就是希望媽媽能對自己多一些理解。

這位媽媽聽到後卻理直氣壯反駁:“我知道我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里頭,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媽媽的不理解讓小姑娘崩潰痛哭。

多少父母跟這位媽媽一樣,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和優點,得不到父母發自內心的認同和誇獎。

父母為什麼會熱衷於打擊孩子呢?

“知恥而後勇,知不足而後進”。在家長看來,要讓孩子進步,就必須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不足,早早的明白現實的殘酷,才能有能力面對以後的挫折,才能有不懼打擊的韌性。

所以,許多時候,即使孩子表現的很好,父母大多也不會對你進行表揚。

宮崎駿在我們心中是一個神話,但在他兒子心裡卻是一個0分父親。

宮崎吾朗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個漫畫家,但是宮崎駿卻從來沒有鼓勵過他。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在他努力做出自己的作品時,得到的是宮崎駿毫不留情的批評。宮崎駿曾說過:“與其讓別人對他胡亂批評,還不如自己來。”

父母往往因為打擊而打擊,卻刻意忽略了他們的打擊對孩子的傷害。

那麼父母是不愛孩子嗎?不是的。打擊教育歸根結底是父母想要鍛鍊孩子的心理韌性。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父母的打擊教育:是孩子一生不可磨滅的創傷

在知乎上,有網友問,父母的打擊教育到底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其中最高讚的回答是:不存在打擊式教育,打擊就是打擊,打擊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是對子女的否定。

不知道多少網友,是在一條條對號入座後苦笑著按下這枚讚的。

心理學專家研究也發現,父母如果對孩子嘲弄辱罵說一些氣話,會使孩子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大多被“打擊”的孩子容易被“打趴”。

有些孩子會成為討好型人格。不敢輕易說出自己的想法,容易走向自負或抑鬱等極端;有些孩子,則陷入自我懷疑的陷阱,不再相信自己。

這些自我懷疑和打擊會深深隱藏在他們心中,哪怕成年後也不曾退散。

與父母關係不親近,難以靠近

陳喬恩在曾節目中說,因兒時接受的是“棍棒教育”,造成的心理陰影令她一直不知該如何和媽媽自然相處。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她留著淚說:“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所以從工作以來,我沒有跟她很親近過。”

人的一生中遇到的打擊會很多,但沒有哪一種會比得上父母對自己的打擊。那時候,作為孩子的我們真的無法承受。

簡·尼爾森博士曾說,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樣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了如果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就應該先要讓他感覺更遭?

孩子在童年時期所受到的打擊,使孩子為了保護自己,在自己與父母之間蓋上了一道高高的圍牆,成年之後,這道圍牆早已固若金湯,很難消除。

習得性無助,不相信任何人

美國心理學家塞林格曼,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

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上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的狗,卻無動於衷地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本來可以避免的痛苦,卻因為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而選擇了放棄反抗,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研究表明,經常被父母打擊的孩子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當一個人反覆受挫,產生了“我不再能控制我的生活”的認知,就會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消極評價,同時可能產生無助、抑鬱、甚至絕望等情緒感受,主觀能動性降低,喪失鬥志,放棄努力,最後就是生無可戀,破罐子破摔。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在《家為何會傷人》裡就解釋,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額外和附加,否則就會演變成傷害。

不敢對別人說“不”,很難拒絕別人

美女作家蔣方舟7歲寫作,9歲出書,19歲考上清華,一直是人們口中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

這樣一個女孩子卻說自己是討好型人格,從來不會跟任何人產生衝突,總是將別人的感受放在自己的感受之上,哪怕不願意也不會說出來。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人格的形成總是與家庭脫不開關係。而最初的討好,總是來源於父母。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裡寫到: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父母的打擊教育是孩子一輩子也無法磨滅的創傷。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打擊孩子,不如培養孩子的韌性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這個時候父母的打擊,無疑是穿腸毒藥,帶給孩子的只有痛苦和難過,反而達不到磨礪韌性的效果。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鍛鍊孩子韌性的方法呢?

AAP的醫學博士 Kenneth Ginsburg用7個C來總結父母應該如何增強孩子的韌性:Competence – 能力;Confidence – 信心;Connection – 聯繫;Character – 品德;Contribution – 奉獻;Coping – 應對;Control – 控制。

01 Competence - 能力,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困境的能力。

父母往往希望孩子順著自己期望的方向去成長,孩子也會為了達到父母的期望而努力。這種期望讓孩子害怕失敗,害怕嘗試新事物,從而因為害怕失敗而選擇放棄。

不要逼迫他做能力範圍之外的事。避免說出“沒有大人的幫助你無法做到”這類的話,嘗試多用“我知道你下次會做的更好”之類的言語強調,孩子會漸漸培養起處理問題的能力。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02 Confidence – 信心,培養孩子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說,父母在家中最重要的責任是傾聽,以及在需要時給予(孩子)鼓勵。

日常相處中,父母要著重孩子最好一面,讓孩子自己也可以認識到這點,並且很明確的表達出對孩子最好品質的肯定,例如:公平、成心、堅持、善良等等。

對他的成就表達誠實的讚譽,但不要過度稱讚,信心不會建立在虛假的表揚之上。永遠不要強迫孩子做完全超越他現實能力的事情。

從小自信的孩子,長大後會成長為耀眼的雄鷹。

03 Connection – 聯繫,建立孩子同家人的緊密聯繫,可以給孩子更堅固的安全感和正確的價值觀。

父母要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的家,不光是門窗堅固,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

父母要加強孩子和家庭成員以及社區人員之間的聯繫。這些聯繫可以使他們在面對壓力時避免做出具有潛在危害的反應。

建立一些家庭儀式,比如一起用餐、睡前讀故事,培養家庭共同愛好等。優先考慮安排親身參與的面對面時間,限制屏幕時間。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4 Character – 品德,培養孩子一系列牢固的道德感和價值觀,用來分辨對錯和關心他人。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父母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就好了。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每個人的行為都是互相影響的,父母在自己做到的同時,幫助孩子瞭解和認知到自己的愛心,也為孩子展示家庭之外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性,鼓勵孩子多思考人性。

當孩子善意公平的處理一些情況的時候,要告訴他多麼為他高興,多麼為他自豪。時刻提醒孩子他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

05 Contribution – 奉獻,讓孩子瞭解這個世界會因為他的存在和參與而變得更美好,瞭解奉獻精神是很多人努力的動力和目標。

告訴孩子 世界是美好的,告訴他在別人的生活中他所起到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教會孩子在兄弟姐妹和家庭其他成員中懂得奉獻,然後選擇機會讓孩子在社區中去幫助他人,當孩子意識到他不僅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還可以改變別人的生活時,他會更有信心從不良經歷中恢復過來。

父母要經常和孩子溝通,以身作則讓孩子明白服務別人的重要性,創造條件讓孩子體驗自己獨特的奉獻方法,讓孩子瞭解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別人的生活。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06 Coping – 應對,培養孩子學會有效應對壓力的能力,敢於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

家長要以身作則積極應對出現的問題,給孩子提供應對壓力的工具。

交流是應對壓力的一種重要方法,父母要儘可能給孩子提供一個環境,讓他能夠暢所欲言的討論他心中、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讓孩子向你表達他的心情,傾訴他的擔憂,特別是他難受的時候。

另一個關鍵的工具是幫助他認識到自己的愛好,以及他喜歡的活動,興趣和運動項目。

如果他應對困難的工具箱裡放滿了有益的消遣項目,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就更不容易求助於有害的消遣活動,比如 屏幕時間,吸菸,暴飲暴食等。

孩子的理性是不斷成長的,不要餵養他們,而要引導他們。

07 Control – 控制,讓孩子可以控制自己所做決定的後果,加強他從打擊中回覆的能力。

幫助孩子瞭解生活中的各個事件並不是隨機產生的,而是互為因果。一個人的決定和行為會影響其他人。當孩子明白自己有能力創造一個不一樣的未來,他的自信心和自身能力都會得到提升。

父母有責任讓孩子瞭解自制和紀律的重要性,瞭解自己的行為會產生相應的後果。

所以這裡的控制並不是指控制孩子的行為,而是教給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從而做出正確的決定或者行為。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最好的教育是愛

打擊教育不是愛,鍛鍊韌性最好的方法是要給孩子信心、愛心和用心,給予尊重和理解。

經常鼓勵孩子,教給孩子獨立的方法,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後樂觀大方,心胸開闊,才會真正不被挫折打倒。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他?鍛鍊韌性做好這些事才是正道

生活改變人很少是通過打擊,卻幾乎總是通過磨礪。父母至於孩子,需要做的就是命運負責打擊,我負責鼓勵。

自信、樂觀、內心強大的孩子才會有好的抗挫折能力。而這些品質都源於內心,內心強大都源自於愛。

好好愛孩子,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