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5岁学生拿砖头在教室袭击教师,除了谴责我们还需反思什么?

2019年10月24日四川仁寿县某中学一位15岁的学生因对教师的日常管理不满,在教室用砖头将老师头部打伤。看到这则新闻,我第一个反应是感觉遍地生寒,寒冷刺骨。校园是社会中最祥和的地方,那是人一生最美好回忆的地方,怎么突然变得充满如此戾气呢?那是谁给了这个孩子胆量,居然敢对自己的恩师下如此毒手?我百思不得其解。

学校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因为从这里进去的都是祖国的花朵,出来的都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在各行各业发挥自己的作用。

当15岁学生拿砖头在教室袭击教师,除了谴责我们还需反思什么?

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对教师都抱着极大的尊敬。《贞观政要》中还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他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对老师必须要保持尊敬。因为太子是储君,与老师在现实关系中是君臣关系,但是唐太宗要求太子必须以学生的身份对待老师,而不是以主子对待臣子。

为什么必须要求太子要尊敬老师呢?因为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

学生是向老师学习品行的,如果三师在学生面前很卑微,那么这个学生能学到什么呢?

唐太宗听完之后,马上开始要求有关部门编撰太子尊敬老师的礼仪。

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

三师来了之后,太子要出门迎接,先拜三师。按道理三师在太子面前是臣,应该是三师先拜太子。但加上老师这个名声就比太子还要厉害。所以要等三师坐下,太子才可以坐下。

当15岁学生拿砖头在教室袭击教师,除了谴责我们还需反思什么?

太子必须在老师面前保持谦卑,如果你不保持谦卑,心中对老师没有一丝尊重,你自然觉得这个老师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那你自然就不会向他学习,同样也学不到什么内容。

具体表现在与教师的理答和通信中要保持谦卑,书信前面要写上惶恐,结尾要写上惶恐再拜。

这样做了,唐太宗觉得还不够,他还要求王子见到老师如同见到自己一样。这是他让房玄龄对自己当时最宠爱的魏王李泰转达的。王珪当时是李泰的老师。

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

在等级如此森严的古代,一个帝王尚有如此觉悟,他觉得必须要让孩子尊敬老师,因为只有尊敬才可以学到东西。

道德经有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如果你持的满满的自傲,那你怎么能学到东西呢?

居下才能成百谷王。

当15岁学生拿砖头在教室袭击教师,除了谴责我们还需反思什么?

这个15岁的孩子为什么不懂得这个道理?是家长没有告知?还是教师没有告知?还是社会没有告知呢?到底是谁没有让他懂得这个道理呢?

我们在谴责这个孩子的暴力行为的时候,我们替这个受伤的老师感到悲哀的时候,我们对此事感到痛心的时候,我们该不该反思在我们的校园内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重的戾气呢?谁给了这个孩子这个胆量。

我们在学校教育方面缺失了什么?学校,家庭,个人,社会,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当然知常容更愿意相信只仅仅只是个案,他不代表一个整体现象,但同时却也给我们的敲响了警钟。

教孩子学习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教他学会尊敬自己的老师,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当15岁学生拿砖头在教室袭击教师,除了谴责我们还需反思什么?

作为家长肯定要学习唐太宗李世民对待老师这样的思路,作为教师肯定需要授知更要导行。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学记》

如果一个老师在教学中只顾着让学生读,背,赶进度,那么学生的心怎么可能安定下来呢?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尽其材,学而有成呢?《学记》中提到的问题在今天依旧普遍存在。

现代教育与古代不同的是,学生,教师,家长中间加了媒体。因为学生接受外界的信息太方便了,所以这种不教而教的影响力自然也不可小视

当一个孩子出现问题,将巴掌仅仅只打在任何一方,将责任推给任何一方,这有欠公平,因为这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

知常容觉得最起码的就是我们自己不要有戾气,如果我们都有很重的戾气,那些小孩子怎么可能不受到影响呢?我们虽然不是教师,但是我们的一言一行同样也会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传递到孩子那里。所有人都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都有为孩子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的责任。

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那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做到或者责怪别人呢?

希望四川仁寿县的这位受伤的老师能够早日康复!希望这样的事件永远不要再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