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人生》中,高加林的选择是对还是错?没娶秀珍有没有可恨之处?

耕读传家gdcj


致力原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指教!





高加林的选择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觉得是错误的,那是因为他把自己的成长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不符合人们对道德的评审。

我们从小接受教育就要求我们做一个正直、善良、有担当的人。我们的选择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人生》中的高加林是一个矛盾体,他内心并不坏,也很有正义感,是一个有理想有干劲的年轻人。可他又是一个自卑、敏感、渴望被认同、自私的人。

1.他在失去做教师资格的时候,接受了巧珍认清的爱的表白。但是他内心又是排斥巧珍的,他嫌弃她是一个村姑,和自己没有共同话题。可她对自己的爱又是单纯、深沉的,他又很感激巧珍在自己失落的时候带给自己的快乐。

2.可在进入县委工作后,自身工作出色,再由于黄亚萍的频繁出现和爱的表露,以及对他许诺的前途。让高加林变得膨胀,抛弃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为了前途狠心抛下巧珍,选择黄亚萍。

3.被人举报,他失去一切身份,重回农村,也主动和黄亚萍断了关系。本以为回乡有巧珍在等他,可巧珍却另嫁他人。这对他打击是极大,在痛苦中他又承认自己内心爱的是巧珍。



所以从高加林的成长选择来看,他的选择是错误的。

他的工作程序是不符合国家工作人员招聘程序的。他是凭借他叔叔高玉智是县劳动局局长的身份,副局长为讨好他,而特意安排高加林违法得来的工作。他本身也知道他工作程序是违法得,可他没有拒绝,反而很开心的接受。面对诱惑,他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明知道违法的还接受。这我昭示如果以后,他成功了,也许还会触犯国家法律的。



但是我们知道,爱情是自由的,结婚也是自由的,尽管他没娶巧珍,但不能说是他的错,只是抛弃巧珍不道德,有点“渣男”的意味。

高加林没娶巧珍并不可恨。他们两人爱情的发生本来就不是水到渠成。巧珍是有预谋的要和高加林在一起,而高加林是因为失业的痛苦需要有人抚慰,而爱情就是最好的抚慰剂。他们爱情里精神、文化、追求都是不对等的。高加林能文能“武”,有文化,有人生理想追求,渴望飞出农村,成为领导干部。而巧珍则是一样平平淡淡的过生活,守在高加林身边,没有什么理想追求。所以,即使他们俩在一起,最终也有可能会离婚。






所以个人是这样理解的,高加林对个人前途的选择是不对的,是违法法律的。但是他对爱情的选择又不算是错的,因为它只是违反社会道德而不是触犯法律。


争取向上


高加林没有选择刘巧珍,和刘巧珍分手或许没有错。但错就错在,他是在自己有了更好的前途后,有了黄亚萍这个、他觉得更好的选择后,为了和黄亚萍在一起,才抛弃了刘巧珍,这是一种完全负心汉的行为!

一,高加林没有选择刘巧珍或许没有错,因为他们可能没那么合适!

高加林和刘巧珍可能并不是很合适,因为高加林从内心深处就不太想和一个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的女孩在一起。

所以当高加林和刘巧珍在一起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全身心让自己进入到这段爱情中去。

比如高加林觉得,自己和一个农村女孩在一起后,可能是一种堕落。比如高加林在和刘巧珍聊天的时候,看到刘巧珍一直和自己说农村的事情,会有些不耐烦等等。

所以其实高家林和刘巧珍分手或许也没有错。

二,高加林错就错了,有了更好的前途后,有了黄亚萍这个、他觉得更好的选择后,为了和黄亚萍谈恋爱,抛弃了刘巧珍,是一种负心汉的行为!

如果说高加林只是意识到自己和刘巧珍不合适,然后分手了,可能也会伤害到刘巧珍。但这样至少也不算负心汉行为。

可是让人觉得比较渣的是,高加林是在有了更好的前途后,有了他觉得黄亚萍这个更好的选择后,他为了和黄亚萍在一起,就抛弃了刘巧珍。

其中还值得一提的是,黄亚萍在让高加林和她在一起时,说她会让他爸爸走关系,帮高加林一起到大城市去工作。而其实,高加林和黄亚萍在一起,有一方面的原因也是被这点所诱惑到了。

所以,总结而言,个人觉得,高加林的确错了!


许小莱



什么是人生?人生的确是个大话题:错综复杂的关系,五彩斑斓的社会。每一天,每个人都在谱写各自不同的人生篇章。

大西北明灿灿的晴天,干裂了的黄土地,火辣辣的乡妹子,赤膊挥汗劳作的青年,头裹白羊肚毛巾、唱着走西口的陕北老汉……这一切于我而言,是陌生的却也是新鲜的。当我追随着镜头渐渐融入这片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挣命的人的生活中时,心头涌上了一层久违的暖暖的感动!这种感觉踏实而凝重。那个时代,我不熟悉;那种生活,我不曾经历。然而,我却能理解高加林的心情,宽恕他的选择。


获得刘巧珍感情时的高加林,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是并不太满意的。最终,他还是选择抛弃了“金子一样的女娃”刘巧珍。对此,相信绝大多数读者是对高加林心存不满的!时过境迁,这么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不妨以现在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趋向来试图理解一下高加林。

没有人是生来平庸,愿意一生平庸的。所以说对高加林而言,摆脱当时农村数代以来日复一日、平凡乏味的穷苦生活,渴望过上大城市人体面有尊严的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绝对无可厚非的。笔者本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才考上的大学。记得当年高考前,教室后面黑板报上给我们高三学子励志的口号就是:别忘了你的户口在农村!已经是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了,中国现实上存在着的城乡差距依然还是很大的。


故事中高加林的“人生”其实又是很可怜的。权利挤掉了他的“民办老师”职位,举报信葬送了他的南京“飞黄腾达”梦,巧珍嫁作马栓妇,落寞回乡不受乡里乡亲待见……一个瑰丽的肥皂泡破灭了,一个小小的兜转之后,高加林的人生在踉踉跄跄中回到了原点。即使再不情愿,也不得不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续写着几代以来的庸庸碌碌……!

或许80年代的时候,人们是会义愤填應地指责高加林是“现代陈世美”的。不过,现在是肯定不会再有这样激烈的指斥了。因为人心不古,花花肠子谁都可以有了;因为人们的价值趋向不同了:人有爱的权利也有不爱的权利,人们已经可以接受了;因为社会更开放,思想更包融了,人们都可以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了……


虽然中国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远快,可是农村人口的数量依然巨大;虽然城市对任何人都畅开了怀抱,却并不是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自由呼吸;尽管农村生活的水平在逐渐提高,可贫富差距的鸿沟依然存在;尽管人人都很努力,可是并非每个人所得的回报在任何时候都成正比。所以高加林们的现象仍然存在,只是他们的存在,将不会再像当年那样惹人热议。

时至今日再看《人生》,它其实就是一个有情人未成眷属的故事。爱是包融,不一定非要占有。心怀感动,抛掉怨恨,被“抛弃了”的刘巧珍早就原谅了高加林,置身事外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对高加林耿耿于怀呢?


自由行走的你


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据说花了一个星期就写完了,我觉得这部小说是后来《平凡的世界》的铺垫,读路遥的小说,我们总会想到很多有关联的地方。

《人生》这部小说以八十年代的农村和城市为广阔背景,描写生活在这其中的人们的生活变迁,特别以主人公高加林的浮沉为主线来反映出诸多人物的命运。

有人说,这就是描写的一个负心汉的故事,在那个年代很少有感情的纠纷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大家“门当户对”都居住在农村,说的话,做的事,对未来的打算都是一样的。这些人是热爱农村生活的,是纯朴善良的。



然而也总有一些特例,高加林就是其中一个,他是上过学,有文化,通过读书看报增长了知识面的,这一点,在无形中和村子里的人就有了差距和隔阂,包括巧珍。

在大部分读者看来,从感情倾向都是站在巧珍这一边的,她是一个被欺骗者,她是弱势,她和高加林的相爱是自然而然的,是众所周知的,高加林最后没有娶她,自然是高加林的背叛!高加林也就成为了可恨之人,理所应当的,以高加林的工作和身份,他的选择是对的。


然而,路遥也在思考着两个问题,一是人不能忘本,人性要体现出善良,有始有终,但是另一方面,人寻找伴侣要按照自己的条件去找一个生活伴侣和精神伴侣,而一个人往往不能做到两全,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存希斋书法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可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的,怎么回答都会引起一半的人的反感。爱情跟婚姻是一个大课题,不管你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才子,还是位高权重,叱咤风云的高官,更或者是平凡如草,望月度日的凡夫俗子,都不可能把这个课题做得尽善尽美,我想用几个观点来说明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

1,任何事件都无法逃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文化的束缚。高家林在当时的选择无疑让人们唾骂,甚至路遥先生在内心对这种行为也是不齿的(本人揣测),这不能拿我们现在的思想来评判高家林的行为和当时书中诸人物的态度。

2,任何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和自由。高加林为了摆脱贫困的农村生活,过上人们认为更有尊严的日子,应该是每个人都理解的行为。选择更有文化,在精神层面更能交流,沟通,共鸣的黄亚萍,应该也是人性的自然选择,无可厚非。(小时候看的书,有两个片段到现在我记忆犹新,刘巧珍去看高家林,告诉的就是家里母猪下崽,已经村里好多鸡毛蒜皮的事,这正是作者安排的阐明两者文化差异的片段)。

3,没有爱情的婚姻也是不道德的。如果高家林屈从于传统观念,选择跟没有爱的刘巧珍结婚,这对刘来说,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对于爱情跟婚姻的问题,只要不背叛人性,不违背法律,尊重社会公序良俗,其他人的评判都是苍白无力的。


ZG江边鸟


人生选择也要与道德相关,不顾及人伦道德规范的人生选择,总是要背千古骂名的。古今中外,忘恩负义,为了个人荣华富贵、个人升迁而不顾他人死活,顺杆爬的人很多,这些人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荣华富贵,但却留下了忘恩负义的千古骂名,《铡美案》就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声。诚然,能很好把握人生机遇攀登事业高峰,是无可厚非的。机遇把握得好,可以让人少奋斗十年甚至几十年,让人生更加精彩,这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如果把个人进阶是踩在别人痛苦上来实现的,那是要受社会道德甚至是国家法律谴责或制裁的。在《人生》中,高家林在生命低谷中有幸遇到了刘巧珍,并接受了刘巧珍的爱,正是在刘巧珍的爱的滋润下,又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在刘巧珍爱的滋润下,高家林又有了新的好机遇,那就是走后门成了“公家人”。在人生风云际会之际,高家林遇到了高中同学黄亚萍,二人学识相当,谈论投机,又彼此爱慕,而且黄亚萍背景了得,如果能和黄亚萍结合,无疑对高加林事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在这种人生决择点,高家林忍痛割爱,毅然抛弃了刘巧珍的爱,与刘巧珍分手,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对于这一点,其实路遥先生也是很腹非的,他将高家林从其人生高处又跌回其人生低谷,就是对高家林的责罚批判和不赞成。历史上有很多患难夫妻,丈夫富贵后,不忘原配,仍然夫妻和谐白头,这样的例子不枚胜举。高家林追求美好人生没有错,错就错在他背叛了与刘巧珍的爱情,为人情和社会道德所不容。我们今天也提倡抢抓机遇,精彩人生,但在抢抓机遇的同时也要考虑这个人生机遇值不值得抢抓,如果有违人伦道德,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那就永远不值得去抢抓!


sunjin72976689


了解《人生》的朋友都知道,这部作品中的男主人公用今天的眼光去审视,一定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渣男"。笔者在文章开头说了,不是为了他进行辩护,也不会故意去抹黑他,只是想用一个较为客观地角度来审视这个人物:

高加林得已又不得已的"渣"

高加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所以,这些得已与不得已都是来自他本身"复杂的性格"。所以,我们就来看看高加林的"不得已":

1, 城市交叉地带产生的青年

建国初,我国就实行城乡户籍制,城市与农村户口分属两套体系。这是城乡之间差异的来源之一,这种体系之下的城市天然占有更为优越的资源。而作为这套体系的底层:农村来说就是一种极为缺乏资源的存在。有的人活在农村,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有的人一开始就活在了城市,享受着城市的资源。然而,有的人活在两个体系的边缘地带。

高加林出生在农村,他希望获得一个农村户口,在城市中大展拳脚。他在黄土地中耕种,耕种的就是一片漆黑的未来。他们努力接受仅有的文化教育,眼巴巴看着城市更大的机遇与可能。但农村知识青年努力往城市跑,城市却没有足够的机会供他们施展拳脚,这就形成了非常尴尬的局面:去不了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高加林、还有《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都是如此,他们希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有些事情并不是那样顺利。高加林起初因为没有考上大学回了农村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后来被高明楼的儿子顶替。这样的情节在《平凡的世界》中也有类似。学习让他们不能够很好回去适应农村的生活,他们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留在城市。这样的现象似乎到现在还么有改变,现在可以在城市租房生活,慢慢改变,买了一套房就落户了。可是三、四十年前在户籍制度非常严格的中国贫家子弟承受了很多的无奈。孙少平想尽办法当上矿工获得了城市户口,高加林想要获得城市户口,他就必须和黄亚萍结婚。农村的刘巧珍的尽管十分可爱与体贴,并且十分理解高加林;相反黄亚萍却有些刁蛮、有些任性。城市姑娘或许多多少少有些这样的情况,高加林当然是可以忍受的。

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

——路遥 《人生》

高加林放弃了和他已经相爱的刘巧珍,刘巧珍希望给高加林一个像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他让高加林每个周日休息一天,像城里人一样。可是,刘巧珍给高加林的都是精神上的支持与关怀而黄亚萍带给他的都是现实中高加林所向往的一切。

是的,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路遥 《人生》

<strong>

2,外面的世界

在很久很久以前

你拥有我

我拥有你

在很久很久以前

你离开我

去远空翱翔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会在这里衷心的祝福你

——《外面的世界》齐秦

这是首齐秦《外面的世界》的歌词,其中写到得就是青年男女有一方因为有了更好的前途而离开了对方。笔者认为这首歌放在高加林和刘巧珍的身上依然合适。高加林希望看到更远、更高的世界。就像孙少平在双水村的小学教给孩子们"世界"这个词的意义一样。高加林的性格中,既有自尊、自信、自强、富有理想的一面,又有自卑、自负、自私的一面;既有乐观、倔强、由于追求的一面,又有悲观、懦弱、虚荣的一面;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

黑格尔说:"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高加林的性格就是这种复杂的矛盾和矛盾的诸方面组成的统一体,是独特的"这一个"。他向往大城市,有"联合国都想去"的理想,但又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的正确道路

"我要给文学界、批评界,给习惯于看好人与坏人或大团圆故事的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形象,一个急忙分不清是"好人坏人"的人,对于高加林这一形象后来在文学界和社会上所引起的广泛争论,我写作时就想到了—…这也正是我要达到的目的。"这是路遥对于高加林人物的解释,他在创作之处就要颠覆人们的普遍认知,他要写出一个和以往不同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能够引起大家广泛争议的人物。"联合国"就是外面的世界,对于一个有理想和抱负的青年,这一大片的黄土地怎么能够充分发挥高加林的才华。"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就在咱高家村的土里刨挖一生",他最怕的就是在黄土地里刨一生,因为这是自历史惊不起任何波澜的一生,一个庸碌的人生。这是他第二个不得已。

3,另类的"陈世美"

陈世美的形象最早出自明代小说《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在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续书《续七侠五义》中陈世美故事得以完善定版,并影响传统戏曲《秦香莲》(又名《铡美案》)。陈世美在剧中是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最后被包拯所斩,也因此在后世成为负心人的代名词。但是路遥,并不想那么极端,将高加林完全塑造成"陈世美",他和刘巧珍也只是恋爱,并没有真正走近婚姻的殿堂。他们也没有什么真正实质上的爱情结晶。所以,在高加林背叛了刘巧珍的时候消解了很多他"负心"的消极形象。自古以来,高廉的《琵琶记》蔡伯、还有上面的陈世美,大众对他的评价都是一种完全负面的情绪。

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比如说我吧,梦里都想上大学,但没考上,我就不活人了吗?我现在就好好教书,让村里的其他娃娃将来多考几个大学生!

——路遥 《人生》

高加林也并不是一味不平衡的,就像笔者引用的一样。他也想踏踏实实做个民办教师,然而他最后一丝和"城市人"体面生活的机会都被人顶替了。所以,他开始了"复仇之路"。上进是没有错的,但是他利用背叛爱情来上进。刘巧珍来县里看他,跟他说的都是家里的农活,猪圈里生了多少猪这类的话题。在物质需要已经满足的时候,高加林需要一个跟他有着共鸣的伴侣,这就产生了高加林移情黄亚萍的事件。高加林算的上"陈世美",又算不上"陈世美",都是因为他心中复杂的性格所造成。"渣男"诞生了,似乎是一个被命运被迫产生的"渣男"产生了,有多少得已与不得已似乎都在读者的心中。理解与不理解的问题就是"得已与不得已"的问题。


一往文学


他毕竟太年轻了,不知深浅,有点二杆子的行为,当了几年民办教师,后来又下岗了以后有点消沉,这时候一个农村女孩走进他的生活。他不是真心的看对方,有点虚情假意。后来又进城以后想变心了,与一个城市的女人有点藕断丝连。他是在知道对方有朋友以后而与对方来往的,而且这样的事情比较有点不道德,而且后来又与农村的巧珍分手了。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他比较多的浮躁,不知道对方的复杂,而为之牺牲自己。


空中世界的百花园


看样子新的一轮【路遥】热,正在兴起,这是好事。好读书,读好书这更是大好事。

读路遥的小说,看后总有那么一种沧桑感,失落感,惋惜感。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每天都会有意无意地看到,听到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都在经历着《人生》的悲喜交加,只不过是我们没有象【路遥】一样整理成册罢了,或许大多数人也会如我一般视而不见而已。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描写的农村青年高加林离开土地重回土地的起伏跌宕人生。有人认为高加林或许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对此,本人实难苟同,古今中外,只要是人谁不想【过得好】,高加林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只不过你不愿多去观察而已,这到不禁让我想起了过去有的小说扉页上印有【书中人物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云云……

《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的感情纠葛就是在当今社会也随处可见,因为【感情】是维护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而【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本人看来高加林的行为纯属【个人行为】无可厚非,无可指责。

记住【没有爱情的婚姻和没有婚姻的爱情都是人间的悲剧】也可以说是《人生》的悲剧。

[以文会友,相互学习。欢迎进入【杨老帅】个人空间查阅探讨]!






杨老帅


高加林年轻一味憧憬着外面的美好,最可惜就是丢了身边最善良最可爱最贤惠的巧珍姑娘,他会后悔一辈子。等他领悟过后一切已成往事,每一次阅读《人生》无不为巧珍姑娘惋惜落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