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人生》中,高加林的選擇是對還是錯?沒娶秀珍有沒有可恨之處?

耕讀傳家gdcj


致力原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謝謝指教!





高加林的選擇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覺得是錯誤的,那是因為他把自己的成長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不符合人們對道德的評審。

我們從小接受教育就要求我們做一個正直、善良、有擔當的人。我們的選擇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



《人生》中的高加林是一個矛盾體,他內心並不壞,也很有正義感,是一個有理想有幹勁的年輕人。可他又是一個自卑、敏感、渴望被認同、自私的人。

1.他在失去做教師資格的時候,接受了巧珍認清的愛的表白。但是他內心又是排斥巧珍的,他嫌棄她是一個村姑,和自己沒有共同話題。可她對自己的愛又是單純、深沉的,他又很感激巧珍在自己失落的時候帶給自己的快樂。

2.可在進入縣委工作後,自身工作出色,再由於黃亞萍的頻繁出現和愛的表露,以及對他許諾的前途。讓高加林變得膨脹,拋棄了做人的基本原則。為了前途狠心拋下巧珍,選擇黃亞萍。

3.被人舉報,他失去一切身份,重回農村,也主動和黃亞萍斷了關係。本以為回鄉有巧珍在等他,可巧珍卻另嫁他人。這對他打擊是極大,在痛苦中他又承認自己內心愛的是巧珍。



所以從高加林的成長選擇來看,他的選擇是錯誤的。

他的工作程序是不符合國家工作人員招聘程序的。他是憑藉他叔叔高玉智是縣勞動局局長的身份,副局長為討好他,而特意安排高加林違法得來的工作。他本身也知道他工作程序是違法得,可他沒有拒絕,反而很開心的接受。面對誘惑,他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準則,明知道違法的還接受。這我昭示如果以後,他成功了,也許還會觸犯國家法律的。



但是我們知道,愛情是自由的,結婚也是自由的,儘管他沒娶巧珍,但不能說是他的錯,只是拋棄巧珍不道德,有點“渣男”的意味。

高加林沒娶巧珍並不可恨。他們兩人愛情的發生本來就不是水到渠成。巧珍是有預謀的要和高加林在一起,而高加林是因為失業的痛苦需要有人撫慰,而愛情就是最好的撫慰劑。他們愛情裡精神、文化、追求都是不對等的。高加林能文能“武”,有文化,有人生理想追求,渴望飛出農村,成為領導幹部。而巧珍則是一樣平平淡淡的過生活,守在高加林身邊,沒有什麼理想追求。所以,即使他們倆在一起,最終也有可能會離婚。






所以個人是這樣理解的,高加林對個人前途的選擇是不對的,是違法法律的。但是他對愛情的選擇又不算是錯的,因為它只是違反社會道德而不是觸犯法律。


爭取向上


高加林沒有選擇劉巧珍,和劉巧珍分手或許沒有錯。但錯就錯在,他是在自己有了更好的前途後,有了黃亞萍這個、他覺得更好的選擇後,為了和黃亞萍在一起,才拋棄了劉巧珍,這是一種完全負心漢的行為!

一,高加林沒有選擇劉巧珍或許沒有錯,因為他們可能沒那麼合適!

高加林和劉巧珍可能並不是很合適,因為高加林從內心深處就不太想和一個沒有讀過書,沒有文化的女孩在一起。

所以當高加林和劉巧珍在一起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全身心讓自己進入到這段愛情中去。

比如高加林覺得,自己和一個農村女孩在一起後,可能是一種墮落。比如高加林在和劉巧珍聊天的時候,看到劉巧珍一直和自己說農村的事情,會有些不耐煩等等。

所以其實高家林和劉巧珍分手或許也沒有錯。

二,高加林錯就錯了,有了更好的前途後,有了黃亞萍這個、他覺得更好的選擇後,為了和黃亞萍談戀愛,拋棄了劉巧珍,是一種負心漢的行為!

如果說高加林只是意識到自己和劉巧珍不合適,然後分手了,可能也會傷害到劉巧珍。但這樣至少也不算負心漢行為。

可是讓人覺得比較渣的是,高加林是在有了更好的前途後,有了他覺得黃亞萍這個更好的選擇後,他為了和黃亞萍在一起,就拋棄了劉巧珍。

其中還值得一提的是,黃亞萍在讓高加林和她在一起時,說她會讓他爸爸走關係,幫高加林一起到大城市去工作。而其實,高加林和黃亞萍在一起,有一方面的原因也是被這點所誘惑到了。

所以,總結而言,個人覺得,高加林的確錯了!


許小萊



什麼是人生?人生的確是個大話題:錯綜複雜的關係,五彩斑斕的社會。每一天,每個人都在譜寫各自不同的人生篇章。

大西北明燦燦的晴天,乾裂了的黃土地,火辣辣的鄉妹子,赤膊揮汗勞作的青年,頭裹白羊肚毛巾、唱著走西口的陝北老漢……這一切於我而言,是陌生的卻也是新鮮的。當我追隨著鏡頭漸漸融入這片黃土地和在這片土地上掙命的人的生活中時,心頭湧上了一層久違的暖暖的感動!這種感覺踏實而凝重。那個時代,我不熟悉;那種生活,我不曾經歷。然而,我卻能理解高加林的心情,寬恕他的選擇。


獲得劉巧珍感情時的高加林,對自己的生存狀態是並不太滿意的。最終,他還是選擇拋棄了“金子一樣的女娃”劉巧珍。對此,相信絕大多數讀者是對高加林心存不滿的!時過境遷,這麼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不妨以現在社會的人生觀與價值趨向來試圖理解一下高加林。

沒有人是生來平庸,願意一生平庸的。所以說對高加林而言,擺脫當時農村數代以來日復一日、平凡乏味的窮苦生活,渴望過上大城市人體面有尊嚴的美好生活的夢想,是絕對無可厚非的。筆者本人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才考上的大學。記得當年高考前,教室後面黑板報上給我們高三學子勵志的口號就是:別忘了你的戶口在農村!已經是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了,中國現實上存在著的城鄉差距依然還是很大的。


故事中高加林的“人生”其實又是很可憐的。權利擠掉了他的“民辦老師”職位,舉報信葬送了他的南京“飛黃騰達”夢,巧珍嫁作馬栓婦,落寞回鄉不受鄉里鄉親待見……一個瑰麗的肥皂泡破滅了,一個小小的兜轉之後,高加林的人生在踉踉蹌蹌中回到了原點。即使再不情願,也不得不在這片貧瘠的黃土地上續寫著幾代以來的庸庸碌碌……!

或許80年代的時候,人們是會義憤填應地指責高加林是“現代陳世美”的。不過,現在是肯定不會再有這樣激烈的指斥了。因為人心不古,花花腸子誰都可以有了;因為人們的價值趨向不同了:人有愛的權利也有不愛的權利,人們已經可以接受了;因為社會更開放,思想更包融了,人們都可以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了……


雖然中國城市化的腳步越來越遠快,可是農村人口的數量依然巨大;雖然城市對任何人都暢開了懷抱,卻並不是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可以自由呼吸;儘管農村生活的水平在逐漸提高,可貧富差距的鴻溝依然存在;儘管人人都很努力,可是並非每個人所得的回報在任何時候都成正比。所以高加林們的現象仍然存在,只是他們的存在,將不會再像當年那樣惹人熱議。

時至今日再看《人生》,它其實就是一個有情人未成眷屬的故事。愛是包融,不一定非要佔有。心懷感動,拋掉怨恨,被“拋棄了”的劉巧珍早就原諒了高加林,置身事外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對高加林耿耿於懷呢?


自由行走的你


路遙的《人生》這部小說據說花了一個星期就寫完了,我覺得這部小說是後來《平凡的世界》的鋪墊,讀路遙的小說,我們總會想到很多有關聯的地方。

《人生》這部小說以八十年代的農村和城市為廣闊背景,描寫生活在這其中的人們的生活變遷,特別以主人公高加林的浮沉為主線來反映出諸多人物的命運。

有人說,這就是描寫的一個負心漢的故事,在那個年代很少有感情的糾紛是因為什麼呢?是因為大家“門當戶對”都居住在農村,說的話,做的事,對未來的打算都是一樣的。這些人是熱愛農村生活的,是純樸善良的。



然而也總有一些特例,高加林就是其中一個,他是上過學,有文化,通過讀書看報增長了知識面的,這一點,在無形中和村子裡的人就有了差距和隔閡,包括巧珍。

在大部分讀者看來,從感情傾向都是站在巧珍這一邊的,她是一個被欺騙者,她是弱勢,她和高加林的相愛是自然而然的,是眾所周知的,高加林最後沒有娶她,自然是高加林的背叛!高加林也就成為了可恨之人,理所應當的,以高加林的工作和身份,他的選擇是對的。


然而,路遙也在思考著兩個問題,一是人不能忘本,人性要體現出善良,有始有終,但是另一方面,人尋找伴侶要按照自己的條件去找一個生活伴侶和精神伴侶,而一個人往往不能做到兩全,就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論書畫!


存希齋書法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是不可能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的,怎麼回答都會引起一半的人的反感。愛情跟婚姻是一個大課題,不管你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才子,還是位高權重,叱吒風雲的高官,更或者是平凡如草,望月度日的凡夫俗子,都不可能把這個課題做得盡善盡美,我想用幾個觀點來說明高加林,劉巧珍和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

1,任何事件都無法逃脫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環境文化的束縛。高家林在當時的選擇無疑讓人們唾罵,甚至路遙先生在內心對這種行為也是不齒的(本人揣測),這不能拿我們現在的思想來評判高家林的行為和當時書中諸人物的態度。

2,任何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和自由。高加林為了擺脫貧困的農村生活,過上人們認為更有尊嚴的日子,應該是每個人都理解的行為。選擇更有文化,在精神層面更能交流,溝通,共鳴的黃亞萍,應該也是人性的自然選擇,無可厚非。(小時候看的書,有兩個片段到現在我記憶猶新,劉巧珍去看高家林,告訴的就是家裡母豬下崽,已經村裡好多雞毛蒜皮的事,這正是作者安排的闡明兩者文化差異的片段)。

3,沒有愛情的婚姻也是不道德的。如果高家林屈從於傳統觀念,選擇跟沒有愛的劉巧珍結婚,這對劉來說,並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腳知道。對於愛情跟婚姻的問題,只要不背叛人性,不違背法律,尊重社會公序良俗,其他人的評判都是蒼白無力的。


ZG江邊鳥


人生選擇也要與道德相關,不顧及人倫道德規範的人生選擇,總是要背千古罵名的。古今中外,忘恩負義,為了個人榮華富貴、個人升遷而不顧他人死活,順杆爬的人很多,這些人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榮華富貴,但卻留下了忘恩負義的千古罵名,《鍘美案》就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聲。誠然,能很好把握人生機遇攀登事業高峰,是無可厚非的。機遇把握得好,可以讓人少奮鬥十年甚至幾十年,讓人生更加精彩,這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但是如果把個人進階是踩在別人痛苦上來實現的,那是要受社會道德甚至是國家法律譴責或制裁的。在《人生》中,高家林在生命低谷中有幸遇到了劉巧珍,並接受了劉巧珍的愛,正是在劉巧珍的愛的滋潤下,又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轉運漢巧遇洞庭紅。在劉巧珍愛的滋潤下,高家林又有了新的好機遇,那就是走後門成了“公家人”。在人生風雲際會之際,高家林遇到了高中同學黃亞萍,二人學識相當,談論投機,又彼此愛慕,而且黃亞萍背景了得,如果能和黃亞萍結合,無疑對高加林事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處。在這種人生決擇點,高家林忍痛割愛,毅然拋棄了劉巧珍的愛,與劉巧珍分手,接受了黃亞萍的愛。對於這一點,其實路遙先生也是很腹非的,他將高家林從其人生高處又跌回其人生低谷,就是對高家林的責罰批判和不贊成。歷史上有很多患難夫妻,丈夫富貴後,不忘原配,仍然夫妻和諧白頭,這樣的例子不枚勝舉。高家林追求美好人生沒有錯,錯就錯在他背叛了與劉巧珍的愛情,為人情和社會道德所不容。我們今天也提倡搶抓機遇,精彩人生,但在搶抓機遇的同時也要考慮這個人生機遇值不值得搶抓,如果有違人倫道德,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那就永遠不值得去搶抓!


sunjin72976689


瞭解《人生》的朋友都知道,這部作品中的男主人公用今天的眼光去審視,一定就是我們口中所說的"渣男"。筆者在文章開頭說了,不是為了他進行辯護,也不會故意去抹黑他,只是想用一個較為客觀地角度來審視這個人物:

高加林得已又不得已的"渣"

高加林是作者著力塑造的複雜的人物。他身上既體現了現代青年那種不斷向命運挑戰,自信堅毅的品質,又同時具有辛勤、樸實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心性極高,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是他的現實與他心中的理想總是相差極遠,正是這樣反差構成了他的複雜的性格特徵。所以,這些得已與不得已都是來自他本身"複雜的性格"。所以,我們就來看看高加林的"不得已":

1, 城市交叉地帶產生的青年

建國初,我國就實行城鄉戶籍制,城市與農村戶口分屬兩套體系。這是城鄉之間差異的來源之一,這種體系之下的城市天然佔有更為優越的資源。而作為這套體系的底層:農村來說就是一種極為缺乏資源的存在。有的人活在農村,接受了自己的命運;有的人一開始就活在了城市,享受著城市的資源。然而,有的人活在兩個體系的邊緣地帶。

高加林出生在農村,他希望獲得一個農村戶口,在城市中大展拳腳。他在黃土地中耕種,耕種的就是一片漆黑的未來。他們努力接受僅有的文化教育,眼巴巴看著城市更大的機遇與可能。但農村知識青年努力往城市跑,城市卻沒有足夠的機會供他們施展拳腳,這就形成了非常尷尬的局面:去不了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高加林、還有《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都是如此,他們希望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是有些事情並不是那樣順利。高加林起初因為沒有考上大學回了農村當了一名民辦教師。後來被高明樓的兒子頂替。這樣的情節在《平凡的世界》中也有類似。學習讓他們不能夠很好回去適應農村的生活,他們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留在城市。這樣的現象似乎到現在還麼有改變,現在可以在城市租房生活,慢慢改變,買了一套房就落戶了。可是三、四十年前在戶籍制度非常嚴格的中國貧家子弟承受了很多的無奈。孫少平想盡辦法當上礦工獲得了城市戶口,高加林想要獲得城市戶口,他就必須和黃亞萍結婚。農村的劉巧珍的儘管十分可愛與體貼,並且十分理解高加林;相反黃亞萍卻有些刁蠻、有些任性。城市姑娘或許多多少少有些這樣的情況,高加林當然是可以忍受的。

人生,其實無非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無關對錯,僅僅在於我們能否有勇氣在矛盾中作出選擇並勇敢承擔一切後果。

——路遙 《人生》

高加林放棄了和他已經相愛的劉巧珍,劉巧珍希望給高加林一個像城市人一樣的生活。他讓高加林每個週日休息一天,像城裡人一樣。可是,劉巧珍給高加林的都是精神上的支持與關懷而黃亞萍帶給他的都是現實中高加林所向往的一切。

是的,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路遙 《人生》

<strong>

2,外面的世界

在很久很久以前

你擁有我

我擁有你

在很久很久以前

你離開我

去遠空翱翔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當你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會在這裡衷心的祝福你

——《外面的世界》齊秦

這是首齊秦《外面的世界》的歌詞,其中寫到得就是青年男女有一方因為有了更好的前途而離開了對方。筆者認為這首歌放在高加林和劉巧珍的身上依然合適。高加林希望看到更遠、更高的世界。就像孫少平在雙水村的小學教給孩子們"世界"這個詞的意義一樣。高加林的性格中,既有自尊、自信、自強、富有理想的一面,又有自卑、自負、自私的一面;既有樂觀、倔強、由於追求的一面,又有悲觀、懦弱、虛榮的一面;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協的一面。

黑格爾說:"人的特點就在於他不僅擔負多方面的矛盾,而且還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這種矛盾裡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實於自己。"高加林的性格就是這種複雜的矛盾和矛盾的諸方面組成的統一體,是獨特的"這一個"。他嚮往大城市,有"聯合國都想去"的理想,但又沒有找到通往理想的正確道路

"我要給文學界、批評界,給習慣於看好人與壞人或大團圓故事的讀者提供一個新的形象,一個急忙分不清是"好人壞人"的人,對於高加林這一形象後來在文學界和社會上所引起的廣泛爭論,我寫作時就想到了—…這也正是我要達到的目的。"這是路遙對於高加林人物的解釋,他在創作之處就要顛覆人們的普遍認知,他要寫出一個和以往不同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一個能夠引起大家廣泛爭議的人物。"聯合國"就是外面的世界,對於一個有理想和抱負的青年,這一大片的黃土地怎麼能夠充分發揮高加林的才華。"我不願意再像你們一樣,就在咱高家村的土裡刨挖一生",他最怕的就是在黃土地裡刨一生,因為這是自歷史驚不起任何波瀾的一生,一個庸碌的人生。這是他第二個不得已。

3,另類的"陳世美"

陳世美的形象最早出自明代小說《增像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在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的續書《續七俠五義》中陳世美故事得以完善定版,並影響傳統戲曲《秦香蓮》(又名《鍘美案》)。陳世美在劇中是忘恩負義、拋妻棄子的反面人物,最後被包拯所斬,也因此在後世成為負心人的代名詞。但是路遙,並不想那麼極端,將高加林完全塑造成"陳世美",他和劉巧珍也只是戀愛,並沒有真正走近婚姻的殿堂。他們也沒有什麼真正實質上的愛情結晶。所以,在高加林背叛了劉巧珍的時候消解了很多他"負心"的消極形象。自古以來,高廉的《琵琶記》蔡伯、還有上面的陳世美,大眾對他的評價都是一種完全負面的情緒。

對待社會,我們常說要向前看,對一個人來說,也要向前看。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方面不滿意,就灰心。比如說我吧,夢裡都想上大學,但沒考上,我就不活人了嗎?我現在就好好教書,讓村裡的其他娃娃將來多考幾個大學生!

——路遙 《人生》

高加林也並不是一味不平衡的,就像筆者引用的一樣。他也想踏踏實實做個民辦教師,然而他最後一絲和"城市人"體面生活的機會都被人頂替了。所以,他開始了"復仇之路"。上進是沒有錯的,但是他利用背叛愛情來上進。劉巧珍來縣裡看他,跟他說的都是家裡的農活,豬圈裡生了多少豬這類的話題。在物質需要已經滿足的時候,高加林需要一個跟他有著共鳴的伴侶,這就產生了高加林移情黃亞萍的事件。高加林算的上"陳世美",又算不上"陳世美",都是因為他心中複雜的性格所造成。"渣男"誕生了,似乎是一個被命運被迫產生的"渣男"產生了,有多少得已與不得已似乎都在讀者的心中。理解與不理解的問題就是"得已與不得已"的問題。


一往文學


他畢竟太年輕了,不知深淺,有點二桿子的行為,當了幾年民辦教師,後來又下崗了以後有點消沉,這時候一個農村女孩走進他的生活。他不是真心的看對方,有點虛情假意。後來又進城以後想變心了,與一個城市的女人有點藕斷絲連。他是在知道對方有朋友以後而與對方來往的,而且這樣的事情比較有點不道德,而且後來又與農村的巧珍分手了。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他比較多的浮躁,不知道對方的複雜,而為之犧牲自己。


空中世界的百花園


看樣子新的一輪【路遙】熱,正在興起,這是好事。好讀書,讀好書這更是大好事。

讀路遙的小說,看後總有那麼一種滄桑感,失落感,惋惜感。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每天都會有意無意地看到,聽到許多悲歡離合的故事,都在經歷著《人生》的悲喜交加,只不過是我們沒有象【路遙】一樣整理成冊罷了,或許大多數人也會如我一般視而不見而已。

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描寫的農村青年高加林離開土地重回土地的起伏跌宕人生。有人認為高加林或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對此,本人實難苟同,古今中外,只要是人誰不想【過得好】,高加林每個時代都會出現,只不過你不願多去觀察而已,這到不禁讓我想起了過去有的小說扉頁上印有【書中人物故事純屬虛構,請勿對號入座】云云……

《人生》中高加林與劉巧珍,黃亞萍的感情糾葛就是在當今社會也隨處可見,因為【感情】是維護人與人之間的紐帶。而【愛情】是文學創作的永恆主題。在本人看來高加林的行為純屬【個人行為】無可厚非,無可指責。

記住【沒有愛情的婚姻和沒有婚姻的愛情都是人間的悲劇】也可以說是《人生》的悲劇。

[以文會友,相互學習。歡迎進入【楊老帥】個人空間查閱探討]!






楊老帥


高加林年輕一味憧憬著外面的美好,最可惜就是丟了身邊最善良最可愛最賢惠的巧珍姑娘,他會後悔一輩子。等他領悟過後一切已成往事,每一次閱讀《人生》無不為巧珍姑娘惋惜落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