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天京後,太平軍為何不先打掉門口的威脅,倉促地北伐、西征?

太平天國攻取天京後,沒有集中兵力消滅門口的江南、江北大營,卻分兵北伐、西征,這個決策歷來被後人指摘。

為何洪秀全、楊秀清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太平軍的初期想法:東征

事實上,太平軍攻取天京後,原本的選擇是繼續東下,攻取富庶的蘇南、浙江。

定都天京後,太平軍為何不先打掉門口的威脅,倉促地北伐、西征?

太平軍此時防守有餘,攻堅能力不足,殲滅眼前敵人卻並無把握。

在攻取鎮江後,楊秀清“聲言欲至蘇州”,但在得知向榮等人抵達南京附近的淳化鎮時,調集大軍回守天京。

太平軍判斷:向榮大營的任務,是守往清朝的財賦中心,防止太平軍攻取蘇州等地。

此時,太平軍究竟應該先攻何處,成為楊秀清頭疼的問題。

上帝的指示?

對於太平軍此時的選擇,有一則關於上帝指示的傳說。

定都天京後,太平軍為何不先打掉門口的威脅,倉促地北伐、西征?

洪秀全的“上帝指示”,暗含了當時領導層的思考。

洪秀全在禱告後,說:“剛才,天這樣啟示我:讓那些清妖在這裡(江南、江北大營)沉湎消磨!我們的精兵此時在北方,如果我們去打他們,這些妖魔就會把妖氣吹遍北方!到時候,我們再來包圍他們,全殲他們!”

這則貌似荒誕的說法,暗藏了洪秀全的分析:1、北方空虛,各地清軍力量分散,如果不及時進攻,敵人“妖氣就會吹遍北方”,組織起來;2、江南、江北的營的敵人,只能待在我們家門口,卻威脅不到我們!

這個分析,基本上是客觀的。

天京附近,彼此對峙

定都天京後,太平軍為何不先打掉門口的威脅,倉促地北伐、西征?

即使加上4、5萬機動兵力,太平軍對周邊的清軍攻堅擊破也把握不大。

太平軍攻入天京時,浩浩蕩蕩,號稱50萬人。但實際上,大部分是隨軍家屬,真正能戰之士大約10幾萬。

此時,天京附近的清軍大約35000人,這些軍隊都是清軍中相對能打的機動部隊。尤其是向榮所部,一路和太平軍從廣西一直打到天京,一路上互有勝負,誰也吃不掉誰。

此時,雙方在天京附近的兵力對比為3:1左右。如果是運動戰,太平軍確實有機會吃掉對方,但如果是攻堅作戰,則太平軍很可能短期內吃不下清軍,雙方達成僵持。

因此,此時就強攻江南、江北大營,將很難如願殲滅敵軍

定都天京後,太平軍為何不先打掉門口的威脅,倉促地北伐、西征?

相反,清軍以總兵力優勢,可以源源不斷地支持江南、江北大營,地盤狹小的太平軍將十分不利!

因此,此時對太平軍來說:防守,兵力過剩;直接進攻,把握不大!

外圍空虛,適合發展!

清軍儘管在全國佔據絕對優勢,但是,因為地盤大,兵力十分分散。

我們以當時長江上游為例:

定都天京後,太平軍為何不先打掉門口的威脅,倉促地北伐、西征?

清軍兵力分散,各處都十分薄弱!

當時,湘軍尚未成軍,各處清軍兵力十分薄弱。即使是南昌、安慶,都兵力極為空虛。甚至像廬州這樣的要點,幾乎只能唱空城計!

而北方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運河河防只有6000餘人,要負責漫長戰線的防禦。

整個黃河東段,本來就兵力不足一萬人,還要一分為五,沿黃河分段駐守,每處都不過幾千人!

河南地區,歸德更是不滿2000人!

當然,這些軍隊除了本來就已經腐爛的綠營,還充斥了許多新招的壯丁,打起仗來,靠不靠得住真不好說!

太平軍的戰略選擇

定都天京後,太平軍為何不先打掉門口的威脅,倉促地北伐、西征?

此時,太平軍的選擇實際並不多!

此時,強攻江南、江北大營,打成僵局,清軍憑險消耗太平軍,等待源源不斷的援軍到來,一舉殲滅太平軍,這是對清軍最有利的選擇!

對太平軍來說,充分發揮自己的運動戰能力,繼續避實擊虛,是比較有利的。

1、解決糧食問題!

這是最現實的問題。幾十萬人聚集在城內,糧食不足是必然的。到了1853年七月,天京就出現了糧食危機。天京被迫讓婦孺出城割麥,並縮減女館的口糧!

定都天京後,太平軍為何不先打掉門口的威脅,倉促地北伐、西征?

吃飯問題,永遠是擺在第一位的。

因此,洪秀全給西征軍的個任務,就是奪取安徽、江西的糧食,解決天京的糧食困難。

2、調動敵軍。

江南大營的糧食,主要依賴廣東、兩湖、江西。而兩湖、廣東的糧食,也經江西運輸。因此,一旦太平軍攻略這些地方,也可以調動江南、江北大營的清軍。

事實上,也達到了這種效果。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江南、江北大營不但無法獲取增兵,還不斷調兵前往支援各處戰鬥,力量遭到削弱!

3、擴大地盤。

這沒什麼好說的,作為一個要爭天下的政權,僅僅只是安居三座城是絕對不行的!

細節失誤,影響大局。

可是,太平軍在具體操作上,過於以天京為出發點考慮問題,許多操作都嚴重失誤!

1、是否要北伐?

儘管清軍兵力分散,但太平軍總的機動兵力也就4、5萬!

這種情況下,是否應該同時展開西征和北伐兩個任務呢?

定都天京後,太平軍為何不先打掉門口的威脅,倉促地北伐、西征?

即使準備充分,北伐也是困難重重,何況是偏師急進呢?

如果說西征,還能發揮太平軍水師之利,攻取糧倉,那麼,北伐後期,北伐軍就完全變成了一支孤軍,既無法與大局有效配合,也無法開拓任何一處地盤,白白葬送了最精銳的幾萬老兵!

2、兵力分散。

本來,同時進行北伐和西征就分散了兵力。在西征中,初期又過於樂觀,兵力過於分散!

太平軍剛開始西征時,形勢是十分有利的。當時,湘軍尚未成軍,各處清軍都難以抵擋。

可是,太平軍一味求快,不求鞏固,結果,在湘潭失利後,各處兵力根本無法應對湘軍的反撲,一路敗退!

定都天京後,太平軍為何不先打掉門口的威脅,倉促地北伐、西征?

依靠石達開傑出的軍事才能,太平軍才艱難地扭轉了西征的局勢。

儘管石達開取得了湖口大捷,扭轉了形勢。但太平軍在此次敗退中,喪失了水師優勢,從此在長江沿線的征戰中陷入被動!

總的來說,我認為:太平軍此時選擇北伐、西征,是符合當時形勢的。

但是,這種外線作戰,本就是利用清軍分散,以集中對分散,避實擊虛。但太平軍不斷分兵,最終,逐漸演變成分散對分散,這次戰略進攻也很快就進入“頂點”,遭到逆轉!

當然,最終的嚴重內訌,也似乎告訴我們:內部團結搞成這樣子(不是一兩個高層、野心家不和,而是整個高層集團都參與內訌),其他的戰略,似乎並不重要。

因為,這樣的組織,註定是要失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