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原百姓為何選擇闖關東,而不是去富裕的南方?

相信不少人之前都看過一部叫《闖關東》的電視劇,它講述了清朝末年到九一八事變前夕,一戶山東人家為了討生活而被迫“闖關東”的故事。這部電視劇是以當時中原地區百姓為逃難闖入關東為時代背景的,深刻地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狀。而造成中原地區百姓爭相闖入東北的原因,是因為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很多人就感到很好奇,當時的人們在逃難時,為何不選擇富裕的南方,而是選擇寒冷的關東呢?小編今天就來帶大家介紹一下。

清朝末年,中原百姓為何選擇闖關東,而不是去富裕的南方?

首先是政府的支持。大家都知道,關外是清朝的龍興之地,為了防止漢人進入東北破壞所謂的“龍脈”,滿清政府在此之前是嚴禁漢人入關的。如果有漢族商人進入東北地區貿易,一定要有路引和相關人員的擔保,才可以在東北地區出沒。順治皇帝更是直接向滿清貴族指出,關東是他們最後的退路。為此,順治皇帝主持修建了千餘公里的“柳條邊”籬笆牆,直到康熙中期才竣工,將關內和關外百姓徹底隔絕開。

而到了清朝晚期,清政府已無力再控制民間的人口流動。且在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對邊疆的控制日益削弱,沙俄卻不斷蠶食黑龍江邊境。在黑龍江將軍特普欽的建議下,清朝正式開禁放墾。從此清政府開始鼓勵中原地區百姓移邊墾殖,以振興關外經濟,同時抵制沙俄侵略。而在闖關東的中原百姓中,以山東人居多。

清朝末年,中原百姓為何選擇闖關東,而不是去富裕的南方?

其次,關東地區地廣人稀,南方人滿為患。除了清政府最初招募的一批墾荒者外,更多闖關東的百姓是逃難過去的。據相關數據統計,從清末到民國,內地闖關東的人數達到了3000萬人次。這麼龐大的人口,即使南方再富裕,恐怕也無法消化。而這數千萬人是要吃要喝的,必須要有足夠的土地才能供他們生存。正好關東地區地廣人稀,可以滿足災民們的生存需求。

清朝末年,中原百姓為何選擇闖關東,而不是去富裕的南方?

最後,關東地區相對安穩的社會環境。雖然當時沙俄和日本已經開始對我國東北地區的土地進行侵蝕,但總體來說,並未爆發什麼太大的戰爭。而南方地區不是太平天國運動,就是英法聯軍等帝國主義軍隊打上門。老百姓都是圖個安穩日子,自然不希望每天活在槍林彈雨中。所以在那個時代,闖關東的人要遠遠超過南下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