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鐵錢,掠奪的初衷,助長了財政的泡沫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朝的財政挺有意思,財政數據完整卻又散亂。一方面,宋代的財政收支非常完備,田賦、專賣和商稅列支得非常清楚,甚至有底下州縣的商稅數據;另一方面,財政收入中充斥著大量的低價鐵錢,導致宋朝的財政收入虛高。

宋朝鐵錢,掠奪的初衷,助長了財政的泡沫

鐵錢與宋朝的一國兩制

鐵錢在北宋只是區域性貨幣。誠然,隨著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北宋中期貨幣出現短缺。例如慶曆三年(1043年),歐陽修上奏說:“淮甸近歲號為錢荒”,餘靖也上奏道:“當今天下錢貨至少,江淮之地,名為錢荒”。但北宋年間,官府卻只在四川地區發行鐵錢,其它地區都使用銅錢,從而出現“一個國家、兩種貨幣”制度的狀況。

北宋的一國兩制。或許是四川的地理位置特殊,北宋消滅後蜀,對天府之國的四川採取了特殊的治理政策,特別是貨幣方面。四川產銅較少,西漢就曾使用鐵錢。五代孟蜀時期,四川銅鐵錢兼用。北宋消滅後蜀,將四川的財富大量運往開封,《宋會要輯稿》記載:“沈倫等悉取銅錢上供,及增鑄鐵錢,易民銅錢。”

所以四川使用鐵錢並不完全是商品經濟的自身規律,更多是人為的因素。

一方面宋朝把四川的銅錢全都運到開封,充實其它地區的銅錢儲備;另一方面禁止銅錢進入四川,並用鐵錢把四川人民的銅錢全兌換成鐵錢,導致四川完全沒有銅錢,只能用鐵幣。後來隨著四川商品貿易的日益增多,鐵錢不便攜帶的弊端顯現,故在四川地區產生了最早的紙幣。

宋朝鐵錢,掠奪的初衷,助長了財政的泡沫

為什麼宋朝在四川發行鐵錢?原因眾說紛紜,筆者的看法有三點:1)宋朝缺乏銅錢,五代十國都缺乏銅錢,所以都流通著不少的鐵錢。所以北宋消滅後蜀,便把府庫裡的錢財全都搬到開封,充實東南沿海的貨幣;2)四川處於盆地之中,入川的道路極少,經濟上獨成體系,在四川發行鐵錢,不會因為鐵錢的擴散導致貨幣的紊亂;3)四川屬於佔領的土地,在統治者地位不夠,既然全國都缺銅錢,為什麼不索性犧牲一兩個省的利益,保障全國的銅錢供應呢?別的省份用鐵錢都容易擴散,想想只有四川最合適。

宋朝鐵錢,掠奪的初衷,助長了財政的泡沫

鐵錢標準,大錢7.7克、小錢4.2克。宋朝的鐵錢分成大、小兩種標準。大鐵錢每1000枚重12宋斤、小錢每1000枚重6.5宋斤。史料《文獻通考·錢幣考》雲:“鑄大鐵錢用鐵二百四十兩,得錢千,重百九十二兩,此其大法也。”古代1斤為16兩,意味著用15宋斤鐵來鑄錢,損耗了3宋斤鐵,得到1000文鐵錢,重12宋斤。換算成現在的單位,大鐵錢每文重7.7克、小鐵錢4.2克,而宋代銅錢的重量約3克,鐵錢笨重的缺點可見一斑。

宋朝鐵錢,掠奪的初衷,助長了財政的泡沫

鐵幣發行規模,年平均40萬貫。北宋在益、邛、嘉、眉等州設置鐵錢監,專門鑄造四川地區的鐵錢,中後期鐵幣使用範圍擴大到四川和陝西兩地。北宋鐵錢鑄造規模波動較大,宋真宗前期每年鑄大錢50萬貫,仁宗前期降到27萬貫。到了宋神宗時期,為了籌集對抗西夏的軍費,川陝地區的鐵錢監也增加到9個,據《文獻通考·錢幣考》記載,鑄幣規模也達到88萬貫,最高達到100萬貫。因此北宋的鐵幣發行規模整體增加,年平均約40萬貫。

宋朝鐵錢,掠奪的初衷,助長了財政的泡沫

鐵錢與宋朝商稅的水分

宋朝在國內存在兩種貨幣制度:川陝的鐵錢和其它地方的銅錢。造成的後果便是稅收統計的紊亂,宋代的財政官員或許習以為常,但對後世之人研究宋朝的財政收支而言,容易形成誤導。下面便以宋代的商稅為例,分析鐵錢導致的宋朝商稅虛高現象。

異常的商稅數據。宋朝的商品經濟發達,同時繼承了五代以來搜刮稅收的本事,像明朝農民到城裡賣農產品是不收稅的,宋朝必須交商稅,所以宋朝的商稅非常可觀。但查看《宋會要輯稿》卻發現這樣一個怪事:真宗天禧5年(1021年)的商稅為840萬貫,仁宗嘉祐(1060年)時期的商稅為1100萬貫,到了神宗就降到了858萬貫。宋朝是一個對經濟控制力非常強的朝代,全國有2000個商稅關卡(明朝7個),按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商稅應該逐步增長才對,為什麼神宗時期的商稅反而下降呢?答案是:鐵錢。

宋朝鐵錢,掠奪的初衷,助長了財政的泡沫

先看鐵錢的價值。鐵錢是一種價值量比較低的貨幣,從宋初便一直貶值。宋太祖時期,1文銅錢抵2.5文鐵鐵,太宗後期銅鐵比值貶到5,真宗更是貶到6,這只是大鐵錢,小鐵錢更是1比10。鐵錢貶值現象直到仁宗時期才開始升值,約為3,神宗時期穩定在1比2左右。如果四川百姓在真宗年間,要去買1頭價值30貫銅錢的牛,需要攜帶1300公斤的鐵錢,比牛還重,得花2輛車才能裝下,這也是交子最早出現在四川的原因,鐵錢太重了!

宋朝鐵錢,掠奪的初衷,助長了財政的泡沫

再看商稅的構成。如果研究歷史只看表面的數據,或許就會以為神宗時期的徵稅不力或者商業萎縮,實際並非如此。史料《宋會要·食貨志》有大量的商稅數據,熙寧10年(1077年)的商稅情況如下表:

宋朝鐵錢,掠奪的初衷,助長了財政的泡沫

可以看到,四川4路的商稅為166萬貫鐵錢,摺合銅錢為83萬貫,實際全國的商稅為775萬貫銅錢,因為鐵錢的緣故,商稅被高估了11%。

最後看嘉祐年間的商稅構成。四川4路的商稅為600萬貫鐵錢,按1:3的比價計算,摺合銅錢200萬貫,加上川外4京13路的商稅503萬貫銅錢,實際的商稅總額為703萬貫銅錢。因為鐵錢的存在,商稅高估了57%。

宋朝鐵錢,掠奪的初衷,助長了財政的泡沫

為什麼四川的商稅在神宗時期下降非常大?北宋前期在四川實行茶葉自由交易的政策,因此大量的商稅來自茶葉交易,畢竟宋朝將近50%的茶葉產自四川。王安石變法後,四川的茶葉與川外一樣,實行專賣和“茶馬互市”的制度,茶葉流通環節交的商稅大幅減少,從而導致商稅的大幅下降。

宋朝鐵錢,掠奪的初衷,助長了財政的泡沫

實際的商稅一直有所增長。真宗年間的鐵錢貶值更加嚴重,銅鐵比價高達6,假設天禧840萬貫的商稅中,分為400萬貫銅錢和440萬貫鐵錢,則全國的實際商稅為475萬貫。因此可以看出,北宋實際的商稅一直是增長的,鐵錢的價值波動影響了整體數字。

宋朝鐵錢,掠奪的初衷,助長了財政的泡沫

鐵錢與宋朝財政的水分

商稅只是財政的一方面,實際上宋朝最大的收入來自茶、酒、鹽的專賣,四川都是重要的財稅貢獻地區。以熙寧10年(1077年)為例,鹽、鐵、酒的專賣收入為2200萬貫,佔全年6177萬貫收入的比例為35%。由於數據有限,未說明鐵錢的數量,如果考慮鐵錢的虛高,實際的收入應該低於6000萬貫。

宋朝鐵錢,掠奪的初衷,助長了財政的泡沫

總結:鐵錢坑了四川人民,助長了宋代財政的泡沫

1、鐵錢的出現與商品經濟有部分關係,但更大的原因是宋朝官府對四川百姓的掠奪,逼迫百姓使用笨重的鐵錢。鐵錢不但拖累了百姓的交易,貶值還使得百姓財富縮水。

2、宋朝的財政收入中有大量的鐵錢沒有列示清楚,當時之人或許清楚,後人研究的時候,往往會高估宋代的財政收入。商稅就是例子,仁宗嘉祐年間有1100萬貫商稅,其中卻有600萬貫鐵錢,實際商稅只有700萬貫銅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