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候補官員何時能轉正?

左宗棠在晚清是位重要人物,曾經鎮壓過太平天國,又親自率軍收復新疆,維護了國家完整,還大力發展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他和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一起被稱為清末中興四大名臣。後來,左宗棠入選軍機處,這時求他辦事的人有很多,但他無一例外的都拒絕了。因為他認為,讓沒有才學的人做官,只會帶來禍患。

可後來,就有人不信,還要來找他幫忙,結果碰了釘子。這個人,是左宗棠朋友的兒子,叫黃蘭階。他來找左宗棠幫忙,也純屬無奈。原來他做候補知縣已經好幾年了,但卻遲遲不能轉正,內心很著急,就想讓左宗棠幫一下。

清朝候補官員何時能轉正?

對於這種走後門的行為,左宗棠不僅拒絕了他,還訓斥了一頓:“你年紀不大,不去讀書,不去種田,卻只一門心思想做官,官是那麼好做的嗎?”黃蘭階聽後很羞愧,很掃興的離開了。

他不想這樣回去,畢竟候補知縣的日子不好過,後來他忽然想到了一個辦法。他來到一家古玩店,選了一把不錯的扇子,並找人模仿了左宗棠的字,在扇子上題字題名,然後,他就很高興的回家了。

後來,在向總督大人彙報工作的時候,他故意拿出扇子,在他面前晃悠。總督是地方大員,擁有很大的權力。他很奇怪,天氣已經轉涼了,用不到扇子,就詢問原因。

黃蘭階答道:“父親和左宗棠大人是故交,前段時間,我去京城拜訪左大人時,他送了我這把扇子。”總督何璋聽後,半信半疑,拿過扇子,上面果然是左宗棠的筆跡。後來,又託下人打聽,黃蘭階的父親,果然和左宗棠有交情。清楚這些後,總督何璋立刻就把黃蘭階轉正,並在以後給朝廷的奏章中,多次誇獎他,而黃蘭階也因此升官很快。

清朝候補官員何時能轉正?

我們說黃蘭階聰明也好,說他狡猾也罷,他最終實現了有候補官員到正式官員的轉變。但清朝絕大多數候補官員,都不會有他那樣幸運,很多人可能苦等一輩子,仍然是候補官員。那麼,候補官員是如何產生的呢?

《儒林外史》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諷刺小說,書中范進在53歲中舉之後,周圍的人對他的態度,立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中舉之後,就意味著可以做官了。

古代很多學子中舉之後,會繼續考進士,圖個好前程。如果實在考不上,便會前去吏部報道,因為舉人是可以做官的,不過要等,這叫“侯缺”。如果哪天有個地方官職有空缺,就會通知候補官員前去上任,這被稱作“放缺”,官吏按照順序進行補缺,被稱為“需次”。當然了,這些候補官員做的都是小官。像我們熟知的清官海瑞先生,在嘉靖三十三年,參加兩次會試都沒有考中的他,便放棄了考試。但是他的運氣不錯,沒等多久,就被派到福建延平府南平縣當教諭。

清朝候補官員何時能轉正?

那麼,古代一般什麼時候會出現官位空缺呢?大概會有以下幾種:一是丁憂,官員家中有父母去世,需要回家守孝三年。二是死亡,在職官員,如果因為疾病或者其他原因,在任上去世。三是下臺,在職官員如果被彈劾或者因為犯罪下臺。如果出現以上幾種情況,便會有官位空缺了出來,候補官員就可以前去上任。但是,以上幾種情況,並不是經常發生。那麼,一般候補官員要等多久才能上任呢?

這個說不準,有可能運氣好,只等幾天。像海瑞先生,只等了一兩個月。要是運氣不好,等幾十年的都大有人在。尤其是清朝,候補官員,非常多,很多人可能還沒等到正式上任,自己先掛了。這也就是上文黃蘭階,最後為什麼要去找左宗棠幫忙。

據清朝王朝璩《需次燕語》所載:一位叫唐崧甫的候補縣令,等候了二十年。而另一位叫劉黎閣的候補縣令,等了二十六年,不僅沒等到,連臨時差事也碰到!光緒時,有位候補道員,叫恭釗,等了二十年,一直沒有轉正。恭釗每次搬家,都會讓僕人從舊雨裡挖去一塊磚,補到新居上,意思是“即補”,圖個好好兆頭。歷朝歷代,都會有候補官員,但是清朝卻最多,而且遠遠多於其他朝代,侯缺時間也最長,為什麼清朝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清朝候補官員何時能轉正?

清朝除了實行科舉取士之外,還實行“保舉”和“捐官”等制度,這就產生了大量的候補官員。清朝中後期,內憂外患,地方事務增多,而督撫有“綜制文武,察舉官吏”的職權。尤其是咸豐、同治兩朝,很多人在戰爭中立了功,便會被督撫保舉,成為候補官員。但是,被保舉人數要遠遠大於實際官位。例如當時全國的提督僅僅有19人,但是被保舉的竟然有8000人之多,而總兵更是達2萬人。這種情況下,候補官員轉正,可以說是遙遙無期。

清朝中後期,軍費支出還大大增加,為了增加朝廷收入,實行“捐官”政策,這種做法,也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即普通人通過捐納的方式來做官。像一般人熟悉的“候補道”,就是捐納所能獲得的最高官位了。1898年,花了白銀10萬兩,捐納了一個“候補道”。捐官以後,也要去赴吏部報到,等待通知。如果花了錢,最後一直等不到上任,那隻能自認倒黴,怪不得別人。

那國家,會給這些候補官員發俸祿嗎?候補官員的生活情況怎麼樣呢?不為國家幹活,沒有正式編制,國家當然不會發放俸祿。至於候補官員的生活,可以說是非常悽苦了。清末的歐陽昱《見聞瑣錄》記載:有位補知縣,等候二十年,都沒有轉正,最後竟然在凍餓而死。清朝很多人通過捐官方式,成為候補官,但是卻遲遲不能上任。為了面子,又不得不保持排場,參加各種社交活動,開支用度比較大,因此被一些人恨恨的稱作“災官”。

清朝候補官員何時能轉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