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机器人需要哪些核心技术?四位大咖如是说

商用机器人需要哪些核心技术?四位大咖如是说


根据国际调研机构IDC预测,到2021年,60%的全球2000强企业将会部署自主移动机器人。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805.2亿美元,全球占比高达38.3%。在中国,智能服务机器人在工作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不管是人机语音交互,还是自主定位导航行走等,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商用机器人需要哪些核心技术?四位大咖如是说

图:商用机器人四位嘉宾在论坛分享观点。


英特尔最新发布的《白皮书》显示,机器人3.0预计将在2020年完成,在此之后,机器人将进入 4.0时代,把云端大脑分布在从云到端的各个地方,充分利用边缘计算去提供更高性价比的服务,把要完成任务的记忆场景的知识和常识很好的组合起来,实现规模化部署。

如今机器人的发展需要何种助力?核心技术在机器人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产业链上下游如何协同发展?科沃斯商务机器人有限公司CTO邵长东,普渡科技创始人兼CEO张涛,丽亭智能CEO姜钧和煜禾森公司总经理李雷达在10月18日的上进行了深入讨论。

商用机器人公司靠技术驱动如何实现市场定位?


邵长东:技术并不是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唯一因素。不断加深对场景的理解,应用好的技术去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客户才会为你提供的商业价值买单。

为了更好地提升场景落地能力,科沃斯商用在核心技术架构中囊括了运动智能、图像智能、对话智能和AIOT在内的四大能力以及由人机交互平台、运动平台和商用机器人服务中台组成的三大平台。科沃斯商用机器人在金融、零售已经实现了规模商用。

张涛:我们觉得机器人最重要的技术点有三个,一是机器人的自主定位导航,二是机械臂的作业,三是智能交互。普渡科技聚焦餐饮机器人,也是行业里第一个把餐饮机器人市场变成一个可行品类的公司。核心技术就是从场景出发的自主定位导航算法,也就是在餐厅这种非常复杂的动态的场景下的自主定位导航算法,这个技术是公司自主研发。

我们的产品“欢乐送”-送餐机器人,是第一次把送餐机器人从以前的噱头阶段发展到现在的效率阶段,产品已经与海底捞、洲际酒店等多个知名连锁机构达成合作,且已经有了数千台的订单。

姜钧:核心技术的竞争力跟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是很重要的。因为不同行业和场景的的差异很大,所以想跨行业进行简单地复制和粘贴是比较困难的。

丽亭智能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搬运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公司,即“智能停车机器人。新落成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采用了丽亭智能停车机器人。

李雷达:普通的机器人底盘平台,技术壁垒并不高,但要做一款多传感器高精度融合的底盘平台,技术壁垒就不低了。煜禾森的机器人底盘不仅具有价格优势,还具备技术优势。底盘最常用的指标是承载力,可靠性和精度。

煜禾森定位是机器人整机部件的供应商,专注于机器人移动平台制造,公司主要是为解决机器人在商业化落地最后的一个阶段,降低成本和提高更高的可靠性和精度。我们认为成功的系统集成商有三个要素:第一,资源的整合能力;第二、行业的理解;第三点资金的实力。系统集成项目有大型化非标化,周期很长的特点,分期支付和验收的资金压力,这些都需要专业公司提供服务。

商用机器人如何为行业赋能,提升效率和价值?


邵长东:商用机器人对行业赋能是一个过程,企业重点还是要为用户提供系统性服务,用户必须要为你提供的商用机器人系列方案的商业价值买单,赋能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在商用机器人领域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赋能行业方式有两种:第一、企业对其他的基层的合作商家负责,比如科沃斯的运动导航能力,这个产品正在做工业化的。导航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其他做服务集团公司,甚至客户本身不做服务机器人的,客户希望打造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第二、在科沃斯主打的应用落地场景,金融领域的银行落地场景,服务机器人定位是大堂经理的角色,主要对来银行办理业务的客户进行引导,随着客户需求进一步提升,客户希望机器人与其他的业务流程互联互通,对业务做深度的挖掘,比如承担营销的角色,这都需要把更多的功能集成到系统中,也为银行等金融客户带来等多的价值回报。

张涛: 服务和工业的场景有很大不同,企业要理解自己产品的定位、理解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尽管客户的需求非常多,不过企业要兼顾产品销售和技术的复用性。

送餐机器人客户和普渡科技追求最重要的指标是效率。在核心技术上,核心技术其实是机器人的自主定位导航的算法,有许多客户来找我们洽谈,可否采用你们的技术做商超机器人、医院配送机器人,或者仓储物流机器人,市场上需求很多,我们在梳理之后,确定了业务的边界。

姜钧: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景,提供任何的帮助和改变的都叫赋能。

今天的机器人有很多种形态,为不同场景赋能,机器人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比如丽亭智能停车机器人系统采用多层排列布局停车位,大大增加空间使用率,为同面积增加60%停车位。

李雷达:商业机器人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单纯的技术性转化为商业落地应用趋势。2011年到2018年,是商业机器人技术论证的阶段,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商业成本,整体评估是否达到一个商业落地化产品的技术标准。

未来,机器人行业一定会形成标准化和模块化,但二者实现基于成本和技术的稳定性。大量机器人企业在刚开始注重核心,包括算法、软件、导航和传感器融合,忽略了硬件核心和硬件技术平台,后者是决定产品落地的关键。我们通过不断与不同的机器人客户相互的融合交流,提炼出产品的一些本质,开发了标准化的模板,可以给更多的机器人公司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加速他们产品市场转化,在做大量的情况下成本也得到了明显的下降。

在未来,终端消费者会注重品牌,因此机器人厂商并不需要掌握所有的技术,更多的是通过集成和融合的方式去实现。因此,系统集成商要更注重品牌化的运行。

机器人4.0时代即将到来,核心技术如何突破?


邵长东:从科沃斯商用上来看核心技术部分,我们总结成四个能力三个平台。

四个能力分别是规划智能、图像智能、运动智能、IoT。三个平台分别是人机交互平台、运动平台、商用机器人服务中台。四个能力我就不赘述了,我们来看三个平台。

第一、运动平台,传统运动底盘就是两个轮子加一个电机,现在看运动的部分不仅需要电机的控制和相关结构,还需要导航运动的算法,还需要图像的能力。因此,通过运动平台的方式向外赋能的话,对于行业客户来说不仅需要移动导航能力,还需要图像的能力,比如做主动迎宾、主动拦截、目标跟随等功能。


第二、人机交互平台,当前纯AI用于线下2B的业务容纳性是比较差的,怎么样才能可靠地完成用户端的业务?理解这个问题的话需要人的参与,这是个人机协作的过程,人机协作最终的目标是机进人退的发展脉络。如果不是按这个模型走的话,那最终你是无法支撑你的商业模型的。

第三、商用机器人服务中台。此前我们的做法是在每一块项目上都会有多个服务器,比如日志服务器、订单管理服务器。现在把这些共性模块抽象出来做封装部署在云端,这样我们多个项目就可以共享。所有项目都是在一个能力基础上做,减少了重复的过程,可以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APP的定制。

张涛:普渡科技是做移动机器人的,虽然算法是核心,但是传感器是基础,我们现在最关注的是核心传感器,比如激光雷达、RGBD等。

技术方案:移动机器人采用纯激光SLAM方案和纯VSLAM方案的都有,但是每一种方案的优缺点明显,主流的做法是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然而目前是算法层面的融合,接下来我们希望上游供应商能做到传感器层面的融合。

第二是性能,随着应用场景的多变,传感器的难以精准可靠识别。第三是质量,传感器连行业标准都没有,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我们试用过很多家公司的传感器,包括一些国际大厂的产品,但是长期可靠性都难以达到我们的预期,第四是价格。第四是价格。性能良好的传感器价格高,价格低的传感器又达不到要求,具备高性价比的传感器很少,未来希望价格降低,带动下游产业链的繁荣。

姜钧:未来核心技术有进步和优化空间,包括原材料、算法算力、人机协作融合和动态调度。

以算法算力为例,在获得原材料后,如何对海量的大数据和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和计算,做最优的规划和选择,让机器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和做出更有效行为。人机协作融合空间更大,动态调度指的是资源使用分配发生冲突或互斥时,如何动态实时调整机器人的策略和运动。

李雷达:未来机器人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将会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稳定性、模块化功能以及成本控制上。随着导航、视觉、多融合技术的成熟与应用,以及大量工业设计公司配合制作酷炫外形,落地商业化最后一步趋向产品的可靠性、低维护率、产品成本控制以及产品功能模块化,现阶段机器人缺乏的,正是未来技术突破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