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何含泪斩公孙策?

宜男


青天情结

时常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那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怀揣着三种期盼,既:清官、侠客和明君三梦——对于百姓来说,明君在上,清官治国,侠客行侠仗义,才是民众幸福的关键。作为当代人的我们看来,这种期盼无疑是很可悲的,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受时代局限性影响,也只能有这样的追求了。


因为清官梦,于是从宋代开始,我国民间开始流行关于清官的话本——南宋时代开始,包青天题材的话本就开始在民间传播,到明清两代,演变成公案小说——尤其是在清代,中国的公案小说堪称登峰造极。

在清官小说中,包青天无疑是最受推崇的,以至于民间有包青天白天审人、夜间审鬼的说法。

在包青天的故事里,包青天是以带团队的情况出现的:包青天的铁面无私、公孙策的足智多谋,展昭的高超武艺,以及王朝马汉等四个捕快的辅助,让包公团队所到之处,奸险恶人全部遭到惩处。

但是,在民间故事里,还存在包拯诛杀公孙策的说法,那么,包公为何含泪斩公孙策?

文艺上的冲突

从历史角度来说,不论是神探狄仁杰还是包公,其事迹绝大部分都是虚构的。但是,某个角度来说,文学是历史故事的一种补充,而历史则是文学创作的供应池。关于包公斩公孙策的故事,事实上出自文艺创作。

文艺作品的故事情节推动,是建立在冲突基础上的,没有冲突,故事就会变得平淡无奇,从而失去可读性。



包公铁面无私,公孙策是自己的得力帮手,那么,他们二人如果发生冲突——比如公孙策如果触犯国法,包公会怎么处理?

基于这个思路,于是出现了包公斩公孙策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公孙策有个失散多年的女儿,这个女儿被海盗养大,最终成为江洋大盗,因为触犯了大宋的法律,而被朝廷捉住。公孙策知道自己的女儿罪过很大,但是,女儿再怎么有罪也是自己的女儿——于是,故事的第一个冲突产生了——倾向于公还是私,成为公孙策难以抉择的问题。最终,公孙策选择放走了自己的强盗女儿。并且向包公投案。

对于公孙策的知法犯法,按照大宋法度,包公应该处决公孙策。公孙策也希望自己一死来保全包公铁面无私的名誉。由此,故事的第二个冲突产生:一方面是铁面无私的名誉,一方面是自己多年搭档老朋友,包公该怎么选?

最终,在公孙策的强烈要求下,以及包公个人理想战胜了情感,于是有了包公含泪斩公孙策的故事。


不过,正当包公准备处斩公孙策的时候,大宋皇帝颁布特赦圣旨,宣布赦免公孙策私自放罪犯的过错,与此同时,上天也降下雷霆打落了刽子手的刀。

这说明,不论是人间的皇帝还是天帝,都决定赦免公孙策,公孙策感念与此,于是,有了新生,不再一心求死。

就这样,冲突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藤树先生


公孙策为包拯发明出龙、虎、狗三口执法铜铡,最终却将自己送到了铡刀之下。这一刻,素有铁面无私之称的包拯也是眼含热泪,究竟原因何在?

公孙策跟随包拯之初,偶然见到包拯打算呈递给朝廷的陈州赈灾奏折中,直言当今圣上宋真宗赵恒用人之过。因此,心下大惊,认为包拯会被罢官去职,当即收拾行礼,准备各奔东西,另谋生路。

这时,包拯府中下人包兴急匆匆报来喜讯,言包拯已被当今圣上加封为龙图阁大学士,并被派往陈州赈粮救灾。同时,为了增加包拯的执法权重,又赏赐三道御礼。听后,公孙策也是心下大喜,看来不用再另谋前程去了。

不久,包拯下朝回来,找来公孙策进行商议:“为了我方便办差,圣上恩赏三道御礼,你帮着想个好主意,不能辜负了圣上大恩。”

闻听此言,公孙策认为是包拯想要赶自己走,却又抹不开情面,才以此事来为难自己。所以,公孙策暗思,反正要散伙,随便想个办法糊弄一下包拯算了。想到这里,公孙策立即摆好笔墨纸砚,设计出了龙、虎、狗三个档次的执法铡刀,并注解好说明。

当公孙策将此方案提交给包拯时,已做好了被其痛骂一番的准备。谁知,包拯看后大喜,并派他指导木匠尽快将此物做出来。次日,包拯令人抬着三口执法铡刀,呈给圣上御审。圣上及朝臣尽皆惊叹不已,朝议当廷通过。至此,包拯执法之时,便以龙、虎、狗三口铡刀为执法工具,以此来惩治奸佞,威慑宵小。

接着,为了配合包拯审案,公孙策又发明出刑具杏花雨,既不伤人筋骨,又能令人痛入骨髓,因此在案件审理中多有建树。

从此,公孙策便死心踏地辅佐包拯,以自己的足智多谋、回春妙手等优势,成为包拯的左膀右臂,并被后世称为“再世诸葛”。平日里,公孙策在包拯面前自称“学生”,而包拯和展昭则尊称其为“公孙先生”。一者,公孙策同包拯之间名为上下级,实已达到了亦师亦友的地步;二者,公孙策确实有大才华,才会被状元之才的包拯和南侠展昭尊为“公孙先生”。

后来,圣上命包拯南巡各府县期间,一日路经太湖时,有人前来报案,言太湖中发现一具浮尸。接着,包拯便令公孙策、展昭一同查办此案。

经过数日调查,凶手混江龙被擒,招认因报兄弟之仇而杀人,又有养女孟如忆,从旁相助。但是,当公孙策调查孟如忆时,通过龙凤手镯的线索,竟然发现该女子原来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丫丫。

这下,令公孙策心生纠结。一边是自己亏欠多年的女儿,失而复得;一边是为救养父脱身,杀害多名官兵的凶手山贼。结果,律法的天平倾向了情感一方。最终,知法犯法的公孙策,私自将亲生女儿放走。

事后,公孙策心生愧疚,遂决定以死明志,主动投案自首。作为铁面无私的包拯,虽然心中不忍,但还是根据律法条款,含泪宣判了公孙策的死刑,择日处斩。

孟如忆逃离后,思虑再三,认为不能陷生父于不义,同样也来投案自首,并死在了公孙策的面前。

处斩公孙策当日,若非展昭从圣上处求来赦免旨意,公孙策定然人头落地。

注:以上情节均来自电视剧廖启智版公孙策的《包青天》。同时,《宋史》中并无公孙策其人的记载。其实,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三侠五义》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小五义》中均没有包拯含泪暂公孙策的情节记载。

所以,此情节应该为编剧临时添加。不过,却也如同画龙点眼之笔,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但是,无论是什么版本的《包青天》,包拯都离不开公孙策这个得力助手。

从整个情节来看,只有公孙策来承担这个责任,结局才更加完美。如果,公孙策真是冷血到捉拿愧对一生的亲生女儿,世人会如何评价人间真情。事后,作为执法犯法的公孙策,又能主动投案自首,并承担责任,则又显示出其重义重情的一面。同时,虽然包拯号称“铁面判官”,但是他在判决公孙策死刑时,却能眼含热泪,足见包拯也是个重情重理之人。面对情理法的权重问题,执法如山的包拯果断选择了重法轻理去情,将律法的公平、公正完美体现。如此以来,不就将人间的情理法给予了更加完美的诠释吗?


祥子谈历史


一提包拯的大名,世人就会想到清廉和公正这样的字眼。包拯为人正直、嫉恶如仇、铁面无私,再加皮肤是黑色的,有“包青天”的美誉。

包拯断案如神,扶持正义,为民申冤,还不离两个得力帮手。一位是武功超群的展昭一位是公孙策,如果说展昭是包拯的私人保镖兼得力保镖,那么公孙策就是包拯的军事顾问。

公孙策有三大特长:一是博学多才,二是医术高明,三是足智多谋,有“再世诸葛”的雅称。当然,公孙策虽然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赴入仕途后屡屡碰壁,最后幸运地遇到了伯乐包拯。包拯对他器重有加,封其为开封府六品主簿,视他和展昭为左膀右臂。

据悉,宋仁宗时陈州遇到了旱灾,而当地官员却私吞赈灾银两,皇帝听闻后很是愤怒,命包拯前去调查整治,并给了他特权——“御札三道”。

这次“御札三道”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包拯便找公孙策商量怎么办?公孙策头脑一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建议把“御札三道”具体落实在刑法上,可变成“御铡三刀”。随及,公孙策赶紧画了龙、虎、狗三幅铡刀的画,拿给包拯看。包拯一看大喜过望,于是呈给宋仁宗。宋仁宗认为他很有见的,对惩治罪犯是有良好的震慑和警示作用,便豪爽的批准了。

这三把铡刀可与尚方宝剑相媲美,拥有可先斩后奏的大权。龙头铡可斩皇亲国戚、公孙王侯;虎头铡可斩贪官污吏,佞臣奸臣;狗头铡可斩恶霸无赖,违法平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公孙策完成了独一无二的发明,但他最后也死在了这铡刀下面!

那么,包青天对公孙策器重有加,又为何要挥泪斩公孙策呢?原因很简单——公孙策知法犯法。

他犯了什么法呢?这得从一个故事说起。

原来,一次包拯南巡时,无意中发现太湖面上出现多具浮尸,便马上前去调查。结果太湖水贼贼首江龙怕他们的罪刑败露,便做出惊人之举,派遣自己的养女江忆引开展昭,自己带人蒙面行刺包拯。

结果武功超群的展昭迅速击退了江忆,并夺得了她所携的一枚手镯后返回,正好营救了刺杀包拯的江龙等贼寇。

后来,展昭献出了贼寇的“脏物”——江忆的手镯。一旁的公孙策一看,顿时大惊失色,这手镯“似曾相识”啊。

原来,十五年前,公孙策还没有发迹时,他的妻子被知府衙内看中,结果妻子受辱后选择上吊自尽。公孙策为妻子鸣冤,反遭奸臣诬陷入狱,幸得仆人相救,但却被衙役所追赶。公孙策带着女儿逃到山崖上,眼看衙役越追越近,公孙策心一横,抱着女儿跳下了山崖。

后来,公孙策和女儿都侥幸存活了下来。公孙策被路人所救,而他的女儿为江龙所救,收为义女,改名江忆。而公孙策父女失散时,这枚手镯是女儿手上的信物。

公孙策确认江忆是自己亲生女儿后,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再后来,展昭奉命抓捕江忆,公孙策见女儿不敌展昭,便假意让女儿将自己挟持,逃至破庙中,玉告诉江忆她的身世。江忆先是不信,后经过查访确认了公孙策所言。

而这时,包拯此时已经查明了案件的来龙去脉,于是派遣展昭追至水寨,成功抓拿了江龙和江忆等人。

公孙策一生只有这个一个女儿,对她又怜又爱又愧,本着对女儿多年亏欠的想法,决定让她走,由自己来赎罪,于是私自把江忆等人放了。

包拯知道后大怒,虽然伤心欲绝,但他仍然以庇护罪的名义,要用虎头铡来斩杀公孙策。

而公孙策的女儿不想让父亲受委屈,回来自首,在公孙策面前自尽。

虽然真凶落网,可公孙策包庇之罪属实,包拯只得大义灭亲,用虎头铡来怒铡公孙策。

当然,这其实是野史的记载,真实性值得怀疑。要知道,历史上的包拯,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历史上的公孙策是不存在的,他是石玉昆在他的《三侠五义》中创造的纯架空的虚构人物。后来经过“演绎”成了童孺皆知的“智慧”人物。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包拯又叫做包青天,相信大家在《包青天》、《少年包青天》等一系列电视剧的影响下都对包大人很熟悉了。包拯,字希仁,是北宋有名的大臣,他为人正直果敢,又廉洁奉公,查案仔细,绝不冤枉无辜的人,因此深受大家的喜爱,后人也将他称为“包青天”。正因为包拯一直以来“不爱乌纱爱百姓”,兢兢业业为百姓和人民付出,才受到了百姓广泛的好评。自从北宋以来,有关包拯的小说、话本就一直流传于世,到了如今,相关的电视剧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他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他的为人似乎有些刻板而不通人情,但这一点正好将他于与其他的贪官污吏分别开来,使他的故事能够流传至今。

公孙策则是小说演义《三侠五义》中一个编造出来的人物,他是包青天身边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和展昭齐名。他与展昭,一个主文,一个尚武,在包拯探案过程中给了包拯极大的帮助。公孙策作为开封府的主簿师爷,一直以来起到的是为包大人出谋划策的作用。公孙策可谓是风流倜傥,又聪明睿智,可以说举世难寻第二个像公孙策这般优秀的人了。公孙策不仅才貌双全,文识渊博,而且精通医术,活脱脱一个在世“诸葛”。

那么包拯又为何要泪斩公孙策呢?实际上,在电视剧和小说演义《三侠五义》中都没有提及公孙策的死讯,公孙策并没有真正死去,而包拯泪斩公孙策也不是包拯想要杀掉公孙策,而是公孙策自己寻死。<strong>

当时包拯正在南巡太湖,不料多次冒出来一个刺客想要去刺杀他,这个人正是混江龙。混江龙多年以前收养了一个养女叫做孟如忆,孟如忆为了报答对养父混江龙的恩情,一直想方设法地帮助混江龙,随着探案的不断推进,公孙策对混江龙和孟如忆的了解也是越来越深。一次偶然的机会,公孙策发现孟如忆的手腕上带着一个熟悉的手镯,这个手镯正是他送给多年前失散的女儿的。当年公孙策在逃脱他人暗杀时,将一对手镯一分为二,一只由自己保存,另一只则交给了他的女儿。两人一起跳崖后,他被包拯救了起来,但他的女儿却从此不知所踪。由此,公孙策知道了孟如忆的真实身份。法理与亲情,在公孙策心中争吵、打架,公孙策心中的天平也是左右难平,他实在不知道应当如何抉择了。

亲情最终还是战胜了公孙策心中的法理,他将孟如忆放走了,他要承担起作为父亲的责任,于是公孙策为孟如忆担下了所有的罪责。公孙策心中的愧疚让他坚决地要求包拯处斩自己,来弥补自己所犯下的罪过。在行刑过程中,展昭带着圣旨快马加鞭而来,传皇帝手谕,免去了公孙策的死罪。公孙策是幸运的,在即将行刑时,刽子手已经高高举起了刀,突然一道惊天巨雷劈在了刽子手的手上,刀向一旁滚落了,这才保住了公孙策的性命。行刑过程中的晴天霹雳让公孙策相信一切都是天意,此后也不再苦苦求死。

公孙策的性命保住了,包拯的左膀右臂也保住了,之后公孙策更加尽心尽力地辅佐包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使得包拯廉洁为公,刚正不阿的形象更加的丰满,也正是这本名著完善了开封四勇士、公孙策等人的来历,使这些形象鲜活起来,并把包拯的为国为民除暴安良的形象推向了高潮。


邓海春


包拯一生公正廉洁、铁面无私、更是为百姓打抱不平,民间百姓都称他为青天大老爷。

都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个默默为他付出的女人,然而包拯不一样,他身边有很多为他默默付出的男人,除了展昭,就属公孙策了。


但是包拯在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却要将公孙策斩首,这又是为何?

包拯在南方巡视的时候,无意中在太湖海上发现一具男尸体,包拯迅速展开调查,然而就在调查的过程中屡屡遭受江龙的刺杀。

后来询问得知,江龙之所以要杀包拯,是因为要为自己的弟弟报仇雪恨,江龙还有个养女,也曾帮助过江龙刺杀包拯。

公孙策在这件案件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江龙的养女竟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因为公孙策在女儿手中留下了手镯。而公孙策的女儿因为手镯在公孙策手中,想要夺回,于是在公孙策家中冒充下人,趁机将公孙策推下井,然而却听到公孙策将这个手镯和自己女儿的事情,最后心绪凌乱。

后来孙策最后为了自己的私心,放走了自己的女儿,并供出自己的罪证,人证物证皆有,认为这样做唯有一死才能对得起包拯。

包拯只能将狗头铡抬出来,决定斩公孙策,展昭在一边劝包拯,但是包拯又不敢耽搁,怕百姓说自己徇私舞弊,明知证据确凿,却迟迟不杀公孙策,所以决定还是将公孙策斩首。

奈何王爷来到,说明了原有,直接指出,包拯正是因为罪犯是公孙策,才如此迫切,就是怕被他人说道,如果换做他人,这案件看似证据确凿,但是漏洞百出,很明显是公孙策一心求死。




包拯听完之后很是惭愧,最后决定关押公孙策,查明真相后再审!


猫眼观史


因为这样符合老百姓的喜好!


这个故事的梗概是公孙策发现有一位犯人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为了让女儿活命而不惜以身试法,最终事情败露,包拯便要将公孙策问斩的故事。至于包拯为何含泪斩公孙策?船夫就和大家一起来说说。

首先我们要知道,包青天的故事是艺术创作,而不是历史故事,这一点是大家很容易忽略的,不清晰这点,下面的讨论将会变得混淆。作为艺术创作,就有虚构的成分,好听一点叫做艺术加工,难听一点就是胡说八道。

这就和如今的娱乐节目一样,为了收视率而搞出很多八卦绯闻,吸引眼球,古代的说书先生,和小说、戏曲作家也是如此,不过古代还没有收视率这个词,但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是一样的,那问题来了:什么样的情节会吸引观众?

这个方法很多,但关于包拯公孙策这点,则是为了打破老百姓的常识,因为公孙策是包拯的铁杆心腹,包青天青天了一辈子,那对自己的心腹会不会格外开恩,搞个双重标准,这一点就激发了老百姓的好奇心,自然点击关注的,额,不对,应该是给说书人打赏捧场的人就多了。

关于这一点,类似的其实很多,比如著名戏曲作品杨家将中的《辕门斩子》,就是讲杨家六郎杨延昭要亲手处斩自己的儿子的故事,老百姓一看,自古以来不是说虎毒不食子么?咋杨六郎是得了失心疯还是咋了,竟然要杀儿子!还不快去看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戏曲文学作品,依葫芦画瓢的写出了《岳飞斩子》之类的狗血故事,可以看出,古代文人作家,为了稿费也是蛮拼的,所以,请好好珍惜身边那些写文章的自由职业者!


船夫聊名著


公孙策追随包拯半辈子,犯了什么错,包拯竟打算挥泪斩杀他?

说起我国历史上的大清官,人们就会想到北宋包拯。包拯为官数十载,从未办过一件冤假错案,因此被百姓称为包青天。而包拯能得到这个荣誉,除了他高超的办案能力外,还在于他的铁面无私。别说当朝驸马,就是连自己的亲侄子犯了案,他都严惩不贷。所以,当多年的老助手公孙策也触碰他的底线时,包拯也毫不留情的对公孙策进行了宣判。那公孙策又是犯了什么案呢?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说一下。

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确有其人,但展昭和公孙策就是文学家笔下的虚拟人物了。在《三侠五义》等小说中,包拯身边有两大助手,分别是公孙策和展昭。二人一文一武,帮助包拯捉拿各种要犯。展昭本是江湖上武艺高超的游侠,因数次救包拯于危难之间,所以被包拯举荐。皇帝封展昭为“御猫”,供职开封府。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保护包拯和捉拿一些武艺高超的犯人。

而公孙策则是一个屡试不第的书生,在了然和尚的推荐下,投奔了包拯。包拯与公孙策一番详谈,发现此人才思敏捷且学识渊博,便将他留下做了师爷。公孙策在包拯破案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帮他设计了“龙、虎、狗”三口铡刀,而且还制出了刑具杏花雨。在他和包拯的巧妙配合下,很多囚犯都不打自招。

那公孙策又是如何摊上官司的呢?这还要从公孙策的女儿讲起。有一年,包拯奉旨南巡。在路过太湖时,突然有人禀告说湖中发现了一具浮尸。包拯前往查案,却遭到了一个自称“江龙”的人行刺。后来包拯发现,现在的按察使刘巡竟是江龙假扮,真的刘巡就是湖里的浮尸。当包拯将江龙绳之以法时,江龙将自己的养女如忆也供了出来。

公孙策在帮包拯破案的过程中发现,如忆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在情与法之间,公孙策选择了前者,偷偷放走了女儿。包拯得知此事后,公孙策主动投案。昔日的老伙计,竟犯了这样的错误,包拯也无法包庇。当包拯打算挥泪斩杀公孙策时,如忆回来投案,并自尽于公孙策面前。虽主犯回来自首,但包拯仍没有将公孙策从轻发落。在公孙策即将问斩时,展昭从宫中求来了圣旨,免了公孙策的死罪。


送历史个救生圈


谈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聊聊传颂百世的北宋名臣——包拯。包拯处在北宋时期为当朝名臣。包拯二十多岁考取进士,曾先后任开封等多地知县。去世后还被皇帝追赠,在民间更是享有盛誉。

包拯,不附权贵,铁面无私,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且英明果敢,敢于替百姓申抱不平,故被百姓尊为包青天。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坊间传他是面相非常黑。


包拯面对官商勾结贪官污吏,秉持纲纪,正风气,守良政。兢兢业业,恪守纲法。由于包拯为人正直忠正,朝廷里外不畏权贵,斗奸臣杀恶霸,上至皇亲国庆下至平民百姓在国法面前全都一视同仁。国家大法是正义的标尺,丈量出国家正义。而他朝堂斗霸奸臣,用词智酷言刚语激,朝野震动 ,正义之词响彻长塘。

公孙策对于包拯而言,我们从书中影视剧中可以看到二人。在断案生活中的彼此扶协,公孙策也是有恩于包拯。那么包拯为什么要斩杀公孙策?这一听可能让人着实让人难以理解。要想知道到底为什么?我们必须了解事件的经过。

事情是这样,包拯南巡时发现太湖面上出现了一具尸体,于是就让人去调查而在这件案件公孙策也参与其中。有个叫江龙刺客说是为了他的弟弟报仇,多次去刺杀包拯。刺杀过程中并非一人所为。


公孙策在查案过程中发现在暗中有一女子从中帮助,让他脊背一凉。他竟然发现那位如忆是多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如忆,当他得知这个信息时候欣喜如狂,但又悲痛不已,因为多年前在外女儿走失悔恨不已。现在他要面对的情况是自己的女儿竟然杀了人,而自己作为一个父亲,内心又是多么痛苦,最后一时心软,私自放女儿。公孙策知法犯法,又为官员罪加一等。

那么摆在包拯面前的情与法的矛盾冲突,放大点可以是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怎样理性处理?我们从两个角度去分析。

他网开一面,其实也不失公正,对自己的的名誉也毫无损失,最重要的是可以救自己最好朋友一命。但这却违背国家法律,自己的为官准则,有愧对百姓给予的青天之尊称,身为父母官的良心。


他铁面无私也是有理有据。他执法严明,是他个人的明显的性格烙印也刻在骨子里烙在心里。我想包拯之所以办他死罪,更多的是他经过长期官场斗争对正义法律的恪守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套正义是非的标准 ,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在心理上彻底的改变自我。不管怎样他也是一个人,是人就会有感情,当他下令时我们谁又能知道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如刀割般。

法是国家大法情是自我的情,法和情就像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舍弃自我利益个人感情毕其一生于国家,我想这就是他之所以千古留名受万人敬仰的原因吧。


篱上青说历史


公孙策是《三侠五义》中虚构的文学人物,在书中他是开封府主簿师爷,包拯的得力助手。《三侠五义》也没有写包拯杀公孙策的事情。

那么,包拯杀公孙策的故事从何而来?

1995年,香港无线拍制了由金超群、焦恩俊主演的《包青天》系列古装电视剧,《怒铡公孙》(又名《挥泪斩公孙》)是电视剧第二个单元。



讲述的是公孙策跟随包拯出巡回到家乡宝来县。

公孙策私自夜行遇袭,幸展昭相救。经刺客招认,原来公孙策十六年前曾为当地医师,当地富绅朱明德重病身亡,朱把以切归罪于公孙见死不救,便借机买凶刺杀公孙策以泄心头之恨。事败后,朱明德寻求王爷帮助,验尸后发觉朱夫人胃部骨头间有一团铅砂,朱认定是公孙的药所致,王爷命包拯速查出真相。


在查案过程中,公孙策发现王妃翠英尽然是初恋女友,王爷的女儿小冰竟然是自己女儿。(太狗血了😓)

这个时候,公孙策的师兄常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了。常彪多次找翠英劝公孙助他安排工作,(你能找到王妃,为啥不让她给你安排工作;或者为啥不直接找你师弟公孙策呢,非要找他的初恋情人,有鬼吧?)最终,当然我们正义的公孙策拒绝个师兄的要求。

这期间,公孙策还和初恋偷偷摸摸,王爷知道了,王爷吃醋了,王爷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王爷让常彪以此威胁公孙策。王妃很干脆,弄死了师兄常彪。公孙策很震惊,决意替初恋顶罪。

王爷不忿被公孙抢先一步替翠英脱罪,对他恨意更深,而包拯等不信公孙杀人,可公孙一心顶罪,令众人苦无证据为他洗罪。公正严明的包大人只能开铡了。



王妃翠英忍不住要投案,王爷只能阻止并在开铡之际救了公孙,又说服包拯重审此案。

王爷让手下劫走公孙并囚禁王府,又掳走小冰以嫁祸他,誓要使他身败名裂。

正义的手下受不了良心遣责,决带翠英见公孙策,翠英承认小冰确为公孙亲女,王爷听后假装病倒,以留住翠英。包拯等得知公孙身在王府,即派人向王爷要人。王爷因手下的背叛而大发雷霆,公孙带翠英看到一切,翠英知道王爷为自己犯下不可饶恕之罪,自责不已,王爷受刺激而真的病倒。包拯等终攻入王府,并掌握整个案情,翠英为维护王府的尊严而服毒自杀。王爷落下终生病根,小冰不忍抛下父王,决定不跟随公孙而留在王府。公孙策怀着满心的的伤痛离开了故乡,随在包大人身旁,继续巡守天下。


苏纪龙读史


我是花木童说史。公孙策是仁宗皇帝亲封的开封府主事师爷,仪表堂堂,才思敏捷,协助包拯破过无数案子,包拯也是他为左膀右臂。那包拯因何事要斩公孙策呢?

影视剧《包青天》有一段这个故事。话说包拯南巡至湖州查一命案,途中却屡遭人暗杀,说为弟报仇。经过深入调查,抓获刺客及一女从犯,在审案过程中公孙策发现此女子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公孙策一下左右为难,情急之下他在正义跟亲情之间选择了亲情,私自放走了女儿。因触犯了法律,包拯所以要斩公孙策。

我觉得按包拯及公孙策的为人性格和处事风格来判断,应该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就案情而言,案发江龙刺杀没成功,算杀人未遂,从大宋法律来看,主犯都罪不至死,何况从犯。所以公孙策不至于为了女儿收到一点小刑罚而知法犯法。

而包拯性格刚毅,办案公正,铁面无私,素有“包青天”的美名。即使公孙策徇私放走了女儿,从法律角度也罪不至死。所以我觉得包青天挥泪斩公孙策纯粹是影视剧艺术需要而改编的。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