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崗位“吃空餉”,又是“慈善式扶貧”惹的禍

不少鄉村基層扶貧工作中,為讓貧困群眾能夠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提高其生活收入水平,往往會設置一些公益性崗位,諸如村務保潔員、文化管理員等。事實上,公益崗位具有門檻低、技術要求不高,培訓即能上崗等特徵,也與少數貧困群眾的勝任能力契合。更為重要一點,貧困群眾通過參與家鄉建設和勞動付出,能夠激發“我要脫貧”的內生動力。此外,在崗位中鍛造打磨,也是“勞動換取報酬”的生活邏輯。總之,公益崗位有其重要積極意義。

公益崗位,既是“公益”,更是責任。儘管帶有政策傾向性和“特殊照顧”色彩,然而承擔崗位職責同樣是其核心要義。須知,每一個行業、每一份工作都要做到立足一域、站好一班,敬業盡責是每一名勞動者的義務。現實工作中,少數鄉村扶貧公益崗位存在“吃空餉”的現象,即公益崗位名單上有幾個人或十幾人,參與具體工作者卻遠遠少於“領工資的人”。換而言之,讓貧困群眾領著“公益崗位”頭銜,光拿工資不做事。

公益崗位成“吃空餉”,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個別地方為增進貧困群眾收入,通過所謂勞動力權益入股分紅,實則“一分了之”。可以說,兩者沒有本質上的區分,皆是“餵養”式服務,送錢上門,讓貧困群眾坐享其成。貧困群眾“吃空餉”不僅僅是帶偏了扶貧節奏,關鍵還損害了政府公信力和權威性,造成大量資源浪費、褻瀆了良好政策。

扶貧先扶智和志,唯有貧困群眾真正能夠丟掉政府遞過來的柺杖,獨自上路創業致富才算長久成功。公益崗位不是“慈善”,而是給貧困群眾提供鍛造和歷練的舞臺,一方面給其創造實實在在的收入獲得感,另一方面也是能力提升、增強信心的契機。讓貧困群眾掛上公益崗位“名頭”,卻坐在家中睡覺“到月拿錢”,無疑是“歪嘴和尚念歪經”,暴露出個別地方扶貧不實、質量低劣的本質。

扶貧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繡花功,不要妄想毛毛雨“雨過地皮溼”就能敷衍組織和群眾。經不起時間洗禮和實踐推敲的虛功夫、假把式,都是“紙老虎”。說來說去,不管是公益崗位,抑或其他任何扶貧舉措,都得實打實、硬碰硬,別虛頭巴腦、屁股坐歪、心思長偏,花架子、造盆景,都是扶貧工程的“豆腐渣”。唯有拿出讓群眾真正強本領、有出路、激動力的真招實招,扶貧才能扶到七寸處、打到靶心,千萬別搞成了一堂和氣、你好我好、過後“歸零”的慈善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