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樂清一家三代十四個兵“家國情懷”融貫血脈

浙江樂清一家三代十四個兵“家國情懷”融貫血脈

“兵哥哥”黑白照片。葉萌 供圖

“兵哥哥”黑白照片。葉萌 供圖

中新網溫州10月26日電(見習記者 周悅磊 通訊員 葉萌)在浙江樂清虹橋鎮,村民吳康迪一家顯得有些“與眾不同”。跨過掛有兩塊“光榮之家”牌匾的大門,客廳牆上掛的、辦公桌上擺的盡是身著軍裝,筆挺站立的“兵哥哥”。

原來,自吳康迪兄弟四人開始,祖孫三代間,一家人中竟出了14個兵。“家國情懷”融貫“軍旅家庭”血脈,成為當地一大美談。

“入伍當兵”成家族傳統四兄弟先後接力入伍

老大吳阿康,老二吳康迪,老三薛金前,老四薛金後,是“軍旅家庭”的第一代,兄弟四人先後入伍。

“好男兒就該當兵,部隊最能培養人,鍛鍊人!”這是曾有過短暫軍旅生涯的養父薛叔教導兒子吳阿康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1957年11月,在養父的大力支持下,當時才19歲的吳阿康最先應徵入伍,成為了一名勤務兵。

值得一提的是,當部隊得知年少的吳阿康不識字時,還特意指派了一位“老師”,對其進行“一對一”教學。吳阿康說,“那半年我不分晝夜學習,晚上做夢都想著識字,半年後我就能寫信,寫通知了。”

老大在部隊的3年裡變化之大,讓剩下的弟兄三人對軍人的羨慕油然而生。

1961年吳阿康退伍歸鄉,時隔僅三年,當時同樣才19歲的老二吳康迪受大哥鼓舞應徵入伍,成為了一名空軍雷達兵。在部隊的頭四年間,其被連續評為“五好戰士”,多次受到連隊嘉獎。

“我和老四都是空軍,我在第四連隊,老四在第五連隊。”1969年,老三薛金前和老四薛金後同時入伍。

薛金前回憶起兄弟二人的軍旅生涯時說,部隊當時在北方冬訓,士兵們在零下10℃的雪裡操練,汗水浸透,衣服結冰不說,手上的皮膚更是被西北風颳開了一道道裂口,身邊的戰友因為訓練辛苦,偷偷抹起了眼淚。

“可是要想學本事,哪兒有不吃苦的?適應了,就熬過去了。”薛金前暗地裡給自己鼓勁。由於表現突出,薛金前入伍第二年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了全連隊最早入黨的新兵。不久,兄弟薛金後也光榮入黨。

浙江乐清一家三代十四个兵“家国情怀”融贯血脉

一大家子的合影。葉萌 供圖

“軍旅情緣”傳代不斷 更成招婿“加分項”

老大吳阿康和老二吳康迪各有一個兒子,兩個孩子從小的願望便是去艱苦偏遠的邊防部隊錘鍊。

多年後,二人如願以償,分別在其19歲時應徵入伍,成為了武警和空軍。他們在部隊的表現也都十分優秀。

不僅是“子承父業”,吳康迪的三個侄兒,薛金福、薛勇、薛克隆也先後應徵入伍。

“我們也要向4個舅公學習,長大後也要保家衛國去。”受到吳康迪四兄弟的感召,其兩個姐姐的孫子,鄭賢旭和吳炳傑長大後也光榮入伍。

軍旅情緣不僅傳代不斷,還成了這一家子的招婿“加分項”。

“也許是因為部隊鍛鍊人的意志和品格,軍人比普通人素質更好,我的姐姐和妹妹都嫁給了退伍軍人。”吳康迪說,自己現在不僅有了當過兵的姐夫和妹夫,就連自己侄女的丈夫也是一名退伍軍人。

吳康迪自豪地說:“家有喜事時,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就有14個兵了。”不久前,吳康迪還寫了一篇題為《我家的兵營》的日子,詳細介紹了自家14位“兵哥哥”的軍旅生涯,以及14個兵退伍後都繼續在不同的行業“發光發熱”的故事。

退伍不褪色“軍旅生涯” 賦予四兄弟“生命財富”

“3年的軍旅生涯讓我變得更有毅力,更勇敢,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老大吳阿康說,退伍後,他一直在村裡當民兵連長,後來成為村辦企業“虹一五金儀器廠”的廠長。1981年,老大從村辦企業出來,自己創辦了一家企業。

1983年5月,吳阿康在談完業務後,乘坐從瀋陽飛往上海的飛機返程。沒曾想旅途中竟遭遇匪徒劫機。一路上,其一直安慰同行乘客,在被劫至國外的5天時間裡,他始終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

劫機風波過後,吳阿康等人順利回國,國務院還給他寄了一封信,表揚他在此次事件中的出色表現。

兄弟四人中,老三薛金前和老四薛金後退伍後都曾擔任一村黨支部書記數年。老三還當了三屆樂清市人大代表。

“部隊帶給我的精神力量是我最大的收穫,艱苦的環境讓我懂得吃苦耐勞,也磨練了我的意志。”老二吳康迪退伍後不僅在工作上表現出色,還有一份“熱心腸”。

其先後資助十幾名貧困生上大學,解決他們大學期間全部的學費,還給上百名窮苦人捐過愛心款,少的幾百元,多的上萬元,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以後,我們的家族裡還會有人再應徵入伍。”吳康迪說,保家衛國,是一個男兒的首要擔當,有國才有家,保大家舍小家,“值得”。(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