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加油站慶雲系:慶雲貨郎順利變“油郎”

在慶雲方圓50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從上個世紀初開始,一度出現了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為了生計遠走他鄉,他們用自己的腳板丈量了整個中國;他們繁榮了一個時代,也為慶雲經濟社會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貨郎。

民營加油站慶雲系:慶雲貨郎順利變“油郎”

一度“三萬貨郎闖關東”

上個世紀20年代的慶雲,正常年份,比外縣少打一半糧食。據老人們講述,趕上雨水少的年份,種上麥子,連麥種都打不出來。“地鹼、水鹹,縣困難,離了貨郎不掙錢”是當時的生動寫照。這樣的水土和天空“逼”出了一批商隊,即慶雲縣第一代貨郎。

“他們背上帆布包,為了一家人的生計,隻身下東北。”慶雲縣市場建設管理局局長李海龍說。第一代貨郎就是純粹靠腳板走到東北的,一趟來回2個月。慶雲有個傳統村,老百姓自己會紡線。這些貨郎起初就賣這些繡線、頭繩,後來就到河北的泊鎮買些花線、染布用的顏色、小孩兒玩的泥娃娃,還有些針頭線腦。新中國成立初期,村民們提著小兜,帶到東北去販賣,一去數月,一路步行,走街串巷,沿途叫賣。有的甚至跑到了中俄邊境村,與俄羅斯人進行貨物交換。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路線,有的只跑東三省,也有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跑。

親連親,村連村。一個人跑,一連串的親戚都跟著跑。一個村跑,一連串的村都跟著跑。據記載,1998年,慶雲縣的貨郎一度達到3萬人。慶雲小貨郎也被稱為“中國的吉普賽人”。

民營加油站慶雲系:慶雲貨郎順利變“油郎”

前王村家家都有小貨郎

前王村是當地有名的“貨郎村”,這個村位於慶雲縣尚堂鎮。村裡40歲以上的男性村民,基本都當過“貨郎”。今年70歲的“老貨郎”趙德雲向記者描述了當時的場景。他說,解放後,人們紛紛從河北省泊鎮進貨,然後到滄州上火車,一直坐到東北。下火車後,就靠跑了。這個時期,人們主要賣打火石、圓珠筆、牙刷、橡皮筋等等。

“我們往往從一個村跑到另一個村,起初只到戶家賣,後來就賣到小賣部。”東三省那些村莊的地圖至今仍舊刻在趙德雲的腦海裡:“只要一說是山東來的,那東北兄弟對咱就熱情得不得了。不光管住,還管吃,有酒有菜。”趙德雲說。慶雲小貨郎往往會多種手藝,樣樣都賺錢。除了賣貨,他們還磨剪子搶菜刀。

上個世紀70年代,小貨朗進的貨開始豐富起來,鬆緊帶、木梳等物品開始增多。那時候,每人每月能掙200-300元。到了90年代,他們從步行走街串巷改成了自行車,帶貨也變成用帆布袋裝200-300斤的貨物,每天能掙近100元。

“1994年3月,我們村成立了小百貨批發市場。這是慶雲縣第一家專業批發市場。不到兩個月,我們市場銷售額就突破200萬元。後來,市場搬到了縣城。小貨郎也買上了貨車,跑遍全國。”前王村黨支部書記王希昌說。

慶雲貨郎變油郎

令記者驚訝的是,雖是一個魯北小縣,但慶雲的房價卻比周邊縣市高800元/平方米左右。不得不承認,貨郎的確是一個富民產業。“家裡只要有人下一趟東北,就趕上全家人一年的收成。”李海龍說。有了原始積累的慶雲貨郎紛紛開始轉型。

“如今,全國各地十分之一的加油站都是慶雲人開的。”李海龍說。他坦言,起初,慶雲這些貨郎主要是承包加油站,後來就直接收購。他們實現了與中石油、中石化同質同價。李海龍講述了一個細節:司機一停車,加油小哥就給你暖壺裡灌滿熱水。敏銳的經商嗅覺為他們贏得了無數客戶。慶雲貨郎順利變“油郎”。

民營加油站慶雲系:慶雲貨郎順利變“油郎”

上萬家電商續寫傳奇

1998年,慶雲縣的市場建起來了。從此,慶雲貨郎不再到河北泊鎮批發貨品。小商品、酒水副食、蔬菜水果、機車等24處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建成後,當年的貨郎紛紛在此安營紮寨。然而,隨著經濟市場的變化,慶雲縣數萬名職業商人把陣地紛紛轉到了“線上”。2015年,縣財政拿出了1000萬元作為電子商務專項基金。

▲ 小商品現代批發市場

2015年,慶雲縣確立了“全民創業、全縣電商、全面實施電商興市場戰略、全力打造北方電商之都”戰略定位。全縣開啟了“萬名電商人才培訓”工程。慶雲當年也在城區建成了一處電商產業園,還建成了5處鄉鎮電商創業園。“慶雲購”電商平臺啟動。2017年12月底,高標準規劃的慶雲縣金山國際海淘城將落成。“海淘城落成後,這將是魯冀邊區理念最新、體量最大、功能最全的商貿引領區、電商集聚區。這將從根本上改變慶雲市場‘群山無峰’的狀態。”

“貨郎”精神代代相傳

有一種東西,支撐著一代又一代慶雲貨郎往下走。王希昌把它叫做“貨郎精神”。“我們慶雲貨郎不服輸,不怕吃苦。憨厚、樸實。你追我敢,比著幹!”王希昌這樣總結。

“我們慶雲貨郎在東北是有非常高的口碑的!”趙德雲說。他們賣東西也有原則,向來是童叟無欺。所以,無論走到哪個村,都會受到熱情接待。

雖然東北的天“凍死個人”,但如今殘存在趙德雲記憶裡的,仍舊是那熱情的東北兄弟給自己燒的熱炕頭。他希望,流淌在慶雲人血液裡的“貨郎精神”能夠代代相傳,永遠發揚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