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中山路,路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該路段原建的古牌坊


揭陽中山路,路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該路段原建的古牌坊

揭陽古邑,名早秦宮漢室,地居北迴歸線,應織女座星辰,鎮閩粵贛三邊。而榕城,倚青山,御碧野。向為邑之治所,其形如葫蘆,正所謂:一江分南北,兩水繞佳城,故有葫蘆寶地之稱。

城中又有一路,名曰中山。該路於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稱宣化街,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稱大街,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稱中山路,沿用至今。路之出名,是因為該路段原建的古牌坊。

牌坊在揭陽也稱“石亭”。作為華夏文化的重要象徵,牌坊在周朝已存在,最初它只是門的稱謂。唐代,城市採用裡坊制,縱橫交錯的棋盤式道路把居民區劃分成方塊狀,稱為“坊”。“坊”與“坊”之間有牆相隔,坊牆中央設門通行,門上常貼旌表(突出成就者事蹟),這就是牌坊的原型。到明朝改用石砌,加疊層樓飾以花紋,形成潮汕地區今人所見牌坊的模樣。

我站在中山路上,心情既壓抑又沉悶,雖然眼前有美輪美奐的近代騎樓、有現代時尚的亮化燈光、有各色各樣傳統的潮汕美食,但所有這些都沒法提起我的興趣,我真正感興趣的是那古色古香的古牌坊,而這些古牌坊已湮沒於地下,如今已看不到任何的蹤跡,似乎隨著歷史的腳步漸行漸遠,成過眼雲煙。真的好壓抑好沉悶。

我想,壓抑與沉悶又有何用?古人尚且有“居廟堂而不忘黎庶,處江湖而心繫家園”的家國情懷,何況我們是當今的揭陽人,儘管我是一介布衣,自信言微力薄,但面對眼前的所見,我不能熟視無睹,更不能默不作聲,應該鼓起勇氣,振作精神,心繫家園,為揭陽曆史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撰文發聲,於是我萌發了對該路昔時古牌坊的抄錄和整理。


揭陽中山路,路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該路段原建的古牌坊


關於這些牌坊,郭偉忠先生在其《揭陽城坊志》中,屢有羅列,總共約是十左右座,這是依據乾隆版《揭陽縣誌》所寫。其實,明朝所建的那些牌坊(包括“衙前”路段),總共有23座之多,現據雍正《揭陽縣誌·坊表》抄錄於後,並對其相關內涵稍加揭示。

這些石牌坊是:

1、解元坊,為成化庚子解元林昕立(漁湖人);

林昕,官至廣信府同知,其兒子創建榕城縣城南溪邊的“南溪精舍”後,文起書院、榕城書院等相繼崛起,至於明末,這幾座書院的並存,燦如繁星,與縣學交相輝映,開創揭陽教育歷史的一個嶄新局面。

2、五桂坊,為永樂甲午舉人許訓(榕城人)、 黃源祿(揭東潘厝寨今蟠龍村人)、謝仕(揭東翔龍人)、黃源壽(揭東潘厝寨今蟠龍村人)、鄭敏(揭東隴埔人)立;

黃源祿和黃源壽是今揭東區曲溪鎮蟠龍村人,兄弟二人為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同科舉人,黃源祿任福建同安訓導,其弟黃源壽任羅江縣教諭。

3、觀光坊,為貢生仕番禺縣知縣林睿立(榕城人);

4、聚奎坊,知縣舒國光為歷科題名立;奎星俗稱“文曲星”。奎星座有十六星,故稱“聚”。主宰文章之運,故標“文”。星座排列屈曲相鉤像文字之筆劃,故連以“曲”。此坊用以表彰潮汕地區幾位文章顯達的翰林學士、文狀元林大欽列此坊之首位。

5、龍飛首盛坊,為戊辰科郭之奇(榕城人)、宋兆禴(榕城人)、黃奇遇(漁湖人)、辜朝薦(現屬潮州名人)立;(表崇禎朝戊辰年(1628)中榜四進士的郭之奇、宋兆稐、黃奇遇、辜朝薦。龍飛遇帝王即位,戊辰為崇禎元年,故有“也稱”。“戊辰四俊”和“龍飛首盛”八字為吳殿邦所書。民間有“五虎廿四獅,七隻料絲(鷺鷥)在擺蓮(飛舞)”之謠以狀其刻工精倫。)

郭之奇,明末抗清官員,潮州七賢之一。字仲常,一字菽子,號正夫,別號若菽、玉溪子,自號三士道人,榕城人。崇禎元年進士,歷任福建提學參議,詹事府詹事,南明時追隨桂王及永曆跋涉於粵桂南交一帶,抵抗清廷,累官至禮、兵二部尚書,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康熙元年殉難,清乾隆時賜諡忠節。著有《宛在堂詩文集》,文錄入《耆舊集》。其詩共分十八集,為潮汕歷代存世詩作最多的詩人。

宋兆禴(1600—1642年),又名爾孚,號喜公,潮州七賢之一,榕城鳳圍村人,出身望族,1628年中崇禎戊辰科進士,任江西廣昌縣令、浙江仁和縣令等。

宋兆禴以詩名世,詩集有《學言餘草》和《舊耕堂存草》2種。可惜未刊而散佚。近人輯有他的詩為《舊耕堂存輯》1冊,計存詩作27首。

黃奇遇(1599-1667),字享臣,號平齋,晚年自號綠園居士,生於潮州府揭陽縣廣美(今屬揭陽市榕城區廣美村人),1628年(明崇禎)戊辰科進士,曾任固安縣令、翰林院編修,清入關後,任南明永曆朝詹事府詹事、禮部左侍郎、禮部和兵部尚書。晚年回鄉終老,逝於揭陽。黃奇遇為政為人有賢名,明清更迭時,輔助南明抗清,後告老回鄉。是揭陽戊辰四進士之一,名列“潮州八賢”。黃奇遇原著有《綠園詩草》一集和《平齋文集》,皆已散佚。現存世者,僅有《揭陽縣誌》所錄的《涵元塔記》一文和《過舊園亭詩》一首,還有一些散處於民間的詩聯遺墨。

6、奕世青雲坊,為黃勳、黃一道父子立(現屬為梅州豐順名人);

7、父子鄉賢坊,為國子博士薛俊光、光祿寺少卿薛宗鎧立(現屬潮州名人);

8、平交偉績坊,尚書兼副都御史蔡經為翁萬達立(現屬汕頭名人);

9、萬里長城坊,南贛都御史朱為翁萬達立;翁萬達3次受封兵部尚書、三邊總制,為國家依賴之大將;又曾修築宣府東路邊牆長二百里,故以“萬里長城”名坊。翁氏平交趾(越南古稱)莫登庸叛亂功最大,故此坊又名“平交偉績”坊。

10、進士坊,為廣西僉事林松立(揭東曲溪鎮隴埔村人)。

林松,明嘉靖二十年(即1541年)中二甲進士,先後官至廣西按察使、戶部郎中。

11、司徒正郎坊,為郎中林鳴鸞立(揭西錢家寨人);

正門樓三層,廡簷下金書“林鳴鸞”三字,右左門二層,廡簷下金書“陸傑”、“陸相”各二字。《揭陽縣誌》載:“林鳴鸞……出知都勻府,時有陸傑、陸相,諸生也。以罪繫獄,擬大辟(殺頭)。鳴鸞夜出,聞囹圄(監獄)讀書聲,詢吏,具以對。嘆曰:“當此時而猶勤學不輟,必非凡才也”!明日吊訊察甚冤,力為神雪。越三年,兄弟具聯捷,成進士……。”後皆任相。疏清建坊於揭(林鳴鸞,揭陽霖田都人)以酬其恩。由於兩陸皆職相位,故此坊世稱為“兩相夾一府”坊。司徒、正郎(尚書郎)即相職,坊為兩相疏建,故正稱為“司徒正郎”坊。粵省所罕見。

12、登雲坊,為永樂戊子舉人鄭志謹(榕城人)立;

13、凌霄坊,為永樂戊子舉人洪添(登崗鎮港口村人)立;

洪添,明永樂六年(1408)年舉人,任交趾衢儀縣丞。

14、冠英坊,為成化丙午舉人蘇瑀立(揭東東倉人);

蘇瑀,今揭東錫場鎮東倉村人,明朝成化年丙午中舉,以“冠“”為鄉試拔尖中舉,“英”為英雄才俊,出仕廣西,故坊表其名“冠英坊”,出仕廣西任知縣。其祖父蘇崇本以書經中明朝永樂十年(1413年)貢員,任廣西安樂縣知縣,後任廣西平樂府知府。公孫均出仕廣西,其時傳為佳話。

15、文光坊,為景泰癸酉舉人蔡顒(榕城人)、謝雍(登崗謝坑人)立;

謝雍,今揭東玉窖鎮謝坑村人,明朝景泰四年(1453)舉人,任太平府同知。

16、穿楊坊,為正統辛酉舉人葉進(榕城人)立;

17、文衡坊,為太僕寺少卿吳裕立(揭西東園赤巖頭人);

18、世桂坊,為正充辛丑舉人吳胄、宏治壬子舉人吳笏成、成化壬辰進士吳裕父子立;古以折桂喻科舉及第,“桂”與“貴”又諧音。坊為明正統辛酉(1441年)舉人吳胄、成化壬辰(1472)進士吳裕、弘治壬子(1492)舉人吳笏之祖父子立。

19、進士坊,為永樂戊戌進士洪廉立(炮臺呂浦人),

洪廉,今揭東炮臺新市竹圍村人,古稱呂浦洪;永樂十六年中進士,岑溪知縣升按察御史。

20、進士坊,為天順丁丑進士徐虔立(仙橋祿宜人);天順元年中進士,鎮遠府知府。

21、進士坊,為天順癸未進士陳仕寶立;天順七年中進士,陝西參政晉右參政

22、狀元坊,為清康熙六十年武科狀元林德鏞立;為最末即第十一座牌坊,位於南城關內。為清康熙六十年(1721)武科狀元林德鏞立。

23、太平坊。


揭陽中山路,路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該路段原建的古牌坊


以上輯錄的就是昔時榕城中山路的牌坊。從各個坊名我們已可看到,昔時中山路的這些牌坊是為慶祝邑人登科(成舉人、進士),或受特殊重用而建的。在明朝,地方政府有為本土獲得解元(鄉試第一名)、進士科名人物立坊誌慶的傳統,對於某一成績突出的“科”,如永樂甲午全縣有5人成舉人,崇禎元年有4人成舉人,也可建坊以標人文的發達。

歷史悠久的揭陽榕城區中山路,昔日其牌坊數量之多,密度(其密度高於潮州太平路)之大,堪稱世界第一。長僅600多米的路段上便集中了這麼多高檔次的牌坊,其規模之壯觀、其氣勢之宏大、其底蘊之深邃以超越牌坊的功能,我毫不誇張的說:它是昔時揭陽的一座人文歷史博物館,是一部書寫在石刻牌坊上的揭陽地方誌。正是:一街牌坊,滿城文化。嶺東之魂,萬古留芳。

嗟乎,史料猶存,牌坊不見,嘆歲月之無情,痛人為之破壞。深感婉惜,故寫此拙作,旨在拋磚引玉,啟佑後人,激勵來茲,等待時機,復活牌坊。誠如是:則揭陽幸甚!榕城幸甚!


揭陽中山路,路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該路段原建的古牌坊


揭陽中山路,路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該路段原建的古牌坊

作者簡介:蔡漢順,廣東省揭陽市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揭陽市榕城區東興綜合文化站站長,有多篇文章發表,有散文隨筆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