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隱公,好人難當,做人真是太難了

​上一篇寫鄭莊公的幾個兒子,為了國君之位斗的你死我活,使得鄭國幾十年不得安寧,很快衰落。那麼春秋時代有沒有對國君之位不那麼感冒的諸侯國公子呢?說來還真有一個,那就是魯隱公。

為什麼是隱公元年?

魯隱公在歷史上出鏡率非常高,因為孔子著《春秋》就是從隱公元年開始的。為什麼孔子選擇這一年作為春秋之始呢?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從古至今有很多人探討過。比如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認為隱公時代是孔子所能瞭解的歷史上限,所以只能從隱公開始;相反的觀點認為隱公之前魯國國史記載非常完備,不需要孔子刪減整理,所以孔子刪減春秋從隱公開始。不過最出名一個觀點是因為隱公所以隱公元年。簡單來說,魯隱公是一個賢君,跟周公一樣攝政但最終卻被人弒殺,令人嘆息,孔子選擇從隱公時代開始編撰春秋,寄託了儒家的理想和情懷。

魯隱公,好人難當,做人真是太難了

配圖來自網絡

庶子的悲哀

魯國作為周王朝分封的一個東方大國,傳到魯惠公這裡已經是第十三代,而且魯惠公在位46年,基本和周平王在位時間重合,是一個生命力相當強盛的君主。魯惠公的原配是宋國女孟子,不過無後而死,繼室聲子生了個兒子,叫息姑。在魯惠公沒有嫡子的情況下,息姑作為庶長子是妥妥的下一任國君,但命運卻跟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息姑到了結婚的年齡,魯惠公為他求娶了宋武公的女兒仲子,這位仲子不但人長得漂亮,還天生異象,手紋特別像”為魯夫人“這幾個字。因為這個奇特的手紋,仲子註定要嫁到魯國,而且是魯國國君。

魯隱公,好人難當,做人真是太難了

配圖來自網絡

如果仲子順順利利嫁給息姑,等著息姑即位之後,自然就成了魯國的夫人。壞就壞在魯惠公人老心不老,身子也不老,竟然對仲子一見傾心,將兒媳婦霸佔成了自己的夫人,還生了個兒子允,算是提前應驗了仲子的命運預言。

魯國是奉行周禮最為典範的諸侯國,對各位公子的教育肯定也差不了,好學生息姑雖然鬱悶,卻也不得不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如果可以安安穩穩的做個諸侯國公子,也沒什麼不好,畢竟國君也不是好當的,姑息應該也不會去爭去搶。可魯惠公偏偏沒幾年就薨了,此時太子允年幼,姑息就被趕鴨子上架,成了代理國君。

試問魯隱公想不想當國君?應該也想,但因為他不是嫡子且弟弟是嫡子的情況下,他應該就不想了。可他還是當了,為什麼?因為此時弟弟允還小,如果直接讓允即位,則可能造成政局不穩國家內亂,所以他只能勉為其難當了這個國君。戰國時期的公羊高寫過一篇文章,叫《春王正月》,對魯隱公的分析還是合情合理的,摘錄如下:

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隱於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名不正則言不順

夫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這一點從魯隱公身上體現的相當明顯。從魯隱公即位之後的一些歷史記載來看,他這個代理國君當的非常低調,換個詞就是憋屈。很多國家大事本來都應該由他出面,但是因為他只是代理國君,就只能瞪眼瞅著,比如老爹惠公的葬禮不能主持,母親聲子的葬禮也只能從簡。除了各種禮制上約束,國內很多實力派大佬也都出來挑事,比如費伯私自修建領地的城牆,再比如公子羽父不聽命令私自帶兵外戰,甚至修建國都的南門也不是隱公的命令。

魯隱公在位十一年,對國內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沒什麼特別舉措,對政敵也都比較寬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不折騰。不過這種寬仁的性格最終導致了他的死亡。為什麼魯隱公如此寬仁?私以為還是他頭上的緊箍咒:代理君主,既然是代理而且要還政,他就不想把事情辦絕,不想給自己的留下什麼政治汙點。

魯隱公,好人難當,做人真是太難了

魯隱公的詩與遠方

不想留下政治汙點的魯隱公還是留下了一個大笑話,那就是隱公五年的春天,大老遠跑到棠地去看打魚的。《左傳》中藏嬉伯諫觀魚是名篇,摘錄如下:

五年春,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採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則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將略地焉。」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書曰「公矢魚於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

魯隱公這次棠地觀魚到底是個什麼性質呢?是遊玩享樂,還是體察民情?應該還是遊山玩水的可能性比較大,畢竟藏僖伯已經說的很清楚了,而他自己的解釋也沒什麼說服力,後來藏僖伯死的時候,魯隱公還心懷歉意,將藏僖伯葬禮的規格加了一等,更加說明了此次外出觀魚,是滿足好奇心的遊玩之舉。

魯隱公這次任性,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沿用至今的縣名:魚臺縣。現在,在魚臺縣有一塊”魯隱公觀魚處“的石碑,用來紀念魯隱公的這次荒唐之舉。為什麼看起來挺荒唐的一個舉動,會被後人如此紀念呢?私以為魯隱公是一個賢君,對魯國的治理可圈可點,但是下場悲慘令人嘆惜,雖然此次觀魚之舉有些荒唐,但卻是體現了魯隱公率真可愛富有有人情味的性格特點,所以後人會加以紀念。

魯隱公,好人難當,做人真是太難了

隱公觀魚處

不過,魯隱公如此輕率遠赴棠地觀魚,也說明了他粗枝大葉,對政敵疏於防範的問題。

出色的外交專家

如果說魯隱公在國內的政治舉措差強人意的話,那麼在外交戰線上的表現則可以稱得上優秀了。魯隱公時代正好是鄭國小霸,鄭國莊公當政。鄭國和周宋衛陳蔡國對立,鄭莊公採用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積極拉攏齊魯作為自己的盟友。

在這種大背景下,魯隱公對待周邊小國比較和善,保持了一種和平共處的姿態,《左傳》中有很多和周邊小國結盟的記載,並且多次以大國姿態調停小國間的糾紛,比如在隱公二年八年兩次協調紀國和莒國之間的國際糾紛,隱公十一年薛騰爭長的外交糾紛上,也體現了魯隱公的智慧。

在對待鄭國宋國齊國等大國的態度上,魯隱公前期持中立的立場。魯隱公年輕的時候,曾經和鄭國發生過戰爭,而且被俘虜,算是深仇大恨了。不過作為一國之君,他並沒有意氣用事抱著仇恨不放。從隱公五年起,他逐漸改變了外交策略,和宋國斷交,和鄭國齊國結盟,然後追隨鄭國伐宋滅許,為鄭國爭取了很多實際利益。

為什麼魯隱公外交上表現優秀,在內政上表現很一般,甚至是”闇弱“呢?是因為他不夠聰明,真的擺不平各種厲害關係嗎?私以為還是代理國君這個身份讓他在國內難以施展,再加上他寬仁的性格特點造成了他命運的悲劇。魯隱公在位十多年,手下大臣各種不聽號令到司空見慣的地步。

隱公之死

有句話叫做論跡不論心,從魯隱公即位之後的舉措來看,他確實抱著還政給桓公的初心,不過為什麼桓公已經年長了,但魯隱公卻沒有及時還政呢?可能嚐到權利滋味的魯隱公也存在貪戀權位的問題。總之,不敢一條道走到黑,又不能及時還政處理好和桓公的關係,時間長了問題也就來了,因為皇帝不急太監急,本來就手握軍權的公子羽父想更進一步,提出建議要替魯隱公除掉桓公,但是桓公拒絕了,並且表露了自己的還政的態度。

魯隱公早年帶兵和鄭國作戰被俘,能夠逃回魯國,是因為伊氏的幫助,伊氏的家神鍾巫也成了他的精神信仰,回國之後每年還會祭祀鍾巫。不過人的命運總是很難捉摸,早年因為鍾巫生,現在卻又因為鍾巫死。《左傳》記載了魯隱公被弒殺的經過:

公之為公子也,與鄭人戰於狐壤,止焉。鄭人囚諸尹氏,賂尹氏而禱於其主鍾巫,遂與尹氏歸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鍾巫,齊於社圃,館於寪氏。壬辰,羽父使賊弒公於寪氏,立桓公而討寪氏,有死者。不書葬,不成喪也。

弒君的公子羽父,從魯隱公即位之初就是最囂張跋扈的那個。隱公四年,公子羽父不聽號令跟隨宋衛陳蔡伐鄭,到了隱公十年,鄭魯齊聯軍伐宋,魯國帶兵的仍然是公子羽父。俗話說人善被人欺,魯隱公的隱忍大度卻造成了權臣的咄咄緊逼,並且最終被殺,也確實令人嘆息。可憐魯隱公連一個像樣的葬禮都沒有,豈不是可悲可嘆?

攝政,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逸周書•諡法解》有載:“隱,哀也”;“隱拂不成曰隱,不以隱改其性;不顯屍曰隱,以閒主國;見美堅長曰隱,美過其令”。簡言之,沒能有所成就就隱退的,沒能完成事業的,對於自己的功業過於讚譽的,諡號為“隱”。顯然“隱”不是美諡,“隱”與“悼、哀、閔、殤”等同為平諡,含有同情嘆惜的意味。

由此可見,在魯允和諸位大夫看來,魯息姑政績平庸,還自吹自擂。魯隱公不但死於非命,而且沒有得到國人的肯定,這也令他身上的悲劇色彩更加濃厚了。

從歷史上來看,攝政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差事不但不好乾,而且就算幹好了也往往不得善終,比如下面這幾位:

- 呂不韋,秦國相國,總覽大權,被始皇帝稱為”仲父“,後來被髮配,自殺;

- 明朝張居正,總覽萬曆朝的大權,死後被抄家,幾十年後才被平反;

- 清朝多爾袞,攝政多年,死後被議罪,被撤去帝號、廟享,家產皆籍沒入官,建設中的墓地被拆除,只到乾隆時才被平反。

不得善終的邏輯其實很簡單,既然是攝政,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就有人持有異議,有異議就得彈壓,否則就幹不成事,有彈壓就有仇恨,等到大權旁落的時候就會有人跳出來清算,而且最著急進行清算的那個人,往往是被攝政的那個人,比如魯桓公,比如秦始皇,比如萬曆,比如順治。所以攝政這個事,就是個出力不討好的差事。解決之道是什麼呢?從維護自身利益的角度來看,沒有什麼中間路線,只能一條道走到黑,弒君自立,好比曹操司馬懿等。

魯隱公,好人難當,做人真是太難了

歡迎評論本文,關注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