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重慶很多人喜歡李伯清的評書,為什麼在全國喜歡的少呢?

有名氣當然德意


四川重慶很多人喜歡李伯清的評書,為什麼在全國喜歡的少呢?

因為李伯清的散打評書說的是四川方言,基本上都是來源於生活,他講的都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很接地氣,而這些內容跟川渝人民的性格、文化、氛圍都密不可分。這就導致了,雖然四川話本身並不難懂,但是裡邊的笑料和包袱只有本地人才能聽得懂,有共鳴。

下面舉例說明,比如說電影《哪吒》裡邊的幾句臺詞:

1、普通話版

”敖丙!“ "你找我有什麼事?"

李伯清版

"敖丙" "爪子"

2、普通話版

申公豹:“本該死四個人的事情,現在全部都要死!”

李伯清版

申公豹:來哇,本來洗白四個人就闊以剎割的事,現在整安逸了,這盤所有人都要哦豁!

3、普通話版

哪吒:“你傻不傻啊?又白白搭上一條命。”

敖丙:“不傻,誰和你做朋友。”

李伯清版

哪吒:說你瓜你硬是瓜,半夜起來掃院壩,這哈瓜不戳戳又白白的把一條命洗白了嘛。

敖丙:豁喲,你以為要不是我瓜,但怕其他哪個眼睛遭褲兒籠到了才給你做朋友哦。

四川方言有獨特的魅力,只有長期居住生活在川渝地區的人們,才能真正get到這個點。


香風飄玉蕙


四川那邊喜歡李伯清的人還是很多的,重慶可能下面的區縣有一定市場,主城喜歡他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記得當年重慶恢復直轄的時候,李伯清因為編制問題和四川鬧翻,一賭氣就離開四川來了重慶,還在重慶拿到自己想了很久的事業編。來重慶的時候幾乎以鬧劇開場,甚至引發 當時的成渝口水戰,李伯清在川渝交界處,站在重慶的土地上,面對四川三拜九叩,以示對四川的感謝,從此以後他就是重慶人了。一時間喜歡他的成都人一片譁然。

來到重慶以後李才發現重慶主城的人對他的到來很是冷漠,他還在重慶開了一家茶館繼續自己的評書表演,但是現場冷冷清清,半年後關門。最後一聲不吭回到成都,結束了這場鬧劇。他回到成都的消息基本上在重慶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當然李伯清也是獲得了好處的,拿到了他想要的重慶戶口,還有就是因為他有重慶這邊事業編制現在是重慶在給他支付退休工資,。


勇行萬里路


李伯清的評書,如果沒有字幕,外地人聽起來確實費勁。

李伯清是川渝有名的評書表演藝術家,第一屆巴蜀笑星,他的方言評書在當地方言中的調侃、趣味性是一特色,用方言說評書對當地人來說更有感覺,更有味道,自然也深受當地人的喜歡。

正所謂北有郭德綱,南有李伯清。作為西南地區最著名的笑星之一,李伯清在當地的影響力可以說是不輸郭德綱,即使如此,和郭德綱比起來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隨著德雲社的發展起來,在業界的影響力如日中天,和郭德綱的相聲比起來,李伯清的散打評書顯得小眾一些,以至於在全國的影響力不及郭德綱。

而李伯清憑藉這麼多年的一己之力,從一個出身卑微,拉過板車,貧苦日子出身的人,將散打評書影響了一代人,李伯清的弟子也不少數,像西南觀眾比較熟悉的有:廖健、林曉東、萬喜、劉乙麟、馬維維、文瑤、田長青等。

不過要論起郭德綱的弟子,大家都知道的張雲雷、岳雲鵬,而李伯清的弟子中顯然沒有這樣的明星級選手,因此就可以得出結論。

不管怎麼說,每個行業都有它的參差不齊的一面和欣欣向榮的一面,還是希望都能夠更好的發展和傳承下去,每個行業都能百花齊放,讓未來能夠看到更多經典作品,有更多的優秀人才。無論郭德綱還是李伯清,都為曲藝的傳承做出了貢獻,祝願曲藝行業能夠有更好的發展。



蚊子文學


最主要是有些四川話是無法用文字表達的,如果用文字表達,同樣是四川人才能意會,而北方人會一頭霧水,不明就裡,所以,李伯伯只能是川渝李伯伯,而不會成為中國的李伯伯,同時這個也體現了川話與成都土語的地域侷限性,不象其它大部份地區的語言,可以向普通話看齊。當然也有文字不能表達的地方語,可能只是他們沒有川渝話區域廣泛而已。


龍與蟲65573883


李伯清的散打評書和吳文的重慶言子早年在四川重慶都是一絕!關鍵是接地氣,重生活,以幽默表達老百姓的疾苦,所以被人尊重!李伯清的段子沒關注過,但朋友們經常掛嘴邊的經典語句不少聽。大家都知道重慶美女都偏高,但重慶男人都偏矮!一米六五就是重慶男女的基本標準…李伯清有句"豆芽長一米八還是小菜!″被四川重慶男人引為經典!另外記得的就是老大爺抽葉子菸"一要裹得松,二要煙竿通,三要點明火,四要叭得兇″。這是一種民間傳承,又是一種創意!全國人民都罵周立波,但個人覺得周立波是個了不起的創意大師!所以說,個人審美觀不同而已…


專業搬磚師傅


沒聽說過!











眼萬年176447276


李伯清是川渝最著名的評書表演藝術家,最早認識他是因為“假打”,四川話中有很多調侃,方言,韻味是用普通話表達不出來的,作為本地人覺得聽著特別有味道,可是作為一個外地人來說根本就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所以造成他聞名全國的侷限性


月亮姐姐107411879


四川評書難出川的原因:語言。李伯清講評書用的是成都官話,且有不少方言,外省的大多聽不明白,更不清川人幽默的深層含義,自然也就觸不及哪怕一丁點的笑點,笑不起來,只能一掃而過了。曲藝,往往囿於語言,也就有了地方性。


夢幻青棡林


李伯清自己承認自己的普通話說得很糟糕,他擅長用四川方言表演"散打評書",這就使得全國有不少的人聽不懂;他在表演中大量運用四川俚語,使全國有不少的人不明白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