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俄國幾位皇帝的“中國風”是怎麼樣的?中國使團有何收穫?

俄國是個歐洲國家,俄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首都位於歐洲部分,絕大部分人口和很多工業基地都在歐洲部分。俄國在亞洲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荒無人煙,未開發之地而且氣候寒冷,但是,中、俄兩國擁有著世界上最長的陸地邊界,歷史上官方及民間的交流密切而頻繁。從彼得一世到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都深受“中國風”的影響......

18世紀,中國生產的棉布、茶葉、瓷器、漆器、絲綢、糖、大黃成為俄國大量購買的商品。中國商品充斥俄國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俄國社會對中國的瞭解,並在此基礎上激發了對中國實用藝術的嚮往和追求,最終產生了一種全新的審美標準。

這股席捲俄國宮廷和社會的“中國風”與羅曼諾夫王朝兩任君王的西化傾向有直接關係:

一位是彼得一世,在俄羅斯歷史上第一個進行了大膽的西化改革;

另一位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任期間推行“開明專制”。

深受西方“中國風”影響的這兩位俄國皇帝個人對中國文化的偏愛有力地促進了18世紀俄國“中國風”的形成。

沙皇俄國幾位皇帝的“中國風”是怎麼樣的?中國使團有何收穫?

彼得一世

為了將俄國建成可以和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帝國,彼得一世於18世紀初曾去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思想、軍事和科學,回國後實行歐化政策。他在荷蘭時就見到過大量的中國和日本瓷器,曾參觀過維也納和哥本哈根等地的王公貴族的中國房間。彼得大帝正是在從丹麥返回俄國以後產生了要在俄國修建一處中國房間的想法。在彼得宮中,有兩個按照中國風格佈置的房間,一個叫“中國東廳”,另一個叫“中國西廳”。在他的授意下,畫家們在彼得宮裡出色地製作了具有中國風情的牆面,將收集到的各種中國物品作為陳設。在夏宮綠色辦公室的玻璃櫃中擺放著從中國運來的藝術品。可以說,彼得大帝一生都很鍾情中國的風物。

彼得一世還派遣大臣郎喀作為特使幾次前來中國,將中國皇帝的禮物以及其他各種中國風物運回俄國帝京。這些東西后來構成了珍寶館的主要藏品。同時,彼得通過東印度公司為莫斯科大藥房從中國定製了專用的藥罐,這種特殊器皿現在在俄羅斯各大博物館都有收藏。藥罐呈圓柱形,上面繪有俄羅斯帝國的標誌——雙頭鷹。俄國東正教駐北京傳教團成立以後,他還為自己從中國定製了一套紫砂茶具。此外,他的近臣緬希科夫(А. Д. Меньшиков)、戈洛文(Ф.А.Головин)、沙菲羅夫(П. П. Шафиров)和阿普拉斯金(Ф. М. Апраскин)也醉心於中國文物的收集和珍藏。在彼得一世統治時期,“中國格調”已經成為俄國藝術中的顯著現象。

與彼得大帝相比,葉卡捷琳娜二世在崇尚中國文化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她在未登基之前,就喜歡閱讀法國孟德斯鳩(Charles Louis Montesquieu)的著作,一度非常推崇共和制度。後來,她又對伏爾泰的思想著了迷,稱後者為自己的老師。登基以後,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她宣稱將實行“開明專制”,得到了伏爾泰等人的肯定和讚賞。她在與伏爾泰的通信中多次對中國的社會制度讚賞不已。從1764年開始,葉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在聖彼得堡建造博物館,廣泛收集世界各國文物,其中有許多是當時“中國風”的產物。18世紀70、80年代,葉卡捷琳娜二世在夏宮修建了中國風格的藍色客廳,同時仿建了中國劇院、中國橋以及其他亭臺樓閣。除中國劇院在一次大火後僅存殘垣外,其他景物都留存至今。後人評價葉卡捷琳娜二世“對中國文化的‘崇尚之情’不過是她標榜自己實行‘開明專制’的表演的一部分”,“把自彼得一世以來歷代沙皇的‘中國嗜好’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從18世紀俄國沙皇及貴族收集的中國藝術品以及修建的中國式建築上,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中國藝術家們的巧奪天工,也能體會到俄國工匠們的藝術再現。喜歡附庸風雅的葉卡捷琳娜二世本人甚至用俄文創作了一部小說《費維王子的故事》,於1783年在聖彼得堡出版。書中講述了一位中國古代賢明皇帝如何教子有方,使太子成長為仁慈高尚之人。此作雖然在結構和風格上存在一些缺陷,但在故事情節方面很有特色。由於是沙皇親撰,因此在俄國與西歐的文化交流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1784年和1790年,《費維王子的故事》先後在德國和法國被翻譯出版。

沙皇俄國幾位皇帝的“中國風”是怎麼樣的?中國使團有何收穫?

葉卡捷琳娜二世

但是,葉卡捷琳娜二世並非盲目迷戀中國。這位侵略成性的俄羅斯帝國君主始終念念不忘向東方的擴張。傑爾查文(Г. Р. Державин)曾在回憶錄中記下了葉卡捷琳娜二世對他講過的一句話:“在沒有把土耳其人趕出歐洲,沒有馴服中國人的傲慢,沒有和印度建立起貿易關係以前,我死不瞑目。” 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擴張思想促使傑爾查文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我們抵達世界中心,從恆河中打撈黃金,制服中國人的傲慢,好似雪松深深紮根。”

當時,就連俄國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和詩人羅蒙諾索夫(М.В.Ломоносов)也曾給沙皇寫過類似帶有侵略意味的頌歌:“讓中國人、印度人和日本人,都在我們的法律前俯首稱臣。”從中可以看出,在18世紀俄國宮廷崇尚“中國風”的同時,以葉卡捷琳娜二世為代表的一些人將中國視為侵略的對象。

俄國成為中國派遣外交使團的第一個歐洲國家。

1712年,康熙派出以殷扎納為首的使團,慰問駐紮在俄國境內伏爾加河下游的蒙古土爾扈特部,內閣侍讀圖理琛作為史官同行,來去共用了3年時間,行程約3萬里,順利完成使命。圖理琛將所經過之地的風土民情進行了詳細記錄,回國後寫成一部翔實生動的遊記作品——《異域錄》。

中國使團雖然沒有去俄國首都,所經之地大都是俄國的鄉村城鎮,但有俄國地方官迎來送往,“排兵列幟,鳴槍放炮,鼓吹迎接”,其聲勢自不待言。在深刻全面瞭解俄國國情的同時,使團也自覺宣傳中國文化,在交流過程中將中國的歷史、地理、官制、典章、物產和民族風情等信息傳遞給俄國人民。圖理琛以其豐富的學識在這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以致於俄國官員向沙皇報告稱圖理琛為‘天朝使者’,‘知識高明’”。

中國使團訪俄將一個直觀、鮮明的“中國形象”帶到了俄國民眾面前。無論是來自西方的中國信息,還是來自東方的中國商品,中俄兩國人民間的文化交流方式始終是間接地進行,這樣難免在認識的過程中產生許多偏差,而俄國商隊和使團來華以及中國使團出訪俄國,實現了兩國人民面對面的交流。特別是清朝政府18世紀派往俄國的3個使團,在俄國的土地上展示了天朝大國的風範,使“書本上的中國”和“商品上的中國”的虛幻景象變得清晰,在俄國社會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沙皇俄國幾位皇帝的“中國風”是怎麼樣的?中國使團有何收穫?

女皇安娜

1729年,2清朝派出託時、滿泰兩位大臣率領的箇中國第二個赴俄代表團出使俄國,1731年1月到達莫斯科,新女皇安娜(1730年登基)接見了中國使團。託時乘坐女皇的車輦,使團成員另乘坐8輛轎式馬車,浩浩蕩蕩進入克里姆林宮,雍正皇帝贈送給俄皇的禮品裝在18個漆木箱子裡,由士兵抬著走在馬車前面。俄女皇為使團舉行了三次歡迎儀式,場面宏大。隨後,滿泰率領一部分團員由莫斯科前往慰問土爾扈特部,最後在託博爾斯克與託時部會合,於1732年2月回到恰克圖。

在託時和滿泰代表團還沒有回到北京的時候,清朝政府又於1731年派出了中國第三個赴俄代表團使團,為的是回應俄國政府的諮文,前往祝賀新女皇安娜登基。次年4月,使團到達聖彼得堡。俄國方面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儀式,步兵團擊鼓奏樂,鳴放31響禮炮。女皇接見了清朝使臣,而後賜宴款待,晚上又邀請使團出席舞會並觀看煙火。

中國使團向女皇贈送了雍正皇帝的禮物,有玉石、瓷器、漆器、玻璃器皿、書房木器、首飾匣、香袋和各色錦緞等。6月6日,使團還參觀了聲名顯赫的聖彼得堡皇家科學院,觀看了科學家們的實驗演示。據說使團成員曾對德國人當年贈送給彼得大帝的一個直徑超過3米並可以自轉的地球儀很感興趣。

此外,他們看到了彼得一世當年親自用車床製造的物品。包括拜耶爾在內的許多院士都參加了接待工作,拜耶爾還嘗試用漢語與中國使團進行了交談。聖彼得堡皇家科學院向中國使團贈送了科學院的學術刊物以及拜耶爾的《中文博覽》。科學院印刷廠專門為中國使團訪問科學院印製了精美的簽名紙,特別用漢字印刷“大清雍正皇帝”幾個漢字,有俄、滿、拉丁文對照,德新、巴延泰和福盧在上面簽名致謝,在俄羅斯科學院檔案館中至今保存著這份文件。

中國使團後來又到莫斯科訪問,參觀了那裡的若干工廠,於8月乘坐100輛大車前往下新城、喀山等地,最後經託博爾斯克和恰克圖回國。俄國為接待託時和德新使團支付了大量的車船食膳費用,接待規格高,聲勢宏大,在俄國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沙皇俄國幾位皇帝的“中國風”是怎麼樣的?中國使團有何收穫?

18世紀清朝政府派往俄國的3個使團,作為中俄文化交流的早期使者,經過長途跋涉,不僅深入細緻地觀察了俄羅斯人民的生活,將俄國的政治、歷史、地理和風俗介紹給中國人民,同時,通過與俄國各階層人士的直接交往,特別是與俄國知識分子的接觸,進一步激發了俄國社會對中國的興趣,將一個直觀、鮮明的“中國形象”帶到了俄國民眾面前。

從表面上來看,18世紀的俄國“中國風”只是歷史長河中刮過的一股“疾風”,稍縱即逝,很快就煙消雲散了。殊不知,正是在這一時期,許多優秀的中華文明成果傳播到了俄羅斯,在俄羅斯民眾中樹立起優美而高大的中國形象。俄國“中國風”是中國文化向俄羅斯的一次大輸出,是俄國漢學誕生的有利背景,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