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冷席”現象頻出,份子錢都給了,為啥人卻不到場吃頓飯呢?

常爭


大實話:吃飯有時候還要看跟誰吃,話不投機半句多,現在的人也不差那一頓飯。

如果是在十年或者是在二十年前,在農村要是誰家辦酒席了,那基本上可以說是一人隨份子,然後全家去吃酒,但是,現在這種現象則在逐漸減少,基本上都是一家去一個人有的有小朋友的會帶著小孩兒去。並且有的時候,還會出現只隨份子但是沒人到場的情況,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整個社會發展進步的體現。

首先,就從現實的角度來說,我們的需求是分幾個層次的,首先是生存需求,然後是生理需求,接著是生活需求,再接著是精神需求,最後則就是個人價值實現。而我們普通人的一生也就是對這些需求的逐步實現。生存和生理需求就不贅述了,簡單來說就是飽暖思淫慾的事,這兩個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應該是沒問題的。

而生活需求就是吃的好一點,住的好一點,這個就是在十多年前我們全家去吃酒的一個追求了,因為當時大多數時候我們是沒有什麼好吃的,唯一能一次性吃到很多好吃的,那可能也真的就就是過年和偶爾出現的這種鄉村酒席了,所以,再有這種機會出現的時候,我們就會去抓住這個機會。

然後我們反觀現在,現在大多數人的物質生活其實已經是很豐盛了,平時吃一些好東西,下個館子也都是家常便飯,而在實現了這個生活追求的自由之後,我們就不會再對這些事太過於在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更加傾向於開始追求精神需求,比如說買個奢侈品,看場演唱會,聽個音樂會,看個電影之類的。去參加酒席這時候可能對很多人來說就已經是浪費時間的事情了。

並且,還有一些很微妙的因素就是大家開始去在意自己的面子問題,說簡單一點就是在現在大家生活都普遍變好的情況下,如果人家都是一家人只去一個人隨禮,而自己家則是全家總動員,那不免會招人閒話(不要覺得不可思議,一些農村就是這樣)。

另外還有就是現在大家的生活工作圈子也都不一樣了,坐到一起吃飯沒話說可能還會感覺挺尷尬的,所以不去參加也就成了不少人的一個選擇了。

有理有據,實話實說,關注:大實話。讓我們一起用理性的視角看世界。


大實話


農村“冷席”現在很頻繁,記得我當年結婚的時候,預算是60多桌,都是拿了份子錢,結婚當天因為各種原因,只來了40多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結合我的實際情況,基本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農村農活比較多,尤其趕上農忙時節,根本沒有時間參加酒席,基本不來的也就是關係比較疏遠的。

(2)在外務工人員越來越多 本來計劃打算來的,因為上班、家裡有事等各種原因,導致很多朋友無法到場。

(3)經濟水平的提高,對酒席也不再那麼期待了 記得小時候,最興奮的事情就是去吃酒席,提前幾天都會掰著指頭算著時間。那時候,感覺農村的酒席特別好吃。現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在農村吃肉也變成了家常便飯,自然對酒席也沒有那麼期待了。而且吃一頓酒席還要跑很遠,在農村交通也不是很便利,很多都是把錢找人帶過去,人就不去了。



(4)農村酒席比較多 現在在農村,還是保留了很多傳統的習俗,酒席特別多,尤其是現在留守農村的人少了,只要有點親戚關係的,就會邀請來參加,酒席多了,就會有選擇的參加,也是導致“冷席”的一個原因。

以上就是我認為的農村出現“冷席”的一些原因。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見,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


客家小析


農村的“冷席”現象頻出,份子錢都給了,為啥人都不到場吃頓飯呢?關於這個話題,我覺得是每個地方的風俗、給的紅包數量、以及個人原因引起的。

這3年,我家就辦理了兩場白事,一場紅事。16年奶奶去世,17年我弟結婚,今年4月底大奶奶去世。我奶奶去世,我爸叫我們準備55桌菜,我叫二叔準備了70桌,結果總共有80多桌的客人,都得去街上買十幾桌的菜。廚房以及建墳墓的都沒好菜吃,虧待了他們。第二天再叫他們過來吃飯。我弟結婚,這是喜事,基本都是發了請帖才來的,總人數按照一家老小都算好了。後來多出幾桌客人。今年大奶奶去世,也是有很多客人過來,還好我們經歷過兩場,菜準備得夠。

我這裡是廣西都安,我們這邊紅白喜事,都是隨禮,100起步,好一點的200,家人自己願意給多少就多少。而且來的以及隨禮過來的都會返還20的紅包。我們每次辦酒席,最怕菜不夠。如果是白事,你可以只開一百塊,別人家辦三天道場,你每個晚上都來吃飯,也沒有人說你,家主還很樂意。這邊上了年齡去世的白世,很多人是自願過來的。喜事的,只要他們認為你可以交往,口頭通知,或者他不知道,也會過來。

出現冷席的現象,可能是你們那邊份子錢過多,給的少的,不願意來,或者人家白天上班,沒時間過來。

在我們這裡,家裡有紅白喜事,很少出現這種冷席這種情況。

不要認為我們好酒,白事沒人喝多,喜事為了開心,猜碼的是有。


農村人雄起


說起來這件事情老張就特別的來氣,因為去年家裡面舉辦喜事的時候,一邀請了很多的親朋好友,而且這些親朋好友也信誓旦旦的答應到時候一定親自到場。要知道老張家裡面這將近十幾二十年都沒有辦過什麼大點的紅白事,這些年光給別人送份子錢都送出去了上萬塊錢。但是到了當天的時候,很多朋友和親戚只是到場晃一頭,寫一個份子錢就走了,當時老張還非常的生氣,覺得這是人家不給我面子,事後老張也反思了一下這個問題,發現出現這種“冷席”現象並不是老張家一個,實際上現在農村這種做冷席的現象非常普遍。



①人情關係的淡薄。以前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姐死門檻段,姑死不往來”,說的就是親戚之間關係的微妙變化。但是現在很多的關係比以往變得更加的淡漠,因為本身現在的通訊越來越發達,以前發生什麼事情都需要見面,現在只是在手機上打個招呼,這種方式雖然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實際上長時間的不見面,親情關係自然就淡疏了。



②現在農村的人越來越忙。農村很多人的生活現在實際上和以前的變化非常非常的大,有出息的就直接搬到城裡面去住了,徹底的跳出農村。但如果留在村子裡邊的年輕人,基本上也都外出務工,只有過年的幾天可能會回來幾天。這樣的生活實際上讓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畢竟外出務工,不像以前在農村家裡面那麼多有空的時間,時間的不自由,實際上也是出現這種農村做冷席的一個重要原因。



③生活水平變好了。以前的時候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那可是一個很大的事情,熟人也喜歡去湊這個熱鬧,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席間可以吃頓好的。現在咱們的生活水平都好的,平時的生活完全可以吃上大魚大肉,因因此這種作息對於很多人就失去了一定的誘惑力,自然而然很多人就不稀罕了。



當然了,說了這麼多,實際上這種現象就不是一兩個案例,而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歸根到底還是現在農村的思想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有好有壞,但是從目前來看還是讓很多人心裡不是很舒服,不知道各位怎麼看待這件事情,歡迎大家一起留言探討。


老張談三農


看到這個話題,我想起小時候,聽老人們過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個人,聽說朋友辦酒席,提前幾天就開始不吃飯,等到開酒席再好好大快朵頤。餓了三天了,才等到開酒席,老輩子也沒啥豐盛的飯菜,主要就是餃子。這人就玩命的吃……!回家的時候,走到半路上,突然一陣風把他戴的禮帽吹掉了,他就想用腳踢起來,踢了半天也沒搞起來。沒辦法,只能艱難的彎腰撿帽子。結果一彎腰,帽子撿拾起來了。但是從喉嚨裡擠出來三個整餃子。他想了想,吃了半天餃子,也不知道是什麼餡?就用腳把餃子踩碎看看,一看是羊肉餡的,這個人捶手頓足,後悔壞了,知道再多吃一碗了……。


雖然這個故事有點誇張,但事實證明,在生活物質條件匱乏的時候,美食對人的誘惑力有多大!現在人們送禮錢,不去吃酒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還不是各家生活水平高了,物質條件好了嗎?家庭裡酒席上的美食也不缺,想吃什麼可以自己做,只要物質條件好,平常的美食,什麼東西吃不到。其二,人們都在忙著掙錢,真的沒時間,沒空啊!


現在鄉村,好多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平常日子回去,村裡基本上沒有幾個年輕人在家。一般都是農忙的時候,或者過春節的時候,村子裡還熱鬧一些。這個時候外地打工的人回來的最多。所以現在農村辦婚禮,很多選擇在春節前辦酒席,氣氛熱鬧多了。但是一般的酒席,不一定能趕到春節辦,比如生孩子的滿月宴。到日子必須辦酒席的,那麼農村的年輕人大多都不在家,誰也不可能千里迢迢回來趕酒席吧?知道消息的,從遠方多隨上一些份子錢,還不當誤自己工作賺錢,省了路費,又給主家實惠,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三農的高度


農村“冷席”現場頻出。之前我也經歷過一回。現在回想還是讓人唏噓不已,故事發生在兩年以前,那是一場農村人到城裡舉行的一次婚禮上。

之所以難以忘懷,那是因為那年的冬天特別冷,寒風刺骨,他穿著破爛,騎著電動車冒著凜冽的雪花大老遠來給我送喜帖的舉動把我給震驚到了。那是我20多年以前的一箇舊同事,曾經在一個單位上過班,短暫的相處過一年,關係一般。兒子快三十歲了,要結婚。我猜可能是老家實在沒什麼親戚朋友們來祝賀吧?於是想起我們這第一批曾經一起工作過的老同事了。

說實話,我挺尷尬的,共事的時候,我剛出校門,人情事故什麼都不懂,在那裡面工作只短暫相處一年我就走了,在沒有聯繫,這20多年過去了,他竟然想方設法打聽到了我的電話號碼,之前還親自給我打電話確認,本來我挺忙的,心裡不想去,尋思讓人替我送上紅包就好,可是他冒著大雪來給我送喜帖,讓我動容。於是電話另外兩三個女同事合計了一下,我們那天中午就一起作伴去了,權當給去他兒子的婚禮添點人氣,捧個人場,人家也是要面子的。


可是婚禮現場人特別少,甚至可以用冷清來形容,後來聽說他家定了二十幾座,可是最後我們開始開席上菜的時候,竟然連一半的人都沒有準時赴約,我們這一桌除了我們三個同事,看看名單,一半的人不認識,開席了,有一半的人竟然都沒有來,一桌10個人滿滿的一桌子菜只來了五個人,隨便動了幾口的,我們就藉口上班,紛紛離場了,剩下的農村人不急著走的,就開始搶著打包。婚禮撤席的速度比上菜都快,真讓人尷尬,我們都覺得,不來的人,太坑人了。不來也不提前說一下,農村人來城裡結婚辦次酒席不容易,浪費了多少食材啊!


過後聽大家議論,才知道,這次農村喜事遇“冷席”是有人故意的。很多不來的人也各有各滴理由,比如有的農村親戚提前說好了,臨近有事脫不開身,有的是農民朋友覺得大老遠的,在外地打工,不值得跑一趟。隨禮就是大面子上過得去就好。有的覺得自己隨禮就行了,來不來無所謂,現在農村人生活條件好了,也不用逢年過節才能吃得起大魚大肉了。又不為了吃那頓飯。當然也有人覺得時間寶貴,其實主要原因是關係還沒好到這個親臨現場來祝賀的份上。

綜上所述,農村“冷席”頻現的怪現象,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豔陽之美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就像我把5月1號有個朋友孩子百歲宴。他去年結婚時候我隨禮1000元,一年後孩子滿月又打電話來,還提前半個月打的電話,我都告知他了,我說五一我可能要去西安,但是,人家電話口氣貌似像我欠他錢一樣,有種不去也得去意思,後來,我和其他幾個朋友商量一下每人再隨禮1000,人就不去了。

有兩種原因: 1 這種隨禮事情,我見得太多了,一年怎麼也得隨出去幾萬塊錢,像結婚,百歲宴,喬遷宴 生日宴 其實全都是關係網,那有什麼朋友間真情實感。

2 酒店 都吃煩了,過來過去就那些飯店,翻來覆去就那些菜 流水朋友,固定的席。平時請客吃飯,也吃的那些東西,實在覺得沒意思。錢到位就行了, 人家叫你,也不就是為了要錢嗎。 對吧!你人不去 人家還剩了。還少定一桌,要得也就這個效果。



我家小表哥


說起這個,讓我想到了二十年前,奶奶的孃家人做壽,我隨著奶奶前去祝壽吃酒席的事情。當時可沒有什麼水泥馬路直接通到家門口的好事,更別提坐什麼小汽車了。去奶奶孃家,得翻過三四個山頭,步行走上三十來里路的羊腸小道。奶奶帶著我從早上四五點鐘出發,走了四五個小時,才在十點鐘左右的樣子趕到了她孃家。

當時像我們這樣走幾十裡山路去吃個酒席的,比比皆是。

到了現在,水泥馬路到修到了家門口,家裡有個小車的也不稀奇了,就算沒有小車,摩托車還是有的。可是為什麼交通發達,出行方便了,為什麼吃酒席的時候人卻不到場了呢?

1、以前農村裡的人都在家務農,務農雖然辛苦,掙不了幾個錢,但時間是可以由自己支配的,只要把農活安排好了,剩下的時間隨便自己去幹啥都行。而現在許多農村人都在外面廠子裡打工,平時得服從廠裡的安排。如果擺酒席的時候,廠子裡面正好比較忙,請不了假,這個時候農民是沒有什麼辦法的,強行回家就會被廠裡辭退,現在找份好工作不容易,為了回家吃個酒席把工作給丟了不划算。因此許多人權衡得失後只能叫別人幫忙隨個份子,自己就選擇不去了。

2、以前農村裡生活比較艱苦,一年到頭自家吃不上幾頓肉。我記得小時候家裡養的雞啊鴨啊,只有過生日或者來了特別重要的客人時才會宰殺。至於豬肉,那就得等到過年時或者遇上婚喪嫁娶這種大喜事的時候才會殺豬吃肉。此外,就只能在別人家辦喜事的時候去嚐嚐鮮了。因此那個時候如果誰家辦喜事擺酒席了,客人一般都會過去,一個是隨禮,二個是能吃點好的,改善下生活。現在生活好了,天天雞鴨魚肉也不是什麼大事,酒席上那些豐盛的飯菜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許多人現在反而覺得酒席上的菜都是大鍋炒出來了,反而沒自家炒的菜有味。要是碰好自己剛好有點什麼事,乾脆就叫人幫忙上個份子,酒席吃不吃就無所謂了。

3、現在人情越來越薄,酒席反而越來越多。就拿拜年來說,以前村子裡不僅每家每戶走到,還得坐下來喝杯水酒,扯一下談才去下一家。現在好多都是上門打個招呼就走,茶都不會喝一杯。以前村子裡得花個五六天才能把年拜完,現在一個上午就全都走完了。人情日益淡薄,而村子裡的酒席呢,卻反而越來越多了。在個別農村,家裡隨便添置一個什麼東西都擺酒,至於什麼生日宴,升學宴,喬遷晏就不用說了。有次老爸給我打電話,說那一天被請了四個酒,實在應付不過來,最好只好去了最重要的一個酒席,其他的,就只能隨個份子,人不過去了。

只隨份子不吃酒席這種事情,實在說不上什麼好壞。站在主家的角度,禮來了人沒來,總是會讓人心裡覺得有點不太受重視。但站在客人的角度,一般來說都是手頭有事,才沒法過來,讓人幫忙帶份子。只能說大家儘量站在對方角度去相互理解吧。


湘俚伢子


我是大致,很高興回答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給了份子錢卻不吃飯,我也是這樣的,給了份子錢也是經常不去吃飯,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在農村來說,現在生活節奏,也變得越來越快了,我們經常去外面打工,上班,有時候一年到頭也回不了幾次家,就是回到家也住不了幾天,又回到打工的地方去了,所以現在和村上的人越來越陌生。

為什麼隨了份子不吃飯呢,多數是因為現在都要去著急上班,時間少,有時候吃飯多是在中午。有的地方離上班的距離還很遠,所以多數就隨了份子錢就趕緊又回去上班啦。

再有就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對什麼酒席飯菜也沒那麼稀罕,不像以前農村生活條件差,吃酒席就為吃頓好的,現在不同啦,天天吃的都給過年似的,所以現在農村吃酒席沒什麼吸引力,多數隨了份子就走了。

最關鍵的是,和吃酒席的人又大都不認識,很多人都沒見過面,沒什麼話講,一塊吃飯顯得很尷尬,不如和熟悉的人吃飯自在。所以很多人都隨份不吃飯了。

以上只是我個人觀點,大家是否認同呢?歡迎在下面留言一起交流討論,謝謝。


農民工大致


其實,農村“冷席”現象在每個地方都有,出了份子錢,而人卻並不到場,也算是“禮到”,以求心安,至於那頓飯,現如今誰的肚子裡也是油水滿滿的,肚子裡不缺也是事實。不過,仔細分析一下,這“禮到”人不到的基本上都是以年輕人居多。

在我們當地農村,講究“紅事叫,白事到”。所以說,農村冷席現象大多是結婚的婚宴居多,而白事的喪宴,基本上不會出現“冷席”現象,有的甚至還要“加桌”。就像昨天,我去農村老家給大姨燒“五七”。本來準備的是12桌,可到來的賓朋即使是13桌,才勉強坐下,來給大姨“燒五七”的人員比預估的多了近20人。

在農村人看來,白事的話無論如何也要將手頭的事情往後推推,除非萬不得已,絕對是會參加的,因為白事到場是對逝者最起碼的尊重,所以白事宴席人們基本上不會缺席,因為這講究的是一個“情”字。而婚嫁宴席,是“禮”上往來,只要是禮金到了,東家一般不會去計較你是否去參加宴席。

記得過去小的時候,農村老家誰家有個紅白喜事,街坊鄰居都會前去幫忙。擇菜的擇菜,刷碗的刷碗,而我們小孩子們給分配的活兒就是“端盤子”。農村人口中的端盤子,其實就是上菜的意思。小孩子們輪不著上桌,所以跑跑顛顛上菜的活計,就落到了半大小子身上。在上菜的時候,看到盤子上端著的美味佳餚,恨不得偷著吃上兩口。但只好用眼看看而已,不過那時候大人們都能夠體會到小孩子們的心理兒,每到“撤盤子”的時候,大人們都不會將盤子吃的光光的,盤子底兒上都會留上一兩片肉或是一塊排骨,其實那就是特意留給端盤子的孩子吃的。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很多年輕人都選擇了外出打工,有些人離家遠。農村老家誰家娶妻嫁女的,人家會提前下通知邀請回家參加婚宴。不過只是為了一頓酒席,就要來回耽誤個三兩天,算算還真不划算。所以只要不是什麼至親,微信轉個紅包了事。再電話裡跟主人解釋一下,禮多人不怪嘛,畢竟主人家也會理解的。

對於農村舉辦宴席,有的人隨禮後人不去坐席的“冷席”現象。你有什麼看法?歡迎朋友們留言,一起討論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