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法则:父母不给孩子合适的家庭环境,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刚刚在杨冰的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某公司门口,摆着一个非常漂亮的鱼缸,里面有十几条产自热带的杂交鱼,它们约三寸长,很漂亮。鱼儿们每天在浴缸里快乐地游着,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两年时间过去了,鱼儿们的“个头”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是三寸左右。

有一天,董事长的儿子来办公室,看到这些鱼就想摸一摸,可是慌乱中鱼缸被他退下去碎了。人们赶紧把鱼捡起来,临时放入了院子中的喷泉里。

两个月后,一台新鱼缸来了,人们就去喷泉旁捞起那些鱼,结果令他们惊讶的是,这些鱼竟然都由三寸来长疯长到了一尺

鱼,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由之前两年没怎么长,变成两个月长了7寸!养育孩子也是如此,想让孩子长得更快、更强,就一定要给他活动的自由,而不要让他拘泥于小小的“鱼缸”。

——这就是“鱼缸效应”。

一个像“鱼缸”一样处处受限制的环境,会抑制孩子的成长;

想让孩子变得独立、自主、优秀,就要给孩子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

鱼缸法则:父母不给孩子合适的家庭环境,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有人问:现在的孩子都自由地无法无天了,不敢骂不敢管的,处处考虑他,这样还不够?那还要再给多少自由,才叫够啊?

其实,关键在于:你给的是真自由,还是假自由?

自由,不等于顺从和溺爱。

自由,也不等于没有规则。

自由,是“尊重”下的自由。

而这个尊重,要满足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和尊重情形三个方面。当然了,尊重也不等于顺从和溺爱。这些概念我们要清楚,否则我们会一直在育儿过程中左右摇摆。既担心程度做过了变成了“控制”,又担心无作为变成了“溺爱”。

鱼缸法则:父母不给孩子合适的家庭环境,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一)我们是孩子的引导者,而不是控制者

虽然是我们把这个小生命带到了这个世界上,虽然我们吃的盐比他们走的路还多,可是这并不能意味着孩子是属于我们的,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产品,可以任由我们摆在这里,放在那里。

孩子与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思维和感受,彼此应该尊重。

当孩子拥有独立意识之前,大约两岁前,我们是他非常重要的守护者和养育人,此时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呵护与陪伴。当孩子两岁后,会对我们说“不”了,就意味着孩子长大了,拥有了自己的想法,到这时我们就需要调整我们的位置,慢慢地把自己与孩子放在平等尊重的关系中。

我们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而不是控制者。

鱼缸法则:父母不给孩子合适的家庭环境,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例如:

在没走稳的时候,不要跑,容易摔倒。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孩子却都不知道。于是,我们就有了不同的反应。

(1)有的妈妈/老人会时刻拉着孩子的手走路,控制着孩子的前进速度,以免摔倒,以此保证足够的安全;

(2)有的妈妈/老人不会拉着孩子,会给孩子足够的练习走路的机会,同时也会提醒孩子没走稳的时候跑容易摔倒,但是如果孩子非要尝试跑,大人也不强行制止,而是让孩子体会跑起来或摔倒的感受,让孩子用自己的行为学得这个道理。如果孩子真的摔倒了,大人会赶紧过去安抚孩子,表示关心,顺便引导孩子想一想下一次如何走路更安全。(而不是批评孩子“让你不要跑你非跑,看看,摔倒了吧!”)

前者是控制者,后者是引导者。

除了这两种之外,也有

溺爱者:孩子要跑就让他跑,大人却做不到放手,反而在后面弯着腰护着,几分钟下来,大人腰酸背痛、汗流浃背;

还有自生自灭的养育方式:你是走是跑,还是摔倒了,我都不在意,全部的一切,你自己消化吧。

鱼缸法则:父母不给孩子合适的家庭环境,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二)充分让孩子去体验,相信孩子能承受,并从中获得成长!

以前的时代,人们温饱都成了问题,孩子小的时候都是用棉被围在炕上大半天,大人干完活才回来照顾孩子。等慢慢长大后,几岁的孩子,就脖子上挂个钥匙,不但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还早早就学会了给下地干活的大人们做饭。

我是六岁,第一次做玉米粥。那天爸爸妈妈干活回来,看到我不但起床了,还和弟弟一起做了能用筷子夹起来吃的玉米粥,非常惊讶,也很感动。从那时起,我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家务,不但有了动手能力,还有了深深的家庭责任感。

可是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双眼睛呵护着这个小生命,非常周到而全面。可是却让孩子失去了很多自由,很多发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 孩子一个眼神儿,奶奶就知道他渴了,水杯马上递到手里面;
  • 孩子刚站起来,妈妈就知道他想拿什么东西,马上就帮着拿过来了;
  • 孩子刚张嘴想要说什么,爸爸就替他说完了。

生活上大人百般照顾,孩子毫无价值;

学习上大人极尽控制,孩子疲于奔命。

你仔细想一想,你若是这个孩子,你开心吗?

鱼缸法则:父母不给孩子合适的家庭环境,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国庆节从老家回来,婶婶和我们一起。好不容易开车到了家,大家都很累,于是就带着婶婶去家附近的小饭馆吃饭去了。

整个吃饭过程中,淏仔去拿菜单,喊服务员,拿小碗小蝶……

婶婶对我说:“你怎么坐得这么稳啊,就让孩子一个人干这些活儿?不过,看着他干得还挺起劲!”

我笑着说:“他都干了两三年了,每次出去吃饭,我就负责吃和结账,其他的活儿都是两个孩子一起做,不过大部分都是哥哥做的,他都习惯了。”

孩子,越使越勤快,越不用越懒。

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农村的孩子还有机会跟着大人下地干活,可是城里的孩子除了家务,好像能帮父母分担的事情少之又少。

所以,我们要抓紧一切机会,让孩子体验更多的事情。

我带着淏仔去摆过摊,当时还是他提出来的,我们既进过货卖,又卖过他不玩的玩具和书;

我带着淏仔坐高铁,都是淏仔去接水端回来给我喝;(在高铁停着的时候从不让他离开我的视线,担心被谁下车的时候带跑了,安全第一)

我带着淏仔去超市买东西,都是俩个人一起拎着,拎习惯了,就再也不会像第一次干的时候说“为什么要我拎东西?”“好累啊,我不想拎!”“妈妈你自己拎吧”之类的。

除此之外,也可以让孩子体验这些事情:

  • 早上穿衣吃饭不抓紧时间,迟到了被老师罚站;
  • 出去玩不穿外套,冻感冒了;
  • 你已经告诉他烫了,他还执意喝这个水,烫哭了;……
鱼缸法则:父母不给孩子合适的家庭环境,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给孩子自由,绝不意味着让孩子说了算。

(1)

不是孩子今天想吃面条,就马上倒掉刚做的鸡蛋饼,给孩子做面条。

而是在饭前询问孩子的想法,带着孩子一起做。让他体会做饭的辛苦,他就能理解做饭的意义,也能感恩妈妈的付出。

(2)

更不是孩子想说去德国玩,砸锅卖铁也要带他去。

而是尊重自己的家庭情况,尊重自己的感受,选择其他的方案带孩子体会世界。

比如可以带着孩子先去周边比较感兴趣的地方玩一玩,或者给孩子找一些德国的书籍、视频,让孩子通过这些先了解德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同时对孩子说“只要你努力学习,认真做事,妈妈相信,将来你会有机会去德国看看的。”

给孩子自由,是让孩子体验更多的事情,体会更多的感受(包括满足、失望、成功、失败……),引导孩子成长。

鱼缸法则:父母不给孩子合适的家庭环境,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横穿马路、触电等涉及生命危险的事情,绝不能让孩子尝试。

让孩子尝试和体验,是为了让孩子体会更多的感受,充实更多的经历,帮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只要这些尝试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那么可以尽管让孩子去体验去尝试;

若对孩子成长没有帮助,甚至危害孩子生命安全,那坚决不要尝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