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二戰時日本文字,自己可以看懂至少95%,而現在很多日文都看不懂了?

王者呂布傳奇


此類現象確實存在,但問題的描述有誇張之處。

首先,沒有學過日語就能夠看懂95%的日文信息,這種想法不太現實。日文在書面語當中,兼用漢字和假名。所以不要說是近代,就算是現代,通過日文中的漢字可以對日文的信息做一個大體的瞭解,這一點並不難做到。但要全面而細緻的掌握其內容是不可能的,必須通過對日文的深入學習才能做到。

其次,二戰以後日本出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就是使用的漢字數量越來越少,而且假名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同時,越來越少的使用漢字來翻譯從西方語言中進入的概念,而直接使用英譯手段進行翻譯。這就使得中國人在看日文的時候,所能夠接觸的漢字越來越少,提取的信息量自然也就越來越小。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日本推行明治維新的精英階層,基本上都有非常好的漢字功底,這是當時日本上流社會的普遍特徵。因此他們在引入西方文化的時候,傾向於採用漢字,而不是假名來進行翻譯。到了二戰以後,新時期的日本精英階層,有相當一部分已經不能熟練的掌握漢字,所以他們在進行翻譯和文化轉換的時候,更傾向於使用片假名而不是漢字。

第二,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時候推行的教育標準是非常高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騰飛以後,教育界開始引入歐美的寬鬆教育理念。在這時期成長起來的人,在學業水準上顯著不如他們的父輩。他們的漢字能力不足,制約了日本在書面語當中使用漢字的社會氛圍。為了遷就他們,整個社會的漢字使用逐步下降。

第三,日本在歷史上也發生過類似於中國對於漢字的質疑。而且由於日本改革比較早,所以更早的出現了這種現象。而實際上魯迅等人對於漢字的質疑,有相當一部分是受到日本影響的。雖然日本最後並沒有放棄使用漢字,但是由於這樣一種社會情緒的存在,日本在現實當中,還是越來越少的使用漢字,使得日文越來越向純拼音文字方向發展。

最後,日本人用不用漢字是日本人的事情,我們中國人對於這種事情可以放寬心態。在歷史上有多個民族學習使用過中文,作為其官方文字。這是因為中國在歷史上,相對於周邊國家來說,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隨著近代中國的衰落,除了日本以外,這些國家都廢棄了漢字。說起來日本人還算比較長情的。從較為現實的利益層面上看,日本人用不用漢字,對中國來說,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zyb38537240


你以為日本是自願的?

美國佔領日本後,麥克阿瑟強行禁用漢字,搞了幾年,日本民間強烈抗議,努力爭取後才回復了800個漢字,後來又爭取到1400多個。直到九幾年才全面解禁。但此時,日文已經大規模假名化了,已經回不去戰前狀態了。

不過,現在中國的日常用語中,也包含著大量的英文單詞。

中日韓越現在的日常用語狀態基本上都是漢語詞彙+英文單詞的狀態,只是英文單詞的比例不同而已。

未來隨著東亞一體化的進程中日韓越的語言還是有趨同的可能性的。


OK大凡


日本文字現在使用的假名是後來出現的,最初日本文字幾乎全用漢字。在博物館、紀念館裡展出的前人的書信裡,就可以看到很多漢字。同樣,二戰期間的日本文字,也是漢字利用很多,所以我們中國人都可以理解其大意。而現在的日本文字裡假名較多,不少年輕人只會假名拼寫,不會漢字,某些招牌、廣告也直接用假名而不寫漢字,現在的日本文字就難知其意了。


毀樹容易種樹難


這主要歸功於美國,日本戰敗後被美國實際統治了多年,在此階段大量漢字詞語被廢用,改為音譯,比如俱樂部,浪漫,雜誌等等,尤其是外國的國名地名,幾乎全部改成片假名。

在中日戰爭期間,大量日本人生活在中國,為此日本還發明瞭協和語,是一種中日混合語言,方便中日交流,因此日本人的漢字水平非常高,使用的漢字非常多。多說一句,日本甲午戰爭時的口號是幫助中國(脫離大清的統治),早在1871年的清日修好條規中,日本就拒絕讓清政府稱自己為中國。在那段歷史時期中,日本認為滿人可以成為中國的合法政府,那麼日本也可以,並且比清朝更有資格,因此明治維新時非常重漢學,加之漢字信息密度高,大量翻譯的外國著作幾乎全篇漢字。很多詞語,例如進化,人民,共和國等等都是明治維新期間的日製翻譯。

到了計算機時代,漢字不像字母,很難打印,顯示,也有相當多日本人認為應該放棄漢字,後來還是攻克了這個問題。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最近幾十年的封閉,讓中日交流中斷,隨著現代的交流恢復,一些中國詞語傳到日本,比如銀聯,日本的現代漢字詞語傳到了中國,比如應援,便當等等。

還有一些情況是漢字太難寫,所以用假名代替,比如說醬油寫作しょ油,兩個詞可以相互代替。


安多哈爾異動


二戰前的日本非常看重漢字能力,戰前日本人等級更分明也更注重禮儀,用漢字的水平就是代表一個人的學識和禮儀水平,所以正式場合包括媒體能用漢字絕不用假名,而且那個時候的日本漢字跟當時中國的漢字基本寫法一致並未簡化,我們看起來更容易,戰後日本更崇拜美國文化,很多外來詞都不在像明治維新時轉化為漢字詞而是直接音譯,甚至固有詞也轉而使用新的外來詞,導致年紀大的日本人都看不懂年輕人在寫什麼,更不用說中國人了,戰後的日本漢字也經歷了簡化,很多字形中國人並不熟悉,也進一步增加了難度


血之櫻花


二戰後由於日本的民族自信心持續低落,大量原本以漢字和平假名書寫的詞語被生硬的轉化為了以片假名進行書寫的擬音詞,比如照相機,正常應該是寫真機,讀法和漢字基本相同。在戰後卻直接被片假名カメラ取代,讀音為kamera,即英語camera的音譯。照相機這個詞語只是眾多的例子之一,日語現在甚至有將非實體名詞音譯的趨勢,如果你經常看日本的直播的話,這一點會有比較清晰的感受。

另外一方面由於日本對於生物,化學,計算機等專業詞彙沒有進行本土化,所以這些專業詞彙在日語中是完全以音譯的片假名形式表現出來的,戰後是知識爆發的年代,日本對於新興產業,行業等的名詞也很多是以音譯的片假名錶示,所以中國人在讀日語的材料會變得越來越吃力。

不過日本人依然重視漢字,日本有一項學術測試名為漢字能力檢定,要求大學生要至少掌握6000個漢字,雖然這之中包含很多的國字(即和制漢字),不過更多的還是我們所熟悉的繁體漢字。所以現在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中國人讀一些比較高端的文科類論文能讀個半懂不懂,反倒是中小學生寫的作文完全看不懂。

以21世紀知識理論的增長速度來說,若是日本仍然不重視專有名詞的本土化,放任非實體的名詞的片假名化,可能終有一天日語會變得以片假名為主吧。。。


FireBreak


是因為美國鬼子禁止二戰戰敗後日本使用漢字。

但是當時的日本人民識字率高達100%,經過爭取保留1850箇中國漢字。

而今天的日本漢字已經超過1850,這個是多了一些和制漢字,比如氷。

另外日本的普通話是關東話,外來語比較多。所以假名寫法比較多。


mbing1


你見到的日本二戰時的文字是在哪看到的?假如只是從電影電視劇中看到的,這種認識太膚淺了。

日本文字中有許多中國字,表明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但日本文字中雖有不少中國字,但發音與意義不盡相同。

而如果只是從電影或電視劇中,見過日本文字,那是因為當時日本侵略中國,鏡頭中出現的文字有限,且為擴大影響,日本人選用的文字,融入了中國元素。

你看一下當年日本戰犯在中國的認罪材料,會改變你這種認識。


人間一塵


你說的“能看懂日本文字”,其實看懂的還是漢字,而現在“很多日文看不懂了”,其實只是日文假名在書面語中出現頻率越來越高罷了。

文字本質上是一種人類用來記錄知識、思想、情感的工具,日語裡之所以以前採用了那麼多的漢字,原因主要是他們當時等於是從中國這邊系統移植了一個文化系統過去,而漢字就是這個文化系統的基礎載體之一,所以日本人要學原本沒有的知識必須要用漢字學,要記錄原本已有的知識也還是要用漢字轉一下,這樣才能中規中矩地匹配到這個剛學來的有日本特色華夏文明系統裡去。

同理,由於可以理解的原因,現代日本語裡的非中國原創知識所佔比例越來越多,所以現代日本語裡的漢字使用也越來越少,這在邏輯上來說是一個正常的事情,不必奇怪。


俄羅斯酒館


日本動漫,電影電視劇,用到的英語單詞比較多,外來詞太多了,日本還有一點會創造字,更看不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