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的回忆,百年之后回首古南宁,你还记得这些老街巷吗?

一个世纪的回忆,百年之后回首古南宁,你还记得这些老街巷吗?

现在的南宁市是在古“宋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城”建于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距今900多年,它“直城三里七,横城七里三”,方圆3平方公里。此后,因战乱等原因,从元代到明清,城内建设甚少。“宋城”的城墙、城壕、主要街巷一直延续到清末。到了民初,开始拆除“宋城”城墙,兴建新马路,改造旧街道,“宋城”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变化。至于“宋城”的外围,早从明代开始就逐渐有了变化,一些新街区不断出现。

因此,了解一百年前清末民初“宋城”内外的市政结构,基本可以认识古代南宁的概貌。

主要街道:当时南宁的主要街道大都圈在古城墙里,如仓西门大街(现民生路步行街),城隍庙街、考棚街(现兴宁路),新沙街(现新华街),水闸门正街、府前街(现民权路),北门街(现北宁街),上下石牌坊(现共和路),义仓街(现青云街),马草街、南门正街(现中山路北段)、宴公街(现明德街);城外也有不少街道,如仓西门外的沙街(现解放路),盐行街、木行街(原仁爱路),棉花街、打铁街(原自由街),打铜街(原昌明街),石巷口,线行街(现醒汉街),布行街、上廓街(现人民西路),水街,会馆街、豆豉街(现壮志路);新西门外的西关路;南门外的南廓街(也叫黄泥巷,现南国街)、草鞋街(现中山路南段);东门外的新街(现维新街)等等。

一个世纪的回忆,百年之后回首古南宁,你还记得这些老街巷吗?

商业中心的大致范围是:南起府门口(现中山路北端正对着的七叉路口),北至鸡行头(现解放路人民路交界),西迄仓西门外的邕江,东到东门街口(现民生路共和路交界),包括仓西门大街,城隍庙街、考棚街,沙街,西关路,盐行街,木行街,棉花街、打铁街,打铜街,石巷口,线行街,布行街、上廓街,水街,会馆街、豆豉街,府前街,上下石牌坊等街道,范围内人口稠密,各行业汇集。

一个世纪的回忆,百年之后回首古南宁,你还记得这些老街巷吗?

仓西门大街和考棚街两边店铺林立,金铺钱庄、苏杭洋杂、花纱布匹、照相钟表、药房诊所、纸张文具、戏院酒楼等云集,十分繁荣,晚上还要点大气灯营业。商店以零售为主,面向直接消费者。那时仓西门大街不过五六米宽,青石板铺就。当时无自来水,挑水的路过水洒得整条街一年到头湿漉漉。

现高峰路与西关路交界的丁字路口,过去是十字路口,高峰路原来往东可以直到双孖井(现人民路友爱路交界)。十字路口建有一座四砖柱敞开式的四脚亭,是武鸣、宾阳、隆安等地陆客驮马运货来南宁的商品集散地,平等街(现高峰路)有很多客栈方便他们食宿。而附近有干塘长满青草,是放牧的好地方,所以这一带由外县来的驮马农商特别多。四脚亭周边食肆很多,尤其玉林人经营的牛肉丸粉、牛腩粉等摊档,生意兴隆。西关戏院(现西关路斜坡西关广场处)一向聘请广州粤剧戏班演出,有时也上映无声电影,有讲解员逐段讲解影片内容。

一个世纪的回忆,百年之后回首古南宁,你还记得这些老街巷吗?

沙街(原来叫纱街,因为街上卖布匹纱线很多)在仓西门城外,分为上沙街、下沙街,即现在解放路口至南宁商会旧址(原兴宁区图书馆)一段,商业也比较发达,以布匹、烟草、酱料、杂货、纸张的商店居多,以圩客为主(即各县圩镇来批发者)。

沙街尽头有一座巩阁楼跨过街面(在南宁商会旧址北侧),阁楼至现人民路一段叫巩阁街。线行街口北侧是仁爱善堂。巩阁楼除了仁爱善堂迎神祭会时用得着之外,平日只是仁爱善堂的董事娱乐之处,弹弹唱唱、玩麻将牌。巩阁街以卖糖饼店铺为主;再过去一段叫鸡行头(现解放路人民路交界至龙胜街),从农村运来的鸡鸭都在这里卖;鸡行头过去靠近镇北桥一段过去叫镇北街,过了镇北桥是卡房街(现华强路)。

过去沙街、巩阁街、鸡行头有几条巷,南一巷是现石巷口,南二巷是线行街(现醒汉街),南三巷是布行街(现人民西路),南四巷是邓屋祠堂(现龙胜街)并且可通豆豉塘、番鬼园(均在现三坊街)到达西平桥;北一巷是巩阁巷,在巩阁楼北侧。

巩阁街、线行街、鸡行头一带是邻近四乡农民进城趁市来往的通道,每年清明节、中元节,这几个地方经营元宝蜡烛、冥钱、纸衣之类的祭拜品、丧葬品生意十分兴旺。商会左侧有新会书院、两湖会馆,新会书院曾有两家私塾,后来成为冈州小学。

石巷口对面有家江泗聚烧腊店,旁边进去是硝皮巷(现高峰路),左上码头级是高墩,再走可去到龙溪(现朝阳溪),也可去镇北桥、北帝庙,沿途有白牙庙、杜屋园、万利酱园工场、晒布打麻缆场(现大部分为人民中路)。

1932 年当局把沙街、巩阁街、鸡行头、镇北街开拓为德邻路(现解放路)。

一个世纪的回忆,百年之后回首古南宁,你还记得这些老街巷吗?

仁爱路也在城外邕江边,当时也分为几段:靠近冬泳亭那段叫三元阁,是个菜市;下来一段叫渡船口,附近的南宁酒店(后叫桂南酒家)规模很大,设有赌摊,晚上私娼活跃,经常有官员到此吃喝玩乐;再过去是盐行街,专门摆卖盐和咸鱼海味;下一段叫木行街,过去专卖木材,后来成为全市大宗交易的行口街,这条街有很多九八庄(经纪行)。每天早上,各行庄的采办货物人员必然到这里探行情、看样板、议价格、谈生意,最后成交付款。继续过去还有打铁街(后来的自由街),还可通往豆豉街(现壮志路)、白衣街(现永宁街)、河边街和茶亭街(现云亭街)。

1936年三元阁、渡船口、盐行街、木行街合并为仁爱路(冬泳亭至石巷口一段)。

一个世纪的回忆,百年之后回首古南宁,你还记得这些老街巷吗?

仓西门码头、石巷口、渡船口、大坑口、二坑口直至神船头(现义忠街靠江边一带),逢年过节,行人熙攘,左右江来往载运年货的船只,泊得满满的,码头日夜上落货,忙个不停。乘船来往的旅客,一般在仓西门码头和注生宫码头上落。那时没有公路铁路全靠水路,逢年过节船客就十分拥挤。

府门口、青云街、石牌坊(现共和路)、义仓街(现青云街)交界的十字街(现民族大道共和路交界),有座钟鼓楼,附近是护国寺(在原市公安局,现悦荟广场处)。进入石牌坊靠近自治区工商联处是时任军阀督军谭浩明的公馆。现共和路邮政局对面(现悦荟广场)是大安百货店,每年清明人们多在这里买香纸、蜡烛、烟酒、爆竹。

一个世纪的回忆,百年之后回首古南宁,你还记得这些老街巷吗?

旧督军府(原市政府现新朝阳商业广场)是当时全省最高军政机关,每天中午12点在大门对面照壁塘(现悦荟广场D座周围)脚下放铁炮,轰隆之声全城可闻,以示正午。过照壁塘进入马王庙巷可西出考棚街,左转南去是府门口,经过马草街左入棉花村(现丽原国际背后的民族路),这一带有南宁八景之一“花洲夜月”的花洲汛(一张水塘)。出南门往江边走可到水口码头(现临胜街对面河边),过去的南关(普庆)戏院在附近。

商埠在南门外的下廓街 (中山路尾) 附近,有海关、美孚火油公司和邮局,海关专门办理上下船只进出口手续,这里没有商店,很冷清。

一个世纪的回忆,百年之后回首古南宁,你还记得这些老街巷吗?

北门、新西门、仓西门、水闸门、安塞门、南门、东门、掩花门八大城门,都装有两扇笨重的城门,称为城门洞。另外,仓西门、北门、东门城楼外各筑有子城,用于拱卫城门,形如弯月,称为月城,也称城月背。掩花门在现共和路天主教堂后面,是明末防战乱关闭南门后开的一个小城门,作为民众运柴米通道;新西门是民国6年(1917年)在新西街(现兴宁路北段)北端拆了文昌庙开的城门,通往西关路。其他几个城门北宋建城时就有。

一个世纪的回忆,百年之后回首古南宁,你还记得这些老街巷吗?

仓西门:位于民生路当阳街交界,因在县粮仓(现五金大楼靠近民生路处)之西而得名。入门左边的乌龙寺(现邮政局一带),当时已改为省立第一中学。直去右边有浙江乡祠、杭氏宗祠,左边有清真寺、周氏祠堂。入门右转,沿着古城墙走是当阳街,街左侧是李金田土膏药店,右侧是黄天华土膏药店。街上手工业作坊很多,造铜锁、织草席、车制木器的工场摊档挨家挨户。当阳街一边是挨城墙修建的房屋,另一边第一条巷是金狮巷,内有金龙坊、城隍庙;第二条巷是银狮巷,内有大院子、豫章里,小巷东连考棚街。金狮巷与银狮巷之间过去有两家“劏羊店”很有名,一些人就将“当阳”的白话谐音“劏羊”误认为是街名。当阳街往南走直通水闸门正街(现邕江大桥北头至七叉路口的民权路),水闸门就在那里(现邕江大桥北桥头)。当阳街和水闸门正街交界的东侧有三界庙,后改为第四小学(原当阳街小学,现邓颖超纪念石刻花园),小学过去是一些商店。

仓西门外的仓西门码头(原民生码头,现民生广场)是上落货物及旅客最大码头,码头附近有间一鹗楼(现新华街地下商场西端入口处),是除桂南酒店之外比较高级的酒楼。出城门左边过月城背可到油行街,出注生宫(油行街、注生宫都在现黄金假日大酒店处)可往渡船口、三元阁。

南门:位于南环路与中山路交界。出南门沿南门马路(现中山路南段)直去,经洋关(现广西军区后面江边)沿河边走可到凌铁村、津头。若左走有三条通道,一通道是黄泥岭(现南国街),后来的电灯局就在那里。沿着园边塘基右走可达曾家村(原古城村),直走过去是鬼门关(现二中初中部)、高庙(高坡街即现纬武路);二通道是龙船塘、洗脚塘(现保爱路青秀区环卫站周围),原来是莲藕塘,左经丰和园(现桃源路人行一带)可以到达古城口、曾家村,过黄园(现七星路尾)去陆军学校和飞机场;三通道可经七星桥(现七星南环路口一带),通古城口、曾家村,过黄园有马路去陆军学校、飞机场、埌边村、大小麻村、葛麻岭,再往北可去金牛桥、长堽岭、茅桥。

东门:位于南环路民生路交界。出东门走新街(现民生路东段),经三清观(原维新小学,现市考试院)、火神庙、屠兽场(现区政府礼堂)、监狱(现锦华大酒店至飞凤菜市一带),就到飞凤岭、老春牛坛、盲公坟,这一带过去都是墓地,清明时节,祭拜的人熙熙攘攘。经葛麻岭往左是金牛桥可去六公祠(现人民公园炮台),折回南经官塘到沙井(现人民东路)可进入北门。

北门:也叫迎恩门,位于现工人文化宫原乒乓球室附近。进入北门,街的左侧与石牌坊(现共和路)交界处是全城唯一的女子中学(现自治区储备局宿舍处)。学校隔壁有育婴堂。

一个世纪的回忆,百年之后回首古南宁,你还记得这些老街巷吗?

水闸门:也叫镇江门,位于邕江大桥北桥头。相传城门下有ー条水道从旧南宁府署(现南宁市建制博物馆)的大堂下,通出城外河边,以备遇有危急闭城固守的时候,出城汲水应用,城下有闸,故称。水闸门正街(现民权路)直走可到火烧地(现邕江宾馆),街尾是土地庙(原天主教堂所在地),土地庙旁有路可通安塞门正街(现民族路),正街右转出安塞门(原南门菜市门口)。水闸门正街街尾右拐入中府巷,通宴公街(现明德街)。

水闸门正街有清末留下来的两间当铺,还有几家加工金银首饰店。街尾是中府衙门,直去是府门口(现七叉路口),审判厅(现南宁市建制博物馆)在那里;右转入马草街(现中山路口至民族路一段),街口右侧是女一小(现中山路小学),当时唯一的女子小学。

水闸门外右下斜坡(现冬泳亭附近)是三元阁、半边街,这一带多是河艇妓女和小商贩住家。靠城墙一带是经营牛腩粉档的,街中有间“居然酒家”,门口有副对联:“居然天上客,客上天然居”,字句押韵,声音和谐,很引人注目。一到黄昏,邕江河畔的游艇水筏上,便鼓乐喧天,人来人往,三元阁附近的琵琶妹就粉墨登场了。仓西门口的番摊馆、银牌吊萝等赌馆也是灯火辉煌。月城背、注生宫脚下,一间间民居被租来做所谓的”戒烟室”,里面却设置烟床、烟灯、烟枪,售卖鸦片膏。

安塞门:位于现在邕江饭店南侧,民族路口。沿着安塞门正街走到门外,沿城墙南走是祭江台(古代祈求风调雨顺的祭台),过去是水口码头(现临胜街对面的江边),码头附近都是经营木柴、木炭的柴栏,木柴、木炭堆积如山。水口码头的面积仅次于仓西门码头,但由于远离商业中心,热闹程度反而不如注生宫、渡船口、石巷口、大坑、二坑等码头。

过了水口码头,就是草鞋街码头(原中山南小学背后附近),草鞋街(现中山路南段)过去是码头挑夫聚居地,穿草鞋很普遍。草鞋街码头过去就是下廓街,这里的居民多是以屠宰业为生,讲的是 “下廓街”官话,老一辈称之为“本地官话”,音调类似桂柳话,这是狄青南下平乱时的官场用语。据说这里的居民当初都是明朝卫所人员,是明王朝派来南宁做耳目的。他们有权直接向明王朝打报告,地方官员都惧怕他们。明朝灭亡后,他们没有了特权,粮饷也没有了,便宰牛为生。但他们仍然习惯说“官话”。

安塞门正街、水闸门正街、仓西门大街、水街、盐行街的注生宫小巷(小巷与油行街相通,经油行街北去沙街或入仓西门),路上一年四季老是水汪汪,因为长年挑水路过洒湿一地。

据统计,宣统二年(1910年),南宁市人口为60064人;民国十年(1921)人口为67300人。解放前夕为9万余人,现在75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450万人,城区面积2.2万平方公里。

(此文参考罗明昆谢振铎李微李泽吾等人文史资料,写于2018年1月17日,现重新整理修改)

注:1、本文原创,未经许可不准转载、复制。抄袭者必追究。已与“维权骑士”签协议,提供站外抄袭维权「快速删文」功能。一些“个人图书馆”不经本人同意,擅自收藏本人文章,已构成侵权,经申诉已被有关平台删除。

2、在网络平台,本人的昵称分别为“陈说往事”与“老豆有话”。

3、本人致力于公开出版物没有记载或没有详细介绍的南宁往事与历史的写作与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