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紀的回憶,百年之後回首古南寧,你還記得這些老街巷嗎?

一個世紀的回憶,百年之後回首古南寧,你還記得這些老街巷嗎?

現在的南寧市是在古“宋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宋城”建於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距今900多年,它“直城三里七,橫城七里三”,方圓3平方公里。此後,因戰亂等原因,從元代到明清,城內建設甚少。“宋城”的城牆、城壕、主要街巷一直延續到清末。到了民初,開始拆除“宋城”城牆,興建新馬路,改造舊街道,“宋城”的面貌從此發生了變化。至於“宋城”的外圍,早從明代開始就逐漸有了變化,一些新街區不斷出現。

因此,瞭解一百年前清末民初“宋城”內外的市政結構,基本可以認識古代南寧的概貌。

主要街道:當時南寧的主要街道大都圈在古城牆裡,如倉西門大街(現民生路步行街),城隍廟街、考棚街(現興寧路),新沙街(現新華街),水閘門正街、府前街(現民權路),北門街(現北寧街),上下石牌坊(現共和路),義倉街(現青雲街),馬草街、南門正街(現中山路北段)、宴公街(現明德街);城外也有不少街道,如倉西門外的沙街(現解放路),鹽行街、木行街(原仁愛路),棉花街、打鐵街(原自由街),打銅街(原昌明街),石巷口,線行街(現醒漢街),布行街、上廓街(現人民西路),水街,會館街、豆豉街(現壯志路);新西門外的西關路;南門外的南廓街(也叫黃泥巷,現南國街)、草鞋街(現中山路南段);東門外的新街(現維新街)等等。

一個世紀的回憶,百年之後回首古南寧,你還記得這些老街巷嗎?

商業中心的大致範圍是:南起府門口(現中山路北端正對著的七叉路口),北至雞行頭(現解放路人民路交界),西迄倉西門外的邕江,東到東門街口(現民生路共和路交界),包括倉西門大街,城隍廟街、考棚街,沙街,西關路,鹽行街,木行街,棉花街、打鐵街,打銅街,石巷口,線行街,布行街、上廓街,水街,會館街、豆豉街,府前街,上下石牌坊等街道,範圍內人口稠密,各行業彙集。

一個世紀的回憶,百年之後回首古南寧,你還記得這些老街巷嗎?

倉西門大街和考棚街兩邊店鋪林立,金鋪錢莊、蘇杭洋雜、花紗布匹、照相鐘錶、藥房診所、紙張文具、戲院酒樓等雲集,十分繁榮,晚上還要點大氣燈營業。商店以零售為主,面向直接消費者。那時倉西門大街不過五六米寬,青石板鋪就。當時無自來水,挑水的路過水灑得整條街一年到頭溼漉漉。

現高峰路與西關路交界的丁字路口,過去是十字路口,高峰路原來往東可以直到雙孖井(現人民路友愛路交界)。十字路口建有一座四磚柱敞開式的四腳亭,是武鳴、賓陽、隆安等地陸客馱馬運貨來南寧的商品集散地,平等街(現高峰路)有很多客棧方便他們食宿。而附近有乾塘長滿青草,是放牧的好地方,所以這一帶由外縣來的馱馬農商特別多。四腳亭周邊食肆很多,尤其玉林人經營的牛肉丸粉、牛腩粉等攤檔,生意興隆。西關戲院(現西關路斜坡西關廣場處)一向聘請廣州粵劇戲班演出,有時也上映無聲電影,有講解員逐段講解影片內容。

一個世紀的回憶,百年之後回首古南寧,你還記得這些老街巷嗎?

沙街(原來叫紗街,因為街上賣布匹紗線很多)在倉西門城外,分為上沙街、下沙街,即現在解放路口至南寧商會舊址(原興寧區圖書館)一段,商業也比較發達,以布匹、菸草、醬料、雜貨、紙張的商店居多,以圩客為主(即各縣圩鎮來批發者)。

沙街盡頭有一座鞏閣樓跨過街面(在南寧商會舊址北側),閣樓至現人民路一段叫鞏閣街。線行街口北側是仁愛善堂。鞏閣樓除了仁愛善堂迎神祭會時用得著之外,平日只是仁愛善堂的董事娛樂之處,彈彈唱唱、玩麻將牌。鞏閣街以賣糖餅店鋪為主;再過去一段叫雞行頭(現解放路人民路交界至龍勝街),從農村運來的雞鴨都在這裡賣;雞行頭過去靠近鎮北橋一段過去叫鎮北街,過了鎮北橋是卡房街(現華強路)。

過去沙街、鞏閣街、雞行頭有幾條巷,南一巷是現石巷口,南二巷是線行街(現醒漢街),南三巷是布行街(現人民西路),南四巷是鄧屋祠堂(現龍勝街)並且可通豆豉塘、番鬼園(均在現三坊街)到達西平橋;北一巷是鞏閣巷,在鞏閣樓北側。

鞏閣街、線行街、雞行頭一帶是鄰近四鄉農民進城趁市來往的通道,每年清明節、中元節,這幾個地方經營元寶蠟燭、冥錢、紙衣之類的祭拜品、喪葬品生意十分興旺。商會左側有新會書院、兩湖會館,新會書院曾有兩傢俬塾,後來成為岡州小學。

石巷口對面有家江泗聚燒臘店,旁邊進去是硝皮巷(現高峰路),左上碼頭級是高墩,再走可去到龍溪(現朝陽溪),也可去鎮北橋、北帝廟,沿途有白牙廟、杜屋園、萬利醬園工場、曬布打麻纜場(現大部分為人民中路)。

1932 年當局把沙街、鞏閣街、雞行頭、鎮北街開拓為德鄰路(現解放路)。

一個世紀的回憶,百年之後回首古南寧,你還記得這些老街巷嗎?

仁愛路也在城外邕江邊,當時也分為幾段:靠近冬泳亭那段叫三元閣,是個菜市;下來一段叫渡船口,附近的南寧酒店(後叫桂南酒家)規模很大,設有賭攤,晚上私娼活躍,經常有官員到此吃喝玩樂;再過去是鹽行街,專門擺賣鹽和鹹魚海味;下一段叫木行街,過去專賣木材,後來成為全市大宗交易的行口街,這條街有很多九八莊(經紀行)。每天早上,各行莊的採辦貨物人員必然到這裡探行情、看樣板、議價格、談生意,最後成交付款。繼續過去還有打鐵街(後來的自由街),還可通往豆豉街(現壯志路)、白衣街(現永寧街)、河邊街和茶亭街(現雲亭街)。

1936年三元閣、渡船口、鹽行街、木行街合併為仁愛路(冬泳亭至石巷口一段)。

一個世紀的回憶,百年之後回首古南寧,你還記得這些老街巷嗎?

倉西門碼頭、石巷口、渡船口、大坑口、二坑口直至神船頭(現義忠街靠江邊一帶),逢年過節,行人熙攘,左右江來往載運年貨的船隻,泊得滿滿的,碼頭日夜上落貨,忙個不停。乘船來往的旅客,一般在倉西門碼頭和注生宮碼頭上落。那時沒有公路鐵路全靠水路,逢年過節船客就十分擁擠。

府門口、青雲街、石牌坊(現共和路)、義倉街(現青雲街)交界的十字街(現民族大道共和路交界),有座鐘鼓樓,附近是護國寺(在原市公安局,現悅薈廣場處)。進入石牌坊靠近自治區工商聯處是時任軍閥督軍譚浩明的公館。現共和路郵政局對面(現悅薈廣場)是大安百貨店,每年清明人們多在這裡買香紙、蠟燭、菸酒、爆竹。

一個世紀的回憶,百年之後回首古南寧,你還記得這些老街巷嗎?

舊督軍府(原市政府現新朝陽商業廣場)是當時全省最高軍政機關,每天中午12點在大門對面照壁塘(現悅薈廣場D座周圍)腳下放鐵炮,轟隆之聲全城可聞,以示正午。過照壁塘進入馬王廟巷可西出考棚街,左轉南去是府門口,經過馬草街左入棉花村(現麗原國際背後的民族路),這一帶有南寧八景之一“花洲夜月”的花洲汛(一張水塘)。出南門往江邊走可到水口碼頭(現臨勝街對面河邊),過去的南關(普慶)戲院在附近。

商埠在南門外的下廓街 (中山路尾) 附近,有海關、美孚火油公司和郵局,海關專門辦理上下船隻進出口手續,這裡沒有商店,很冷清。

一個世紀的回憶,百年之後回首古南寧,你還記得這些老街巷嗎?

北門、新西門、倉西門、水閘門、安塞門、南門、東門、掩花門八大城門,都裝有兩扇笨重的城門,稱為城門洞。另外,倉西門、北門、東門城樓外各築有子城,用於拱衛城門,形如彎月,稱為月城,也稱城月背。掩花門在現共和路天主教堂後面,是明末防戰亂關閉南門後開的一個小城門,作為民眾運柴米通道;新西門是民國6年(1917年)在新西街(現興寧路北段)北端拆了文昌廟開的城門,通往西關路。其他幾個城門北宋建城時就有。

一個世紀的回憶,百年之後回首古南寧,你還記得這些老街巷嗎?

倉西門:位於民生路當陽街交界,因在縣糧倉(現五金大樓靠近民生路處)之西而得名。入門左邊的烏龍寺(現郵政局一帶),當時已改為省立第一中學。直去右邊有浙江鄉祠、杭氏宗祠,左邊有清真寺、周氏祠堂。入門右轉,沿著古城牆走是當陽街,街左側是李金田土膏藥店,右側是黃天華土膏藥店。街上手工業作坊很多,造銅鎖、織草蓆、車制木器的工場攤檔挨家挨戶。當陽街一邊是挨城牆修建的房屋,另一邊第一條巷是金獅巷,內有金龍坊、城隍廟;第二條巷是銀獅巷,內有大院子、豫章裡,小巷東連考棚街。金獅巷與銀獅巷之間過去有兩家“劏羊店”很有名,一些人就將“當陽”的白話諧音“劏羊”誤認為是街名。當陽街往南走直通水閘門正街(現邕江大橋北頭至七叉路口的民權路),水閘門就在那裡(現邕江大橋北橋頭)。當陽街和水閘門正街交界的東側有三界廟,後改為第四小學(原當陽街小學,現鄧穎超紀念石刻花園),小學過去是一些商店。

倉西門外的倉西門碼頭(原民生碼頭,現民生廣場)是上落貨物及旅客最大碼頭,碼頭附近有間一鶚樓(現新華街地下商場西端入口處),是除桂南酒店之外比較高級的酒樓。出城門左邊過月城背可到油行街,出注生宮(油行街、注生宮都在現黃金假日大酒店處)可往渡船口、三元閣。

南門:位於南環路與中山路交界。出南門沿南門馬路(現中山路南段)直去,經洋關(現廣西軍區後面江邊)沿河邊走可到凌鐵村、津頭。若左走有三條通道,一通道是黃泥嶺(現南國街),後來的電燈局就在那裡。沿著園邊塘基右走可達曾家村(原古城村),直走過去是鬼門關(現二中初中部)、高廟(高坡街即現緯武路);二通道是龍船塘、洗腳塘(現保愛路青秀區環衛站周圍),原來是蓮藕塘,左經豐和園(現桃源路人行一帶)可以到達古城口、曾家村,過黃園(現七星路尾)去陸軍學校和飛機場;三通道可經七星橋(現七星南環路口一帶),通古城口、曾家村,過黃園有馬路去陸軍學校、飛機場、埌邊村、大小麻村、葛麻嶺,再往北可去金牛橋、長堽嶺、茅橋。

東門:位於南環路民生路交界。出東門走新街(現民生路東段),經三清觀(原維新小學,現市考試院)、火神廟、屠獸場(現區政府禮堂)、監獄(現錦華大酒店至飛鳳菜市一帶),就到飛鳳嶺、老春牛壇、盲公墳,這一帶過去都是墓地,清明時節,祭拜的人熙熙攘攘。經葛麻嶺往左是金牛橋可去六公祠(現人民公園炮臺),折回南經官塘到沙井(現人民東路)可進入北門。

北門:也叫迎恩門,位於現工人文化宮原乒乓球室附近。進入北門,街的左側與石牌坊(現共和路)交界處是全城唯一的女子中學(現自治區儲備局宿舍處)。學校隔壁有育嬰堂。

一個世紀的回憶,百年之後回首古南寧,你還記得這些老街巷嗎?

水閘門:也叫鎮江門,位於邕江大橋北橋頭。相傳城門下有ー條水道從舊南寧府署(現南寧市建制博物館)的大堂下,通出城外河邊,以備遇有危急閉城固守的時候,出城汲水應用,城下有閘,故稱。水閘門正街(現民權路)直走可到火燒地(現邕江賓館),街尾是土地廟(原天主教堂所在地),土地廟旁有路可通安塞門正街(現民族路),正街右轉出安塞門(原南門菜市門口)。水閘門正街街尾右拐入中府巷,通宴公街(現明德街)。

水閘門正街有清末留下來的兩間當鋪,還有幾家加工金銀首飾店。街尾是中府衙門,直去是府門口(現七叉路口),審判廳(現南寧市建制博物館)在那裡;右轉入馬草街(現中山路口至民族路一段),街口右側是女一小(現中山路小學),當時唯一的女子小學。

水閘門外右下斜坡(現冬泳亭附近)是三元閣、半邊街,這一帶多是河艇妓女和小商販住家。靠城牆一帶是經營牛腩粉檔的,街中有間“居然酒家”,門口有副對聯:“居然天上客,客上天然居”,字句押韻,聲音和諧,很引人注目。一到黃昏,邕江河畔的遊艇水筏上,便鼓樂喧天,人來人往,三元閣附近的琵琶妹就粉墨登場了。倉西門口的番攤館、銀牌吊蘿等賭館也是燈火輝煌。月城背、注生宮腳下,一間間民居被租來做所謂的”戒菸室”,裡面卻設置煙床、煙燈、煙槍,售賣鴉片膏。

安塞門:位於現在邕江飯店南側,民族路口。沿著安塞門正街走到門外,沿城牆南走是祭江臺(古代祈求風調雨順的祭臺),過去是水口碼頭(現臨勝街對面的江邊),碼頭附近都是經營木柴、木炭的柴欄,木柴、木炭堆積如山。水口碼頭的面積僅次於倉西門碼頭,但由於遠離商業中心,熱鬧程度反而不如注生宮、渡船口、石巷口、大坑、二坑等碼頭。

過了水口碼頭,就是草鞋街碼頭(原中山南小學背後附近),草鞋街(現中山路南段)過去是碼頭挑夫聚居地,穿草鞋很普遍。草鞋街碼頭過去就是下廓街,這裡的居民多是以屠宰業為生,講的是 “下廓街”官話,老一輩稱之為“本地官話”,音調類似桂柳話,這是狄青南下平亂時的官場用語。據說這裡的居民當初都是明朝衛所人員,是明王朝派來南寧做耳目的。他們有權直接嚮明王朝打報告,地方官員都懼怕他們。明朝滅亡後,他們沒有了特權,糧餉也沒有了,便宰牛為生。但他們仍然習慣說“官話”。

安塞門正街、水閘門正街、倉西門大街、水街、鹽行街的注生宮小巷(小巷與油行街相通,經油行街北去沙街或入倉西門),路上一年四季老是水汪汪,因為長年挑水路過灑溼一地。

據統計,宣統二年(1910年),南寧市人口為60064人;民國十年(1921)人口為67300人。解放前夕為9萬餘人,現在750萬人,其中城區人口450萬人,城區面積2.2萬平方公里。

(此文參考羅明昆謝振鐸李微李澤吾等人文史資料,寫於2018年1月17日,現重新整理修改)

注:1、本文原創,未經許可不準轉載、複製。抄襲者必追究。已與“維權騎士”籤協議,提供站外抄襲維權「快速刪文」功能。一些“個人圖書館”不經本人同意,擅自收藏本人文章,已構成侵權,經申訴已被有關平臺刪除。

2、在網絡平臺,本人的暱稱分別為“陳說往事”與“老豆有話”。

3、本人致力於公開出版物沒有記載或沒有詳細介紹的南寧往事與歷史的寫作與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