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史》對明憲宗評價很高,但現在人們都認為憲宗是昏君呢?

用戶104946749246


說起明憲宗,很多人可能並不太清楚,但要說起土木堡事變中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很多人應該都不陌生。這位明憲宗,正是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明朝第八個皇帝,也叫做成化皇帝。

這位朱見深,也是一個苦命的孩子,他未滿兩歲時就被父親立為皇太子,結果同年土木堡事變就發生,他的父親明英宗被瓦剌俘虜,自己的叔叔成為新皇帝,即明代宗。

三年後,明代宗有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自然不願意自己侄子再擔任皇太子,於是朱見深被廢為沂王,明代宗的兒子被立為皇太子。結果第二年明代宗的兒子便英年早逝,但明代宗卻也不願意立朱見深為皇太子,反而對他各種打壓和猜忌。

沒多久,明代宗病逝,英宗通過奪事變上位,便給明代宗一個惡諡,叫戾。不但如此,連早已夭折的明代宗兒子都被追廢為世子,直至明朝滅亡都沒有再承認過這個太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失而復得,然而幼年卷於皇位之爭,精神壓力極大,因而落下個口吃的毛病。



八年後,明英宗病逝,太子朱見深登基,即明憲宗,並改年號為成化。明憲宗一共當了23年皇帝,總的來說政治清明,經濟處於良好發展狀態,後來的《明史》在評價他時,特意用了這樣一大段話:

“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於斯復見。”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明憲宗的太子之位曾被代宗所廢,但等到他登基後,卻並沒有因此懷恨代宗,反而恢復了代宗的皇帝尊號,還平反了于謙的冤案,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等治國理政。一時間大明風氣清明,朝廷多名賢俊彥,百姓安居樂業,給人感覺仁宣之治又重新回來。

對於仁宣之治,大家應該知道,它是明朝的三大盛世之一,主要執政者是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另外兩個盛世分別是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和朱棣的永樂盛世。

從這層意義上說,在《明史》中,這位明憲宗的地位,是可以和朱元璋、朱棣以及朱瞻基這三位最優秀的明朝皇帝相提並論的。

並且在史書上,人們一直把明朝的“仁宣之治”與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相併列。而在《明史》中,說明憲宗治理國家猶如仁宣之治重現,也就是說,明憲宗也是可以和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這種偉大帝王相提並論的。



從這層意義上說,《明史》卻是對明憲宗評價很高。至於原因,史書上也做了總結,一方面是明憲宗為明代宗和于謙平反,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稱頌之聲;另一方面是他重用賢明的大臣治理國家,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具體表現為三方面:

一是在他剛登基時,因為父親留下的“爛攤子”,導致先是廣西省發動大規模的大藤峽叛亂,接著又是荊襄地區爆發了明王朝立國以來規模最大的流民起義,涉及到近百萬流民,但明憲宗卻都順利解決,尤其是荊襄流民難題,從明朝建立時就存在,結果被他一勞永逸地解決。

二是征討建州女真,犁庭掃穴,擒斬包括努爾哈赤之六世祖、建州酋長董山在內的1700餘人,並焚燬屯寨四百座,釋放被其掠奪的漢人奴隸“包衣”千人;同時重用名臣王越,多次出塞打擊蒙古,連中興蒙古的傳奇攝政皇后滿海都,也是死在明軍的突襲中。

三是在他的執政之下,明朝經濟一直呈現繁榮發展的狀態,人口和財富都在不斷增加。

不過,由於明憲宗迷戀比他年長十九歲的貴妃萬貞兒,並放任萬貞兒把持後宮,逼眾多妃子墮胎,間接造成他的兒子朱祐憆的艱辛童年。同時,他還設立西廠,重用汪直等官宦等。類似的“八卦”顯然比枯燥的治理國家更具有吸引力,因此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所以這樣傳來傳去,大家再說起明憲宗朱見深時,就會第一時間想到他萬貴妃把後宮搞得烏煙瘴氣,還有那些西廠的死太監們,比如《龍門飛甲》中的雨化田,把朝堂搞得烏煙瘴氣。類似的種種,最終讓現在的很多人們,覺得明憲宗就是個寵信奸妃、宦官和姦臣的大昏君。


我是趙帥鍋


1964年5月,毛主席在一次談話中說過:《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



毛主席之所以這麼說,是在綜合考量明朝歷代皇帝在位期間的綜合表現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有的人說明朝的皇帝是歷史上最懶惰的皇帝,都是出於此種標準。

康熙



而清朝在修《明史》的過程中,負責纂修明史的官員遵照康熙帝為尊者諱的旨意,儘量少記載明朝皇帝的陰暗面的原則來邊修《明史》。所以,對於前期政治功績較為突出的明憲宗,《明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明憲宗

但是,今人的評價標準與古人,特別是作為統治者的標準絕對不會是一致的,尤其是現在社會科學研究思路、理念、方法等等方面的影響,以及社會主流價值取向,對明憲宗的認識進一步深入,使得對其的評價發生了轉變。

其負面評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設置西廠。進一步強化了特務組織,使其對明後後期發展遺患無窮。1477年設置西廠,一直到1482年撤銷,西廠存在了五年多的時間。西廠一方面擴大了明代特務的職能和偵察範圍,覆蓋全社會,甚至到南北邊腹各地。另一方面加強了皇帝對於特務組織的偏愛,導致西廠職權無限放大,從二品的官員都不經朝廷統一西廠就直接抓人,導致朝廷官員人心惶惶。



【2】設置皇莊,與民爭利。歷朝歷代為了緩和矛盾,都想盡一切辦法降低賦稅,與民休息,以便緩解社會矛盾,恢復社會生產,以此來不斷壯大國家經濟實力。但是明憲宗卻逆向而行,設置皇莊,但這不單是皇帝一個人的莊田,而是包括皇帝本身、后妃、皇太子及在京諸王的莊田,也就是說是皇帝及其妻、子的莊田。這是明代土地兼併的開始。上行下效,皇帝帶頭兼併土地,藩王、勳戚、宦官也請求皇帝賞賜土地,於是有王田、官莊。

【3】傳奉官。就是不經過吏部正規程序選拔,而由皇帝直接任免的官員。這一舉措對官員隊伍的破壞性是難以想象的。一是皇帝視官爵為私物,只要皇帝喜歡,他可以隨意任免,官爵由“天下公器”變成“人主私器”。二是這些通過正規渠道無法進入官員隊伍的人,對明朝官員隊伍建設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導致魚龍混雜,政府管理能力和水平混亂。第三,後宮妃嬪,以及太監利用手中的職權,借皇帝的名義開展賣官鬻爵,進一步導致明朝官僚隊伍的腐敗,加速明朝的衰弱。

所以,綜上所述,現代人對於明憲宗的評價多是負面的,而非正面的,認為其是昏君。




明憲宗朱見深帝王之位真可謂一波三折

明憲宗朱見深是明英宗朱祈鎮之子,因英宗荒誕不經,導致被瓦刺人俘虜。後由朱祈玉做了皇帝。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被廢了太子,由朱祈玉的兒子朱見濟當太子。景太八年(公元1457年),朱祈鎮發動奇門之變重新當了皇帝,廢了朱見濟,又讓朱見深當了太子。

經過一波三折當上皇位後,朱見深可謂寬厚仁慈,不僅恢復朱祈玉的帝號,還為于謙平了反。在用人方面也選擇李賢、朱永、劉定之、楊信、商輅等賢明之臣輔政國事,顯示了賢德之君的風度。在位期間,寬免賦稅,減省刑法,社會政治,經治都得到很大程度發展。朱見深雖然在後期設立西廠,任用大太臨汪直等人監視官員,造成一些冤案,但最終還是廢了西廠,總體來說,是個有德之君,後人對其品價極高。尤其是解決荊襄流民問題,採用戶籍制度,設立鄖陽府,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不可謂不高明。


清朝人所寫的巜明史》對明憲宗朱見深的品價極為公正客觀。曰其為:”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仁,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軟,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丶宣丶之治於斯復見。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根惡弄兵。夫明斷如帝而為所散或,久而後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

至於說現在人都認為明憲宗是昏君,聞之甚少,不敢苟同,敬請見諒餘薄學寡聞矣!


車工00


《明史》的二十四史的最後一部,屬於紀傳體斷代史,主要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這是比較公認的客觀的歷史文獻,史書的編篡水平也非常高,對於後人研究明朝歷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參考作用。《明史》對明朝大部分皇帝的評價都是很高的,明憲宗也包括在內,那麼為何現在的人們都認為明憲宗是個昏君呢?

其實《明史》中對明憲宗的評價也並不算高,對比同朝代的其他幾位皇帝還有不小的差距,這倒不難理解,《明史》是由清代人組織編篡的,從順治時期開始,延續到康熙時期,所以《明史》中的敘述是基於清朝的價值觀,這就不得不提到明憲宗時期的“成化犁庭”事件,這就是明憲宗在《明史》中沒有那麼高評價的最主要原因。


想必很多人對“成化犁庭”這件事並不陌生,這也是明朝為數不多的引起巨大轟動的事件,具體就是說明憲宗上位後對女真人的滅絕性屠殺,導致橫屍遍野血流成河,其實明憲宗當時無非是想要展示自己的威風,可誰知一些宦官從中作梗,才讓明憲宗一時糊塗造成了這樣的悲劇,這就是清朝不待見明憲宗的原因所在,他們消滅的女真人,正是後來在遼東崛起的努爾哈赤的祖先,他們當時已經為清取代明朝埋下了隱患。

明憲宗本人可能也沒成想當時的錯誤舉動竟然對後來造成了如此大的影響,從清朝的角度來講,他們對明憲宗評價不太高的原因是他消滅了女真人,但是又因為清朝編篡《明史》時遵循著“為尊者諱”的原則,所以他們不得不對明憲宗多一些肯定。


那麼現代人為何都認為明憲宗是昏君呢?除去“成化犁庭”事件造成的一些認知上的直覺,還有人們對明憲宗本人一些昏庸做法的不滿,明憲宗在位期間並沒有太大的作為,雖說沒有那麼無能,但絕對算不上出色,只能說平庸而不是昏庸,迷信是明憲宗的糊塗之處,包括歷史上很多君王都對修仙練道這些荒謬的事情感興趣,讓人感到詫異,此外明憲宗為了萬貞兒一人荒廢朝政,坑害後宮,這也是人們都認為他是一個昏君的原因。

無論是《明史》還是現代人對明憲宗的評價都存在一定的主觀因素,其實將明憲宗與明朝或者中國古代歷史上大多數皇帝相比也並沒有太昏庸無能,只能說是中規中矩,沒有特別值得稱讚的作為,但也不至於被後世貶低。“成化犁庭”是在多重因素驅使下發生的,不能把責任都放到明憲宗身上,在封建思想的束縛下,明憲宗沉迷於修仙練道這些事情也是被動的,男女常情是人之本性,只是為了這些荒廢朝政就確實是不應該的。總之,明憲宗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昏庸無能,但也算不上是一個開明的好皇帝。


尚武菌


翻看整部《明史》本紀,你會發現,清官方對明朝的皇帝的總體評價都不算差,最差的應該是明武宗,通篇贊曰沒有一句誇讚的,全是貶低的。如果依據《明史》的評價給明朝諸位皇帝做個褒貶程度的排序,那麼筆者認為應該如下:

第一梯隊:

唯明太祖一人,通篇都是溢美之詞,從建制開國,到興邦安民,關於其功業的評價,就差直接喊666了,而在明朝皇帝裡面,正面肯定評價字數是最多的。

第二梯隊:

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這一梯隊的皇帝們,沒有一個有差評的,在成就上次於開國皇帝明太祖,而在用詞上也相對客觀,做到了“為尊者諱”。

第三梯隊:

明英宗、明憲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這五位皇帝,《明史》的評價褒揚和批評五五開,既對其政績有肯定的一面,同樣也有對其批評的一面。中肯之中,帶著一點點埋怨,畢竟這五位在士大夫眼中,雖然不至於是昏君,但真的算不上理想的輔弼君主了。

第四梯隊

明惠帝(建文帝,惠是清朝給上的諡號)、明景帝、壯烈帝(崇禎),這三位在《明史》的贊曰裡面,編撰者是抱著極大的同情的,對他們的肯定主要集中在個人品質的品價上,而非其功業。之所以把他們放在第四梯隊,主要是這三位皇帝的結局都很慘。

第五梯隊

明武宗、明熹宗、明光宗,這三位中的前兩人,評價是最低的,通篇都是批評,沒一句好話,而且用詞言簡意賅,好像多說一句都欠奉的感覺,至於明光宗這位一月天子,屬於明史上的小透明,連個本紀都沒撈著,所以只能放這裡了。

如此看來明憲宗似乎在第三梯隊,評價看起來還是蠻高的,但實際上,如果除去第四梯隊的那三個結局不美好,但個人評價還不錯的皇帝,以及只做了一個月皇帝的明光宗,明憲宗的評價可能就是倒數第三了。

明史對其評價如下:

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於斯復見。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稔惡弄兵。夫明斷如帝而為所蔽惑,久而後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

前半段的好評凝練一下就是“恢恢有人君之度”,這個評價不差,但也不高,就屬於皇帝中的普通人,沒什麼大錯,但也沒體現出什麼有大本事能耐來;而後半段的差評那就不友好了,比如“盜竊魏柄”、“久而後覺”這八個字,就跟說個傻子似的。是明憲宗神經反射弧太長,還是一點做皇帝的起碼質素都沒有?

結合好評差評來說,《明史》中的明憲宗,評價比較中肯,但實際上就整個成化朝的風氣而言,明憲宗的表現,在明代皇帝中肯定是排倒數那種。內閣就出過商輅賢臣,商輅之後的內閣,素有“紙糊三閣老”之稱,當時憲宗陛下在宮內廣置道士為其煉丹,這丹當然不是用來修仙的,而是某些幫助男人雄姿勃發的輔助性藥物。

憲宗的後宮也是一大亮點,他跟萬貞兒的姐弟戀,不僅跨越了年齡,而且跨越了階級,真的是愛到了極致,不僅荒廢了朝政,還禍害了自己的後宮,使得多年來皇帝無所出,好不容易生出了一個明孝宗,自己居然是在好幾年之後才知道有這麼個兒子的。由此可見,作為皇帝,憲宗是多麼的不合格。

要稱明憲宗為昏君,大概也算不上,成化朝雖然開了西廠,後宮比較厲害,但大體上朝政也沒有多敗壞,也就是內廷比較烏煙瘴氣,大抵他只是一個庸君,在做太子時期擔驚受怕慣了,又繼承了他老子明英宗的一些懦弱性格,所以比較平庸而已。


坍塌的歷史觀


看來提問者是沒有認真研讀《明史》,這本書是本著“為尊者諱”來編撰的,前後用時近百年,可以說是一部十分精編版的王朝史。

我要回答是恰恰相反,明史中對明朝皇帝評價都不低,唯獨對明憲宗評價真不高。想知道具體原因,下面我就長話短說了!

明史中對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這對父子的評價應該是最高的,康熙更是不吝其詞的直接贊為“治隆唐宋”,把洪武朝到永樂朝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永樂朝的確輝煌,也值得康熙這樣讚美。明太宗永樂一朝,五伐漠北,攻佔安南,鄭和在永樂一朝六下西洋,編撰《永樂大典》,永樂大閱兵時更是萬國來朝。即使朱棣有殺戮的汙點但這細微的瑕疵實在是蓋不住他的光芒。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明史·成祖本紀》

可以看出明史對朱棣一朝的讚美溢於言表,即使那個養孿童,建豹房,寵八虎,掠民女的荒唐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也是極盡讚美之詞,編撰明史的時候對明武宗朱厚照進行了一些洗白,因為真正明武宗並沒有明朝人編撰的《明實錄》中寫的那麼荒淫無道,因為明武宗朱厚照英年暴斃而亡,沒有子嗣繼承皇位,找來堂弟繼承的皇位,就是明世宗,對明世宗來說明武宗不是他的直系親屬,今朝貶低前朝來突出今朝的聖名已經是千古以來不變的潛規則,熟悉歷史的朋友或許知道,廟號為武其實是明褒暗貶,列如唐武宗、元武宗和明武宗,諡號為武才是真正的褒義列如漢武帝劉徹和晉武帝司馬炎,而這廟號為武的皇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死後都不是自己的子孫繼位,不是弟弟就是堂弟。


明世宗還讓人在《明實錄》裡多錄明武宗的惡行,甚至胡編亂造,把八虎的惡行也算在他這位哥哥頭上,可是,即使明武宗行事荒唐,但在位期間誅滅劉瑾,平定安化王和寧王的叛亂,大敗蒙古小王子,多次賑災減免百姓賦稅,總體來說還是一位有成就的皇帝,所以《明史》中對明武宗朱厚照的評價也十分客觀。
(明武宗朱厚照年號正德)

明自正統以來,國勢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假使承孝宗之遺澤,制節謹度,有中主之操,則國泰而名完,豈至重後人之訾議哉!—《明史·本紀第十六·武宗》

崇禎帝應該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明朝皇帝,崇禎疑神疑鬼,濫殺大臣,自己想南逃因為被臣下抵制猶豫不決,有人提議讓太子南下,即使將來明亡後也有一昔回天之力,可崇禎連自己的親兒子也不放心,畢竟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前車之鑑,崇禎多次下罪己詔,剛下完就加派徵收百姓賦稅,加派徵收“三餉”也成為了崇禎帝洗不掉的汙點,李自成攻入京師時崇禎攜內監駕馬而逃,卻無人給他開宮門,只得回反,他的臣王把他拒之門外不予收留,崇禎可不想像福王那樣被李自成活煮(《流寇志》),自縊是他最好的選擇,臨死之前還死不悔改把責任推的一乾二淨,惺惺作態道“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賊是何人?他們曾經是誰的臣民,誰放任東林黨一家獨大後盤剝百姓?天下已經餓殍滿地,百姓易子而食,他們有一絲活路也不會造反啊!雖然崇禎繼位後兢兢業業,殫精竭慮一心中興大明,無奈自己性格多疑,有心無力,最後君臣之間竟然互相利用互相仇視也是千古一大怪事。但明史中對這樣一個虛偽極致的皇帝竟然也有極高的評價,順治甚至為他痛哭,《清史稿》中也把崇禎尊為莊烈帝。
(明思其朱由檢年號崇禎)


《明史·本紀第二十四》: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諡建陵,典禮優厚。是則聖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那為何對英明寬仁的明憲宗朱見深評價反而是貶低呢?

其實我說一個事就很好理解了,明憲宗具體的事蹟就不過多介紹了原因是明憲宗成化年間發生的“成化犁庭”事件!


(明憲宗朱見深年號成化)

成化犁庭,從表面的意思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形容像被犁耕過一樣,可見當時的慘烈之狀,那“犁”的什麼地方呢?正式清朝的龍興之地建州!

明憲宗時期明朝和女真各部已經過了當初的蜜月期,建州女真多次入侵明朝邊境,騷擾百姓,女真部不斷壯大,甚至多次擊敗明軍,其實目的就是掠奪物資財物,滿足自己生產力不足的短板。正常情況下明朝應該是先安撫為主,但明憲宗繼位不久,急於立威,宦官汪直又屢次進言,況且明朝當時也有這樣的實力,倒黴的女真人就成為了明憲宗手中的“雞”!


當時明憲宗對明軍進攻下的召令是“搗其巢穴,絕其種類”看似短短八個字其實就是相當於要對女真人下了種族屠殺令。頓時女真諸部變成了人間煉獄,首領董山被殺,部落屍橫遍野,族營被付之一炬。建州女真“焚燒殆盡,部落殘破”之後明軍才收兵,明將甚至以此炫耀自己屠殺多少老幼,史書中記載的多慘烈就不過多列舉了,自此後建州女真短時間內沒有了抗衡明朝的實力,或許是天道有輪迴吧,百年後董山的五世孫努爾哈赤崛起於遼東,最後清取明而代之!

這樣就能理解為什麼明朝隨便一個皇帝在《明史中》都有比較高的評價,而明憲宗為何多是貶低了吧?畢竟清朝皇帝的祖先被明憲宗殺了,當時的滿族人祖先被明憲宗種族屠殺過!


冤冤相報何時了!當年相親相愛過,也曾兵戎相見過,現在我們是一個家庭,滿族用自己的民族傳承換來了對中國二百多年的統治,現在又有幾個人會說滿語能寫滿文呢?早已和漢人融化為一體了,歷朝歷代武力入侵中原的實在太多,最後卻被漢文化反侵略,但是隻要接受了中華文化的傳承慢慢的我們就是一個家庭,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僅是我們漢族,說到底當年建州女真也是明朝的一部分,這些歷史的恩恩怨怨,都已經成為過往雲煙!現在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應該同仇敵愾,攜手共進為復興偉大的中國夢而奮鬥,讓中華民族重新崛起於世界東方!再震祖上之輝煌!


明月清風閣


憲宗也是一代雄主,英宗留給他的就是一個爛攤子,不比崇禎好多少,看實錄前幾年幾乎就是不斷的平叛,當時兩廣幾乎淪陷,荊襄百萬流民,叛軍都建國了,四川土匪連下多個州縣,南京山東也有騷亂,北方蒙古侵擾,女真也不安分,用韓雍趙輔平定兩廣,白圭項忠平定荊襄,王越打擊蒙古並和汪直一起犁庭,這才保證中原的穩定,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因為社會財富增多,後期民間奢華之氣漸氣。雖然晚年怠政,但是前中期底子打的太好了,年級大了享受享受生活,這個當然不好理解一下老人吧[捂臉],順便說一下對於叛亂分子憲宗幾乎從不招撫,抓到就是殺,絕不手軟,這股狠勁崇禎如果能學到也就沒有後來的事了,至於萬貴妃的事懶得說,直接看憲宗實錄裡內閣首輔商恪的奏章,裡面寫的很清楚孝宗是萬貴妃養大的萬貴妃的問題自己看,憲宗實錄內閣首輔大臣商輅奏章 臣等仰惟皇上至仁大孝,通於天地,光於祖宗,誕生皇子,聰明岐嶷,國本攸系,天下歸心。重以貴妃殿下躬親撫育,保護之勤,恩愛之厚,踰於巳出。凡內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門聞之,莫不交口稱讚,以為貴妃之賢,近代無比,此誠宗社無疆之福也。但外間皆謂,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見,揆之人情事體誠為未順。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煩貴妃撫育,俾朝夕之間便於接見,庶得以遂母子之至情,愜眾人之公論,不勝幸甚。


358團塵封緣


滿清抹黑明朝?

在當下,很多網友受一些歷史類的暢銷書等影響,認為滿清在編撰《明史》的過程中,利用掌握話語權的優勢,抹黑明朝帝王。但實際上,滿清在編撰歷史上,對滿清入關之前的許多行為,確實有過美化,但對於明朝帝王,大多有無限拔高的嫌疑。歸根結底,在於我國古代王朝講究封建皇權的神聖性。此外還有法統因素。

滿清的法統繼承於明朝,滿清以明朝滅亡李自成,滿清為明朝報仇、剿滅流寇和僭主(這裡指南明政權)的名義入關。而滿清皇帝以明朝皇帝繼承人身份自居,如果惡意詆譭前朝,等於葬送了封建法權的神聖性,對滿清自身的政權安全也是巨大隱患。


因此,滿清對前朝明朝,做了很大的美化工作,畢竟,抹黑明朝等於抹黑自己。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明史》裡面,滿清統治者對明憲宗(成化帝)評價很高,但是,為什麼現代人都覺得成化帝是一個昏君?

成化帝得罪誰了?

說起滿清和成化帝的淵源,可謂深厚。

成化帝在位期間,曾發兵攻打女真,並針對許多女真部族展開屠殺模式,其慘烈程度,不亞於後來的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但即便這樣,《明史》裡面,還是高度評價成化帝,《明史》稱成化帝:為于謙平反,承認明代宗帝號,有明君風度,成化時代堪稱另一個“仁宣之治”。

但是,任憑滿清如何美化,終究還是騙不住世人。


成化帝的一生,最荒唐的一件事,莫過於納萬貞兒為妃,並且因為萬貞兒和皇后不和,而廢黜皇后。萬貞兒比成化帝要大十幾歲,這樁婚姻,被傳統觀念不倫之戀,不過,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成化帝由於童年遭遇不幸,因此心理存在扭曲現象,所以他的這一行為可以理解,並且,成化帝不管如何寵愛萬貞兒,屬於私生活範圍,並不足以讓人做出昏君的評價。


但是,以下兩件事,可以說明成化帝的暴虐。

第一件,是增設西廠。進一步完善了特務統治。特務統治是明朝著名的苛政之一。西廠的建立,其權勢遠超之前的東廠,並且西廠成立以後,多次製造冤案,導致朝廷中腥風血雨。西廠的成立,有效的破壞了明朝的政治生態,干擾了明朝的行政管理。


第二件,則是設立皇莊。成化帝通過皇莊,兼併民間的土地,供其揮霍。皇莊的存在,意味著皇族在進一步面向民間掠奪財富。如果說西廠的存在讓明朝官吏感到恐懼,那麼,皇莊的存在,等於剝奪勞動人民的生產資料,針對勞動人民敲骨吸髓,讓廣大百姓額外承擔鉅額的經濟負擔。


藤樹先生


一般說《明史》,當然指的是清朝乾隆年間,由清朝官方主持編寫的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雖然《明史》對明憲宗的評價大體還不錯,比如即位後給景帝上尊號,給於謙平反,特別是承認被自己父皇英宗搞政變搞下去,被取消了帝位的景帝是皇帝,而且景帝還是當年要廢除憲宗太子之位的人,可以說憲宗對景帝真是以德報怨了。這種品德在皇帝裡面確屬少見的有人品了。


《明史》還誇憲宗在位時期,減免賦稅,老百姓安居樂業,連打官司的人都少了,民間財富開始慢慢積累,社會元氣漸漸恢復,甚至把憲宗時代和仁宗、宣宗的盛世時代相比,誇憲宗時代是“仁、宣之治於斯復見”。這是可以說是很高的評價了。

當然,《明史》也指出了憲宗的缺點,就是任用西廠,大搞特務統治,搞壞了政治風氣,但這件事實具在,跑不掉的,但《明史》還主動為憲宗洗白,說他這是被奸人矇蔽,罪不在他。這簡直不像是清朝人寫的《明史》了。

那麼,問題來了,《明史》裡面,“烣恢有人君之度”,號稱“明斷”的憲宗,為什麼現在的史學家對憲宗的評價並不高呢?

我們看看現代史學界一般對憲宗的看法是什麼吧。


首先是現代學者編寫的《明史》,這部《明史》由著名的老一輩明史專家、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南炳文教授主編,書裡認為憲宗雖然不是明朝十幾年爛皇帝裡面最爛的,但也是一個耽於逸樂,不問政事的皇帝。他還舉了一些例子,比如當時有大臣經常說憲宗在宮裡放火炮,搞娛樂活動,除了貪玩,憲宗還有一個毛病是“溺於女色”,貪玩加上愛色,使得憲宗不理政事,造成宦官專權,整個朝廷的政治惡化。

還有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國明史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張顯清在《明代政治史》裡面認為,憲宗一朝最大的問題是冷落內閣,把明代的內閣功能基本上廢掉了。


憲宗的行政風格是喜歡和太監親信商理國事,不喜歡和內閣大臣們商議政事,在位二十三年,居然只親自召見過一次內閣大臣,內閣大臣除了上朝時見見看一眼皇帝,基本上都見不到皇帝,無法跟皇帝當面商理政事,開了皇帝不跟內閣大臣見面的惡劣先例。

明憲宗討厭大臣到什麼程度呢?他甚至不肯和大臣們多說一句話,明代的內閣大臣們按慣例為定期給皇帝講課,叫做經筵,正常情況下,大臣們講課的時候,是可以和皇帝聊聊天的,趁這個機會也可以和皇帝商量一下政事,可是憲宗在上課時從來都是一言不發,搞得講課的人也很鬱悶。

《明代政治史》對憲宗的評價是“昏庸怠政”,這和清朝人編的《明史》說憲宗是“明斷”之君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憲宗之所以寵信太監汪直和萬貴妃這些親信,是因為他能力不行,無法跟朝臣商議政事,只有靠這些親信來維持統治。

所以對比清朝人編的《明史》,和現代學者寫的明代歷史著作對憲宗的評價,表面上好像差別很大,一是明君,一是昏君,其實仔細看,事情都差不多。憲宗的黑點主要在任用親信(太 監專權、后妃干政),敗壞政治上。這一點清朝人編的《明史》也承認,只是清朝人不承認是皇帝有問題,把鍋全甩給了奸臣罷了。

至於在古人看來憲宗的優點,比如人品大度之類的,跟實際的政績沒有關係,清代編《明史》更看重皇帝的品質,現代人的學者寫歷史,更看重皇帝的執政能力,現代學者一般認為憲宗的執政能力是不行的,他任用親信,不是被奸臣矇蔽,而是水平不行,能力太差,不相面對內閣大臣,也玩不轉朝政,不得不用親信來維持統治罷了。


只愛潘多拉


不新鮮,《明史》對哪位皇帝評價都不低,總是能找出皇帝的優點,然後褒揚一番。

你千萬不要覺得《明史》對皇帝評價好就產生錯覺,覺得好像現代人在有意黑某位皇帝,不是的。

清朝修《明史》是有政治考量的,那就是通過誇讚和遮醜明朝皇帝,來順延政權的正統性與合法性。通過保護明陵,祭奠明太祖,修明史等措施,讓天下的士民明白,清朝不是明朝的破壞者、革命者,而是明朝的延續者、繼承者。基於當時全國的輿論環境,清朝只有不遺餘力的褒揚明皇而批判明朝佞臣太監才能得到漢人士大夫階層的認同,所謂明君奸臣就是這個道理。

雖然每朝皇帝的年份大事不會錯(明史中對每個皇帝的本紀的記述是按照時間軸進行的,記述的都是軍事政治、外交民情、官員任免、水旱災變等,完全沒有細節描述和內幕消息,期間不摻雜任何評論和傾向性的描述,很客觀但也比較籠統。列傳除外,所以我們可以在這一部分間接的瞭解到一些關於皇帝的細節和因果關係。),但是在最後的提贊部分會對皇帝有一個總體的評價。

如果你看過明史就會發現,對於歷代皇帝基本都是讚揚褒揚的部分多,不足或者批評的部分很少。因為它基本沒有皇帝、太監、高官的私生活描述,而且對於事件發生的原因、內幕以及事態演變過程都沒有記載。

如果對比明朝一些著名的私人筆記私史札記等,你會發現,一些在《明史》上大略記述的事件往往都有很複雜的背後原因,最後的演變結果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裡面經常會摻雜很多人為的因素,人際關係、政治私心、朝廷大局、個人情感往往會起主導作用,所以很多事情處理上會給人一種處事不明或者偏袒維護甚至昏聵無為的感覺。但是這些有街頭傳聞性質的評論和隱情,明史是不採用的。

就拿憲宗來說,明史對他的最後評論就是:

贊曰:“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於斯復見。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稔惡弄兵。夫明斷如帝而為所蔽惑,久而後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

你看看,從始至終基本都是誇讚,剩下的就是為憲宗找藉口,說他是因為被矇蔽才導致萬妃為禍後宮、汪直橫行天下的。明白人都知道這其實就是為憲宗找臺階的話,所謂為尊者諱,也不過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