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為何天下諸侯還要群起反對?

sunny__小點


項羽分封天下,指的是秦朝滅亡之後,由項羽主持的分封十八路諸侯。在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威震天下的項羽在進入關中之後,就自封西楚霸王,然後就按自己的標準將天下分封給了十八路諸侯。自己則回到故鄉,建都彭城。作為一個近乎於統一天下的人能夠如此“慷慨”的與人分享天下,但卻依舊惹的群雄並起,反抗不斷,其原因究竟為何呢?

項羽的分封

項羽分封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06年,當時他率領諸侯聯軍數十萬進入咸陽,殺死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隨後開始與諸侯、部將和降將們分享勝利果實。他的分封主要有以下幾個層次:

  • 楚王熊心:這個項羽名義上的老大,作為滅秦主力楚國的君王,也是項羽叔侄名義上的主公。本來分封應該由他來安排,但是他根本無力控制已經威震天下的項羽。項羽遙尊他為“義帝”,然後將他安排到了當時還可以算蠻荒之地的湖南郴縣。

  • 西楚霸王項羽:搞定了自己頭上的熊心之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將自己的家鄉徐州一帶分封給了自己。

  • 漢王劉邦:作為楚國派出攻秦的另一支主力部隊的領袖,也是與項羽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對手,項羽沒有遵守楚王熊心當初的安排。也即先入關中者王之的命令。轉而讓劉邦到漢中一帶受封漢王,讓自己的對手到了另一個偏僻之地。

  • 舊六國諸侯:這些舊六國諸侯中多數在反秦起義中就復國稱王,也有的是追隨項羽和劉邦參與滅秦立功受封復國。如項羽分封前的趙王趙歇,燕王韓廣,齊王田市,魏王魏豹等等。

  • 項羽的部將兼盟友:這些人是與項羽在反秦起義尤其是鉅鹿之戰中並肩作戰的部將,如項羽麾下的名將英布,如受諸侯國國君派遣到鉅鹿救援隨後跟隨項羽入關的燕將臧荼等。

  • 秦朝降將:這些就是鉅鹿之戰後率領剩餘秦軍主力投降項羽的章邯、司馬欣等人。

從上述分類來看,項羽的確做到了“公平”,幾乎照顧到了方方面面,既有原來身居高位的舊諸侯,也有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部將和盟友,甚至連自己的對手劉邦也有一份。看起來似乎大家都應該滿意了吧。但是事實上項羽的分封從一開始就激起了強烈的反抗。

項羽分封中的“原則錯誤”

項羽的分封看似公平,實則有許多原則性的錯誤,因此從一開始就激起了強烈的反抗,甚至項羽自己就帶頭破壞了自己分封。可以說項羽的分封幾乎沒有完整的實行過一天。

  • 把政治分封當成了戰場論功:仔細分析項羽的分封,可以看出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跟隨他參加鉅鹿之戰和之後的滅秦之戰的人大都獲得了較好的封賞或者封地。而那些派兵支持,但沒有親臨戰場的六國舊諸侯均沒有得到什麼好處,有的還吃了虧。例如:鉅鹿之戰時,燕國將領臧荼受當時的燕王韓廣的命令率軍支援被困鉅鹿的趙國君臣。在戰後的分封中,臧荼因為鉅鹿之戰和隨同項羽入關的功勞,被項羽封為燕王,而原來臧荼的國君燕王韓廣卻被趕到遼東去做遼東王。這種打破政治常規的分封方式是顯然不可取的,同時也為後來韓廣與臧荼的兵戎相見埋下了禍根。

  • 不顧實際的分封: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雖然威震天下,可以說他的霸王之名是實至名歸的,但是他的“霸”僅僅是類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霸主或者盟主,並非後世帝王具備真正統一天下的實力。當時各地存在的勢力並沒有經過戰爭的整合,這些地方勢力的根本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下必然會拼死一博以表達自己的不滿。例如項羽對趙國和齊國的分封,齊國因為與項羽叔侄有個人恩怨,項羽帶有個人偏見姑且不論。趙國作為鉅鹿之戰的主角之一,趙國君臣都可以算反秦有功。項羽卻在戰後分封的時候,將原來的趙王改封為代王,而趙國丞相張耳搖身一變成為了常山王,而另一個在趙國有較大影響力的陳餘卻沒有被封王。這種不顧實際甚至是人為製造矛盾的分封又導致趙國在戰後亂成一團。本來因為鉅鹿之戰將堅定的支持項羽的趙國被他自己弄得成了對手。

項羽的分封並沒有從政治大局的角度去考量,他的分封最大原則是誰跟著自己在戰場上立過戰功就把誰封到好地方。正如陳餘派人遊說齊王田榮的時候說的:“項羽做為天下的主宰,卻不公平,把好地方都分封給將軍們去稱王,把原來稱王的都遷到壞地方。”這種僅憑個人好惡決定的分封必然會引發不滿,也導致項羽分封之後天下並沒有得到穩定,反而轉瞬間就引發反抗,北方的諸侯幾乎都陷入了戰爭,項羽也在為了平定這些反抗和維護自己的分封決策中疲於奔命。

瞬間瓦解的分封

因為項羽的分封沒有從政治大局去考量,結果導致他的分封方案迅速瓦解,各地方勢力陷入新一輪的鬥爭。

  • 首先破壞分封的是項羽自己:在分封之後不久,項羽就做了兩件破壞自己分封的事情,一是不讓韓王韓成回國,在項羽的分封方案中把韓成繼續封為韓王,但是卻因為韓成與劉邦的關係,始終不讓韓成回國,而是把他帶到自己的都城彭城軟禁,隨後降封為候,後來乾脆一殺了之。這就使得項羽失去韓國的民心,尤其是使張良徹底投入劉邦陣營。二是被他尊為義帝的熊心,本就被他遷往偏僻的郴縣,可項羽仍不滿意,命人在路途中暗殺了熊心,使項羽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此事後來也成為劉邦號召群雄反擊項羽的一個藉口。

  • 齊國之亂導致項羽分身乏術:因為齊國的實際領袖田榮當年不肯救援項羽的叔父項梁,因此項羽與田榮之間結下了仇怨,在戰後分封的時候,項羽不顧田榮在齊國的勢力,直接將原來的齊王也就是田榮的侄子田市改封為膠東王,將跟隨自己作戰有功的齊國將領田都和田安分別封為齊王和濟北王。田榮一看不僅自己和哥哥田儋打下的地盤被項羽一分為三,他田榮本人還沒有被封王,因此田榮首先在齊國反抗項羽的分封,並且很快擊敗了項羽分封的田都和田安。項羽一看自己的分封決策被人挑戰,於是開始與齊國作戰,這一打就讓項羽陷入了泥潭難以分身,最終讓劉邦佔了便宜。

  • 趙國與燕國的戰亂讓北方局勢更加混亂:因為項羽的分封不公,導致各地方勢力內部矛盾激化,趙國的大將陳餘因為自己沒有被封王非常不滿,於是聯繫同樣不滿項羽分封的田榮,向其借兵之後攻擊被封為常山王的張耳,於是趙國陷入內戰。同樣舊燕王韓廣不滿自己的燕王之位和好地盤被封給了自己原來的臣子臧荼,雙方矛盾激化最終爆發戰爭。

  • 劉邦的漁翁得利:眼看項羽被困齊國無暇分身,躲在漢中的劉邦終於出手,在韓信的指揮下,漢軍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奇襲關中,瞬間將項羽分封在關中的三名秦國降將擊敗,劉邦重新佔據戰略要地關中。隨後劉邦一路東進,將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馬昂和河南王申陽逼降。甚至大軍一路攻入項羽的首都彭城時,項羽仍被困在齊國無法脫身。

從項羽分封,到劉邦攻陷彭城,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就被消滅的七七八八。其中關中三王除了章邯困守孤城,另外兩個已經投降,山西河南一帶的三個王全部投降劉邦。趙國的常山王張耳被陳餘趕跑,陳餘擁立趙歇重新成為趙王使得趙國成為了項羽的敵人,齊國本就與項羽作戰,一時間北方除了鞭長莫及的臧荼全部成為了項羽的敵人。而南方諸侯始終保持中立,連英布都轉而開始背叛項羽。由此可見項羽的這種看似公平的分封其實恰恰因為不公導致完全失敗。


圍爐品茗人


謝頭條!公元前206年,項羽派人殺了楚懷王,自封為西楚霸王,把彭城作為都城,並把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封給了十八路諸侯。

具體情況是:以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魏豹為西魏王,都平陽;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成為韓王,都陽翟;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趙歇為代王,都代;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吳芮為衡山王,都邾;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韓廣為遼東王,都無終;臧荼為燕王,都薊;田巿為膠東王,都即墨;田都為齊王,都臨淄;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項羽此次分封,應該說也算合理,大部分人對分封比較滿意,但還有兩個人對分封有看法。一個是劉邦,一個是田榮。

首先說項羽分封的目的,可以說是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這個從項羽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可以看得出來,其他都是這王那王,而自己卻是霸王。

其次項羽此次分封,並不是完全按照功勞大小和大家意願來分封,而是存在著很大的私心和不公。

按理劉邦首先攻入了咸陽,按照楚懷王當初的協議,“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不但沒有被封為關中王,而且讓項羽直接分到了地方偏僻的巴蜀之地,這還不算,為了防止劉邦進入關中,項羽把秦地一分為三,分別用三個秦國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來把守,明眼人一看項羽在分封上耍小心眼,打擊報復劉邦率先進入咸陽。

此次分封還直接惹惱了齊王田榮。他把齊地一分為三,分別封給了田市、田都和田安,而田榮齊王被項羽直接就地免職,什麼也沒有封上,原因是田榮救援項羽叔父不力,導致項梁被秦朝上將章邯殺死。




也正是項羽在分封方面不能秉承公正,而且還打小算盤,直接把劉邦和田榮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但礙於項羽兵強馬壯,劉邦和田榮當時並沒有立即發作。

田榮回到齊地後,立即樹起了反項大旗,他把項羽分封的三齊王要麼打走,要麼殺掉,爾後自稱齊王,項羽得到消息後,立馬到齊地平亂,他殺了田榮,還大量坑殺了田榮的手下,從而激起了齊地軍民不滿和反抗,田橫(田榮弟弟)擁立田廣(田榮之子)為齊王,繼續和項羽對抗作戰,從此使項羽深陷齊地而不能自拔。

與此同時,劉邦借項羽被陷齊地之際,拜韓信為大將,並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騙過章邯,迅速消滅了章邯等人,佔領了關中,從此拉開了楚漢爭霸的序幕。

分封不公,讓項羽處於東西兩線作戰、前後夾擊的尷尬境地,也最終使韓信在楚漢爭霸中完成了對楚軍的四面包圍和十面埋伏,為徹底打敗項羽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可能。


知未是也


前言: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劉邦進入咸陽,不久之後,項羽也進入了咸陽,開始了分封十八路諸侯。 對於各路將領,項羽是非常大方,能封王的全部封了王,而自己也封了一個西楚霸王。 可以說,項羽這種封王比劉邦要公平很多,當年,劉邦稱王后,只封了同性諸王。


那為何項羽比較公平的做法,卻引起了很大不滿呢? 原因如下:

一:師出無名 項羽雖然在當時是勢力最大的,但是卻不服眾。 項羽鉅鹿一戰,打敗秦軍主力,雖然功不可末,但是卻被劉邦搶先進入了咸陽。按照楚懷王的意思“誰先進入咸陽,誰就得天下”。雖然,後來,項羽逼迫劉邦把咸陽讓給了他,但是也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在諸侯眼裡,你項羽就是一個力量大點的土包子,哪來的資格分封諸侯呢?


二:分封不均 項羽分封諸侯時,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其中田榮,彭越,陳餘三人最不滿意。 田榮本來是起義軍的老領導,和項梁是一起的,結果,分封諸侯時,田都被封為了齊王,天榮則是什麼都沒有封。 還有就是彭越,當時,彭越,趙揭,張耳一同起義,結果,最後封候時,趙歇封了代王,張耳封了常山王,彭越什麼都沒有。


正是,這樣的矛盾,以及分封不均,使得很多人反對項羽。 項羽分封諸侯,是比較公平的,而為何有人反對,則是因為項羽名不正以及言不順。如果,項羽名正言順,反對的人,肯定會減少很多的。


唯戀無名


公元前206年,項羽大軍進入咸陽,殺秦王子嬰,在咸陽屠城,火燒秦王宮,收集金銀美女準備回江東。

有人勸項羽定都關中,項羽不但不聽,反而把這個提出金玉良言的人殺了。

項羽在返回江東之前,進行了分封諸侯。

其實項羽分封諸侯不存在公平不公平的問題,項羽集團的實力當時在全國群雄中一枝獨秀,威風八面,又殺了秦朝的最後一個統治者秦王子嬰,可以說項羽已經掌握了生殺大權。

項羽的致命失誤不是不公平,而是太公平了,項羽當時在諸侯中威望最高,項羽完全可以為所欲為,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因此項羽當時最正確的做法是直接自稱皇帝或者暗示絕大多數實力很弱的諸侯擁戴自己為皇帝。

這樣全國都是屬於項羽的楚朝,項羽就是楚朝的開國皇帝,然後隨便把諸侯分成一個個小國,而這些小國的國土加起來都不如項羽的楚朝的直接控制區大,如果哪個諸侯比如劉邦不服氣,作為楚朝皇帝的項羽可以依仗強大的軍事優勢,統帥其他諸侯把造反的諸侯消滅。

而項羽范增為首的項羽集團很傻很天真,他們尊沒有一兵一卒的傀儡楚懷王為義帝,項羽自稱西楚霸王,項羽的實力明明可以做皇帝,偏偏要做權臣,把自己與劉邦等其他諸侯放在平起平坐的諸侯地位。

至於分封諸侯,項羽更是嚴重失誤,如果項羽自稱皇帝,他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楚朝的國土一家獨大,其他十八路諸侯(加上楚懷王)意思一下就行了。

有人說項羽分封對劉邦不公平,其實項羽是對劉邦太好太公平的,項羽如果在關中稱帝,完全可以把劉邦的漢國封在漢中,不給劉邦龐大的四川之地,把劉邦放在眼皮底下,稍有反抗立即消滅。

項羽的致命弱點就是目光短淺,胸無大志,沒有繼承秦朝當楚朝皇帝的雄心壯志,只滿足當一個名不正言不順而且隨時可以被取代的所謂諸侯霸主。

項羽不做皇帝做西楚霸王是自降身份的愚蠢做法,是作繭自縛,把自己放在眾矢之的的不利地位,最終因為殺害義帝被劉邦帶領其他諸侯群起而攻之。

綜上所述,項羽分封諸侯不是不公平,而是太公平,他把自己放在與其他諸侯平等地位,如果項羽依靠一枝獨秀的軍事實力讓諸侯擁戴自己為楚朝皇帝,那就不存在楚漢戰爭,而是楚朝平定漢國叛亂的戰爭,結果也許會完全不同。

項羽性格上有嚴重缺陷,比如因為過於思念家鄉而放棄關中,其實即使項羽自己思念家鄉,可以回家鄉旅遊一下,而派大將比如鍾離眜等鎮守關中。

而劉邦在家鄉也是在項羽集團的中心徐州,但劉邦建立的西漢就以關中為根據地而一統天下。歷朝歷代的大一統王朝一般都是以最重要的城市為都城,比如清朝剛剛入關就以明朝的都城北京為都城,而項羽對家鄉念念不忘的小家子氣,註定項羽很難成為一統天下的開國皇帝。



人世間哪有什麼公平?誰的實力強誰就是公平。項羽的實力當時一枝獨秀,完全可以更加厚黑一些,直接稱帝,甚至可以在分封大會上把十八路諸侯全部抓起來,哪個不服立即處死,那樣項羽成為楚朝開國皇帝水到渠成。

厚德載物49847


真的公平嗎?公平是站在項羽的角度,而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恐怕就未必了,況且天下沒有絕對公平的事情,即便是真的很公平,也總會有人覺得不公,而之所以會有人起兵反對項羽,就是因為他感受到了不公。

而除了有人感受到了不公外,我認為天下諸侯起兵反對項羽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項羽僅是臨時的大哥

諸侯反秦還需要小心翼翼,一個恰當的理由,其即便是為了滅秦復國,但畢竟屬於是造反,失敗了便會被隨便安個謀反罪,滅了九族,即便是戰死,光榮的死去,名字不好聽,因為他是反賊。

但是如果是反項羽,那就在簡單不過了,可以直接的說,項羽此人霸道,可共患難不可共享福,隨便找個理由便可以反,而反了也沒有什麼,充其量就是兩兄弟鬧掰了。

以上歸根結底就是項羽只是其他諸侯臨時的大哥,甚至連大哥都說不上,只是互相為了利益所需,聯合起來一起對抗暴秦,對抗完了就各自回家自己過自己的小日子。

雖然項羽自稱霸王,但是從根本講卻也都只是王,屬於平級關係。

二、天高皇帝遠,自己過自己日子,誰都別管誰

其實有些諸侯造反並不是造項羽的反,只不過是為了謀求自己的利益而已。

比如齊國,在齊國項羽的分封就出現了點問題,項羽在齊國封了三個王,這完全是為了給齊國搞內亂。除了這些還不夠,還給齊國功勞最大的田榮沒有封王,這樣一來,齊國內鬥不斷,又有人不幹,屬於暴亂就爆發了。


齊國人想,既然你項羽沒給我們分好,那我們就自己分,擼起袖子自己幹,就這樣所謂的反對項羽就發生了。其實他們無外乎就是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而已。

說白了,各諸侯反對項羽無外乎是分封制的結果,天下群雄割據,自有爭鬥,何況天下連一個共主都沒有,沒有爭鬥才是奇怪的事情。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如果當時的整個天下是一張大餅的話,這張餅誰來分,恐怕都不會公平,何況是項羽。

天下之所以是項羽來分封,憑藉的是項羽滅亡秦朝的巨大功勞,項羽因此功勞而成為天下諸候之長。項羽分封的原則是什麼呢?當然是功勞。

項羽不僅分封了18路諸候,甚至連楚懷王也封了,楚懷王可是當時天下名義上的共主,讓一個名義下的諸侯,去封一個名義上的王,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一幕。



項羽的分封如下:

1、楚懷王熊心封為義帝,分封理由:天下共主。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為理由將義帝遷到郴縣(今湖南郴縣),不久派人殺害義帝;

2、項羽封自已為西楚霸王,分封理由:滅秦首功,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

3、劉邦被封為漢王,分封理由:首進關中滅秦,都城南鄭(今陝西漢中);

4、秦國上將軍章邯被封為雍王,分封理由:率秦主力投降項羽,都城廢丘(今陝西興平南);



5、秦國長史司馬欣被封為塞王,分封理由:投降項羽,都城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

6、秦國都尉董翳被封為翟王,分封理由:投降項羽,都城高奴(今陝西延安北);

7、西魏王魏豹被封為魏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平陽(今山西臨汾西),被項羽遷封;

8、趙國國相張耳部將申陽被封為河南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南地,都城雒陽(今河南洛陽東);



9、韓王韓成被封為韓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陽翟(今河南禹縣),被項羽扣押不能回封國;

10、趙國大將司馬昂被封為殷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內,數有戰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

11、趙王趙歇被封為代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被項羽遷封;

12、趙國國相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分封理由:參與抗秦,有賢名,隨項羽入關,都城襄國(今河北邢臺);



13、項羽部將英布被封為九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六縣(今安徽六安北);

14、吳芮被封為衡山王,分封理由:參與抗秦,隨項羽入關,都城邾縣(今湖北黃崗北);

15、楚國上柱國共敖被封為臨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

16、燕王韓廣被封為遼東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無終(今河北薊縣);

17、燕將臧荼被封為燕王,分封理由:參與抗秦,救趙,隨項羽入關,都城薊縣(今北京西南);

18、齊將田市被封為膠東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



19、齊將田都被封為齊王,分封理由: 救趙,隨項羽入關,都城臨淄(今山東臨淄東);

20、原齊王建之孫田安被封為濟北王,分封理由:投降項羽, 都城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除以上分封者,還有以下有功者,項羽沒有分封到:

1、陳餘,原是趙國大將軍,鉅鹿之戰後與張耳鬧翻,救趙有功。

2、彭越,反秦的一支獨立武裝,參與反秦有功。

3、田榮,反秦諸侯之一,當初田榮被章邯攻擊危急時,項梁救了田榮,後來項梁危急時,田榮去不救項梁,項羽因此而怨恨田榮。



而對項羽的分封明顯不滿意的,除了有陳餘、彭越、田榮外,還有劉邦。劉邦是依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本來劉邦是希望分個關中王,畢竟在所有反秦諸侯中,除了項羽功勞最大外,就數劉邦功勞較大。

項羽分封結束後,各諸侯陸續回到封國,僅僅過去一個月,田榮因為不滿意項羽的分封,率先在齊地造反,田榮還聯絡在分封中不滿的陳餘與彭起一起造反,又沒過多久,劉邦開始在關中造反,一東一西,項羽前往齊地平反,陷入齊地深陷,無法脫身。



項羽在分封中也並不是絕對的公平公正,項羽的分封是有異心的,對於田榮,明顯是因為田榮不救其叔父項梁而沒有封的,項羽封在齊地的三個王都不如田榮的功勞大,能力也不如田榮,田榮當然要造反了。並且項羽很顧忌齊地,因為齊地離項羽的都城彭城太近,項羽將齊地一分為三,互相制衡,防止一家獨大。

項羽分封對於劉邦來說,也是有私心的。對劉邦的分封呈現堵截狀態,三個秦國降將封在關中,圍堵劉邦,秦軍中最能打仗的章邯正對著劉邦的出川必經之路,而項羽手下最能打的英布在東邊圍堵劉邦,劉邦是項羽最大的防範對手,而且項羽還不給封劉邦最希望的關中王,所以劉邦要造反了。

當然了,天下諸侯主要是田榮、劉邦、陳餘、彭越這幾人造反,其它諸侯並沒有造反,而是被動的捲入後面的楚漢戰爭。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園前206年,項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將全國劃成十八個區域,分封給各路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

這十八個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這十八路諸侯都被分到那些地方呢?

1、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管轄梁,楚之地最富庶的九個郡,建都彭城,古有三楚,即江陵為南楚,吳越為東楚,彭城為西楚,因為定都彭城,所以項羽叫做西楚霸王。



2、劉邦被封為漢王,轄巴、蜀、漢中三郡,管四十一縣,建都於南鄭(今陝西漢中市)。



3、章邯,棄暗投明,滅秦有功,封為雍王,建都於廢丘(今陝西興平),管上秦三十八具,轄咸陽以西的地區,大致包括秦的內史西部、隴西郡和北地郡。

4、秦將司馬欣,多年前曾對項梁有恩,封為塞王,建都於櫟陽(今陝西臨潼),管下秦一十八具,轄咸陽以東的地區,大致擁有秦的內史東部。


5、秦將董翳,勸章邯投降有功,封為翟王,建都於高奴(今陝西延安北),管中秦三十具,轄有秦的上郡。

6、英布,項羽大將,戰功赫赫,封為九江王,建都於六縣(今安徽六安),統治楚國南部的九江郡四十五縣。




7、楚將吳芮,英布的岳父,率領百越各部落協同諸侯作戰,又從入關,頗有戰功,封為衡山王,建都於邾縣(今湖北黃岡北),大致領有楚國南部的衡山郡地區。

8、共敖,率軍擊南郡有功,封為臨江王,建都於江陵(今湖北黃岡),大致統治楚國南部的南郡等地。

9、魏王魏豹改封為西魏王,建都於平陽(今山西臨汾),管轄河東、太原、上黨三郡。



10、趙將司馬邛,平定河內有功,封為殷王,建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管轄黃河北部的河內郡三十二縣。

11、趙將申陽,本為趙相張耳的心腹大將,因平定河南有功,封為河南王,建都於洛陽,領有三川郡二十縣。

12、趙王歇,沒有隨項羽入關,功勞算小,但因為他是趙國王室之後,故將其遷徙於代地,仍號為趙王,統治趙國的北部地區(代郡、雁門郡、雲中郡)。



13、 趙相張耳,聲望高且富於智謀,又隨項羽入關,提供不少佳策,故封為常山王,襄國(今河北邢臺),作為常山國的首都,統治趙國的東部地區(邯鄲郡、鉅鹿郡、恆山郡)。


14、韓王成,沒有隨項羽入關,功勞算小,故仍稱韓王,但不能去到他的封地潁川郡去,實際上項羽變相吞併了韓國。

15、 燕將臧荼,隨從楚軍解除鉅鹿之圍,功勞頗大,封為燕王,建都於薊(今北京),統治原燕國的西部地區(漁陽郡、上谷郡、廣陽郡)。


16、原燕王韓廣,沒有隨項羽入關,功勞算小,故將其遷徙於遼東,改稱遼東王,建都於無終(今天津薊縣),統治原燕國的東部地區(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但韓廣不願東遷就國,臧荼只好把他給殺了,燕及遼東兩地皆為臧荼所有。

17、齊將田都,當年主動叛齊救趙,隨同聯軍入關,功勞頗大,封為齊王,建都於臨淄,統治齊國的中部地區(臨淄郡和琅玡郡)。

18、齊將田安,齊國王族嫡系後人,鉅鹿之戰前攻擊濟北數城,引軍投降項羽,故封為濟北王,建都於都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統治原齊國的北部地區(濟北郡)。

19、齊王田市,封膠東王,以即墨(今山東平度東)為首都,統治齊國的東部地區(膠東郡)。


打敗秦國後,分封地相對公平,為什麼短短兩年之後,全國各路諸侯還有反對項羽呢?

1、人性的貪婪,

在打敗秦國前,秦國軍事力量比較龐大,項羽兵多將廣,作戰勇猛,所以大家可以團結在他身邊,但當秦國被消滅後,內部的利益糾纏以及私人恩怨就會不失時機的浮上水面,大家一致對外的目標沒了,轉變成彼此內部矛盾,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人性都是貪婪的,你把天下這一塊蛋糕切成19份,你給的再多,也只是19分之一,項羽即便做的再公平,也不能平息其他人的慾望,在那個私利膨脹的亂世,諸侯們的野心是無窮的,跟這些手握重兵的軍閥與地方豪強們講公平,無異對牛彈琴。


2、分封后各地新舊集團的矛盾

齊地矛盾:前齊王田市徙為膠東王,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而齊地的實權人物田榮,不肯將兵從楚擊秦,而沒有受封。故而,引起了齊地田榮的不滿與反叛,田榮先擊敗了齊王田都,又追殺了不肯聽命的膠東王田市,然後擊殺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之地。

趙地矛盾:故趙王歇徙為代王,而立趙相張耳為常山王(趙地),在趙地頗有影響力的陳餘,只封三縣讓其養老,陳餘與張耳在趙地的功勞幾乎等多,而陳餘未能封王,故陳餘心中不滿。故請田榮發兵相助,擊敗了張耳,復趙王歇於趙地,趙王歇封陳餘為代王。

燕地矛盾:故燕王韓廣徙為遼東王,而立燕將臧荼為燕王。韓廣不願意遷徙遼東,而被臧荼所殺,臧荼並有燕、遼東之地。這也是項羽分封諸侯中,唯一併掉故王的諸侯。


秦地矛盾:在項羽入關之前,劉邦實則已是關中王,故此對矛盾為劉邦與三位秦降將的矛盾。項羽立劉邦為漢王,掌漢中、巴蜀之地,實則也是徙封。

楚地矛盾:項羽徙楚懷王(義帝)至長沙郴縣,而自立西楚霸王。並立黥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該對矛盾為項羽、黥布、共敖等人與楚懷王的矛盾,

3、最終敗筆

項羽沒有平衡好與楚懷王的關係,最終把楚懷王殺掉,帶上弒主的帽子。


終於讓早已蓄謀已久的劉邦找到了攻打項羽的藉口,隨後劉邦以項羽殺掉義帝為由,召集眾諸侯集合56萬大軍對項羽展開大規模的進攻。從此,楚漢之爭拉開了序幕,而殺掉楚懷王,也讓僅有的幾個原楚國陣營諸侯也因為項羽殺死義帝而對其離心離德,自然無人幫助他了。


一起探尋歷史的真相


不管怎麼分,都不可能讓人滿意,平均分,有實力的反對,按實力分,一個是實力弱的覺得不公平,一個是實力強的還不知足,認為自己憑實力應該再多一點。劉邦認為自己功勞最大應該封關中王,可真封給他怕也不知足,還可能出去爭天下,封給三個降將看他。其他陳餘張耳不和,封誰另一個都會反對,被封的可能不鬧,沒封的就鬧。分封制經過秦國滅國後已經人心亂了,誰都想著封王,不象六國時代,大家都不想著王這事,都不安於自己的地位,大量的人都認為自己應該封王,就要天下大亂。周以前大家都是認為幾輩祖上積德才能稱王,到這時變成只要有能力就要稱王。封王越多越引發人的野心,讓更多的人想稱王,只要讓多數人斷了想頭才能天下太平。太平天國時把這事搞到極至了,封了2000多個王,候都沒人要了,貶值嚴重。其實想太平,封王這事就真不能公平,只能憑強權立個規矩,只有六國後人才能封王,減少有這想法的人,但就算是這樣,六國的後人還會互相打爭正位,不過參與的人能少一點。王候將相天生的有利於天下太平,說出王候將相寧有種乎這種話的目的就是在製造天下大亂,只有多數人認命才能天下太平。


海中巖haha


項羽“分封天下”仍舊是老一套“分封制”,彼時的天下唯有中央集權才能實現真正統一。

秦國幾代人的努力就是為了結束諸侯征戰的局面,項羽一個“分封制”一夜回到解放前。被分封的“王”心裡認項羽這個大哥或許還能像周朝一樣維持表面的齊心協力,可惜被分封18路諸侯的沒有一個是實打實認項羽這個大哥!

魏豹之流先不說,但就劉邦這個漢中王,心裡打得算盤就是謀霸天下。在秦末起義戰爭中,各路勢力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追求,周王朝分封諸侯最後諸侯們還是齊心協力供奉周天子,項羽這個分封好比一群來自各個地方的大小夥合謀幹架,最後敵人幹倒了,其中一個戰力最高的以老大的身份給其餘人分發戰力品,自己坐上了大哥的位置。西楚霸王也就項羽以為自己是周天子一樣的天下共主。

單個諸侯沒有勢力與項羽爭天下,但各個都有自己的心思,項羽分封沒有實際意義,反而給了劉邦休養生息的機會。

項羽在分封制中犯了致命錯誤

1、分封有失公允

項羽在分封的具體操作中武斷專橫,不聽旁人意見,將齊地一分為三,大封諸侯,卻對有反秦有貢獻的田榮、彭越、陳餘失封,後這三人聯合反楚,從某方面來講還幫助了劉邦。

2、沒有意識到自己潛在的危機

項羽對自身實力太過自信,武人心思,以為分封了就太平了,以後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怎麼都成,卻忽略了這些諸侯各懷心思,天下仍舊處於動盪之中,看不到自己面臨的危機。

3、目光短淺沒有意識到分封制的弊端

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沒能意識到分封制已經不適合當前發展趨勢,從後續幾千年封建王朝統治來看,秦始皇的大一統路線是沒錯的,只有君王擁有絕對的集權統治,才能在國家內有效實行管理統治。可惜項羽沒有意識到。


劉邦深深知道秦朝亡並不是因為滅了六國,也曉得中央集權才是該走的路子,再加上他自身擁有的條件,在一幫能人的擁護下,成功建立漢王朝。


雲發學院


項羽真的有分封諸侯的“名義”嗎?

項羽號稱西楚霸王,都是在天下共主楚懷王熊心的名義下自封的,然後才能越過楚懷王熊心分封了18路諸侯王。

最關鍵的是,項羽竟然分封完諸侯以後,就將楚懷王熊心殺害了,還是明目張膽的派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一起殺害的。

好嘛,前腳剛用天下共主的名義分封諸侯王,後腳就打自己的臉,推翻自己的根基,簡直是作死呀。

項羽真的有分封天下諸侯的權力嗎?

秦末天下大亂,各路起義軍擁護楚懷王熊心為共主反秦,有過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結果大家都知道,是劉邦先攻進了咸陽,這才有了後來的“鴻門宴”、楚漢爭霸。

如果真的要按照約定的話,此時分封天下的人應該是漢高祖劉邦,而不是西楚霸王項羽。

所以項羽分封天下諸侯,“名不正、言不順”,全靠拳頭大,就更談不上什麼公平了。

項羽分封天下諸侯真的公平嗎?

“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雖然被破壞的七零八落,但是“入關”成為了項羽的一個封王的標準。

所以很多秦末起義軍首領,如齊相田榮、趙將陳餘等人。立下了汗馬功勞,甚至手裡面有強大的軍隊,但是並沒有獲得相應的封地,引起了這些人的不滿,成為反對項羽的急先鋒。

於是天下大亂,從而使劉邦有了暗度陳倉的機會。

項羽首先是霸佔了楚懷王熊心的名義,分封諸侯;其次,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意志劃分諸侯國,分贓不均;最後,項羽還派人殺害了楚懷王熊心,推翻了自己的“根基”。

所以,項羽得到一個眾叛親離的下場,早已註定。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