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語文教學就像一個小姑娘,任由專家打扮,實際不如返樸歸真

現在的語文教學就像一個小姑娘,任由專家打扮,實際不如返樸歸真

如果統計一下,可以發現當前的語文教學理念或是模式,足有60多種,什麼情智語文、詩意語文、深度語文、簡單語文、教育語文、本色語文,等等,再等等。

但這麼多的語文教學理念,而且每一個都曾經或正在研究得熱火朝天,如火如荼,紅了一個又一個,火了一批又一批,但卻無法改變當下學生不愛讀書的現實,也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

中國的語文教學就像是一個小姑娘,任由美容大師們去化妝打扮。結果你說這樣美麗,他說那樣漂亮,弄得人反而失去了美的標準,這樣學兩下,那樣學兩下,最後把小姑娘打扮得沒有人樣了。

現在的語文教學就像一個小姑娘,任由專家打扮,實際不如返樸歸真

其實大家都沒發現,小姑娘不用打扮就是漂亮的,無妝勝有妝。對於閱讀教學,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教育經驗,沉澱下來的無非“讀”“悟”二字,至於情感,則是伴隨著讀和悟自然而然地產生的。情感外露一讀即感,情感含蓄需悟而會。

古人學習就是簡單的讀和悟,卻也培育出了無數的文人墨客,而今天,我們的語文又何須搞那麼多的花樣呢?試問,現在高考中的那些滿分作文,真能是上述某種教學理念下的產物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又是在哪種語文教學理念下成長的呢?韓寒中途退學的例子又說明了什麼呢?

現在的語文教學就像一個小姑娘,任由專家打扮,實際不如返樸歸真

其實,閱讀教學就應該返樸歸真,回到“讀”“悟”二字上來。根本無需老師繞費口舌。如果學生讀不懂,你告訴他,他也只是知道了,並不會真正的理解,對文本的理解能達到什麼程度,完全取決於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學生的認知水平比較低,生活經驗也不多,理解當然不會太深刻,這方面不能苛求學生。

回想我們上小學、初中時,老師為我們分析過多少文章的人物形象、中心思想啊,當時是應付了考試,可今天不全都被時間之水沖刷得無影無蹤了嗎?而今天的我們,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用一種故弄玄虛的教學,繼續把一篇篇文章和一個個人物拿過來,切成一塊塊,撕成一條條,提取所謂的要點,幫助學生應付試卷上可能出現的題目,如此而已。

現在的語文教學就像一個小姑娘,任由專家打扮,實際不如返樸歸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絕非虛言。古代學者的另一個稱呼,就叫“讀書人”。 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古人強調誦讀是多麼務實,多麼正確。

記得於永正老師說過,他就得益於小時候被父親逼著背誦了大量的古文。於老師說,有很多文章他小時候只會背,不懂得意思,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就都慢慢懂得了。我想這其中不僅是因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更是因為積累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時,在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下,受到了相對應的啟發。

所以,我認為語文教學只要離開了誦讀,一切花架子都是徒勞無功的。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只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和舊知,結合誦讀與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生髮自己的感悟,這就行了,管他深刻不深刻。而這似乎並不複雜,並不需要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