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當了!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不是《宰相劉羅鍋》演的那樣

導讀:劉墉,雍乾兩朝名臣劉統勳,也就是著名的“文正公”之長子,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因為《宰相劉羅鍋》、《乾隆王朝》的熱播,再加上相聲、民間傳聞、文人趣說等等形式的傳播,後世對於劉墉的印象頗為深刻,也大多將其視為清代直臣、錚臣、清官的代名詞。尤其是《宰相劉羅鍋》中,劉墉勇鬥和珅的橋段演繹,讓劉墉的歷史地位和正面形象得以穩固流傳;但在《乾隆王朝》中,劉墉卻是一個對和珅頗為相知、相扶,對其頗為理解和支持的形象存在。

那麼,清朝歷上真實的劉墉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和和珅之間到底是怎麼樣的關係存在呢?

或許,歷史上真實的劉墉會讓您失望了!或許,會顛覆您對劉墉的認知了!


劉墉,出生于山東諸城,其所在的劉氏家族乃系當地的名門望族。劉氏一門的興旺大致發源於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這個在前明做過舉人,順治年間又成為進士的劉必顯,其所在的時期,劉氏一門已經通過讀書改變了時代務農的命運,逐漸走向了政壇,成為當時小有影響的較大家族。劉必顯擔任過戶部員外郎,相當於國務院副司局級幹部。後來,官至從五品的奉直大夫,相當於一個名譽官職,享受從五品待遇。也就是說,劉必顯雖然並無多少實權,但對於當時的諸城縣而言,劉必顯的官職還是很拉風的!

你上當了!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不是《宰相劉羅鍋》演的那樣

劉墉的祖父劉棨(qi),康熙朝進士,官職四川布政使,從二品,相當於今天的省長兼省委組織部部長、財政廳廳長。

由劉棨開始,劉氏一門開始騰飛。也是由劉棨開始,劉氏一門的敢直言、做清官的家風開始形成,並代代流傳。

劉墉的父親就是著名的清朝雍乾兩朝著名的大清官,後世尊稱“文正公”的劉統勳。雍正二年進士,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乃系響噹噹的正國級幹部。

《清史稿·列傳八十九》記載:

三十八年十一月,卒。是日夜漏盡,入朝,至東華門外,輿微側,啟帷則已瞑。上聞,遣尚書福隆安齎藥馳視,已無及。贈太傅,祀賢良祠,諡文正。上臨其喪,見其儉素,為之慟。回蹕至乾清門,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

從乾隆皇帝對於劉統勳病逝後的悲痛表現,尤其是為其親賜古代文臣最高等級的“文正”諡號,就足以證明劉統勳為官如何,官風怎樣。

《中國名人志》這樣評價“文正公”劉統勳:

劉統勳為官近五十載,清正廉潔,秉公無私,為官剛正、清風獨標。乾隆稱讚其為“真宰相”。劉統勳逝世後,得到乾隆皇帝御賜“文正”諡號,這是文臣身後可以得到的最高諡號。在清朝270餘年歷史上,僅有八位文臣獲得這一榮譽。

劉統勳將劉氏一門的地位和影響拉向了頂點,也就是說,自他的兒子劉墉開始,劉氏一門的為官之風、從政之道開始下滑了!

你上當了!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不是《宰相劉羅鍋》演的那樣

作為貨真價實的高幹子弟,劉墉在乾隆十六年,以蒙蔭舉人的身份參加了當年的會試和殿試,考中了二甲第二名的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入散館擔任編修,得以正式進入仕途。

這裡需要強調一點,“蒙蔭”即為“恩蔭”乃系清朝時期有功官員“世襲制”的一種變相恩典,即為因上輩有功而給予下輩入學任官的待遇。清朝時期,給予“文職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職二品以上,俱準送一子入監讀書”的特權,即為“恩蔭”

也就是說,劉墉不用再通過其他普通學子一樣,參加院試、鄉試的層層篩選,可以直接進入中央層面的考試。也就是說,自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第一關開始,劉墉就已經開始享受先代蔭德,開始有別於其父、祖。

關於後世對劉墉的誤解,我們在進行逐一說明:

01 劉墉到底是不是“宰相”?

宰相,是封建社會最大的官,是皇帝的助手,地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宰相的設立大約始於東周,以後的朝代都有宰相。但是到了明朝初年,因宰相胡惟庸權力過大,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一怒之下,朱元璋殺了胡惟庸,從此不再設宰相,將宰相的權力收歸皇帝。

清入關前就不設宰相,入關後清承明制,也不再設宰相。一直到清滅亡,清政府都沒有設過宰相。清朝不設宰相,而以內閣大學士代行宰相之職。內閣在乾隆皇帝增設體仁閣以後,正式由三殿三閣組成,位置從高到低的排列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每個殿閣設一個大學士為最高長官。

你上當了!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不是《宰相劉羅鍋》演的那樣

其實,早在雍正朝時期,增設軍機處,總攬軍國大計後,內閣大學士便開始逐漸變成了純粹的榮譽稱號、真正的擺設。到了乾隆朝時期,也就是劉墉最高官職——體仁閣大學士(尚未到“殿”級大學士)的時候,大學士無論從名稱還是從實質上,都早已經沒有了“宰相”的意思。

也就是說,劉墉最高擔任的這個正一品體仁閣大學士,只是一個虛職,一個丁點實權沒有的榮辱官職。

而且,在《清史稿》中,對於劉墉這樣一個被後世極為推崇的人物記載,加上標點符號也只有短短的462個字,相比較而言,其父劉統勳的記載是2595字;被後世強行安排成劉墉對手的和珅,更是有著3364字的記載。

這是為何?

因為,劉墉在清朝時期,本就是個存在感極低的官員,並非後世演繹的那般傳神。

02 劉墉到底是不是“羅鍋”?

關於劉墉被後世稱為

“劉羅鍋”的說法,也只是影視劇演繹、民間口口相傳之誤導所造成的。

古代科舉,不光有筆試,還有一樣就是目測,也就是由皇帝親自參加“面試”的殿試。凡身有殘疾、相貌惡劣的,全不錄取,為的是維護官員的形象。傳說中的鐘馗,雖然才學極高,但因相貌不佳,而未能進科舉。

你上當了!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不是《宰相劉羅鍋》演的那樣

劉墉影視形象

如果劉墉真的是個羅鍋,不但進不了內閣,就是科舉這關都過不了,早就給刷下來了。

關於劉墉被稱為“劉羅鍋”,有兩個傳播較廣的來源。

一是,劉墉有一天上樓,皇上看著劉墉弓身爬樓梯的樣子很可笑,就出了個謎:“後輩(背)更比前輩(背)高。”這難不住劉墉,他隨口就說“羅鍋”。皇上大笑,說: “你就是羅鍋!”劉墉馬上說:“謝主隆恩!”因為皇上的金口玉言,從此劉墉不羅鍋也得稱羅鍋了。

二是,嘉慶皇帝曾經於朝堂公開稱呼劉墉為“劉駝子”,也被很多人當成了劉墉是羅鍋的證據之一。

劉墉出生於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乾隆皇帝禪位於皇十五子永琰的時候,是在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此時的劉墉已經76歲高齡。如此高齡的老人,於朝堂站立,還能挺直腰桿、精神抖擻嗎?

也就是說,嘉慶皇帝對其“劉駝子”的稱呼不能當成劉墉羅鍋的證據。

另外,1958年,考古專家在開展對劉墉墓發掘的時候,發現了劉墉的屍骨。通過觀察劉墉的屍骨,專家驚奇地發現,劉墉小腿骨的長度竟然有75釐米,也就是說劉墉的真實身高其實在1米9左右,而且從骨骼來看,他生前完全沒有駝背的跡象。

至於劉墉為什麼會駝背,就要考量一下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的身高了,據考證,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的身高只有一米六多點。一個身高一米九的大臣站在一個一米六高的皇帝身邊,應該怎麼辦?

仰首挺胸,讓皇帝仰視嗎?

當然不行!

為了給足兩位皇帝面子,劉墉也只能“彎下腰來”侍奉。

你上當了!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不是《宰相劉羅鍋》演的那樣

03 劉墉到底有沒有鬥過和珅?

關於劉墉和和珅之間的關係,我們要從官職和年齡兩方面入手。

劉墉出生於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和珅出生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和珅比劉墉整整小了30歲。

當然年齡的差距,並不能說明問題,我們繼續往下看!

根據《清史稿·列傳八十九》的記載,我們來看下劉墉的仕途升遷情況:

乾隆十六年,劉墉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此乃劉墉仕途之起點。

乾隆二十年,劉墉受其父劉統勳牽連,被降為翰林院編修;

乾隆二十一年,擔任安徽學政;

乾隆二十四年,調任江蘇學政;

乾隆二十七年,調任山西太原知府;

乾隆三十年,升任冀寧道臺;

乾隆三十一年到乾隆三十四年,因罪發配;

乾隆三十四年,因其父影響,被調任江寧知府;

乾隆三十七年,調任陝西按察使;

乾隆四十一年,調任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四庫全書》館副總裁;

乾隆四十五年,調任湖南巡撫;

乾隆四十六年,調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乾隆四十八年,升任直隸總督、吏部尚書,授協辦大學士兼理國子監事務。

乾隆五十一年,任職玉牒館副總裁;

乾隆五十二年,被罷免協辦大學士職務;

嘉慶二年,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

嘉慶四年三月,劉墉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奉旨辦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

你上當了!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不是《宰相劉羅鍋》演的那樣

也就是說,除了嘉慶四年,嘉慶皇帝親派劉墉“辦理”和珅案以外,劉墉也只在乾隆四十一年,擔任內閣學士期間和乾隆四十六年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間,有可能和和珅之間發生對抗。

我們再來看下在此期間,和珅是一個什麼狀態:

《清史稿·卷三百十九·列傳一百六》記載:

四十年,直乾清門,擢御前侍衛,兼副都統。次年,遂授戶部侍郎,命為軍機大臣,兼內務府大臣,駸駸鄉用。又兼步軍統領,充崇文門稅務監督,總理行營事務。

也就是說,劉墉擔任內閣學士的時候,和珅已經成為軍機大臣,並且掌握著步軍統領衙門,已經成為朝廷的一品大員了。

“內閣學士”是幹嘛的?

三殿三閣大學士之下的協助公務處理官員,掌握著參與重要政務的權力。但是,自雍正朝設立軍機處以後,朝政實權集中到軍機處,內閣徒有虛名,僅成為傳達皇帝諭旨、公佈文告的機關。

而且,在乾隆朝時期,內閣學士有沒有參與政事的權力,完全由乾隆皇帝指定。很明顯,剛剛因為“朝廷念劉統勳多年功績”才調任的劉墉並不在參與政事的範圍之內。

也就是說,在此期間,劉墉根本沒資格、沒實力也沒有任何的權限和和珅鬥。

你上當了!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不是《宰相劉羅鍋》演的那樣

再來看下劉墉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間,和和珅之間的關係。

《清史稿·志九十·職官二》記載:

左都御史掌察核官常,參維綱紀。率科道官矢言職,率京畿道糾失檢奸,並豫參朝廷大議。凡重闢,會刑部、大理寺定讞。祭祀、朝會、經筵、臨雍,執法糾不如儀者。

也就是說,此時的劉墉才真正擁有了彈劾和珅、和和珅對抗的光明正大之理由和權限。

但是,此期間,劉墉和和珅之間是怎樣的關係?發生衝突了嗎?

乾隆四十七年,山東巡撫國泰“營私舞弊”案的爆發,就能說明一切!

山東巡撫國泰出身滿洲鑲白旗,擁有與愛新覺羅皇族聯姻的名門大姓,富察氏。除了出身硬,國泰在乾隆朝的後臺更硬,他的父親富察·文綬是乾隆很器重的封疆大吏,曾任陝甘總督、四川總督;他的一個侄女是乾隆很寵幸的妃子。

這樣一個紈絝子弟任山東巡撫後,與前大學士于敏中之弟布政使於易簡勾結在一起,狼狽為奸,

“貪縱營松,徵賂諸州縣”。沒幾年,鬧得各州縣全部虧空。

乾隆四十七年,監察御史錢灃彈劾國泰貪得無厭,乾隆帝派和珅、劉墉與錢灃一起審辦此案。

對於當時和珅和國泰之間的親密關係,乾隆皇帝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對於國泰這位皇親國戚的包庇念頭,也是非常明顯的!

為什麼?

你上當了!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不是《宰相劉羅鍋》演的那樣

從乾隆皇帝對此案審理做出的人員安排就能看出來。

和國泰關係親密,乾隆皇帝為什麼還要安排和珅前往,並擔任主要負責人?這無疑是乾隆皇帝給國泰安上的一份保險。

錢灃,剛直錚臣,自然不必多說,肯定會秉公辦理;當時就政治智慧和官場圓滑,肯定不是和珅的對手,肯定會被和珅完全掌控。

關鍵是乾隆皇帝為何會派遣劉墉前往?

因為劉墉是左都御史,乃系貪腐案件的必要人選?

當然不是!

當時的劉墉,在乾隆皇帝眼中,只是一個庸碌圓滑之輩,身上有一些光環,但卻沒有出頭擔當的魄力。讓其參與此案審理的原因只有一個:讓劉墉這個有著其父——社稷名臣、“文正公”劉統勳影響下的錚臣、清官形象來為國泰案粉飾,是再合適不過。

有劉墉在,有這個清官楷模之子在,誰還說和珅乃至乾隆皇帝有包庇國泰的嫌疑呢?

雖然“國泰案”最後審理的結果並未按照乾隆皇帝、和珅的預設目標發展,但在“國泰案”中,真正起到關鍵作用的是錢灃,和在該案背後操控一切的御史王傑。劉墉,只是被架在清官、錚臣的位置上下不來,配合錢灃完成了對國泰“偽造庫銀”的清查而已。

你上當了!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不是《宰相劉羅鍋》演的那樣

而且,在“國泰案”審結完畢以後,和珅又被乾隆皇帝加上了一個“太子太保”的頭銜,用以安慰其在“國泰案”的損失。也就是說,或許劉墉對於和珅有看不慣的地方,當時面對他的權勢滔天、皇帝寵信,劉墉也只能虛與委蛇、敷衍了事,根本就不敢正面得罪,更談不上對抗、鬥爭了!

另外,在劉墉擔任左都御史這一“糾察官員得失”的最高領導期間,沒有任何史料文獻記載劉墉曾經上疏彈劾和珅過!而且,在乾隆四十七年以後,劉墉的從政之道、為官之風陡然改變,表現出了為人和善;諸事、諸人“都可”“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狀態。對此,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也曾經對其數次訓斥。

這都足以說明,劉墉根本就沒有鬥過和珅。

相反,作為比和珅長30歲的老前輩,劉墉在擔任大學士期間,還經常為和珅說話、站位,數次勸勉和珅。

等到嘉慶四年,嘉慶皇帝列舉和珅的二十款罪狀,劉墉被命審理“和珅案”以後,劉墉才“馬後炮”的恢復了不畏權勢、剛直錚臣的一面。

你上當了!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不是《宰相劉羅鍋》演的那樣

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劉墉於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歲。其臨終,“鼻注下垂一寸有餘”,

暗合佛語中善於解脫之意,也算是壽終正寢、功德圓滿了。其死後被賜予的“文清”諡號,雖然遠不及其父劉統勳的“文正”高貴,但也排在23位,也算是對得起劉墉半個多世紀起起伏伏、官風不定的仕途生涯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八十九》、《中國名人志》、《清史稿·卷三百十九·列傳一百六》、《清史稿·志九十·職官二》、《正說劉墉》、《嘯亭雜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