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懂”你,所以坑你,雙11快到了,你被大數據殺熟了嗎?

因為“懂”你,所以坑你,雙11快到了,你被大數據殺熟了嗎?

曾經有這麼一個段子,說是某公司老總給員工搞了一個福利,只要拿著公司的工牌去到公司樓下的商店買東西都會打折,而且最多可以打七折,有一次一個員工忘記了自己的工牌,在結賬的時候他就非常的後悔,結果店員給他打了五折。

今年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對大數據“殺熟”做了一份調查報告,結果顯示:

一百個人當中有超過88人認為殺熟現象普遍或者很普遍,而且有近60人有被“殺”過的經歷。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樣一些情況,比如同一趟航班買前一個價,買好馬上降價。同樣的網約車起始點和距離都一樣,今天顯示是52塊錢,明天就變成了48塊錢。明明購買了某App長期的死忠會員,但購買同樣的商品和服務,竟然比別人多花了錢,或者剛買完,價格第二天就變了?


因為“懂”你,所以坑你,雙11快到了,你被大數據殺熟了嗎?


恭喜你,已經成功了加入了被大數據“殺熟”的隊伍。

不得不說,如今的大數據殺熟現象越來越普遍了,尤其是在線旅遊企業,他們利用大量的消費者信息和數據來殺熟。

殺熟的好處是什麼?要弄清楚這個情況,我們就必須要先搞清楚一個經濟學概念——價格歧視。

說白了,就是同樣的服務和產品,用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用戶。


因為“懂”你,所以坑你,雙11快到了,你被大數據殺熟了嗎?


搞價格歧視的目的其實非常明確,就是利益最大化,這也是商業公司的一個終極追求目標。

一般來說,商品的價格越高,願意買單的人就越少,因此企業為了保證自己的銷量和利益,就會在定價上找到一個平衡點。

這樣說也許比較抽象,舉個例子,假設某個商品它的定價是100塊錢,這個時候,它能夠賣出100件,那此時收入應該就是1萬元,那麼如果這類公司想多賺一點怎麼辦?

那就將定價差異化,比如說一部分賣100,一部分賣150塊,這時他的收入就有可能會增加一些,而且利潤也會增加。

同物不同價,這種現象在線下的商業模式中是很難實現的,更多的情況,是按照購買數量去劃分價格。

比如你在小賣部買一支雪糕要4塊錢,如果你去批發100支雪糕,可能只需要2塊錢,這種“批發價”其實我們都覺得習以為常了,因為它的規則是非常透明的,而且針對的是所有的人而不是單個的人。

但是互聯網大數據,把價格歧視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過去,線下商品的價格標籤都是統一的,不同的消費者看到的都是統一的價格,商家沒有辦法判定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和能力!

但是在互聯網上就完全不一樣了,由於我們每個人面對的都只是一塊屏幕,這些屏幕將消費者區隔開來。如果你不特意去找另外一個人進行比價,你根本無法知道現在這個屏幕上的價格到底是統一的價格,還是針對你個人的定價。同樣的衣服,對你標價是900,對別人,可能就是800!


因為“懂”你,所以坑你,雙11快到了,你被大數據殺熟了嗎?


(某旅遊App同一家酒店不同會員的定價大相徑庭)

那麼,大數據是怎麼做到的呢?

要達到“殺熟”目的,有兩個必要的先決條件:

首先是消費者之間彼此是不知情的,他們在購買之前,無法通過溝通比較得知標準的定價。

第二個就是商家能夠知道每一個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和購買意願,從而針對個人進行不同的定價。

如今,互聯網和大數據一結合,恰好做到這兩點!

得益於大數據的發展,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會根據你的個人屬性、歷史行為,收集大量的數據,分析你的用戶畫像。

因為“懂”你,所以坑你,雙11快到了,你被大數據殺熟了嗎?

比如數據檢測到你“不差錢”,買東西都沒用過花唄,那麼定價就可能高一點,而如果檢測到你平時“省吃儉用”,貨比三家,那麼定價就可能低一些。

在算法面前,大數據可以區分不同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和購買意願,以此來真正做到千人千面:

根據購物記錄判斷購買能力,電商平臺會推薦你可能會買的東西,甚至不同的評論排序;

同一家酒店或機票,同一時間很多人搜索,價格可能會上漲;

經常不使用的賬號會一直收到優惠券,頻繁預定的賬號反而優惠券很少;

賬戶的級別越高反而代表了購買力越強,就越有可能被推薦更貴的東西。


那麼什麼樣的商品和服務最容易被“殺熟”呢?

一是旅遊,酒店住宿,網約車,電影票這種“享受”類服務。

因為這類消費大多數是一次性的,你很少在報兩次同樣的旅行團或是看兩場同樣的電影。


因為“懂”你,所以坑你,雙11快到了,你被大數據殺熟了嗎?


好在這個月文化部已經針對大數據殺熟、非法刪評論等當前業內存在的熱點問題作出了具體規定,至於後面執行如何,我們還需要繼續監督。


因為“懂”你,所以坑你,雙11快到了,你被大數據殺熟了嗎?


第二類,是購物類的電商app。

如今,各種類似雙11的促銷越來越多,門類和玩法也五花八門,有時候買東西前,你要領一大堆的優惠券和學習各種優惠組合的模式,繞著繞著,很容易把自己給繞進去。


因為“懂”你,所以坑你,雙11快到了,你被大數據殺熟了嗎?


(某用戶諷刺雙11優惠劵玩法)

在去年的雙11過後,不少網友發帖吐槽,說發現雙11後有些商品價格更低,或者發現其實雙11並沒有降價。


因為“懂”你,所以坑你,雙11快到了,你被大數據殺熟了嗎?


其實呢,這些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用戶再精明,也精明不過商家的“算法”。

技術的發展給我們帶來很多便利,但同時也誘導我們一步一步地走進商家設置好的陷阱,今年的雙11也快到了,電商們又會玩出哪些“殺熟”手段呢?


因為“懂”你,所以坑你,雙11快到了,你被大數據殺熟了嗎?


在這裡教給大家一些避免被“殺熟”的小技巧:

1.正所謂貨比三家,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比如你準備買去泰國旅遊的機票,但是你發現這個機票一直價格居高不下,這個時候你可以讓你的朋友去搜一下,可能會有驚喜。

2.關注手機獲取權限,iOS和Android都會在下載新應用時,提示隱私數據的設置。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禁止它對你通訊錄、地理位置等信息的抓取,如果一個手電筒應用都要求調用拍照或話筒,那就乾脆刪除它!

3.排除“返現”好評,電商裡很多返現評論都是店家自己組織的,比如大眾點評這樣的平臺上,中獎的評論可以說沒有任何信息量。如“感謝抽到了霸王餐,這間店美味又大碗”。

4.儘量不要用購物應用,這和購買機票的套路類似,購物應用大多可以通過社交賬號(微博、微信和手機號等等)登錄,這就等於把你的社交關係交了出去。服務提供商可以據此做很多事,比如推薦你好友去過的餐廳、買過的東西。所以,最好單獨準備一個用來購物的手機號碼吧,把你的社交關係和購買消費隔離開來。

目前來看,大數據的殺熟現象並不會在短時間內得到消除,無相君希望大家可以提高防範意識,反擊價格歧視!

來源:無相財經(ID:wuxiangcj)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