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年球员受伤悲剧再现,但尴尬的只是CBA体测吗?

2018年,七次杀进CBA决赛的辽宁男篮终于首次夺冠,成为CBA历史上第七支获得冠军的球队。夺冠后,李晓旭谈起了自己的一次伤病经历,他含着泪说:“那次受伤也有一年半了,从我打球到现在从没想到会受这么严重的伤病,这个受伤对我心理和意志上都是摧毁性的打击。”

时隔3年球员受伤悲剧再现,但尴尬的只是CBA体测吗?

他所说的那次伤病发生在16-17赛季CBA体测过程中。李晓旭在被球员称为“夺命17趟”的折返跑测试中意外受伤,最终被确诊为右脚跟腱断裂。那次重伤让他在煎熬中苦等了223天才复出。

李晓旭受重伤,再加上不少球员在体测过程中累得叫苦不迭,CBA体测又一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但时隔三年,CBA体测悲剧又一次出现。张兆旭今天在深蹲测试中意外受伤,痛苦倒地,之后被送往医院。CBA体测又一次成为舆论热点,饱受质疑。

时隔3年球员受伤悲剧再现,但尴尬的只是CBA体测吗?

其实,CBA体测由来已久。1995年被称为CBA元年,当时篮协就推出3200米跑和全场折返跑两个测试项目。此后,体测项目不断变化,出现了折返跑测试、卧推、深蹲等测试项目。

为什么要让球员进行体测?

2011年,在废除6年后,体测又被恢复,而在谈到体测的目的时,时任篮管中心运营部部长宫鲁鸣曾说得极为直白:“CBA设体测参照了NBA的标准,目的就是提高联赛的质量。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就无法完成高效的对抗,让混日子的人滚蛋。”

说白了。CBA休赛期,一些球员会放松、懈怠下来,设立体测以及增加项目,其实是为了让球员绷紧训练这根弦,以更好的状态开启新赛季,算是一种督促。

不可否认,出发点是好的。然而,体测是否能达到提高联赛质量的目的?体测项目以及一些细节又是否真的合理科学?这都需要打上问号。

事实多次证明,体测成绩是否优秀跟球员是否优秀并不是绝对的关系。上赛季,王哲林体测并没能一次过,而是补过的。但是,他在常规赛表现出色,最终成了CBA常规赛本土球员的MVP。中国男篮核心易建联曾因未通过体测而参加补测,甚至王仕鹏和朱芳雨两位以投篮见长的球员,曾经未通过体测中的投篮测试。

另外,2005年至2011年,体测一度废除。就本土球员来说,能说如今的本土球员就比当时的本土球员整体实力更强?

因为一些球员因体测受伤,以及个别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尽合理,例如姚明恩师李秋平曾说:“多年前,身高2.26米的姚明和1.78米的范斌一起跑过3200米,结果导致他膝盖软组织劳损。”正是因为存在一些不足,CBA体测备受质疑,时常遭受吐槽,尴尬地存在着。

然而,尴尬的何止是CBA体能测试?难道一些CBA球员就不尴尬?

每到休赛期,基本上NBA球员都会坚持训练。因为状态差很有可能连饭碗都保不住,甚至在球队中的位置被人顶替。

时隔3年球员受伤悲剧再现,但尴尬的只是CBA体测吗?

科比曾告诉字母哥每天训练8个小时,投篮一千次,还特别提到夏休期对于球员的提升至关重要;今年的休赛期,詹姆斯凌晨4点去球馆训练;库里休赛期每天要投中500个三分球;杜兰特则是在休赛期疯狂约人训练。天赋固然重要,但这样的自律,才是成就它们在球场上出色的重要原因。

然而,不用担心饭碗CBA球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自律能力?

杜锋曾称“阿联训练量是年轻人的2倍”。在今年的体测中,甚至有年轻球员被拍到啤酒肚。看看国内球员在国际赛事中的罚球和三分命中率,看看CBA赛场一些球员与外援的肌肉对比,如果他们说休赛期自己埋头苦练,对食物严格控制,又有多少人会相信?

不得不说,CBA体测确实尴尬,但尴尬的只有CBA体测吗?一些职业球员却做不到自律,到休赛期吃喝玩乐,还需要通过体测这样的外在东西去要求、约束自己,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尴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