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臨死前曾說,滿足一要求便投降,忽必烈為何還下決心殺之?

邱喜輝


提起岳飛之死,人們首先想到秦檜,他以“莫須有”罪名害死岳飛。而提起文天祥之死,多數人會想到忽必烈,是他下令殺死了文天祥。

其實,忽必烈本不想殺文天祥。關鍵時刻,只因此人的一句話,南宋就又多一個秦檜來。而此人的後代,在明清兩朝被永遠禁止參加科考。

此人叫——留夢炎。

1、忽必烈本不想文天祥死

崖山之戰,陸秀夫背少帝趙昺投海自盡,10萬軍民爭相跳海殉國,南宋滅國。元軍大擺慶功宴,席上張弘範勸降文天祥,只要“侍奉大元皇上”不失丞相之職。文天祥淚流滿面地回答:"國亡不能救,身為臣子死有餘罪,還敢暗生二心去苟且偷生當大官嗎?“

因感念文天祥的忠烈,張弘範把他押往燕京,路上文天祥絕食8天沒有死。剛剛入主中原,“度量弘廣,信用儒術”的忽必烈,正到處搜尋有才能的南宋官員為已所用。此時,已降元的南宋舊臣王積翁為保住文天祥的性命,藉機獻言——南宋臣民中,誰都比不上文天祥。

忽必烈聽後心生期待,希望文天祥一如其他南宋官員,能迅速投入到大元懷抱,畢竟人都怕死,都喜歡榮華富貴,於是他讓王積翁勸降文天祥。史載,“遂遣積翁諭旨”,就派王積翁向文天祥傳聖旨,內容不外乎勸說文天祥投降,賜他當朝高官和厚祿。

2、文天祥自己也不想死

在兵馬司羈押處,見到來訪的王積翁,戰敗被捉前曾服用龍腦自盡的文天祥,沒有再次一心尋死,而是向王積翁表達了活下去的想法。原話如下: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大體意思是:國亡,我的本分是以死殉國。假若得到了寬赦,想成為道士返回故鄉,將來某一天,以世俗之外的身份充當顧問,是可以的。假如現在就給我高官,不但作為亡國大夫不能以此求生存,我平生志向和抱負也必將全部拋棄,這樣的話,任用我有什麼作用呢?

文天祥先是說希望出家成道士,返回家鄉養老。後來說過幾年可充當顧問參與政事,而不是現在答應忽必烈來當官。後世猜測,聯想德佑二年文天祥出使金營,被扣壓又逃脫的經歷,這次仍是他的一種鬥爭策略,通過麻痺對方能逃出生天,再舉事抗元,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2、又一個秦檜站出來

忽必烈不想文天祥死,反而想重用他為已所用;文天祥同樣不想死,打算先逃脫再舉事抗元。王積翁知道忽必烈的心思,想必也知道文天祥的打算,此時他作出一個大膽舉動:聯合南宋舊臣謝昌元等10人,請求忽必烈釋放文天祥,答應他出家當道士的請求。

王積翁降元后深受忽必烈器重,先被封刑部尚書,後升任戶部尚書。謝昌元同樣得到忽必烈信任,被稱為“南儒",是昭文館大學士、預中書省事。這兩個人聯合10人請求釋放文天祥,如果沒有意外,忽必烈會同意的。但是,意外發生了——呸!又一個秦檜站出來。

此人正是留夢炎。他說了一句話,立刻改變了文天祥的命運:“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放了文天祥,他又會號召江南民眾抗元,將置我們10人於何地?意思是:蛟龍入海,虎入深山,此人回頭再找大元算賬,請求釋放他的10人如何向忽必烈交代?

3、留夢炎,後人愧姓留

留夢炎是宋理宗淳佑4年狀元,但“庸懦無所長”,只會坐朝堂上勾心鬥角。德祐元年升任左丞相都督諸路軍馬,面對元兵臨陣棄位而逃,元兵攻破衢州後他率眾投降了。文天祥當初被押至燕京,一直面南而坐,不肯面北,留夢炎前來勸降當說客,被文天祥痛罵一頓。

自己勸降被罵,王積翁勸降,文天祥要出家當道士,留夢炎不想成全王積翁,更不想成全文天祥。關鍵時刻一句話,讓忽必烈打消釋放文天祥的念頭。關押3年後,忽必烈最終知道文天祥不肯易志,商量著準備釋放他,正逢江西有人以文天祥名義起事,又不敢釋放他了。

最終,文天祥被忽必烈下令殺掉。由此可知,文天祥確實死於忽必烈之手,但更是死於留夢炎的一句話。留夢炎,南宋的又一個秦檜!賣國、害賢,與秦檜有什麼兩樣呢?

留夢炎的所作所為,也讓後代蒙羞!元朝倒臺,從明朝科考開始,直到清朝科舉制度終止,留夢炎的後代被禁止參加科考,永不錄用為官。留夢炎的老家浙江,凡有留姓人氏參加科考,均要白紙黑字寫明"非留夢炎子孫"。

清朝時,詩人袁枚的得意門生秦澗泉去西湖祭拜岳飛,在墓前寫出“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的對聯。

留夢炎的後人不知所蹤,浙江的留氏人家均以姓留而“羞也",明朝起就有留氏人家陸續改姓,或者離開兩浙……賣國害賢者,必將遺臭萬年。

參考文獻:《宋史》、《元史》、《資治通鑑》,感興趣者可詳細一讀


指動濟南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忠烈之臣,他被元軍俘虜後,由於他忠直有氣節,才幹出眾。愛才的忽必烈一直想把他收為己用,經過3年勸降,文天降終於鬆口,提了個小小的要求,可是忽必烈卻馬上就把他殺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文天祥)

在《宋史》中記載,文天祥生得“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妥妥是個玉面書生。實際上他的確很有才學,在他20歲時便考中進士,並在殿試中,以一篇萬字策論被宋理宗欽點為狀元。

文天祥不光長得帥有學問,他還年少志高。他幼時,看到學宮祭拜的歐陽修、胡銓等人的諡號都為“忠”,因此心生羨慕,立下“長大後若不能成為其中一員,就不算男子漢”的志向。

遺憾的是,剛正忠直的文天祥,入仕後,卻因朝中奸臣當道的緣故,多受排擠,在仕途上屢次被斥責外放,並不受皇帝重視。

1274年,文天祥再次外放贛州知州。

此時已拿下大半個大宋江山的元軍,又氣勢洶洶地拿下了建康和兩淮等城池,眼看臨安岌岌可危。主和派和主戰派彼此爭論不休,矛盾重重。宋恭宗只是個幼不更事的小童,萬般無奈之下,謝太后一邊下詔告全國兵馬勤王;另一邊又乞書向元軍投降。

文天祥得到消息後,立刻在當地招募了上萬人馬,準備進京勤王。

當時他的朋友勸他說,元軍兇狠殘暴,攻破京都只是早晚的事情。你現在召集一群凡夫走卒去送死,這不等於羊入虎口嗎?

文天祥毅然回答,我也知道帶著這些人去拱衛京都,很難有作用。但國家養育百姓300餘年,現在國家有難,竟沒有一兵一卒願意去保衛國家,這該是多麼讓人沉痛的事。如果我帶著這些人去,就算在戰爭中殉國,天下的仁義志士聽說後,一定會奮勇而起,以忠義自立。人多力量大,自然就能讓國家度過危難了。

隨後,文天祥將豐厚的家資都拿出來捐為軍資,並參與抗元戰爭。

(強大的元軍,圖取其意)

然而,就在他苦戰元軍時,南宋朝廷卻打算投降元軍了。

由於張世傑、陳宜中等人已率軍離開了臨安,宋廷便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讓他去元軍大營議和。

對於元軍的無理要求,文天祥堅決不肯讓步,談判不歡而散,文天祥也因此被拘捕起來。後來,他趁獄卒交班時,才僥倖逃了出來。又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抵達溫州。

此時元軍已攻克臨安,謝太后和宋恭宗都已被俘並押到大都去了。

國不可一日無君,文天祥和陸秀夫等人經過商議,最終擁立了才7歲的益王趙昰在福建稱帝,是為宋端宗。

文天祥四處招募兵馬,立誓要與元軍決戰到底。

畢竟兵寡將少,雖有滿腔熱情,但哪裡敵得過元朝的鐵騎大軍呢!

一方面忠勇之士在戰死,另一方面,貪生怕死之輩在投降。因此,文天祥的兵力越來越少,最後只能且戰且退,他的妻女也被元軍俘虜。

公元1278年,宋端宗病逝。8歲的衛王趙昺,又被陸秀夫等人在廣州擁立為帝,同時加封文天祥為信國公。

可憐這一年瘟疫橫行,文天祥的老母親和他的兒子也在戰亂中感染了時疫去世了。但文天祥顧不得悲痛,便率軍進駐潮陽,與元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當時潮陽有個惡匪叫陳懿。不光為當地一害,還數次叛降元軍。文天祥到了潮陽後,本想剿滅他和他的部眾。但在剿滅過程中,讓他給逃脫了。

陳懿為了報仇,暗中勾結元軍將領張弘範,偷襲了文天祥的部隊,文天祥也被俘虜。

(忽必烈)

當時,忽必烈正四處徵召有才學的南宋官員。得知文天祥被俘後,他很敬重文天祥的才學和氣節,於是先後讓張弘範和南宋降臣去勸降文天祥。並表示,只要文天祥答應能夠忠於他像忠於南宋朝廷一樣,就給他中書宰相的職位。但不管誰去勸說文天祥,文天祥都寧死不屈,一心殉國。

忽必烈又讓文天祥的女兒柳娘給他寫信,訴說做俘虜後的苦楚。文天祥看信後,潸然淚下。他深知,只要投降元朝,便能和妻女相見,但他還是沒有改變初衷。

文天祥的舉動,不僅感動了獄吏,還激發了南宋舊民抗元的決心。

忽必烈新朝初建,急需要緩解漢人與蒙古人之間的矛盾。他深知,只要文天祥歸降於他,就能給南宋舊民的反元浪潮以極大的打擊。

因此,文天祥被關在獄中3年,忽必烈不僅沒有責難他,反而對他相當寬容。

忽必烈多次派人前往勸說文天祥,文天祥終於鬆了口,提出了一個要求。《宋史》上記載,文天祥說:“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意思是說,國家亡了,我理當殉國。但如果您願意放我回故鄉,我就出家為道,再以方外之身來為您效命,這樣也不是不可以。

一時不少南宋降臣紛紛請命於忽必烈,希望他能釋放文天祥,並讓他出家為道。忽必烈也覺得雖說換個方式,不光能在漢人中博個賢名,還能在南宋舊民中消除他們對元朝政權的仇恨,所以他也有此心。

可是,南宋降臣留夢炎因為和文天祥有私恨,所以堅決反對。並稱,文天祥一直視死如歸,突然表示願意歸降,但又要求先放他回去,這明顯有陰謀。他若回到江南,他的影響力,很容易召集南宋舊民。到時起兵反元,怎麼辦?

忽必烈覺得言之有理,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風險,終於下令處死了文天祥。

(參考史料:《宋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文天祥作為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一首慷慨激昂的《過零丁洋》激勵著無數文人志士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正是文天祥一生的真實寫照。


文天祥少年之時便有大志,當年考中進士,本想一展自身才華,無奈碰上了奸相賈似道,報國無門的他乾脆辭官回鄉,變賣家產組織義軍抵抗蒙古大軍的南下。

可惜當時南宋君臣上下昏庸,文天祥一人難以挽救南宋的危亡,文天祥一直抗戰到廣東,最終因寡不敵眾而在五坡嶺被俘,被元軍押往大都。

在被關押的三年之中,忽必烈曾多次派人去誘降文天祥,都被文天祥嚴詞拒絕,可到了最後,文天祥曾提出一個要求,能滿足他,就會投降。《宋史-文天祥傳》曾這樣記載過: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文天祥的意思是,投降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忽必烈能放我回去當一個道士,過幾年之後你在把我聘回來作為顧問,這樣還是可以的,如果讓我直接背叛,那是萬萬做不到的。

可忽必烈並沒有答應他的要求,而是將文天祥給殺死了,難道忽必烈苦心等了三年就這樣放棄了嗎?

其一,文天祥並非真的要投降,還是想逃出去繼續組織力量來抵抗元朝侵略。

其二,忽必烈並非真的愛惜文天祥的才華,而是名人效應,以文天祥的歸降來瓦解南方士人的抵抗之心。

其三,文天祥只有以道士這一個清白之身才能有號召力,如果假意投降,成了元朝的官員,日後再起義,就會少了一分公信力。

綜上所述,文天祥並非真的要投降,只不過是他的一個緩兵之計,正如後世的林則徐所說的那樣:“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就是氣節,是情懷。正是有了文天祥這樣的英雄人物,中華民族才有了屹立於東方的脊樑,是我們後世之人無限崇拜的對象!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如果認為我說得還有些道理,煩請動動小手,點波關注不迷路。


亮仔學史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屐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南宋末期偉大的民族英雄。

南宋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弱冠之年(20歲)的文天祥中進士,被任為寧海軍節度使判官。1259年,蒙古大軍南下攻打鄂州(今武昌),南宋君臣大為恐慌,有人勸宋理宗趙昀遷都以避蒙軍鋒芒,文天祥上書據理力爭,反對遷都,並提出抗敵之策,宋理宗拒不採納。之後,文天祥先後擔任過刑部郎官、右丞相兼樞密使等職務。

德祐六年(1275),得知蒙軍大舉南下的消息,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兵3萬入衛臨安(今杭州),開始了戎馬生涯。不久被任為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奉命率義兵馳援遭蒙古軍圍攻的常州城。在常州,義兵浴血苦戰,宋將張全卻率官軍隔岸觀火,拒不增援也便罷了,後來又臨陣脫逃,致使500義兵被蒙軍擊殺,壯烈殉國。

同年冬,文天祥奉命率部火速增援臨安門戶獨松關,還未抵達目的地,就聽說平江守將已獻城投降。接著,又得知獨松關已被蒙軍攻克。

沒辦法,他只得率義兵急返臨安,準備決一死戰,與行在(首都)共存亡,誰知進城後,才發現滿朝文武紛紛棄官而逃,武官逃亡殆盡,文官僅剩6人。

1276年正月,執政的謝太后執意投降。元軍統帥伯顏指定必須由丞相出城商議,丞相陳宜中居然連夜縋城遁逃。文天祥臨危受命,以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的身份,出城議和。談判時,文天祥不懼元軍強大的武力威懾,痛斥伯顏,慷慨表示要抵抗到底,遂被扣押。他被押解乘船北上,初以絕食抗議,到鎮江後才設法虎口脫險。

脫逃後,文天祥一路顛沛流離,歷盡千難萬險,好不容易才抵達溫州。這時,朝廷已經奉表投降,謝太后、宋恭帝趙顯已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陸秀夫等人擁立年方7歲的益王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宋端宗。文天祥聞訊趕往福州,被封樞密使。同時都督各路軍馬,到南平建都督府,派人赴各地招兵籌餉, 號召各地起兵抗元。1276年秋,元軍攻入福建,端宗逃往海上,乘船漂泊到廣東沿海一帶。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巖、梅州(今廣東梅縣)一帶,並挺進江西。

雩都(今江西于都)一戰挫敗元軍,接連收復了興國、贛州十縣、吉州四縣,聲勢大振,江西以及全國各地紛紛舉兵響應。不久,元軍集結主力開始猛攻文天祥興國大營,宋軍寡不敵眾、傷亡慘重,殘部被迫北撤,潰退到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一帶,文天祥的妻兒都被元軍俘虜。

1278年春,小皇帝趙昰病死,陸秀夫、張世傑等再次擁立6歲的小皇帝趙昺即位,小朝廷遷至距廣東新會50多里的崖門,這是海中的一片彈丸之地,文天祥被封為信國公。這年冬,文天祥率軍撤出潮陽,移往海豐,準備進山據險堅守。

行進到海豐以北的五坡嶺一帶時,元軍大舉追至,並隨之展開激戰,文天祥被俘,部下戰死者難計其數。次年正月,他被轉移到海船上監押,經過珠江口零丁洋時,他吟誦“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不屈之志,成為千古絕唱。

崖山血戰,南宋十餘萬文武精英犧牲殆盡,陸秀夫身背幼帝昺蹈海而亡。史載,南宋滅亡後,文天祥被押解北上,於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抵達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對文天祥的事蹟早有耳聞,對這位忠貞義烈的漢子抱有好感,於是想招降他。

前南宋丞相留夢炎、被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趙顯,先後奉忽必烈之命勸降,都被文天祥一口拒絕。元權臣阿合馬和丞相孛羅等先後親審並誘降,文天祥慷慨陳詞,義薄雲天,絕不投降。他在大都兵馬司獄中被關押了3年時間。他的夫人和兩個女兒也被拘押在大都。文天祥知道,只要自己一點頭,一屈膝,就能和家人團聚,甚至能飛黃騰達,但仍不改初衷,僅託獄卒轉告家人要“歸之天命”。

《宋史》載,他身陷牢獄,而詩句墨寶卻傳遍大都,被人視作珍寶,在獄中,一些負責看守他的元軍官兵也對他欽佩有加,經常請他講古人事蹟。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公元1282年1月8日), 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召見文天祥,進行了最後一次勸降。客觀的說,忽必烈對鐵骨錚錚的文天祥是頗有好感的,亦有心保全他,同時還有利用他巨大的影響力招降繼續負隅頑抗的宋軍殘餘方面之考量 ,他耐心說服,想感化、招降他。文天祥還是和往常一樣,硬梆梆地答以:“天祥為大宋狀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不過,他還對忽必烈說了另一番話:“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

啥意思呢?意思是“國家已經滅亡,我本應以身殉國。但假如您能釋放我,我願出家為道,再以道士的身份回到故鄉,之後以一個方外之人(指僧道)的身份為您效力,如何”?

其實,忽必烈完全可以這樣做,釋放文天祥,可以博一個寬宏大量的好名聲,還可以消弭漢人特別是文人士大夫們的反抗情緒,然後再讓他以出家人的身份為自己效力。但他也很清楚,以文天祥一貫剛直不屈的性格,不可能為苟活而乞降,誰知道這是不是他的緩兵之計抑或是詐降呢?放他出去不難,但若是縱虎歸山,豈不是自找麻煩? 憑文天祥的名氣和強大的號召力,假如他獲得自由後再豎抗元義旗,一定會應者雲集,那時局面可就不好收拾了。於是,忽必烈陡起殺機。

次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被處死,死時年僅47歲。史載,文天祥到柴市刑場時,先問明方向,再面朝南方跪拜後,方從容赴死。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這種說法至少是以訛傳訛。宋史文天祥傳裡的記載是這樣的,元世祖派人勸降,文天祥說,”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把這段話掐頭去尾作為文天祥有投降之意的證據,不知是何居心?

文天祥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國家已經滅亡,我的職分就是一死。不過,如果讓我出家為道人回到故鄉,以後以出家人的身份來做顧問,也可以。但如果現在給我官做,一則哪有和亡國之臣商討治理國家的道理?二則我這一輩子的所作所為都要被拋棄,那用我幹啥子咧?這段話不能隨意裁剪,否則就是耍流氓咯。

文天祥在回答中提出的可不是一個條件,而是好幾個,一個是回家,又一個是出家為道人,不做官,再一個是現在不給元朝當顧問,是以後再說。文丞相提這三個條件,對元世祖可有點不地道,純屬忽悠人。他的想法顯然是回江西吉安,招兵買馬,再來討元。此前降元的一些宋臣想建議忽必烈釋放文天祥讓他出家回故鄉,但他們在徵求降元的宋故丞相留夢炎的意見時被留拒絕,留某人看得很清楚,他說“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留不肯為文天祥說項,一個是怕惹禍,一個是文丞相當年在留降元后寫詩罵過他,”龍首黃扉真一夢,夢迴何面見江東”。

即便如此,忽必烈還關押了文天祥三年,試圖勸降,直到最後有傳言說有人要營救文天祥,忽必烈才下旨處死文天祥。文天祥要是怕死想投降,在大都關了三年,哪天不能投降?


葉海林


答: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

提問問題的人,就提這麼一句話,竟然錯了好幾個地方。

首先,文天祥“談條件”時是至元十五年(1278年);文天祥遇難,是至元十九年(1282年)!

這前後時間相差了四年!

提問題者怎麼不嚴核一下呢?

真是的。

忽必烈下決心殺文天祥的原因,主要是至元十九年(1282年)這年發生了幾件事。

第一件:妖僧妖言惑眾,說該年(至元十九年,1282年)流年不利,會發生土星冒犯帝星異象,天下有變。此說流傳很廣,社會上人心惶惶。忽必烈是出了名的迷信者,信了,疑神疑鬼,看誰都不順眼,殺心大熾。

第二件: 忽必烈最為倚重的左丞相阿合馬在大都遇刺,朝野震驚。

第三件:這年,中山有狂人自稱“宋主”,糾合起上千人造反,吵吵鬧鬧,說是要救文丞相出苦海,重新恢復趙宋江山。

……

種種事匯合到一起,忽必烈這才決定殺文天祥。

再說迴文天祥這邊。

文天祥有說過要投降元廷嗎?

簡直是無中生有。

文天祥在潮陽五坡嶺被擒,立刻吞食毒藥殉國,惜乎毒性不夠,沒有死成。

元將張弘範三番五次誘降文天祥,文天祥以《過零丁洋》詩相示,末兩句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詩即為文天祥對生命價值取向的明確宣言。

文天祥作《指南錄》,詩中兩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他在生命最後一刻,仍在用最後的行動來踐行:被押上刑場就刑時,由於已經在獄中度過四年暗無天日的時光,分不清南北,不得不向監斬官問清南面方面,然後向南跪拜,從容就義。

這樣的大英雄,怎麼可能投降?

那麼,提問問題的人,為什麼會認為文天祥會說“滿足一要求便投降”呢?

原來,張弘範在厓山平滅南宋後,押文天祥上元大都。

忽必烈敬重文天祥的名望,派降臣王積翁前去勸降。

文天祥說:“國家已亡,我只有一死而已。但倘若元主不殺,我就以道士的身份迴歸故鄉,或者以後可以通過方外之士的身份來噹噹元廷的顧問。但倘若堅持以高官相授,那就一切免談。”

注意哦,文天祥這句話可不是對忽必烈說的,而是對王積翁說的。

那麼,王積翁有沒有把這句話轉達給忽必烈呢?

沒有。

王積翁是想轉達的,他還想聯合留夢炎等十個宋朝降臣聯名向忽必烈申請,懇請釋放文天祥為道士。

留夢炎提醒王積翁,勸他不要中了文天祥的緩兵之計,他說:“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

不得不說,留夢炎是最瞭解文天祥的人。

文天祥一旦出獄,絕不會閒著,一定會到處聯絡義兵反元!

想想看,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大肆南下之時,天下都知道南宋小朝廷危如累卵,一生過慣奢華生活的文天祥卻知難而行,毀家紓難,散盡家財,聚集起兵眾萬人,入衛京師。

當時有人對他說:如今元兵勢如破竹,您這麼做不過是驅群羊而搏猛虎罷了。

文天祥又不是傻子,他當然知道這個形勢,但堅決以身徇之,目的是想激勵天下忠臣義士聞風而起。

所以,文天祥所謂當道士云云,絕不可能是真心話。

最後,再次強調下,文天祥這番話,既不是臨死前說的,忽必烈也沒有聽到。

有人故意偷換概念,說成是文天祥臨死前所說,讓不明就裡的人以為,文天祥是因為快要被殺了,怕了,想求饒了。可惜英明的忽如烈不希罕,像捻臭蟲一樣,把他捻死了。

不得不說,偷換概念者的用意很險惡。


覃仕勇說史


文天祥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對於民族英雄用“投降”二字似乎有所不妥吧?不知題主是無心的還是另有其他目的?而且這種問題一出,一定會引來不小的紛爭,這會有損文天祥的身後名譽,所以這裡我鄭重其事的告訴各位,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也從未有過投敵這種想法!

但文天祥被捕後也確實曾對勸降他的漢族大臣提過一個要求,事情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

公元1278年11月,宋元之間的戰爭已經接近尾聲,此時的文天祥率部退到廣東潮陽繼續抵抗元軍,在那裡他剿滅了當地的盜賊流寇陳懿,劉興一部,雖然劉興被殺,但陳懿逃走了。到了12月陳懿暗中勾結元朝大將張弘範助其圍攻潮陽,就這樣文天祥部被突然出現的元軍打的措手不及,文天祥本人也不幸被俘。

當文天祥被押到張弘範面前時,張弘範以禮相待,希望他能寫信勸降另一位南宋抗元大臣張世傑,文天祥不僅嚴詞拒絕還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作《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張弘範看到此詩後也被文天祥的忠義所感動,於是他不再逼迫文天祥,只是派人護送回京師。

當時忽必烈一心想要招降文天祥,因為他知道文天祥是南朝文人的精神領袖,是他們的表率,只有讓文天祥歸降於他,才能徹底瓦解南宋文人們的抗元意志,況且文天祥本身也很有才能,元朝立國不久,將來治國還要靠他們,於是他派文天祥的舊友王積翁等人去勸降。



也就是在這時候,根據《宋史》裡記載文天祥說了如下的話:“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大意就是“國家亡了,我只能以死報國,但如果忽必烈能准許我以道士的身份歸鄉,將來就可以以方外的身份做他的顧問。但如果現在立即許我高官厚祿,這會毀了我平生的抱負更有辱我的人格,這樣的文天祥有什麼用呢?”

此話一出,王積翁等很多人贊同文天祥的要求並準備上書忽必烈請求釋放他,但也有不同意的,他就是留夢炎,他認為文天祥這是要藉機逃走然後再召集義軍抗元,眾人一聽也覺得有理,就這樣他們放棄了釋放文天祥的想法,而文天祥也一直被關押了三年之久,在這期間很多人都來勸他投降,他就是不答應,甚至忽必烈也曾想放過他,但遇上了江南有人以他為名聚眾起兵抗元的,所以鑑於文天祥的聲望太大,忽必烈最終只能殺掉他。

而且在文天祥臨死前,忽必烈還曾勸他回心轉意,結果文天祥只有冷冷的幾句話:“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至此忽必烈徹底死心了,刑場上,文天祥向南跪拜後從容就義。


所以我們可以完全相信文天祥當年說的那些話其目的就是為了有機會逃回江南召集義軍,當時在文天祥心裡死是很容易的事,但抗元是大事,只要有機會抗元就不會白白死去,可憐這位民族英雄,身陷囹圄還念念不忘恢復中原,再對比那些為了一己私利而投靠蒙元的南宋舊臣,只能說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麼的大。


鹹魚閒聊


據說現在流行為大奸大惡之人翻案,流行為民族英雄添加“莫須有”的罪名。據宋史記載,文天祥確實有那麼一個條件。

文天祥被俘後,元朝對於招降他確實用盡手段。他被押往崖山,文天祥拒不叩拜,張弘範也不介意,只以賓主之禮相見。張弘範希望他勸降張世傑,文天祥說道:“我沒能保衛自己的父母已經是很大的過錯了,現在反而要我去勸別人不要保護自己的父母,天下有這樣的道理嗎?”然後文天祥寫下了那首著名的《過零丁洋》,所謂詠志,文天祥既然寫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的句子,已經註定是不會投效元朝了。


張弘範明白,文天祥明白,可是我們現在有些人不明白,或者是裝不明白,反正只要能為英雄添加“莫須有”的罪名,他們會選擇性遺忘。你不明白不要緊,張弘範明白就好,因為人家沒時間磨嘴皮子,既然勸降不得,又感其忠義,張弘範就派人把他送到了京師。

在京師期間,元人用盡各種手段迫其投降,忽必烈承諾只要他願意投降,以卿相之位待之。文天祥的回答也很簡單:“但求一死”。而最後連十歲的宋恭帝都被派來了,文天祥回答也是很簡單:“乞駕回還”。元人把他的妻女都打入宮中為為奴,他只要願意投降就可以和妻女團聚。但是文天祥回覆也很簡單:“希望柳女,環女做個好人,爹爹管不得了”。



我曾經回答另外一個問題,也是關於文天祥的,有很多人評論說文天祥不識時務。令我驚訝的是,沒有人譴責元人殘暴,折辱人妻女,反倒說別人不識時務。假如強盜闖到你的家裡,羞辱你的妻女,殺了你的兒子,然後逼你投降,你不去斥責強盜的殘暴,卻說不投降就是不識時務。人可以再無恥一點嗎?

文天祥是提過一個要求,據宋史記載,文天祥曾說:“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國家已經亡了,我現在只求回家做一個道士,如果國家一亡我就向敵國求官影響不好。我做一個道士也可以為方外顧問。


於是很多好事之人終於找到了文天祥的過錯,用這來說明文天祥其實是貪生怕死的。你們可以這樣想,但是元人和投降的漢奸可不敢這樣想。因為文天祥有前科,他在出使元朝的時候就曾被扣押,結果他輾轉逃了出來,號召人們起兵反元,而且一舉克復了吉州。所以大漢奸留夢炎說道:“天祥出,復召江南,置吾人於何地?”人家不投降,你說人家不識時務,人家假投降,你說人家貪生怕死。好嘛,都是你的理由。人怎麼可以這麼無恥。

文天祥在死前衣服上還有一段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人家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直到臨死做的最後一件事還是面相南方長拜不起。



有人說文天祥對自己的妻女太無情,他是一個不稱職的丈夫。但是他的妻子歐陽氏,聽說他死後說道:“我的丈夫沒有辜負國家,我怎麼能辜負他呢?”於是歐陽氏也自殺了。稱職不稱職,不是你說了算的,而是別人的妻子說了算的。這種事就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總之我對我上次回答的那個問題,下面人的評論有的簡直震驚了我的三觀。我怎麼也想不到具有有那麼多人對文天祥那麼不滿,難道是自己做不到,就用譏笑別人的方法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脆弱?我作為普通人,可以做不到,但是至少能做到懷有敬意,而不是抹黑別人,來顯示自己的高尚。


漁耕樵讀


《過零丁洋》這首詩只要上過學的都會學到,至於你們忘沒忘就兩說了。這首詩中深深透露著文天祥的無奈,另外也包含了他看透生死的決心,其實文天祥在死之前只跟忽必烈提了一個要求,如果忽必烈同意了他這個要求, 那麼文天祥就會投降,但是為何忽必烈就是不同意,還非要殺了文天祥呢?

文天祥原本是個道人,道號叫浮林,南宋末的政治家、文學家、抗原名臣、民族英雄,是“宋末三傑”中的一傑。

在公元1279年的時候,忽必烈領軍佔領了襄陽,南宋政權岌岌可危,這個時候已經有人在變賣自己的家產以此來對抗元兵,這個變賣家產的人就是文天祥,文天祥被元軍抓去以後是由張弘範押送的,在押送文天祥去厓山的時候因為惜才,所以一直在勸文天祥能夠歸順元朝,但是都被文天祥拒絕了。

不過張弘範並沒有沒有放棄,一直勸說文天祥,最後文天祥說出來的話,讓後人欽佩,主要意思就是每個人到最後都會死,但一定要死得有意義,若能為國家盡忠,將來名垂千史也不算白死。這種氣節很多人都說在此之後除了譚嗣同再無他人,後來文天祥就被壓到了燕京,在監獄當中待了三年,在這三年內也有許多人來勸文天祥投降。最後迫於無奈的文天祥說只要忽必烈答應自己一個要求便同意歸順元朝。

在歷史中有記載,文天祥的大體要求就是讓自己回到家鄉,做個自由自在的道士,如果元朝有事要讓自己上朝那麼直接召見就可以了。其實文天祥的主要意思就是大宋剛滅亡,就讓我歸順元朝有些不妥當,如果能夠讓自己退隱几年以後,再當元朝的官員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對忽必烈來說,文天祥提的要求完全沒有必要,你要是想投降,那就投,不想投就死,這種模稜兩可的決定不是忽必烈的風格,他也不喜歡這種決定,最後忽必烈還是將文天祥殺了。

不過對於這段歷史的記載,引起了很多人的懷疑,大家都覺得對於文天祥這樣的人來說,是不可能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對於這段話更多的說法是認為元朝的人修改了《宋史·文天祥傳》,因為元朝的人不是漢人,所以大家覺得這是元朝的人故意抹黑我們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其實真正的歷史是文天祥並沒有選擇投降,也沒有做這種模稜兩可的決定,而且挺胸抬頭、毫不膽怯的走向了斷頭臺。在被砍頭之前,文天祥對身邊的人說:“我沒有任何的牽掛了”。後來還朝南方磕頭跪拜,文天祥妻子在為文天祥收屍之時,在文天祥衣服上看見了他寫的一些話,主要意思就是自己無愧於心。

所以說,文天祥感覺自己做的已經很好了,對人對己都無愧於心,為何要投降?更何況文天祥也不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所以說在《宋史·文天祥傳》內記載的那一部分話可能真的被人改過了。


舊時樓臺月


忽必烈並沒有下決心殺文天祥。

本想簡單回答這個問題的,可談到岳飛、文天祥這些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忠義之輩,還是想花些時間多介紹一下。

忽必烈年幼時,就已結識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漢地的情況。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的他,理解文天祥這種為國盡忠的精神。所以即便是敵人,也應該給予尊重。

公元1278年,文天祥戰敗被俘。當時忽必烈仍在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員,就有大臣和他說:“南宋人中沒有誰比得上文天祥的。”於是派遣人去傳達聖旨。文天祥說:“國家亡了,我只能一死報國。倘若能以道士迴歸故鄉,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還是可以的。”可有宋臣擔心文天祥放出後,又在江南號召抗元,此事於是作罷。

文天祥在燕京待了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準備議論放了他,可恰好遇上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為藉口,結果沒有被釋放。

此後,又出現了不少牽扯到文天祥的要事,甚至是要營救文天祥。隨後,元廷召見文天祥告諭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認為自己身為宰相,不能能侍奉二姓,只求賜他一死就夠了。然而忽必烈還不忍心,急忙揮手要他退去。可有的大臣說應該答應文天祥的要求。不一會兒忽必烈又下詔阻止,可文天祥已經死了。

有人說,文天祥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向南跪拜後即被處死。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現在我們讀聖賢的書,學的是為了什麼?像文天祥這樣,也算是問心無愧了吧?


關注一下,也可以多討論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