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憑什麼統治中國47年?

自古貴師出有名。

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最好能有個由頭。由頭越大,助力越多,阻力越少。

陳勝、吳廣起義,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呼百應;劉備多年顛沛流離,終成帝業,靠的是“復興漢室”大旗不倒;就連朱棣起兵奪侄子皇位也得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而那些公開聲稱為錢為權搶地盤而挑起戰火的,從開始就low了,結局自然與流寇無異。

同理,如果想反對什麼事,最好也能搞個大帽子,弄個大盾牌,一扣一擋,效果槓槓滴。

在最愛君看來,晚清帝國中樞,“祖宗之法”就是這樣一個存在。

1898年,維新派推行新政,遇到所謂頑固派的種種阻撓。“祖宗之法不可變”成了康梁難以翻越的大山。此時的太后、老佛爺慈禧

正在頤和園靜靜地看著這幫後生“瞎折騰”。

要不是30多年前擺平“祖宗之法”,哪有慈禧今日?

慈禧,憑什麼統治中國47年?

▲慈禧太后,叱吒晚清政壇近五十年的女人


“半吊子”遺囑


古代中國是一個“男人當家”的社會。走出家門在政壇搞搞震的女性少之又少,登上權力巔峰的,更是鳳毛麟角。影響比較大的就兩個:

一個是唐朝的武則天,另一個就是清朝的慈禧

1852年,年方十八的慈禧入宮,4年後(1856年)生下了咸豐帝的長子,也是唯一的兒子愛新覺羅·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慈禧本就受咸豐帝寵愛,因工於書法,常常為咸豐帝代筆批閱奏摺,並在咸豐帝的准許下評議朝政。現在又有了皇子,母以子貴,慈禧在後宮的地位可以與皇后慈安比肩了。

慈禧,憑什麼統治中國47年?

▲咸豐皇帝,剛接帝位就遇到太平天國運動,爾後又是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9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火燒到北京,倉皇中咸豐帝“木蘭秋狩”,帶著懿貴妃慈禧母子二人、皇后慈安,還有一干親王大臣跑到承德。一年後的8月,暑氣剛退,咸豐帝就在避暑山莊撒手人寰了,留下一個被內亂和外敵折磨得千瘡百孔的帝國,以及年僅6歲的繼承人。

怎樣才能讓年幼的皇子順利繼位,並在皇位安全的前提下保證帝國的運轉呢?咸豐帝煞費苦心。臨終前,他做了幾件事,大概把後事交代好了。

第一件事,託孤。“著派肅順端華景壽載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

,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這個安排在咸豐看來是吸取了祖宗教訓的。想當年,順治帝6歲繼位時,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兩個人輔政,結果兩人爭權;康熙帝9歲登基時,輔政大臣變成了四個,結果還是鬥,直到康熙把鰲拜給鬥倒了才算完。這次,咸豐一口氣整了八個,史稱“顧命八大臣”

然而,如果大臣們勢力太強,架空了皇帝怎麼辦?

所以第二件事,授印。咸豐規定,皇帝的諭旨由顧命八大臣擬定,但要生效,須蓋“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皇后慈安保有“御賞”印,皇子載淳則保有“同道堂”印。這樣,帝后和顧命八大臣之間就可以制衡了,既保證了決策的科學性,也不會有大臣爭權,專擅朝政了。

可惜咸豐帝人美心美,想得更美。

歷史上,權力平衡又平穩的時期有多少?誰又不想大權獨攬呢?


祖宗之法


同治帝一登基,就尊生母慈禧為“聖母皇太后”,尊慈安為“母后皇太后”。現在所說的“慈禧”“慈安”就是這兩位皇太后的尊號(徽號)。

慈禧,憑什麼統治中國47年?

▲同治皇帝,然而他最初的年號並不是“同治”,而是“祺祥”


按照咸豐帝的遺命,帝國最高的權力被分成了三份:顧命八大臣小皇帝皇太后慈安各享其一。不過,因為小皇帝年齡小,所以小皇帝的那枚“同道堂”印,實際是由其母慈禧保管的。這是慈禧參預同治政局的資本。然而,只有印章這個資本遠遠不夠。一座大山,橫在了她的面前。

咸豐帝雖然給身後的政局分了權,但這些權力該怎麼協調,相互之間該怎麼制衡,咸豐沒說清楚。為此,在咸豐死後第二天,兩宮太后就跟八大臣爭執起來。

八大臣認為,“諭旨由大臣擬定,太后不得更易,章奏亦不呈內覽”。意思就是,今上的諭旨由八大臣擬定,而諭旨的內容兩宮太后不得更改,甚至大臣們的奏摺,也不拿給兩宮太后看。

大家都知道,在一家公司裡,出方案的是員工,但方案過不過,拍板的是領導;領導說不錯,這方案過了,才簽字蓋章。

若把這種情況放在同治初的政局裡,身為員工的顧命八大臣,負責替小皇帝擬諭旨,通過皇帝的諭旨管理帝國的運行;而兩宮太后卻不是領導,倒像是專職“簽字”的:把八大臣的意見上升為國家意志就行了,至於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了會有什麼影響,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等等這些“國是相關”,就不勞兩宮太后操心了。

或者說,在八大臣的眼裡,兩宮太后本就無權操心。

要給一份自己一無所知的文件簽字?多尷尬啊。再者,一切都你們說了算,那先帝幹嘛不把印章也給你們?這還制衡個毛線?

對此,慈禧、慈安兩位新晉太后大為不滿。史載慈安“優於德”,與慈禧相比低調不少,存在感也不高,但若論才智,恐怕慈安不在慈禧之下。

在出奔承德時,慈安就與慈禧母子一起受了八大臣之首肅順的氣。而今咸豐一死,最大的靠山倒了,只剩她們孤兒寡母三人。面對八大臣的咄咄逼人,慈安也感到不安。兩宮太后都很清楚此時自己想要什麼,敵人是誰,應該團結誰。所以,在這件事上,兩宮太后抱團取暖。

這次爭執的結果,八大臣退了一步,但兩宮太后也僅獲得“閱覽奏章”的權力。數日後,御史董元醇上了個摺子,把事情推向高潮。

董御史在摺子裡說,現在是多事之秋,皇上年齡尚幼,多虧太后“宵旰思慮,斟酌盡善,此誠國家之福也”。雖然本朝此前沒有“太后垂簾之儀”,但審時度勢,不得不做出這樣“通權達變之舉”。

這摺子就一個意思:什麼都別管了,恭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然後,顧命八大臣炸了。肅順等人“勃然抗論,以為不可”。八大臣以皇帝的名義擬諭旨批駁,說“我朝聖聖相承,向無皇太后垂簾聽政之禮……何敢更易祖宗舊制?”又說先帝(咸豐)駕崩前曾特別囑咐他們八個“盡心輔弼……何敢顯違遺訓?

如最愛君前面所說,所有的諭旨由大臣擬定,但若要下發得兩宮太后蓋章才行。兩宮太后看到這樣的諭旨,心裡非常不爽,扣下不發。於是,劇烈的爭吵爆發了。史載:

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啼泣,遺溺後衣

爭吵聲音太大,一邊的小皇帝都被嚇哭了,甚至還尿了褲子……

次日,八大臣“罷工”,以示抗議。慈禧也不示弱,堅持要臨朝。最後還是慈安“轉彎”,勸慈禧先忍忍,姑且將就。隨著兩宮太后的妥協,諭旨下發,董御史謫發披甲奴。

就這樣,在“祖宗之法”“先帝遺命”,還有“罷工”的壓力下,關於“垂簾聽政”的第一次交鋒,兩宮太后敗下陣來。與其說她們敗給了肅順,不如說是敗給了“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宗之法”。正因為有這樣的“祖宗之法”,肅順一夥才敢理直氣壯,在兩宮太后和小皇帝面前橫行霸道,“全無人臣之禮”

該怎樣擊破“祖宗之法”呢?


主角們


慈禧冷靜下來。畢竟帝位剛剛更替,兩宮太后此前都久居宮中,縱使慈禧曾幫咸豐批過摺子,但與朝廷百官實無來往。此時別說黨羽了,就是大臣們穿著朝服站一排,兩位女士能從中分辨叫出名字的都沒幾個。

所以這時候顧命八大臣的“罷工”還是很受用的,畢竟這個帝國得運轉呀。在承德,他們不幹活,誰來幹呢?

問題的關鍵就是承德。年幼的皇帝、兩宮太后,以及先帝咸豐的梓宮到那時都還在承德。而當初跟著咸豐帝跑到承德的親王大臣,大多是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的圈子。

肅順等人不喜歡的人,跟他們政見不和的人都被留在了帝都。咸豐帝的臨終囑託,事實上是將留在北京的一干大臣排除在外的。

對此“北京幫”自然心有不甘。這些被留在北京,以嘴皮子面對英法聯軍槍炮的人,個個都很生猛。

慈禧,憑什麼統治中國47年?

▲恭親王奕訢,皇帝沒做成,卻做了議政王


恭親王奕訢[xīn],稍微看過一點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他。橫亙晚清政局的“洋務運動”便出自他手。

想當年,作為道光帝第六子的奕訢,足智多謀,號稱“鬼子六”,各方面都比他的四哥奕詝[zhǔ]強太多。

然而爭儲的時候,奕詝卻在其師杜受田的指點下,巧施“藏拙示仁”“藏拙示孝”之計,成功獲得道光帝的認可,繼承帝業,是為咸豐帝。而奕訢只得以恭親王的身份參預朝政。

後來咸豐帝重用肅順,也有打壓奕訢的考量。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訢主和,肅順主戰。後來打不過了,肅順說,奕訢既然你當初主和,那你現在就去跟洋人談吧。當咸豐帝“木蘭秋狩”的時候,奕訢被留在北京跟洋人交涉。

除了奕訢,還有一個狠角色也被留下了:軍機大臣文祥。這人有多狠?僅舉一例便知:刑、戶、禮、兵、吏、工,六部的工作,他全做過,妥妥的全能選手。

當英法聯軍兵鋒逼近北京時,咸豐帝有意出奔承德,大多數親王大臣都附和贊成,然而位列五個軍機大臣之一的文祥卻反對,說擔心咸豐帝一走,人心渙散。

好的,既然你文祥說不要走,那你留下吧。所以文祥也被留下了,另外四個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跟著咸豐去了承德,成了顧命八大臣其中的四個。

被坑的奕訢和文祥惺惺相惜,在與英法聯軍交涉時,共同的工作讓他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後面的事件中,王室背景的奕訢和身為軍機大臣的文祥,通力合作。

當然,只是這樣還不夠。有一位偉人不是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嗎?巧的是,在京畿一代駐守的將領恰好是僧格林沁勝保

僧格林沁的部隊,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打殘了,但這個人在軍界影響力很大。他與奕訢的關係很好。

勝保呢?雖然能力不咋樣,但此時京畿一帶數他兵強馬壯,而且,慈禧少女時候曾跟勝保的姐姐學詩畫,慈禧的弟弟跟勝保關係也相當好。

更巧的是,這兩個人都非常討厭肅順……

所以,肅順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

愛新覺羅·肅順,大清宗室,鑲藍旗人,濟爾哈朗的七世孫。以“敢任事”聞名,主張“亂世務必用嚴刑峻法”。初次受到咸豐帝召見時,肅順力請“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guǐ]”,深受咸豐帝賞識,累次破格任用。顧命八大臣中,數肅順腦子最好使。

而論政績,肅順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咸豐一朝的大部分政策都有肅順的參與。即使後來肅順在政變中被殺,仍是

“人亡策存”,就像先秦的商鞅那樣。

只不過,他的人緣,比商鞅還差。

且不說他主導的政策動了太多人的蛋糕,觸了太多人的神經,僅與人相處這一點上,肅順就讓許多同僚心裡直呼受不了。史載:

(肅順)心胸狹窄,作風霸道,刻人寬己,行事暴戾,廷臣銜之刺骨

咸豐帝死後,奕訢去承德哭祭,又應召去見兩宮太后。奕訢邀八大臣之一的端華一同前往,肅順則說:

老六,汝與兩宮叔嫂耳,何必我輩陪哉!

跋扈程度,可見一斑。

歷史告訴我們很多次了,太狂妄的人,往往沒有好下場。

慈禧,憑什麼統治中國47年?


密謀


咸豐帝死後,奕訢無視顧命八大臣的阻攔,奔赴承德“哭祭”咸豐帝。史載:

伏地大慟,聲徹殿陛,旁人無不下淚……(自咸豐帝死後)未聞有如此傷心者

哭完了,奕訢便受兩宮太后召見。八大臣雖有阻攔,但“究迫於公論,而西太后(慈禧)召見恭親王之意亦甚決,太監數輩傳旨出宮”。八大臣最終妥協下來,放奕訢單獨與兩宮太后見面。

叔嫂相見,一片歡喜。

兩宮太后盡訴在承德受到肅順等人種種欺負:什麼來的路上不給好東西吃啊,什麼先帝駕崩後膽敢跟我們娘仨大吵大鬧拍桌子,還把小皇帝嚇哭嚇尿了啊。

奕訢也說,北京、承德兩地,因肅順等人阻撓,時常消息斷絕。

這下叔嫂一合計,

肅順這幫人,必須除掉。

可是,承德是肅順的地盤。奕訢說,要動手“非還京不可”。

對於回北京這事兒,不僅肅順不願意,兩宮太后也有顧慮,畢竟洋人還在那。奕訢回答:

外國無異議,如有難,惟奴才是問。

這下兩宮太后放心了。待奕訢一離開承德,便與八大臣商定回京日期。

八大臣當然不願回去啊,所以就今天一個理由、明天一個理由敷衍兩宮太后。後來,勝保帶兵來到熱河“護駕”,京師廷臣、直隸總督等也紛紛請求皇帝早日回京。兩宮太后又以按照祖制,要回北京舉行新帝登基典禮並安葬先帝等為由,一面催促八大臣儘早定下回京日期,一面大賞八大臣,令其“大喜過望”。返京之事這才再無異議。


定乾坤


1861年9月23日,同治帝、兩宮太后、顧命八大臣,還有咸豐帝的梓宮,起駕回鑾。

慈禧的機會終於來了。

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在送先帝梓宮上輿之後,便與八大臣中的載垣、端華從小道星夜兼程,趕往北京。而肅順等人則陪著咸豐帝的梓宮,從大路緩緩向北京行進,其間還遇到大雨,道路泥濘,諸人狼狽不堪。論行程,肅順比兩宮太后她們慢了足足4天。

9月29日,剛到北京,慈禧就在前來迎駕的朝臣面前涕泗橫流地哭,把娘仨在承德受的委屈全吐了個遍。朝臣大多苦肅順久矣,經太后這麼一說,朝臣們心裡不禁共鳴起來:肅順面前,太后尚且如此啊。

9月30日清晨,回京還不到一天的慈禧,聯合早已準備妥當的奕訢,以小皇帝頒佈的詔諭為據發動政變,直指顧命八大臣“矯詔擅權”,當場將載垣、端華二人逮捕下獄,隨後又命人前去捉拿尚在路上的肅順等人,解送回京。抓肅順的時候,肅順睡得正香呢。

10月1日,兩宮太后大賞政變功臣。命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軍機大臣;爾後軍機大臣文祥上奏,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10月5日,改年號“祺祥”“同治”

10月6日,命載垣、端華自盡,斬肅順於市,其他顧命大臣皆革職,永不敘用。

斬肅順時,京城歡天喜地:

人士聞將殺肅順,交口稱快。兒童歡呼曰:“肅順亦有今日乎!”或拾瓦礫泥土擲之。頃之,面目遂模糊不可辨。

昔日飛揚跋扈的肅順此時卻仍罵不絕口,慨然赴死。

半個多月前,肅順還依仗“祖制”“遺命”,與兩宮太后爭於殿堂,何其狂也。但他始終沒弄明白,只要方法得當,總有東西可以凌駕於“祖制”之上。至於“遺命”,死人安足恃?

就這樣,辛酉政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達到目的後又迅速收場。乾淨利落,穩,準,狠。

自此,26歲的慈禧開始登上權力的巔峰。

1881年,慈安太后暴死於宮中,兩宮太后只剩慈禧一極。

1884年,甲申易樞,議政王奕訢被削奪權力。

此後,在大清的權力中樞,再也無人能阻攔慈禧獨掌權柄。

以洋務派、保守派相互制衡,以帝黨、後黨相互制衡,以漢人用事,以滿人制衡漢人,又什麼“祖宗之法”,什麼“本朝先例”……在慈禧的手中,權力如玩具,沒有人玩得比她高明。

回到開頭的場景,戊戌變法中的康梁之輩,如何是她的對手?

到了1908年,歷三朝,左右朝政47年的慈禧,死了。也許,這樣一個狠角兒,只有老天能收了。

再三年後,大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