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延安,如今無處不是觸目青翠,鬱鬱蔥蔥


兩隻山雞行走在延安市吳起縣金佛坪山川道路旁。 地處黃土高原的陝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過去的延安,“種一茬莊稼脫一層皮,下一場暴雨刮一層泥”,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曾斷言:這裡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青山環抱的延安市安塞區城區。自20世紀末國家啟動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延安共完成退耕還林1077.46萬畝,完成營造林2134.6萬畝,植被覆蓋度從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衛星遙感圖上清晰可見一條綠色的分界線,與行政邊界相吻合,標誌著“綠色延安”已經形成。

延安市吳起縣吳起街道走馬臺村楊青流域流動的雲海。1998年,吳起縣開始實施“封山退耕、植樹種草、舍飼養羊、林牧主導、強農富民”的戰略開發決策。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萬畝,走出了一條在修復生態中發展經濟,在發展經濟中修復生態的良性循環路子。


遊人在延安市萬花山公園休閒。在綠色的逐年浸染中,這片黃土地呈現出“綠肥黃瘦”新面貌。如今,從寶塔山到南泥灣,從勝利山到乾坤灣,無處不是觸目青翠,鬱鬱蔥蔥。

航拍的延安市鳳凰山景色。山青了,天藍了,水也清了。氣象資料顯示,如今延安沙塵天氣明顯減少。城區空氣優良天數從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黃泥沙量從退耕前的每年2.58億噸降為0.31億噸。

一輛汽車行駛在綠樹成蔭的延安市吳起縣走馬臺村的山道上。 在這變化背後,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遊人在延安市宜川縣蟒頭山國家森林公園秋遊。

延安市延川縣境內的晉陝大峽谷,兩岸青山相對。經過多年的持續綠化,延川縣讓樹木很難成活的晉陝大峽谷披上了綠裝。

延安市安塞區城區。

8月28日,延安市洛川縣永鄉鎮方廂村的白潔在自家蘋果園裡採摘蘋果。以“洛川蘋果”為代表的延安蘋果,年產值達120億元。

航拍的被綠色環繞的延安市寶塔山。

航拍的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景色。

延安市安塞區延河畔的溼地。

航拍的被綠色環繞的延安市城區。巍巍寶塔山見證了延安大地“綠肥黃瘦”的變遷。

延安市安塞區雷坪塔村的張蓮蓮夫婦在林下餵雞。37年來,張蓮蓮夫婦紮根山溝造林,栽成了20多萬棵樹木。如今張蓮蓮一家依靠繁茂的林木發展生態養雞等產業,過著富足的生活。

一輪紅日照耀在延安市吳起縣吳起街道走馬臺村楊青流域山峁上。1998年,吳起縣開始實施“封山退耕、植樹種草、舍飼養羊、林牧主導、強農富民”的戰略開發決策。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萬畝,走出了一條在修復生態中發展經濟,在發展經濟中修復生態的良性循環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