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這些經典建築是誰設計的?

今年恰逢1999年世界建築師大會在北京召開20週年,也是張鎛(1911-1999)辭世20載。如果從1940年代張鎛主持中軸線建築測繪到1999年辭世,他為北京城的建築貢獻有近60載。

「回憶」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這些經典建築是誰設計的?

張鎛

2018年在編撰《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北京卷)》時,發現全國198項作品中,北京佔到50項,而在所有的貢獻建築師中張鎛一人共囊括了6個項目。在張鎛入選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的6個項目中,除北京友誼賓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外,人民大會堂(與趙冬日合作)、民族文化宮、北京民族飯店、北京飯店(東樓)成為長安街建築的“範例”和地標。

張鎛是誰?張鎛曾用“曲折的學歷”講述自己的學習生涯:3歲讀方塊字、5歲隨表兄讀私塾、9歲到12歲請老秀才教四書五經,同時接受“填鴨式”英文學習,他共讀過6所中學,在大哥張銳的啟發介紹下,選擇了建築專業。1932年,轉入南京中央大學建築系,直到1934年畢業被基泰工程司選中,開始了在該事務所長達17載的設計生涯。1994年2月,張鎛著《我的建築創作道路》一書出版,其中有一段專門介紹基泰工程司的經歷,講述他1941年1月-1948年12月出任華北基泰主持人所做主要工作。今天看來,張鎛為北京這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正申報的中軸線整體“申遺”,是早就有非凡貢獻的,此舉應讓更多的公眾知曉。

“國慶十大工程”之首的人民大會堂,每年迎來“兩會”及國家一系列重要會議。1999年6月23日,是世界建築界的重要時刻,上午9時在這裡召開了有7000人參加的國際建協北京盛會。也許佔一定數量的中外建築師並不知曉這宏偉殿堂的設計出自何人?更不知在會議召開之時,它的設計者張鎛已重病在身,他的生命距終結只有一週時間。那一天,我與幾位同事,推開了張鎛先生在同仁醫院住院部的病房房門。當時我們就想要在這一天陪伴張鎛先生,聽他再講述中國建築的過去與現在。當我將人民大會堂與民族文化宮兩個項目“中國20世紀建築藝術獎”的獎盃呈給他時,張鎛很激動,他連連表示一個建築師之所以作品受到表彰,貴在他得到社會認同,建築師要敢於突出設計個性加強藝術修養,唯有這種以社會責任當先的心態,才可使作品藝術魅力得到永恆。

在張鎛著《我的建築創作道路》中,列出他1951年至1991年主持指導的在京的55個項目,專有一章記述“人民大會堂修建始末”,這裡不僅有他投身人民大會堂設計競賽的體會,還有他受命主持、喜憂交集的心情。1958年10月16日,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李正冠,面交中央和市委批准的人民大會堂中選方案草圖,任命張鎛為總建築師。據張鎛回憶,人民大會堂工程在全國人民支持下如期完成,國務院舉行盛大慶功宴,周總理特邀他到第一桌主賓席上,對他更對全國千千萬萬的建設者舉杯祝賀“我給你打個五分滿分”。

作為“國慶十大工程”的民族文化宮的建築藝術價值也非同小可,其設計是張鎛的另一力作,其影響力早已走出國門。民族文化宮的建設源於毛澤東主席的一個設想。1951年,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後,每年都有許多少數民族同胞到首都北京參觀訪問。建一座民族文化宮,不但可以作為各民族大團結的象徵,而且還可以作為少數民族同胞的活動中心。”毛主席的這個設想提出後,政務院將民族文化宮的籌建工作交給了中央民委,當時的任務是儘快拿出一套民族文化宮的設計方案交上級審查,設計任務落到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張鎛身上。經過大約16個方案比選後,基本確定了中間為高層塔式建築,兩翼對稱,平面呈“山”字形,集亭臺樓閣塔於一體的設計方案。民族文化宮從1958年開工到1959年8月建設基本竣工至今的60年曆程,不僅成為20世紀50年代北京“國慶十大工程”的標誌性建築之一,還在其濃郁的民族藝術風格,闡釋著中國的民族政策,反映了中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民族文化宮主樓13層,高68米。牆面嵌白色釉磚,飛簷樓頂冠以孔雀藍玻璃瓦,建築造型別致,顯得挺拔秀麗,成為令人讚歎不已的傳統文化藝術珍品。如今,它曾被英國出版的《世界建築史》列為新中國第一宮;1994年在北京“我喜愛的民族風格建築”評選活動中,榮列五十座中選建築之榜首。

若瞭解張鎛的北京飯店東樓的設計,更可發現張鎛對周恩來總理的敬佩與深情。北京飯店的中樓建於20世紀20年代,在其東側尚有1919年建成的磚木結構的老店,在西邊有1954年建的北京飯店西樓,如今,在長安街臺基廠路口向西望去,除北京飯店貴賓樓外,最顯氣勢且不過時的是宏偉的北京飯店東樓。張鎛認為,建築藝術風格是代表歷史,反映時代背景的見證。北京飯店擴建東樓的方案設計時,張鎛正抱病,他帶領數名年輕建築師共提出了20個方案,周總理唯獨對20號方案流露出欣賞目光,他要求北京八大飯店的相關領導對20號方案具體推敲,定案後作出模型。

2005年元月,由馬國馨院士主編的《北京中軸線建築實測圖典》出版,2011年初,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馮建逵教授曾回憶這段往事時說,“張鎛先生的繪畫水平很高,有時看到同學們的畫面太呆板,就拿起畫筆只‘唰唰’幾筆就給同學們的畫稿上加上了大樹和綠草……這次實測是故宮自明朝建成後50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工程測繪。”

張鎛系我國第二代著名建築設計大師,自1934年加入當時全國最著名、最大規模的基泰工程司設計機構至辭世,一直被業界奉為最有創新思想及設計技藝強的大師。(金 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