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博丨在鄂爾多斯高原,遙想當年走西口的情境

紹博丨在鄂爾多斯高原,遙想當年走西口的情境

走西口與闖關東、下南洋一樣是人口大遷徙的稱呼。然而,西口在哪裡至今尚有爭議,有的說西口是山西北部的黃河渡口殺虎口,有的說是河北張家口以西。當然在清朝時期泛指山西以北,河北張家口以西的廣大內蒙地區,如包頭鄂爾多斯等地。由於當時這裡是清政府和蒙古人的交界處,所以地廣人稀,再往北就是草原了。

但不管西口在哪裡,走西口卻是一場人類大遷徙的奔命大潮,也是一部艱苦奮鬥的創業歷史。一批又一批饑民與商人背井離鄉北上口外。試想當年,土匪橫行,兵荒馬亂,哪個人不喜歡守著故土,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呢?有誰願意做一個離家遠去,踏上連性命不保的西口之路呢?這其中固然有太多的故事!

紹博丨在鄂爾多斯高原,遙想當年走西口的情境

雖然歷史無從考證走西口的初始,但我想開始大部分應該是以謀生奔命為主的民間人流遊動。山陝兩地,地處黃土高原腹地,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發,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人們到口外謀生。至今有民謠流傳: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這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饑民,大批百姓離開故土,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

口外地廣人稀,當地人出於各種需要,自然會與走西口的人們形成互動,加之後期清朝政府也逐漸放寬政策,鼓勵放墾蒙地、發展農業。於是,晉陝民眾遂呼朋引類,離開貧脊的故土前往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多種因素的合力,遂導致了走西口以至於成為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紹博丨在鄂爾多斯高原,遙想當年走西口的情境

遙想當年,看不到頭的人群拖兒帶女,逶迤蛇行,在看不到希望的路上找尋希望,在無法生存的路上追尋生存。這是一種多麼無奈的前行,如果是逐夢也罷,而這只是為了全家能夠活命的奔走。我們還可以想見,在漫漫西去的路上,揹著簡單的鋪蓋,提著行囊,也不知道有沒有乾糧,沒日沒夜的奔走著,拉一根木棍當做武器,批一件滿是補丁和破洞的大皮襖,白天當衣服,晚上當鋪蓋。整天食不果腹,飢寒交迫的在路上……。

面對活命途中的重重險境,往往只能聽天由命。在荒涼、遼遠的曠野中,對生活本來就沒有著落的人來說,無疑更是嚴苛的生存考驗,但酷暑也罷,嚴寒也罷,面對饑荒,他們只能咬緊牙關奔命,然而危險的不僅是飢寒交迫,還有那軍閥土匪和豺狼野獸,隨時可能讓他們人財兩空,曝屍荒野……。這其間的辛勞和酸楚,徒留給後人一聲聲長嘆。

紹博丨在鄂爾多斯高原,遙想當年走西口的情境

吃盡千辛萬苦、歷盡千難萬險走西口的人,好不容易越過了殺虎口,走到了口外一望無際的蒙古荒原,就等於看到了希望,有了活下來的可能。

有人說“闖十趟關東不如走一回西口”,可見走西口之艱難,非遠離那個時代的人所能想象的。

當然後來走西口,就好了起來,沒有了當初的那麼艱難,當然這也只是我個人的想像與推測,舊中國曆代都執行嚴格的戶籍制度,重農抑商。明清兩代在山西北部都設置了關口,走西口的人多了,人們也看到了更多的商機,於是走西口就成了主要的商品貿易通道。

紹博丨在鄂爾多斯高原,遙想當年走西口的情境

 晉商的繁盛嚴格意義上來講,離不開走西口的影響,興盛一時的山西票號,在口內外都極富盛名。在張家口、包頭、呼和浩特,至今都有以山西商人字號命名的城市街巷。如:張家口的日升昌巷,包頭的復盛西巷,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寧武巷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