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不是中國歷史上被嚴重高估的人?

日常知識


我認為曹操在歷史上不但沒有被高估,反而是一個被傳統觀念人為醜化、打壓了的人物,特別是民間對他存在偏見的看法,與他的實際功績和個人形象嚴重不符。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一些小說,甚至是一些史料比如《資治通鑑》等對曹操存在某些偏見造成的。人們對曹操的認識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一、對曹操個人形象存在誤解和偏見

在儒家“三綱五常”的傳統思想影響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站在以漢室為正統的立場,將曹操描寫為反面人物,再加上曹操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名言,更進一步加深了曹操的反面形象。幾千年來,通過《三國演義》等小說和戲劇、評書等藝術形式的傳播,將曹操篡奪漢室政權的奸臣形象,深深的印在老百姓心中,甚至到後來,“白臉曹操”成了形容奸臣的代名詞。但根據孫盛《雜記》記載,這句話是曹操在離開董卓躲避追殺的途中,經過呂伯奢家,因懷疑呂伯奢家人將要謀害自己,而殺死了呂伯奢的家人,發現誤殺後說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應該是曹操悲愴自責的反問“難道是我對不起別人,沒有人對不起我嗎?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此進行了藝術加工,改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更進一步的刻畫了曹操的反面形象。再加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讓曹操收穫了更多的罵名。實際上,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前,漢獻帝早已沒有控制政治局勢的能力,朝政一直被董卓等人把持,天下軍閥混戰,百姓民不聊生,漢獻帝隨時都有可能被人取而代之,不是曹操來代替漢室,也可能是其他人。就說漢獻帝口中的那個皇叔劉備,不也是於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了嘛!劉備稱帝時,甚至故意製造漢獻帝已死的謠言,然後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即皇帝位,建立蜀漢,追諡漢獻帝劉協為“孝愍皇帝”,為自己稱帝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直到了劉備死後的第十一個年頭,漢獻帝才死去。

從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到220年漢獻帝禪位於曹丕,雖然漢獻帝一直是處於傀儡狀態,但是畢竟漢室政權延長了二十多年。曹操終其一生也並沒有稱帝,直到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才追尊曹操為武皇帝。

二、忽略了曹操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成績

曹操通過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並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對後來形成的三國鼎立,社會出現相對的和平時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漢朝末年的軍閥混戰中,當時的社會經濟遭到空前的破壞,土地荒蕪,百姓被屠殺,倖存者被迫離鄉背井,流落他方。曹操針對瀕於崩潰的社會經濟,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推行法治,抑制豪強,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招賢納士,通過興修水利、屯田、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等,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農業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三、對曹操的文學成就認識不高

曹操不但是政治家、軍事家,其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曹操和其兒子曹丕、曹植在文學史上都有比較高的地位,曹操父子和後來宋朝的蘇洵、蘇軾、蘇轍,以及東漢時的班彪、班固、班昭,都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文學世家。毛主席曾評價曹操:“《三國演義》將曹操描寫為一個漢朝的篡逆者,其實並不公平。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大詩人,他很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豪邁,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曹操的詩歌繼承了漢代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等詩歌現在讀來也是朗朗上口,氣勢非凡。


劍南道


曹操應該是隻能被低估不能被高估吧!

演義中,其實是把曹操給黑化了,說曹操是個篡奪漢室的奸雄。可是試想,漢室都衰成了那個樣子了,早已失了天下的民心,曹操不取,其他人難道就不取了嗎?來看看那些個十八路諸侯,哪一個不是想稱霸一方甚至是奪取天下做皇帝的?難道他們奪取了天下,再把皇位讓給漢室,然後自己逍遙快活去?所以,從根本上說,曹操乾的事情,和其他人乾的事情,本質上是沒有啥區別的,只是方法上不一樣而已!

曹操統一了北方,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同時實行屯田制,讓平日不打仗的士兵下去種田生產糧食,諸如此類的這些事情,極大的恢復了北方的生產力,促進了北方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可見,曹操不僅是軍事上,還是內政上,都是非常厲害的人!

再說一個,大家別忘了曹操是“建安文學”的開啟者!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人物,可以說,文采上也不輸任何歷史名人!縱觀歷史,既能把政治,軍事玩的這麼好,又能寫得一手好文章的人,除了曹操,也就只有我們偉大的毛主席了!

所以說,一個滿身都是才華的人,又怎麼會被高估呢?





搖風


能成為曹魏政權的開創者,奠基人,能在亂世紛爭的東漢,帶領自己手下的一撮人扶搖直上,曹操絕對不是一般人。

東漢末年,政治極其黑暗,官員們奢靡成風,腐敗墮落,買官賣官,任人唯親,許多真正有才華的人都被擋在了仕途之外。曹操作為官宦之後,有幸能在洛陽謀了個北部尉之職。但由於曹操不攀附權貴,得罪了一些人,被免去了官職。

幾年後,曹操又被朝廷徵召,時值黃巾起義爆發,曹操大破潁川的黃巾軍,因此被朝廷任命為濟南相,在任職期內,曹操大力整頓貪官汙吏,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汙吏紛紛逃竄。這與腐敗的東漢官場行程了鮮明的反差,也為曹操贏得許多世家子弟的青睞打下了基礎。

曹操在位期間,施行的許多舉措,都是與當時的政治大環境不符的,可以說的超前的。

懲辦世家豪強

漢朝的官員選拔制度,主要以舉孝廉為主,說白了就是官員們相互推薦的一種制度。因此,形成了世家子弟做官易,世家越來越壯大,經濟,政治都把持在世家豪強手中,百姓生活水深火熱。曹操曾說過:“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啟用了一批沒有背景,沒有資歷的官員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抑制不法豪強,刻意削弱世家的實力,使得百姓們有地耕,有糧吃

唯才是舉

漢朝選拔官員,首先必須是世家子弟,其實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

曹操握權後,在官員的選拔任用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用人不重虛譽,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且本人要是清正廉明,勤儉率人,慢慢的,社會行程了“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的有兩風氣。

只要有才能,不論出身,曹操也一概提拔重用。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重視基礎建設

興水利

曹操在世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並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鄉舒城建立的七門三堰一直到北宋仁宗時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

廣屯田

曹操非常明白糧食對於人的重要性,無論是軍事所需,還是民心所需,糧食都是不可或缺的。以前的耕地,都集中在世家豪強的手中,百姓們沒有自己的田地,且工作效率低下,收成之後所留只夠飽腹。(率土之濱莫非王土)

曹操下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屯田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工作效率高於普通的自耕農。因此短時間內就使地方“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

同時,為了防止人口流失,獲取民心,曹操大力扶植“自耕農經濟”(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他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此外,曹操還陸續頒佈法令,恢復正常租調製度,防止豪強兼併小農。建安五年,曹操頒佈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成為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

平烏恆

漢朝北方有一個少數民族,名叫烏恆,長期以來,烏恆一直對漢朝邊疆進行騷擾,燒殺擄掠無惡不作,多年來一直困擾大漢朝廷,朝廷屢派軍隊去平定烏恆,但一直沒有效果。


建安七年,曹操親率大軍,遠征烏恆。白狼山之戰,曹軍大勝,並把烏桓俘虜去10餘萬戶的漢人和幽、並二州的烏桓萬餘戶遷入內地。促進烏桓人同漢族逐漸融合,這對鞏固北方社會秩序、使人民生產與生活安定有著積極的作用。

可以說,曹操在中國古代史上,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你說這樣一個外驅韃虜,內統江山,重視改革的軍事家,政治家,一代梟雄,會不會被後人被高估呢?


始終先生


曹操軍事、文采方面還是很高的。從上學就學過他的詩詞。像“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等經典名句。足見他志向遠大。在一個國家動盪,群雄並起的時代,能夠統一北方,是非常不易的。如果沒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怎麼能夠做到呢。影視、小說可能對他的評價有些誇張。歷史我個人覺得還是真實度比較高的。


鄭州生活記


曹操: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是烽火連天的三國時代的最有政治眼光戰略家!比劉備,他更堅決果斷;比孫權,他更有創業精神;比袁紹袁術劉表劉璋之流,他看得更長遠!

行刺董卓,是大義之舉;寄人籬下,頃刻間便有性命之虞,故而殺朋友呂伯奢一家,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最為完美的出手,就算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劉備英雄非常,都沒機會了,天子就一個,誰敢不服,就是反賊,人人可得而誅之!其遠征烏桓,統一了北方。所以說曹操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深湛的修養。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

曹操的文學成就頗高,主要表現在詩歌上,例如《短歌行》的主題是求賢,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詩句,抒發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冀成其大業心情。

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曹操並非完人,他在鎮壓黃而起義和消滅群雄的過程中,也表現出十分殘暴的一面。但總的來說, “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魯迅把曹操當作一個封建統治者中的英雄來評價,是公允而文恰當的。



歷史文化廳


曹操: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是烽火連天的三國時代的最有政治眼光戰略家!比劉備,他更堅決果斷;比孫權,他更有創業精神;比袁紹袁術劉表劉璋之流,他看得更長遠!

行刺董卓,是大義之舉;寄人籬下,頃刻間便有性命之虞,故而殺朋友呂伯奢一家,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最為完美的出手,就算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劉備英雄非常,都沒機會了,天子就一個,誰敢不服,就是反賊,人人可得而誅之!其遠征烏桓,統一了北方。所以說曹操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深湛的修養。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

曹操的文學成就頗高,主要表現在詩歌上,例如《短歌行》的主題是求賢,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詩句,抒發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冀成其大業心情。

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曹操並非完人,他在鎮壓黃而起義和消滅群雄的過程中,也表現出十分殘暴的一面。但總的來說, “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魯迅把曹操當作一個封建統治者中的英雄來評價,是公允而文恰當的。


燕山永固


曹操曹阿瞞性格多疑,好猜忌,又暴虐嗜殺(雖然那年頭都差不多),導致統一戰線建設不佳,放心用的還是自己親族的人。固一世之雄,但比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朱爸爸等開國型英雄低了一個檔次。

但丞相有一點好,文學修養高,短歌行觀滄海等詩作足以流芳後世,說國君中第一人也不為過。雖然諡號魏武 了,武無第一,文無第二還是更適合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