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人?

日常知识


我认为曹操在历史上不但没有被高估,反而是一个被传统观念人为丑化、打压了的人物,特别是民间对他存在偏见的看法,与他的实际功绩和个人形象严重不符。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一些小说,甚至是一些史料比如《资治通鉴》等对曹操存在某些偏见造成的。人们对曹操的认识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一、对曹操个人形象存在误解和偏见

在儒家“三纲五常”的传统思想影响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站在以汉室为正统的立场,将曹操描写为反面人物,再加上曹操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名言,更进一步加深了曹操的反面形象。几千年来,通过《三国演义》等小说和戏剧、评书等艺术形式的传播,将曹操篡夺汉室政权的奸臣形象,深深的印在老百姓心中,甚至到后来,“白脸曹操”成了形容奸臣的代名词。但根据孙盛《杂记》记载,这句话是曹操在离开董卓躲避追杀的途中,经过吕伯奢家,因怀疑吕伯奢家人将要谋害自己,而杀死了吕伯奢的家人,发现误杀后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应该是曹操悲怆自责的反问“难道是我对不起别人,没有人对不起我吗?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艺术加工,改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进一步的刻画了曹操的反面形象。再加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让曹操收获了更多的骂名。实际上,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前,汉献帝早已没有控制政治局势的能力,朝政一直被董卓等人把持,天下军阀混战,百姓民不聊生,汉献帝随时都有可能被人取而代之,不是曹操来代替汉室,也可能是其他人。就说汉献帝口中的那个皇叔刘备,不也是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了嘛!刘备称帝时,甚至故意制造汉献帝已死的谣言,然后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即皇帝位,建立蜀汉,追谥汉献帝刘协为“孝愍皇帝”,为自己称帝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直到了刘备死后的第十一个年头,汉献帝才死去。

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到220年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虽然汉献帝一直是处于傀儡状态,但是毕竟汉室政权延长了二十多年。曹操终其一生也并没有称帝,直到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才追尊曹操为武皇帝。

二、忽略了曹操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成绩

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并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对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社会出现相对的和平时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汉朝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土地荒芜,百姓被屠杀,幸存者被迫离乡背井,流落他方。曹操针对濒于崩溃的社会经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推行法治,抑制豪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招贤纳士,通过兴修水利、屯田、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等,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三、对曹操的文学成就认识不高

曹操不但是政治家、军事家,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曹操和其儿子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都有比较高的地位,曹操父子和后来宋朝的苏洵、苏轼、苏辙,以及东汉时的班彪、班固、班昭,都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世家。毛主席曾评价曹操:“《三国演义》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大诗人,他很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豪迈,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曹操的诗歌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歌现在读来也是朗朗上口,气势非凡。


剑南道


曹操应该是只能被低估不能被高估吧!

演义中,其实是把曹操给黑化了,说曹操是个篡夺汉室的奸雄。可是试想,汉室都衰成了那个样子了,早已失了天下的民心,曹操不取,其他人难道就不取了吗?来看看那些个十八路诸侯,哪一个不是想称霸一方甚至是夺取天下做皇帝的?难道他们夺取了天下,再把皇位让给汉室,然后自己逍遥快活去?所以,从根本上说,曹操干的事情,和其他人干的事情,本质上是没有啥区别的,只是方法上不一样而已!

曹操统一了北方,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同时实行屯田制,让平日不打仗的士兵下去种田生产粮食,诸如此类的这些事情,极大的恢复了北方的生产力,促进了北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可见,曹操不仅是军事上,还是内政上,都是非常厉害的人!

再说一个,大家别忘了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启者!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文采上也不输任何历史名人!纵观历史,既能把政治,军事玩的这么好,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人,除了曹操,也就只有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了!

所以说,一个满身都是才华的人,又怎么会被高估呢?





摇风


能成为曹魏政权的开创者,奠基人,能在乱世纷争的东汉,带领自己手下的一撮人扶摇直上,曹操绝对不是一般人。

东汉末年,政治极其黑暗,官员们奢靡成风,腐败堕落,买官卖官,任人唯亲,许多真正有才华的人都被挡在了仕途之外。曹操作为官宦之后,有幸能在洛阳谋了个北部尉之职。但由于曹操不攀附权贵,得罪了一些人,被免去了官职。

几年后,曹操又被朝廷征召,时值黄巾起义爆发,曹操大破颍川的黄巾军,因此被朝廷任命为济南相,在任职期内,曹操大力整顿贪官污吏,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这与腐败的东汉官场行程了鲜明的反差,也为曹操赢得许多世家子弟的青睐打下了基础。

曹操在位期间,施行的许多举措,都是与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不符的,可以说的超前的。

惩办世家豪强

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以举孝廉为主,说白了就是官员们相互推荐的一种制度。因此,形成了世家子弟做官易,世家越来越壮大,经济,政治都把持在世家豪强手中,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曹操曾说过:“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启用了一批没有背景,没有资历的官员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抑制不法豪强,刻意削弱世家的实力,使得百姓们有地耕,有粮吃

唯才是举

汉朝选拔官员,首先必须是世家子弟,其实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

曹操握权后,在官员的选拔任用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用人不重虚誉,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且本人要是清正廉明,勤俭率人,慢慢的,社会行程了“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的有两风气。

只要有才能,不论出身,曹操也一概提拔重用。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重视基础建设

兴水利

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

广屯田

曹操非常明白粮食对于人的重要性,无论是军事所需,还是民心所需,粮食都是不可或缺的。以前的耕地,都集中在世家豪强的手中,百姓们没有自己的田地,且工作效率低下,收成之后所留只够饱腹。(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曹操下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短时间内就使地方“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同时,为了防止人口流失,获取民心,曹操大力扶植“自耕农经济”(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平乌恒

汉朝北方有一个少数民族,名叫乌恒,长期以来,乌恒一直对汉朝边疆进行骚扰,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多年来一直困扰大汉朝廷,朝廷屡派军队去平定乌恒,但一直没有效果。


建安七年,曹操亲率大军,远征乌恒。白狼山之战,曹军大胜,并把乌桓俘虏去10余万户的汉人和幽、并二州的乌桓万余户迁入内地。促进乌桓人同汉族逐渐融合,这对巩固北方社会秩序、使人民生产与生活安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曹操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你说这样一个外驱鞑虏,内统江山,重视改革的军事家,政治家,一代枭雄,会不会被后人被高估呢?


始终先生


曹操军事、文采方面还是很高的。从上学就学过他的诗词。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经典名句。足见他志向远大。在一个国家动荡,群雄并起的时代,能够统一北方,是非常不易的。如果没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怎么能够做到呢。影视、小说可能对他的评价有些夸张。历史我个人觉得还是真实度比较高的。


郑州生活记


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是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的最有政治眼光战略家!比刘备,他更坚决果断;比孙权,他更有创业精神;比袁绍袁术刘表刘璋之流,他看得更长远!

行刺董卓,是大义之举;寄人篱下,顷刻间便有性命之虞,故而杀朋友吕伯奢一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最为完美的出手,就算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刘备英雄非常,都没机会了,天子就一个,谁敢不服,就是反贼,人人可得而诛之!其远征乌桓,统一了北方。所以说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曹操的文学成就颇高,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例如《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曹操并非完人,他在镇压黄而起义和消灭群雄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十分残暴的一面。但总的来说, “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把曹操当作一个封建统治者中的英雄来评价,是公允而文恰当的。



历史文化厅


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是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的最有政治眼光战略家!比刘备,他更坚决果断;比孙权,他更有创业精神;比袁绍袁术刘表刘璋之流,他看得更长远!

行刺董卓,是大义之举;寄人篱下,顷刻间便有性命之虞,故而杀朋友吕伯奢一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最为完美的出手,就算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刘备英雄非常,都没机会了,天子就一个,谁敢不服,就是反贼,人人可得而诛之!其远征乌桓,统一了北方。所以说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曹操的文学成就颇高,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例如《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曹操并非完人,他在镇压黄而起义和消灭群雄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十分残暴的一面。但总的来说, “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把曹操当作一个封建统治者中的英雄来评价,是公允而文恰当的。


燕山永固


曹操曹阿瞒性格多疑,好猜忌,又暴虐嗜杀(虽然那年头都差不多),导致统一战线建设不佳,放心用的还是自己亲族的人。固一世之雄,但比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朱爸爸等开国型英雄低了一个档次。

但丞相有一点好,文学修养高,短歌行观沧海等诗作足以流芳后世,说国君中第一人也不为过。虽然谥号魏武 了,武无第一,文无第二还是更适合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