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泊之戰,大清一萬餘精銳士兵全軍覆沒,14位高級將領陣亡

和通泊之戰是清雍正九年(1731年),準噶爾汗國首領噶爾丹策零(Galdan Tseren,1695年—1745年)與清朝在和通泊地區(今新疆阿勒泰北與蒙古國邊界地區)展開的一場戰爭。

戰爭中,準噶爾首領噶爾丹策零正確使用了詐降、誘敵深入、誘敵野戰等兵法,並抓住了清軍統帥傅爾丹立功心切的弱點,成功地利用智謀和兵法戰勝了清軍。戰爭以清軍幾乎全軍覆沒、敗陣而逃告終。因為蒙古語稱湖泊為“淖爾”,所以和通泊之戰又稱和通淖爾之戰。

和通泊之戰是八旗軍自萬曆二十一年(1593)與蒙古交兵以來,相隔138年,首次真正意義上的敗仗。

和通泊(和通淖爾)——八旗軍的傷心地。

和通泊之戰,大清一萬餘精銳士兵全軍覆沒,14位高級將領陣亡

一、雍正帝繼承康熙制定統一西北的大政方針,發動了清軍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發動的武裝叛亂的作戰。

清代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為統一西北地區與準噶爾貴族進行的多次戰爭,在清代文獻中通稱為平定準噶爾。

這次戰爭,起於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於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迭經三朝,歷時68年,最終弭叛息亂,取得了完全勝利。

康熙逝世後,雍正繼續堅持平定準噶爾貴族割據勢力的鬥爭。

1727年雍正五年冬,噶爾丹策零繼承準噶爾汗位,與其父策旺阿拉布坦一樣,狡黠好兵,設立了獨立的軍事組織“昂吉”,組建了1000人的專門炮兵部隊——“包沁”,繼續與沙俄勾結,多次犯擾周邊地區,嚴重破壞了西北地區的安寧,危害國家的統一。

雍正帝認為,對噶爾丹策零若不迅速撲滅,勢必成為蒙古之大禍、中原之隱患。

從1729年雍正七年起,雍正帝發動了清軍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發動的武裝叛亂的作戰。到1733年雍正十一年冬準噶爾遣使求和止,歷時4年半,經歷了4次大的戰役,即科舍圖之戰、和通泊之戰、鄂登楚勒之戰和光顯寺之戰。

1734年雍正十二年,清準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進入了十年和平時期。

和通泊之戰,大清一萬餘精銳士兵全軍覆沒,14位高級將領陣亡

二、和通泊之戰的背景

1727年雍正五年,清廷得到一個好消息,準噶爾部的大汗策旺阿拉布坦病逝。他的長子噶爾丹策零繼位,內部權力鬥爭加劇,噶爾丹策零幼弟害怕被殺,逃亡哈薩克。雍正帝判定此時的準噶爾部,主少國疑,人心不穩,這是一勞永逸的解決西北問題的天賜良機。準噶爾部收留背叛清廷的青海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經常侵擾喀爾喀蒙古(今天的蒙古國,清朝時由清廷統轄。)又給了雍正帝出兵討伐的藉口。

1729年雍正九年,雍正帝採納大學士張廷玉的意見,遂授川陝總督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率2.6萬人作為西路軍,進駐新疆巴里坤;授吏部尚書領侍衛內大臣、三等公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率2.4萬人作為北路軍,進駐科布多(今蒙古吉爾格朗圖)。

和通泊之戰,大清一萬餘精銳士兵全軍覆沒,14位高級將領陣亡

三、和通泊之戰的過程

1731年雍正九年二月,為了更好的將科布多作為清軍進攻準噶爾的軍事基地,傅爾丹下令在交通要道修築科布多城。五月,傅爾丹移軍科布多。

噶爾丹策零見北路清軍比西路稍疏,遂決意集中兵力,進攻北路,進而劫掠喀爾喀蒙古。

準噶爾軍擅長騎兵野戰,短於城池攻堅,如果清軍長期盤踞在城內,伺機騷擾進攻,對準噶爾部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於是噶爾丹策零制定了一整套誘敵深入的巧妙計劃。他派塔蘇爾海丹巴為諜,故意讓守卡清軍所獲,詐稱:噶爾丹策零發兵3萬,派大策零敦多布、小策零敦多布分別率領,來犯北路。現小策零敦多布已至察罕哈達,而大策零敦多布因故未至。

傅爾丹信以為真,計劃在準軍沒有集中時,先下手為強,以優勢兵力,主動出擊,各個擊破。

和通泊之戰,大清一萬餘精銳士兵全軍覆沒,14位高級將領陣亡

上圖是清軍騎兵與準噶爾騎兵的戰鬥

六月初九日,遂令選兵萬人,循科布多河西以進。素圖、岱豪為前鋒,定壽等領第一隊,馬爾薩等領第二隊,傅爾丹率大兵繼其後,令袞泰留守護城,陳泰屯於科布多河東,扼餉道。

六月初九日,定壽所率第一隊進至扎克賽河,沿途捕獲十二名準噶爾俘虜,這些俘虜供述,清軍距小策零敦多卜的牧場察罕哈達,只有三天路程,準噶爾兵僅有一千人,也沒有立營防守。大策零敦多卜因途中生病,留在和博克山。

傅爾丹命乘夜速進,行軍數日,並不見敵人。正在清軍狐疑之時,

六月十七日,清軍又抓住了第三批俘虜,這次的信息似乎更為準確:兩千準軍駐紮住在博克託嶺,還有上萬馬匹和駱駝。傅爾丹立即派遣蘇圖、岱豪帶三千人進攻。

六月十八日,傅爾丹又派定壽統兵一千五百前去支援。準軍讓戰鬥力不足的羸弱士兵迎戰,進而引誘清軍追擊,兩萬主力埋伏在山谷中。清軍進入庫列圖嶺遭遇準軍,殺敵四百多人,準軍帶著駝馬翻過山嶺逃跑。

六月十九日,傅爾丹帶領大軍一起追趕,終於清軍全部進入了準噶爾噶爾丹策零早已埋伏好的山谷,準軍的合圍戰術最終成功。

和通泊之戰,大清一萬餘精銳士兵全軍覆沒,14位高級將領陣亡

上圖是清軍的行徑路線

六月二十日,清軍追敵,進入博克託嶺.一陣胡笳聲遠遠傳來,突然兩萬準噶爾士兵出現在山頭,居高臨下如黑雲蔽日一般壓向清軍。傅爾丹督戰,殺敵千餘。塔爾岱、馬爾齊督兵攻奪西山制高點,準軍據險防守,清軍仰攻不利,未能攻下。傅爾丹知全軍處境危險,決定向相通泊突圍。傅爾丹將全軍分為5隊:定壽、素圖、覺羅海蘭、常祿、西彌賴據山樑東;塔爾岱、馬爾齊據山樑西;承保居中,馬爾薩出其東;達福、岱豪當前,舒楞額、沙津達賴等護後。

六月二十一日,清軍按以上部署突圍。準噶爾軍發現清軍意圖後,便全力進攻山樑東、西兩軍,時雨雹突至,更給清軍突圍增加困難。傅爾丹派兵援西路,令承保援東路,戰至日暮,未能解圍。

六月二十二日,定壽軍全軍覆沒,東側山樑失守。覺羅海蘭突圍出,定壽、素圖、馬爾齊皆自殺。

和通泊之戰,大清一萬餘精銳士兵全軍覆沒,14位高級將領陣亡

西側山樑戰略地位更為重要,它更接近清軍北面退路,由來自黑龍江的兩千索倫兵防守。起初,雍正帝認為這些經常在山林中打獵的索倫人,更加勇猛善戰,特別撥鉅款進行訓練,統一配備機械精良的鳥槍,傅爾丹也對這些索倫兵非常看重。

六月二十三日,關鍵防禦戰證明,打仗和打架、打獵有很大的區別,這群強壯彪悍,但戰術紀律素養不高的索倫兵幾乎沒怎麼抵抗,便放棄陣地,望風而逃。準軍輕鬆迅速的佔領西側山樑。如果說東側山樑失守,清軍還能有喘息的機會。西側山樑的失守,讓清軍兩翼徹底空虛,大營被準軍迂迴到背後,完全圍困。

六月二十三日,準噶爾軍乘清軍突圍,立足未穩,又包圍了在和通泊邊水草地集結的清軍大營。清軍只剩四千滿洲八旗兵與主帥堅守大營。傅爾丹親自督兵抵禦,對士兵們說:“我們決不能折辱了祖宗的威名。” 這四千士兵是清軍核心精銳,在生死存亡的巨大壓力下,迸發出超強的戰鬥力,殺準軍500人。

困境中的清軍無比盼望著早先逃回的士兵,能通知後方軍隊前來救援,然而援軍永遠來不了。早在六月二十一日,科布多城主將袞泰便獲得前線戰敗的消息,他立即下令召集軍隊,然而大部分將領陽奉陰違,不敢出戰。

六月二十四日,永國、覺羅海蘭、岱豪皆自殺。

六月二十五日,清軍苦等援軍不致,只好集結方陣突圍,以火器佈列於外,衛護輜重,且戰且走,突出包圍圈。時準軍大集,查弼納、巴賽、達福、馬爾薩、舒楞額等將領皆戰死。傅爾丹率殘兵渡過哈爾噶納河,退往科布多方向。

七月初一日,清軍僅存2000餘人退至科布多。一萬餘精銳士兵全軍覆沒,14位高級將領陣亡。儘管西路清軍在嶽鍾琪的率領下奇襲了烏魯木齊,準噶爾守軍望風而逃。但是北路清軍的慘敗是實實在在的慘敗,西路清軍收復的烏魯木齊只是一座空城而已。兩相抵消,清軍還是敗了。

和通泊之戰,大清一萬餘精銳士兵全軍覆沒,14位高級將領陣亡

四、和通泊之戰的影響

面對慘重的失敗,傅爾丹自認罪責深重,連續兩次上疏求死,“臣死之日,難見陣亡將士於地下也。伏乞皇上速遣賢將,統率大軍,將臣調回,同臣妻子,一併正法,以昭國憲。”清軍慘敗讓雍正帝“痛惻難忍,不覺淚下!”但是傅爾丹最終獲得了寬恕,雍正帝把自己的腰帶賜給傅爾丹,讓他不要盲動,如果能堅守科布多最好,如果不行,可以撤退至察罕庾爾。

這場戰役,主戰場位於阿爾泰山脈中的和通泊(hotong noor,全稱和通呼爾哈淖爾hotong hūrga noor),通稱“和通泊之戰”,是八旗軍自萬曆二十一年(1593)與蒙古交兵以來,相隔138年,首次真正意義上的敗仗。美國中亞史學家斯塔爾(S. F. Starr)甚至認為此役是19世紀前清軍最大敗績,對清史、中亞史影響深遠。

和通淖爾之敗振動了整個蒙古草原,準噶爾軍乘勢深入喀爾喀,導致極大動盪。清廷一度命令喀爾喀的蒙古王公全部向內蒙古遷徙,以躲避準噶爾部的銳利兵峰。

和通淖爾之敗不僅令雍正帝掃蕩準噶爾汗國的計劃受阻,還迫使清朝在喀爾喀採取戰略收縮,幾乎葬送康熙帝苦心經營卅餘年之局,堪稱嚴重的邊務危機。

1732年雍正十年,清廷遣蒙古喀爾喀親王丹津多爾濟偕額附策凌率清軍以突襲、追擊和伏擊等戰法在光顯寺(又稱額爾德尼昭,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上游)一帶大敗噶爾丹策零的準噶爾軍。此戰,雪“和通泊之戰”之恥,令準噶爾部元氣大傷,遂遣使與清廷議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