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孩子滯留中國,長大後父親勸其回國,兒子卻堅決拒絕

日本遺孤是指1945年日本投降後,撤退和遣返遺棄在中國,並被中國人撫養長大的日本孤兒。是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推行移民侵略政策的產物,也是日本侵華戰爭的歷史見證。日本遺孤問題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特殊的歷史問題,帶有深刻的歷史烙印。

有一個日軍的孩子滯留中國成為日本遺孤,長大後父親勸其回國,兒子卻堅決拒絕!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便來講講,這個有關人性的光輝的故事。

日軍孩子滯留中國,長大後父親勸其回國,兒子卻堅決拒絕

事情要從1931年說起。當時的日本東北饑荒爆發,餓殍遍野,易子而食,農村民眾為了逃難更是十室九空,在絕望中全家自殺也不在少數。在當時日本人為了能夠活下去,啃樹皮,吃草根,在已經收割後的稻田裡尋找那“遺漏”的穀粒來充飢。

在日本東北地區受災,糧食短缺的情況下,將目光瞄準了中國東北。中國東北地區比日本的3倍還要大,並且土地肥沃地勢平坦,適合開墾。

石原莞爾在《滿蒙問題之我見》中的“滿蒙的經濟價值”一章,明文表示:“滿蒙的農業足以解決我國的糧食問題,在資源豐富的滿蒙建立廣大的小企業與農場,能夠讓我國擺脫眼下大量失業者與農村破產者生計困擾。”

因此,日本製定了侵佔東北,開拓移民的國策計劃,並以東北為基地,以戰養戰,準備著侵佔整個中國的狼子野心。

日軍孩子滯留中國,長大後父親勸其回國,兒子卻堅決拒絕

到了1936年5月,日本製定了“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大批日本貧民湧入中國東北,成為“日本開拓團”。日本政府制定《向滿洲移住農業移民百萬戶的計劃》規定以20年間移民100萬戶、500萬人為目標。

而福地正博就是在那一年來到黑龍江的。福地正博家是一個5歲的日本小男孩,他爸爸是老師,媽媽是教員,他們一家移民東北,其實是被政府威逼利誘的。

然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日本就宣佈投降。大批日本人開始逃亡,而福地正博一家五口也想逃回日本,可以後來五口人只剩下他和母親,而他的母親還得了重病。

兩人躲進了收容所,偶然碰見一箇中國的女人,福地正博的母親臨死前,只能將其託付給了這個女人。

日軍孩子滯留中國,長大後父親勸其回國,兒子卻堅決拒絕

這個女人叫安淑卿,她與丈夫想要抱養個孩子,而當福地正博去她家後,在哪裡得到了最大的關懷,她的丈夫王玉山還給這孩子取了箇中國名字,王久德。

之後,王久德還去學校唸了書。然而,王久德卻得了難治的病,為此養母一家省吃儉用,拿出全部家當給他治病,這才保住他的命,而王久德也在這段時間裡,同養父母建立了極其深厚的感情。

在王久德高燒不退的時候,他們夫婦甚至還將唯一值錢的冬衣當掉,給孩子治病。為了防止別人發現他是日本人,所以這老兩口讓他假裝內向,能不說話就不說話,另一方面又親自教他說中國話。

王久德8歲時,又被送入了學堂。為了湊夠學費,安淑卿拖著病軀,到幾十裡外的地方給人做飯。

日軍孩子滯留中國,長大後父親勸其回國,兒子卻堅決拒絕

到了1966年,養父王玉山去世,臨死前他將王久德的真實身份告訴了他,並鼓勵他去日本尋親。但王久德卻表示,只要養母一天未去世,他就一天不回日本。

後來中日建交,很多的日本人都會回國尋親,而王久德卻從未有過這想法。直到1989年,安淑卿去世了,王久德才打算回到日本,並在日本尋親協會的幫助下找到了父親。

而其生父福地正造,在日本投降後他回到了日本,並再次成立了家庭。他也曾去中國找過親人,只是都沒結果。

於是,王久德便飛到了日本,去見見那位幾乎沒有記憶的親生父親,可是兩人見面的時間,也僅僅只是幾十分鐘而已。

日軍孩子滯留中國,長大後父親勸其回國,兒子卻堅決拒絕

王久德知道生父想讓他回國,於是王久德便向父親講述了,他在中國被中國農婦收養的事情。當講到動情處時,福地正造老淚縱橫,他送給兒子7個字:“永誌不忘養育恩!”。

隨後,王久德便再次的離開了日本,返回了中國,再沒有離開過,直到過世。而在他回中國的那段時間裡,他一直都在致力於中日友好工作。

據李雲基在《憶王久德同志》中寫道:“1998年,他(王久德)從領導工作崗位退下後,積極從事中日友好工作。他與日本友人在我省黑河市籌資辦學,並在日本對此項工作進行宣傳,對促進中日友好做了大量的工作。”

對於這個故事,你有什麼看法呢?

參考資料:《憶王久德同志》、《滿蒙問題之我見》、《向滿洲移住農業移民百萬戶的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