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能代替中医汤药吗?为什么?

用户4474650761


逸仙药师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中成药的优点是现成可用、适应急需、存贮方便、能随身携带、省去了煎煮过程、消除了中药煎剂服用时特有的异味和不良刺激等。

通常中成药中包含以下几种药,即君、臣、佐、使四种药。比如,古人用来治疗伤寒的“麻黄汤”,就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中草药组成。其中麻黄是君药,主要用于发汗解表;桂枝是臣药,协助麻黄解表;杏仁则是佐药,用来辅助麻黄平喘;甘草是使药,用于调和诸药。再如四君子丸,方中人参补益中气为主;辅以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兼以祛湿,使湿去脾自健;甘草养胃和中。诸药共凑益气补中,健脾养胃。

但是中成药也有局限性,中成药的成分组成、药量配比一成不变,不能灵活多变、随症加减,因此中成药是不能代替中医汤药的。

所谓中医的千人千方,正是根据不同患者体质的不同,四诊合参,辨证论治,通过剂量的调整和药物品种的增减,灵活运用。

比如食滞胃肠证,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常用药为焦山楂、焦六神曲、炒麦芽、陈皮、莱菔子、连翘、半夏、砂仁、茯苓、木香、厚朴、炙甘草等。如食滞为主者,重用焦山楂、焦六神曲;乳滞为主者,重用炒麦芽,加炒谷芽;胃脘胀痛而便秘者,加枳实、大黄、槟榔;呕吐者,加广藿香、紫苏梗、生姜。

当然中医汤剂需要中医生处方,需要自己煎煮,使用和携带不便,味道各不相同,通常较苦,有些患者不能接受。

因此,病症较轻或比较明确者可选择用中成药,病症较复杂或病因不明的需要到中医就诊,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开具中药汤剂。


逸仙药师


应邀特作答:

首先应搞清楚中药各种剂型的特点及意义,就能明白中成药能否代替汤药。

1、汤剂——用中药饮片水煎剂。适宜一般疾病或急性疾病,可内服和外用熏洗。李东垣《用药法象》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特点:吸收快,易发挥疗效,适宜大病、急病,便于随证加减使用,能全面、灵活地照顾各人不同病的特殊性需求。是在中医辨证施治下,只适宜个人病证加减的独特治疗手段。几千年来,中医用中药汤剂处方,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和专一性。

2、丸剂(片剂)——将中药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为赋形剂或片剂的包衣的固体剂型。李东垣称:“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特点: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方便。适宜慢性、虚弱性疾病。亦有用于急救;某些峻猛药品,不能急切使用,使其缓缓发挥疗效;毒性大、难入煎剂的药物,或贵重、芳香、不宜久煎的药物可作丸剂。丸剂包括蜜丸、糊丸、水丸、滴丸、浓缩丸等剂型。

3、散剂(颗粒剂)——将药物研细成粉末,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可直接冲服,亦可研成粗末,可加水煮沸取浓汁服用。外用散剂供外敷、掺撒疮面。

特点:制作简便,携带方便,节约药物,吸收快速,不易变质。李东垣说:“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4、膏剂——分中药浸膏和中药煎膏剂。

特点:体积缩小,便于服用,用法简单,携带贮存方便。内服膏剂大多滋润补养,适宜大病后的补养康复。膏剂有内服外用之分。外用膏剂多用跌打伤科和疮疡肿毒外贴使用。

绿上所述,其特点及意义非常清楚了。中成药各种不同剂型,以丸剂、片剂使用最多,但是中成药是不能够代替汤剂。中成药患者可自行选择,只能对号入座,对各人独特兼证无法改变。只适宜普遍性的慢性病使用。

而汤剂应在中医师的四诊合参下,辨证施治,立法方药,并随急病大病之兼证加减灵活使用,其独特性和专一性、快速性是无法代替的。

明白了吗?欲知更多相关知识,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一叶轻舟85将为你的咨询解答,感谢阅读和热心赞评。未经允许,不得搬袭。


一叶轻舟85


永远不能,大家去了解了解,中成药里面基本上都含有西药成分,中药如果疗效好,为什么要加入西药成分呢,本来西药效果很好的,加入了中药成分确造成了人的死亡,(好像是,柴胡注射液吧,)大家用心的想想,如今科学如此发达,如果中医真的象中医粉们说的那么好,怎么到现在没有那个国家或科技部门拿出中药能够治病的结论,没有一个中医或中医粉能拿出来一副药的化学成分,原理,药理,成分,临床试验数据。而西医理解很简单,感冒了吃药是要退烧,杀灭细菌或病毒,胃穿孔动手术把穿孔缝好,腿骨折了手术把骨头接好,每种病,西医会把病理,病灶,药的作用说的明明白白,而中医什么病都会说什么虚,气,什么五行,易经,经络,阴阳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什么补肝补肾补这个补那个,我只想问问假如补肝,肝怎么了,为什么要补,补的是什么,所谓的补药的成分是什么,是怎样补进去肝脏的等等等等等等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如果有中医或中医粉把一切中医中药的治疗原理,药的成分,临床试验数据,拿出来让人以明白,谁还会反对呢??????


森哥35


中成药能代替中医汤药吗?

为什么?

1,这是一道“误导”性题问。

中成药和汤药本是一家,是在病症缓急采用的不同方式与方法治疗而已。

有道是“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丝”的理念,中医先贤们通常在治急病时采用的是“急者荡也,缓者丸,散,丹,膏也”。

在处理“急病”时采用汤药治病来的快,因为汤药是用来治急病,每日一副,日服2一3次,采取在短时间内投入数量大的药剂“汤药”治病治人以根治“急病”来的快,治愈的快。

2,中成药治疗慢性病而采用的缓慢治疗方法,通常以固定的克数,药性比较缓,数量较少(例如每丸9克),以适应患者大众化的服用治疗方式,除了小儿之外,男,女,老,基本适用早,晚各一丸药量。因为患病已久,用中成药是符合用药规律的。

另一面为在治疗慢性病期间,也是为了携带方便而采用一种治疗手段与方法。

中成药是不可能代替汤药的。


老刘105751014


我是医者良言,是一名住院医师,专为普及医学知识造福人类健康,若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有疑问可留言,必回应!

中成药能替代中医汤药吗?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中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顺势而生的中成药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中成药相对于中药汤剂而言有它自己的优势,首先它服用和携带都比较方便,其次某些中成药的配方效能增强,这些都使人们比较容易接受中成药。而对于中药汤剂而言,它的制作比较麻烦,因此影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今天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1.中成药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传统的中药汤剂制作很麻烦,需要反复的煎煮才可以,这样的操作很复杂,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会有很多的有效成分丧失,这样就对药物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而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的理论为依据,将一些药物配方按照现代工艺进行机械化大生产,这样可以有效保留原中药的性味和功效,而且还可以去除中药中的农药残留,还能控制重金属的含量。

另外中成药是对于传统中药的一种突破,它还是根据中医理论作为依据,结合现代的制药技术,从而可以对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虽然目前中成相对于传统汤剂有一定的不足,但是它的优势也很明显。

2.中成药能够替代中医汤剂吗?

通过上面的讲解,想必大家看出来中成药的优势了吧,当然目前中成药发展的还不是特别完善,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不上中药汤剂,因为中成药太标准化了,不能做到个体化。但是我相信随着它的发展,终有一天它是可以取代中医汤剂的。

最后小结:我相信中成药有一天是可以取代中医汤药的,主要是因为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了现代的制药工艺,从这两个角度来说它的前途是无量的。

以上是我对该问题的解答,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呗,如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


医者良言


【什么是中成药?】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103800039fef4d632165\

医学微视


中成药永远代替不了汤剂,汤剂的理论基础是以水为基础的五行理论,药理药性缺一不可。而现代的中成药已经偏离了中医本质,不需要以水为介质的治疗方法是针对特定的一些症候和疾病,专设了散剂和丸剂。但是大体上还是围绕着辩证论治紧密分析的。现在的所谓各种神医把中药汤剂改成粉剂,名曰料药,一天服用不到10克,效果成神。原因可知。大多数单位中药的有效量都要超过10克。而人家的复合方都可以几克起效,不封为神医就屈才了!!!


天人一中医智慧


不能!

中成药大多是丸剂。

汤者,荡也。汤药药力猛、重,可根据病症灵活加减药物和用量。治急症、重症。

丸者,缓也。中成药药力平和,治慢性症、轻症。一般重症过后,恢复期用丸药。


为生命祈祷74818844


又一个挑事儿的问题。何谓代替?吃面包的人可以吃面条米饭。喝红酒的人也可以喝白酒。如果非要废掉一个,有意义吗?

中药,西药都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工具,殊途同归,最终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只不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而已,谁也替代不了谁。不同的父母做不同的饭,最终都养大了自己的子女,如果非要整出个标准,那么父母做的饭还能吃?

中成药替代不了西药,西药更替代不了中成药。两者不是一个理论体系产生的产物,虽然目的相同,但走的路线不同。西药能到的地方中药不一定能到。中药能到的地方,西药不一定能到。

总之就是谁也替代不了谁,不过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想去融合。假如非要将两者敌对起来,只能说明树敌者心术不正,有意攻击其中某一个。




一服堂中医


问题提的不是很清晰,说说个人观点。

中成药是按标准统一,批量化制作的药品,但按我所了解的传统中医理论,因为个体差异(性别,年龄,虚实寒热等体质。。)所以所谓疾病在每个人身上的症状或表象都应该不会完全一样,有共性也有特异性,那标准生产的中成药就能适应所有人?

另外单说说中药,部分中药的性状,功能是否完全研究清楚都不好说,本来古人记载的药品功效就缺少特定人群大样本量的支撑,都是小部分人主观感受而已,再加上口口相传或者誊抄疏忽,抄来抄去同一种药品在不同版本之间都有可能造成药效不同之说。

所以现阶段本人还是支持废医验药,用微观方法分析究竟是药材里面哪些成份在人体内起了生化反应。而不是同一病症去看传统中医,开出千人千方,然后能看好的就是医术高,用药高明等电视剧套路,看不好的就是庸医之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