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的骨科情——記北醫三院骨科第三代“掌門人”黨耕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職工用開拓與奉獻見證了新中國的成長髮展,用心血和汗水譜寫了醫學領域的光輝篇章。他們的經歷和精神是醫院也是全社會的精神財富。他們珍貴的回憶錄,不僅記錄歲月榮光,更傳承精神力量。

半個多世紀的骨科情

——記北醫三院骨科第三代“掌門人”黨耕町


我和我的祖國 | 半個多世紀的骨科情——記北醫三院骨科第三代“掌門人”黨耕町


黨耕町,1935年1月6日出生,男,漢族,河北省臨西縣人,大學本科,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共產黨黨員。專業研究方向:脊柱外科,重點是頸椎病、頸椎外傷、寰樞椎畸形及脫位、脊柱腫瘤、腰間盤病等臨床與研究。1957年—1962年7月,北京醫學院就讀;1963年至今,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外科及骨科工作。曾任北醫三院副院長、代院長、大外科主任兼骨科主任、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長。主編《脊柱外科學》 ;副主編《臨床骨科學》 ;參與編寫並出版骨科專著16部;主持翻譯專業著作二十餘部;2002年“頸椎病診斷與治療的系列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無骨折脫位型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以第二作者及第三作者身份獲得衛生部科技三等獎二項,教委一項。

1963年,28歲的黨耕町從北京醫學院畢業後進入醫學院的第三附屬醫院(現北醫三院)工作,從外科及骨科助理住院醫師做起,自此開啟了他長達半個世紀、至今仍勤耕不輟的骨科醫生生涯。


我和我的祖國 | 半個多世紀的骨科情——記北醫三院骨科第三代“掌門人”黨耕町


在上世紀50年代,北京僅有屈指可數的幾家大醫院將骨科設為臨床專科。1958年,北醫三院建院,在大外科成立了骨科教研組。當時科室只有20多張床,主要治療骨折,後來逐步開展了半月板損傷、腰椎間盤突出症、關節成形和頸椎病的手術治療。那時候,國內外對脊柱腫瘤、脊柱畸形和脊柱創傷等許多疾病的治療水平還不高,臨床上在這些領域還有許多難題沒有解決,寰樞椎疾病的治療更為困難,被許多人視為手術的“禁區”。

黨耕町教授根據骨科實際情況和團隊成員的特長興趣,以及科裡的科研和臨床發展方向,以解決骨科疑難重症為目標,圍繞脊柱外科逐步劃分了腰椎組、普通脊柱組、頸椎組,關節組、創傷組和顱椎組6個專業組。劃分專業組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向、跑道、任務和責任,大家專心致志地去發展自己的專業,專注於某個領域去攻堅克難,同時也能相互支持,三院骨科得以迅猛發展。

1990年,繼楊克勤、張之虎兩位教授之後,黨耕町教授接任北醫三院骨科第三代“掌門人”。跟前任們一樣,黨教授非常重視對年輕醫生的培養。寫病歷是令年輕醫生“頭疼”的苦差事,對此,黨教授從醫生基本功訓練的角度向他們分析著這份“苦差事”的重大意義。他說,寫病歷除了記載醫療檔案,也在訓練醫生的“偵察能力”,有助於醫生從蛛絲馬跡中抽絲剝繭,挖掘深藏其中的疾病本質,形成醫生思維、總結臨床經驗。“學醫很苦,而學醫就應該是很苦!”在黨教授看來,醫生接受的訓練和磨難與應該掌握的知識成正比。“醫學生要想成為一名能為患者解除病痛的好大夫,成為一名能獨立處理問題的大夫,必須要經過這種科學的訓練,這是前人總結出來的醫生成長必經之路,是一種日積月累的薰陶、浸泡。”黨教授說,醫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工作作風、職業修養的練就,需要在這種“缸”裡“醃泡”而來。後來,這種“浸泡式”培訓風格也被他延續到對年輕住院醫師的培養中。

例行查房歷來是住院醫師手心冒汗、舌頭打結的事。黨教授的觀點是,查房不僅是檢查病人狀況,更是病房行政管理和人才培養的重要關口。查房過程中的檢查、詢問、討論和決定,主要功能在於解決診斷治療中的疑難問題,它既能督促醫生的責任心,也能培養年輕醫生。三級查房制度對醫生思維方式、思維能力和科室學術氛圍的養成都很重要。

除了業務工作,年輕醫生們的業餘時間他都管著。有一天,他聽說有個年輕大夫禮拜天釣魚去了。於是,他就問這個 “去享受生活”的年輕人:“按照計劃,你一個禮拜要看多少書?該記多少英文單詞?你完成了嗎?”他認為,相對於享受生活,年輕醫生應優先考慮完成學習計劃。


我和我的祖國 | 半個多世紀的骨科情——記北醫三院骨科第三代“掌門人”黨耕町


黨耕町教授常提醒年輕醫生“要活得清醒一點”。“清醒”的意思是,主治醫師階段要有長遠的成長計劃,首先是要有足夠數量的臨床實踐積累;其次是要嘗試去提高科研技能和思路,並進行基礎訓練;第三,要樹立明晰的外語聽寫閱讀、專業交流程度的目標,制定每週、每月和每年的基本計劃。同時,適婚年紀的年輕醫生還要處理好家庭問題,否則會影響事業進步。

“團結包容、相互支持、學術氛圍濃厚”是三院骨科人最為津津樂道的優良傳統,在這個強大的團隊,每個人事業心都很強,都朝著明確的目標在努力,這對年輕醫生的成長很有幫助,因此一定要珍惜機遇。

歷經六十一載,北醫三院骨科老一代為後輩們提供了令同行羨慕的起步平臺,後輩們也沒有坐在前輩的蔭護下乘涼。在黨耕町教授、婁思權教授等前輩的教導下,後輩們通過自己的刻苦鑽研,很多已在自己的領域成為行業翹楚和中堅力量。

這支實力超群的骨科大家庭強手如雲,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其在各自的天地裡有一番作為,一直以來是三院骨科領導班子努力的方向。

1999年,劉忠軍教授從黨耕町教授手中接過科室主任的“接力棒”。2018年,三院骨科管理團隊再次完成新老交替,這個沉甸甸的“接力棒”又傳到李危石教授手中。“這兩代班子都很團結,責任心都很強。”黨耕町教授對第四和第五代科室領導人給予很高評價。

如今,兵強將勇的三院骨科是一個有特色的綜合大骨科,在寰樞椎疾病、脊柱退變、脊柱腫瘤、脊柱畸形、脊柱與四肢創傷、老年性骨關節病及關節軟骨與韌帶損傷等疾病的診治與研究上取得巨大進步,其疑難重症的診療和學術水平在國內靠前,人才梯隊也很完善,團隊成員在全國的影響力與醫院地位相稱,成為國內實力最強的骨科中心之一。

北醫三院骨科的發展史也是建國以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正是在大批像黨耕町教授這樣的老專家們辛勤哺育下,我國的衛生人才隊伍和衛生事業才能不斷成長和壯大。吃水不忘挖井人,薪火相傳繼初心,三院骨科年青的一代將從前輩的創業精神中不斷汲取前行的動力,銳意進取,為把北醫三院骨科建成世界一流學科而繼續努力。

來源 |《北醫人》

文 | 北醫三院骨科李危石、姜宇、趙旻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