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宴:歐洲中世紀並不太黑暗,中後期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在如今已經成為一種刻板印象,雖然這個說法在相當程度上是事實,但對整個時代的概括過於粗暴,促使許多朋友用一種漫畫式的眼光看待歐洲中世紀,認為那是一個因為宗教而黑暗反智的時代。其實,中世紀的經院哲學一直試圖調和基督教神學與希臘羅馬自然科學、哲學遺產的關係,是非常講究邏輯的,其成就也是不容小覷,對近代歐洲的形成也具有顯著的推動力。

文史宴:歐洲中世紀並不太黑暗,中後期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

基督教中世紀的開始時間並沒有確切日期。

西哥特人、東哥特人、赫盧利人等日耳曼部落從未向羅馬帝國屈服,數十年來,他們一直與羅馬中央政府對抗。最終在公元476年,赫盧利國王奧多亞塞(約435—493)攻佔永恆之城羅馬,廢黜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路斯(約460—507),西羅馬帝國就此滅亡。之後東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大帝廢掉奧多亞塞,並自封意大利國王。

雖然西羅馬帝國慘遭蹂躪,很多城市被夷為平地,但諸多古代文化遺產並未完全消失。狄奧多里克保留了羅馬的法律與教育系統,並且讓羅馬學者們擔任其顧問。他對古建築頗感興趣,建造了很多融合了古代建築理念的宮殿,並整修了用於角鬥表演的古羅馬鬥獸場。

當西羅馬帝國分崩離析之時,天主教會和那些各自為政的修道院趁機填補隨之而來的權力真空,它們早在4世紀羅馬帝國時期就已鞏固其地位。天主教會因此成為歐洲主要精神和政治領導力量。

590年,格里高利一世成為羅馬天主教教皇,他努力維護教會地位,尤其是在意大利亞平寧半島,隨著羅馬帝國滅亡,整個國家陷入大混亂,鄉村被毀,瘟疫爆發。他主導的傳教活動較為溫和,對當地其他宗教傳統的態度也相對寬容,這都促進了基督教中世紀早期在整個西歐的傳播與紮根。


文史宴:歐洲中世紀並不太黑暗,中後期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


教宗格里高利一世

然而,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的這種寬容並未成為天主教會奉行的準則,在之後的幾個世紀,教會出於各種原因對所有被貼上敵人標籤的人進行殘酷鎮壓,以此強化自身地位。

如果沒有當地王公貴族的支持,教會不會在歐洲獲得強大地位。中世紀早期最偉大的統治者查理曼大帝(約742—841)將教會的神職人員都置於自己的特別庇護之下;他頒佈了許多法律用來保護教會神職人員和教會,並對搶劫或傷害神職人員的人施以殘酷刑罰。

在查理曼時期,有學問的教士與修女得以安心專注於研究早期教會神父們的著作,並保存了很多古代拉丁文文學文化。這一由教會受過教育的精英們執行並在皇帝的幫助下得以實施的文化工程,旨在復興羅馬文化和拉丁文;後來這次復興被稱為“卡洛林文藝復興”。

查理曼大帝死後,他的法蘭克王國被其繼承者們分割為現在的法國、德國和北意大利(歷史上的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中法蘭克王國)這幾個彼此敵對的地區。但是,天主教會的地位卻更加鞏固,拉丁文成為整個歐洲大陸文明的語言,尤其被用作學術語言,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

讀寫能力在中世紀時期並未廣泛普及。當時的教育主要以修道院為中心開展,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裡,修道士和修女就在修道院學習、複製並闡釋教會神父們的神聖著作,並用拉丁文創作他們自己的基督教作品。這些中世紀作品中有一部分就著重提到了宇宙結構學和地理學。

基督教徒尋找有關宇宙學問題答案的最重要的資料就是《聖經》,尤其是《創世記》對造物的描述,根據《創世記》的記載,上帝創造了地球、天空、星辰和其他天體,即整個宇宙,並將地球置於中心。上帝把水從大地上分離,並造出人類,這也是其創造力的巔峰。

但《聖經》和教會神父的神聖著作並沒有從根本上解釋上帝所創世界的運作方式,也沒有說明世界的大小或形狀。很多中世紀學者都對把基督教學說和古代異教徒的智慧協調一致抱有強烈的興趣。為了找到與《聖經》相一致的宇宙問題的答案,中世紀學者們開始研究古代先賢的作品。

在中世紀早期,古希臘原創科學作品還不為人知,諸如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和托勒密(約公元90—168)的著作在12世紀之前還沒有被翻譯成拉丁文。但古羅馬學者們的文字卻被仔細研究了——例如馬克羅比烏斯(395—423)、馬爾提亞努斯·卡佩拉(公元5世紀)、索利努斯(公元4世紀)的作品及其對古代政權教義的解釋。

他們的書基於更古老的拉丁文源,也就是羅馬學者老普林尼(23—79)以及與他同時期的羅馬製圖師龐波尼烏斯·梅拉(?—約45)所使用的拉丁文。這些古代晚期拉丁學者的著作,對中世紀時期人們對地理學和宇宙學的理解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其中包括對地球及其構造、形狀與大小的認識。

在另一個基督教勢力強大的帝國——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有教養的階層在交談和書寫時都用希臘語,這種情況在拜占庭持續了整整一千年,因此在中世紀的拜占庭,人們研究了很多被拉丁文系西歐國家漠視的古希臘科學著作。

中世紀時期拉丁文系西歐國家與希臘語系東歐國家在政治、商業和文化方面的聯繫較弱,但也並非完全不存在。拜占庭帝國以意大利西部城市拉文納及其周邊為中心鞏固其統治,一直到8世紀50年代,拜占庭文化都在這裡繁榮發展。

基督教宇宙學的基礎是《聖經》中對創世的解釋,學者們在對托勒密的偉大天文學著作充分了解後——當時這本書的阿拉伯語書名《天文學大成》更為人熟知——在中世紀中期,就提出了有關宇宙學的新學說。

在13世紀早期的巴黎大學,為了讓基督教受眾更容易理解,出生於英國的修道士約翰尼斯·德·薩克羅博斯科(約1195—1256)把托勒密的宇宙學說編入了他所編輯的教科書《天球論》。該書大受歡迎並被廣泛使用,直到17世紀還在重印。


文史宴:歐洲中世紀並不太黑暗,中後期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


巴黎大學

根據薩克羅博斯科的說法,宇宙是一臺“世界機器”(拉丁文machina mundi),是由上帝創造並維護的一個機械設備,其中宇宙的天文法則與基督教救贖的教義相互關聯。“世界機器”的觀點主要解釋了為什麼宇宙以它表現出來的形式運轉,即所有的天體都在各自軌道上運動,而地球位於中間靜止不動。最初,中世紀基督教的宇宙學都把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不動而自動者”視為上帝。

在基督教宇宙學中還會看到一個重要角色——天使,他們負責宇宙的運轉。早在中世紀中期的圖書插圖中,有時就能看到天使在用曲柄轉動天上的天體。

這種圖片為現代研究者們提供了認識中世紀科技的頗有趣味的視角,同時它們也讓觀者明白:作者試圖用類比來讓中世紀的讀者便於理解,這些插圖則用來清楚展現對司空見慣而永恆不息的天體運動的複雜解釋。


文史宴:歐洲中世紀並不太黑暗,中後期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


天使的遊戲——中世紀宇宙學

左圖描繪了天使旋轉“世界機器”的場景,他們使用曲柄轉動天球。這幅圖象徵了天使作為神的意志工具的作用,即世界宇宙秩序的執行者和維護者。按照基督教宇宙學理論,整個宇宙的存在及其功能完全依靠上帝的意志。這份手稿名為《愛情精選》(拉丁文Le Breviari d’amor),配圖豐富,由來自法國南部朗格多克的學者詩人馬特弗雷·埃芒高(卒於1322)創作於14世紀早期。

©大英圖書館董事會


文史宴:歐洲中世紀並不太黑暗,中後期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


球形宇宙的結構

古希臘人所認為的宇宙是球形這一概念,在13世紀的中世紀手稿中得到普遍表現。根據這一觀點,行星在固定的圓形軌道上圍繞球形地球旋轉。太陽、月亮和行星在各自軌道上旋轉;在外圈是固定的星星,還有四個天使旋轉著天環。這幅圖同樣出自法國南部詩人馬特弗雷·埃芒高在14世紀早期創作的《愛情精選》。

©大英圖書館董事會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