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路上的隴南印記

今日走進隴南哈達鋪

傾聽歷史迴響,追尋紅色記憶

哈達鋪,宕昌縣一個普通得無法再普通的小鎮,因為歷史的駐足,也把自己的名字,璀璨耀眼地定格在轉折上。

1935年至1936年,紅一、二、四方面軍兩次經過這裡,整編部隊,補足給養。根據當地郵政代辦所獲得的《大公報》上的消息,毛澤東同志以“一張報紙定乾坤”,明確提出“到陝北去” 。

哈達鋪,成了紅軍長征的“加油站”,成了決定紅軍長征命運的重要決策地。

長征路上的隴南印記 | 哈達鋪軼事

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鎮是一個不起眼的偏僻小鎮。歷史上曾經繁榮過,那是清末民國時候的事了。哈達鋪屬於岷山山脈,是千里雪後“盡開顏”的地方。

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日下午,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歷盡千辛萬苦走出茫茫草地,翻過皚皚雪山,在天險臘子口與國民黨守軍進行了一場激烈交火,後經過岷縣大草灘,先頭部隊攻打岷縣縣城未果折轉向南,來到了宕昌縣哈達鋪鎮。

之前,先頭部隊到達哈達鋪鎮的時候,國民黨守軍魯大昌的一個排早已扔下守地倉皇而逃。

經過長途跋涉極度疲憊的紅軍隊伍駐紮在哈達鋪鎮和臨近的幾個村子。毛澤東和張聞天歇腳在哈達鋪鎮一家叫作“義和昌”的藥鋪店裡。這是一座前店後院有幾間小瓦房的院子,低矮的房屋後面緊靠著一條寬闊河道,瓦房旁邊有一小門,直通河邊。荒涼蒼寂的河道一直延伸至綿延起伏的岷山山巒。九月的夜晚,這裡好像已進入深秋時節,高原的朔風凜冽而又強勁,固執地在低矮的瓦屋上面不斷地刮過,給這些遠道而來的人們“打著招呼”——冬天馬上就要來到了。

剛剛抵達的毛澤東在小屋裡顧不上休息,他疲憊的身軀在低矮的小瓦房裡不停地徘徊,腦海裡總是被一個重大的問題困擾,他在為紅軍明天或下一步北上的出路思索著。走出草地隊伍前進的方向和出路在哪裡?革命的命運前途應該如何決定?紅軍北上的方向應該指向哪裡?自從同張國燾妄圖分裂中央的行為鬥爭之後,北上一直成為紅軍和黨中央的重大戰略問題。從門外院子裡吹進來的凜冽寒風使得他不禁打了一個寒顫,他馬上意識到高原的冬天很快就要來到了。這是他帶領著疲憊不堪的紅軍隊伍剛剛經歷過一場激戰,從一個叫臘子口的大山溝裡出來,經過狂風肆虐的大草灘到達的小鎮。遠山的蒼茫,密佈的雲層,凜冽的朔風,將西北高原的蒼寂寒冷毫不吝嗇地顯現在紅軍面前。他此刻的心情起伏跌宕,不停地思索著隊伍的前途命運,革命的前途命運。高原的寒風喚醒了他的意識思維和心底的潛在定力,激盪澎湃地在他的心裡鼓躍,如同大海一樣洶湧。

毛澤東走出小院,信步在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小街上。暮色蒼茫,陰冷的天空很快就要黑下來。兩旁低矮的土房子面向街道的炕洞裡,背牆上面的煙囪裡飄散出辛烈的柴草牛糞燃燒的濃濃煙味,有些嗆人。順著窄窄的街道一直往前,不遠處,靠左邊,有一間郵政代辦所標識的小屋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彎下腰鑽進屋子。黑乎乎的屋子裡亂七八糟,一片狼藉。啊!有報紙,上面落有灰塵,看來郵政所裡早已沒有人。他如獲至寶,吩咐身邊的人趕快將這些報紙收拾起來帶回住所。


長征路上的隴南印記 | 哈達鋪軼事

▲《一束燈光》毛澤東的身影出現在每一個夜晚

長征路上的隴南印記 | 哈達鋪軼事

▲大公報

昏暗的油燈下面,在一堆報紙上面,毛澤東急切地尋找感興趣的各類消息。自從部隊進入草地以後,他再也沒有看到過任何報紙。茫茫大草地隔絕了紅軍、中央與外面的一切聯繫,一點消息都沒有。此時,寒風依然呼呼地颳著,屋子裡有些寒冷,他這時候全然顧不得了,昏暗的油燈竭力地散發著一絲光亮,陪伴著他在字裡行間尋找著什麼。驀然,《大公報》上一小行黑體字跳入他的眼簾,“陝北”“共匪”“劉志丹”。啊!陝北、紅軍、共產黨、根據地。他的神經高度繃緊了,他的眼睛發亮了,心跳加速了,情緒緊張了,精神亢奮了,他不由得喊了起來:陝北有紅軍,陝北有共產黨,陝北有劉志丹的紅軍,還有徐海東的紅軍,陝北有我們的人。這一夜,他徹夜未眠。這一夜他與張聞天、周恩來、博古、王稼祥等中央領導人議論決策著紅軍的走向、長征的路線、革命的未來。

九月二十二日上午,在毛澤東、張聞天的住所召開了周恩來、王稼祥、博古、左權等同志參加的中央領導人會議,作出了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陝北的重大決策。

小屋沸騰了。小屋裡的人激動不已。

小屋歡騰著,小屋裡的人情緒高昂,希望的曙光泛映在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人的臉上、心裡。一條希望之路即刻呈現在他們面前。這是茫茫黑夜裡窺見星光閃爍充滿希望的方向;這是踏越江河峰巒草地雪山九死一生的路標;這是歷盡槍林彈雨廝殺追擊之後的曙光;這是經歷浸淫惡風驕陽飢餓病痛大難不死的勝利之途。小屋裡的人因為那張不起眼的紙張而徹夜不眠,小屋裡的人因為那幾十粒鉛字而確定了行進的方向,小屋裡的燈光照亮了中國革命的方向,小屋裡的人緊緊握住了中國革命的前進之舵。

當天下午,紅軍團以上的幹部大會在下街關帝廟的土院子裡召開。窄窄的土街巷裡湧滿了紅軍的幹部戰士,許多老百姓也爭相圍看。驕陽似火,拴在街巷邊老柳樹上的戰馬也由於午後炙熱的天氣和集聚的人群而顯得有些焦躁不安。然而,大院裡圍坐在地上的紅軍幹部卻精神振奮,毛澤東高亢洪亮的聲音迴盪在陽光下,飄散在清風裡,迅速地沁入幹部戰士的心底。

“感謝國民黨的報紙為我們提供了陝北紅軍的消息,那裡有劉志丹的紅軍,還有徐海東的紅軍,還有根據地。”

“我們要抗日,首先要到陝北去。”

“到陝北去,北上抗日!”

毛澤東站在歷經風雨侵蝕的關帝廟的臺階上面,揮舞著他巨大有力的手,面對著圍坐在土場上精神飽滿的紅軍幹部發出號召,宣佈著中央的決定:到陝北去!北上抗日!

由此,紅軍一方面軍一、三軍團和中央軍委直屬縱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支隊”。

午後的陽光在晴空下分外耀眼,暖暖秋陽鼓盪著紅軍戰士的激情,中國革命的航程從這裡又一次走向輝煌。

哈達鋪,成為長征路上的“加油站”,因為經過艱苦卓絕鬥爭的紅軍隊伍在這裡進一步確定了革命前進的方向,作出了把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陝北的重大決策;因為關帝廟幹部大會的召開,奠定了“到陝北去,北上抗日!”的航向。小鎮和小鎮上的人們,也因為這一支特殊隊伍的到來,迸發了從未有過的極大熱情,這是歷史給予的殊榮。這支隊伍在這個地方因為一個緣分、一個無與比擬的革命緣分,使得哈達鋪成為了中國革命歷史中一個毋庸置疑的偉大歷史轉折點。儘管後來有許許多多關於報紙消息來源的不同描述版本,包括一些親歷者的多種敘述,但歷史的真正定位只有一個:哈達鋪,長征路上的“加油站”。這個被長征歷史的光輝照耀了的地方是中國革命歷史裡不可或缺的,銘刻著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艱苦輝煌的革命歷程。

當這支隊伍剛進入小鎮的時候,駐守在這裡的國民黨魯大昌軍隊一個排的隊伍倉皇逃走,囤積的糧食、鹽巴、草料等一些物資都沒有來得及帶走。小鎮街道上當地價廉物美的鍋盔、豬肉、羊肉、糧食、菸葉等豐富的食品給了剛剛走過草地、翻越雪山飽受飢餓的紅軍戰士極大的營養補充,迅速地解決了部隊長期飢寒交迫的處境。相對便宜豐富的食品、藥物給危難中的紅軍帶來了極大幫助。人們把紅軍戰士迎進自己的家裡,用熱炕、油茶、鍋盔、油饃、羊肉招待。在萬里長征路上歷盡飢餓病痛和槍林彈雨的戰士,在哈達鋪老百姓的熱情款待中,補充身體營養,提振精氣神。

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三日,毛澤東等人帶領隊伍從哈達鋪出發,經理川、閭井、通渭縣榜羅鎮等地向陝北進發。

在翻過岷山之後,毛澤東寫下了著名詩篇《長征》。

一九三六年八月九日後,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相繼進抵哈達鋪,此後,紅二、紅四方面軍在哈達鋪休整近兩個月時間,執行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岷西固戰役計劃》,在哈達鋪、岷縣一帶擴紅建政、宣傳抗日、建立蘇維埃政權。

哈達鋪的紅軍情結、革命精神、“加油站”意義鑄成了長征路上的一座豐碑,昭示並照耀著世人,也見證著中國革命的歷史。

長征路上的隴南印記 | 哈達鋪軼事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下午,在甘肅省岷縣縣城人民大禮堂裡,黑壓壓地坐著幾百人,正在聆聽陳昌奉紅軍長征報告會。陳昌奉是毛主席長征路上的警衛員,時任武漢軍區副參謀長。陳昌奉正在做一次壯舉,他要在有生之年,重走一次長征路。他從江西瑞金出發,一路走來,經過哈達鋪到達了岷縣。

那天的報告大會上,陳昌奉講述了一個普通老百姓並不知曉的秘密:當年毛主席率領的紅軍隊伍長征到了哈達鋪,在哈達鋪郵政代辦所的一張《大公報》上看到了登載有劉志丹的紅軍在陝北的消息。當晚,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張聞天等中央領導商議才決定去陝北,完全不是我們一直認為的從江西瑞金出發就去北上抗日。正當陳昌奉在大會上剛講完這段歷史,大會正在進行的時候,有人急匆匆地搭在陳昌奉的耳邊說,北京中央辦公廳急電,要求他馬上趕回北京。陳昌奉從講臺上下來迅疾離開了會場,立即返回了北京。

隨後,一個十分沉痛的噩耗傳來:偉大領袖毛澤東逝世!

事後,當我聽到關於陳昌奉岷縣報告大會上所講的那段歷史,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不敢相信這件事的真實性。但是,事實總歸是事實。當我現在將這一段歷史訴諸文字的時候,它早已不是一個傳說。

從此,哈達鋪在中國共產黨的長征史、革命史中的歷史價值與歷史地位被慢慢地呈現出來。歷史不是傳說,是真實;歷史不是小孩,是時光老人;歷史是一座巍峨的大山,它就站立在你的面前。

哈達鋪,由此向人們展現出歷史的厚重感,它不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逝去。它堅定無可辯駁地證實著哈達鋪在中國革命歷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同時告訴我們,歷史是真實的,證實了先輩們走過的那一段悲壯的路,任何更改、塗抹、淡忘、誤解、編造、誣陷、利用、欺騙,最終都會被真實踩在腳下。歷史是無可辯駁的存在,是不可移動的大山。

長征路上的隴南印記 | 哈達鋪軼事

▲原哈達鋪“郵政代辦所”


長征路上的隴南印記 | 哈達鋪軼事

▲毛澤東、張聞天住過的“義和昌”藥鋪


長征路上的隴南印記 | 哈達鋪軼事

▲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及周恩來住過的小院“同善社”

然而,在革命取得勝利後的幾十年裡,哈達鋪一直沉寂著。當年毛澤東與周恩來、張聞天等曾經居住過的義和昌、同善社、張家大院等幾座小院,這曾經解救紅軍戰士於危難的小鎮,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數萬人馬經過的彎彎曲曲被稱之為“紅軍街”的街道,紅軍與當地群眾聆聽毛澤東講話的關帝廟……都漸漸蒙上了時光的塵埃。小鎮落寞在貧困裡,安靜而蒼涼。當然,也偶有探訪者光顧,追憶敬拜,追尋令人難忘的那些過往。

長征路上的隴南印記 | 哈達鋪軼事

▲團以上幹部會議會址“關帝廟”

長征路上的隴南印記 | 哈達鋪軼事

▲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張家大院”

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原館長韓爾明的小舅子,曾經擔任過文縣文化局長的沈璇給我講了一件久遠的事。沈璇的老家在宕昌官亭,一九七八年六月,他跟著擔任紀念館館長的姐夫,在哈達鋪鎮上見到當年任蘭州軍區司令員的肖華重訪故地。肖華一行十多人在哈達鋪逐一踏看了當年紅軍駐紮時的所有舊址。時任宕昌縣委書記馬體安、副書記戴樹舉一路陪同。肖華深情地回顧了當年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中央領導同志和中央紅軍經過哈達鋪時的情景,對當時發生的事情重新作了界定、辨識和確認。每到一處,肖華都身臨其境重新回憶當時的情景,對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中央領導同志居住的院子、房間等情況給予了準確認定。特別對那張《大公報》的發現作了權威性結論。肖華還對毛主席黨中央去陝北的英明決定、團以上幹部大會的召開、哈達鋪群眾對紅軍的熱情擁戴情景、哈達鋪當時的經濟社會狀況等諸多重大事項都作了界定和確認,為哈達鋪革命紅色基地的確立奠定了無可爭辯的基礎,也給當時紀念館的復建修整工作提供了幫助。當時,沈璇剛剛高中畢業,十八九歲,他就站在肖華一行人跟前,聽他們講述哈達鋪、紅軍、毛主席、黨中央的往事。許多年過去了,他記憶猶新,感慨萬千。

在這漫長的時光裡,有一個人——韓爾明,當年哈達鋪紀念館的首任籌建館長,後來患病,成為身有殘疾的守護者。二十八年來與這些中國革命的締造者留下的故事、腳印形影不離。在當年周恩來居住並作為紅軍司令部的那座院子一隅,韓爾明住在一間低矮的小屋子裡,默默守護著這些院落。在韓爾明獨自一人佇立在靜寂之中的時候,他有這樣的感覺:這幾座曾經留住過中國革命領路人的屋子裡,依然有不可名狀的精神存在,依稀有可觸可摸可辨的印跡讓你心存感應,依舊有一種盪滌心靈的凜冽氣概……韓爾明不知道的是,這種精神感應,也會傳遞到每一位造訪者的身上。

韓爾明寄居的老土屋子是用幾根圓木搭建的,約有兩米多高,光線僅能從那塊牛肋骨似的小窗戶和一面單扇門裡擠進來,屋子裡一個土炕、一張小桌、兩把椅子,做飯的鍋碗瓢盆、一些書籍報紙將屋子佔據得擁擠不堪。這個院子原是紅軍司令部,周恩來同志的居所。韓爾明在這院裡一住就是二十多年。酷暑寒冬,秋來夏往,韓爾明心誠篤定地默默看守著這些院子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他日夜巡走在哈達鋪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小街上,絞盡腦汁地思索如何保護好這些存留著紅軍腳印的革命文物。在他靈魂的高地上,毛主席、周總理和紅軍的身影始終與這些屋子、這座小鎮融為一體。

毛澤東思想匡正引導了中國革命的正確航向。哈達鋪在紅軍向何處去,何處落腳的關鍵時刻起到了指示方向的作用,為我們在真實準確弄清紅軍長征建立陝北革命根據地的來由始末,為確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奠定了毋庸置疑的堅實基礎,顯現了黨實事求是的原則,印證還原了一段真實偉大的歷史。

長征路上的隴南印記 | 哈達鋪軼事

一九七八年七月,長期在教育戰線上工作的韓爾明,從教師的崗位上被選調籌建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此刻,擺在韓爾明面前的是一條十分艱辛的路:一缺資金,二缺人員,三缺經驗。

初到哈達鋪,紀念館僅有一間破舊的矮土房子,他高高的個子要彎著腰才能鑽進去。房子裡有一張破舊的桌子、一把椅子,除此什麼也沒有,一切得從頭開始。首先要證實當年五處紅軍長征機關舊址。一處被人為損壞,一處破爛不堪,一處為當地農民居所。舊址周邊環境更是十分髒亂,院內雜草叢生,房子殘破,不堪入目。搬遷、維修、清理工作迫在眉睫。同時,正式掛起了“哈達鋪紅軍長征舊址紀念館”的牌子。當時,一共只有兩名工作人員。

復原當年紅軍長征經過哈達鋪的原有面貌,使紀念館的工作儘快走上正軌,是紀念館籌建工作中的主要任務。

當年紅軍在哈達鋪時到底是什麼時間,當天的情景是什麼樣子,毛主席和紅軍大部隊怎麼和老百姓接觸交談,毛主席和中央領導都住在哪裡,當時是怎麼發現報紙的,當時毛主席和黨中央是在什麼情況下決定向陝北去以及關帝廟的會議召開情況等等。一個個地浮現在韓爾明的腦海裡。他揹負著這些需待解決的問題,艱辛地走在建設“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舊址”的征程上。

在那些不眠的寒夜裡,韓爾明僅從較少的資料、老鄉的口傳、現實的遺址當中細細傾聽、問詢、琢磨、研判、認定。他走出低矮的土房子,獨自一人在彎彎曲曲、高低不平,混雜著牛糞、馬糞、驢糞、柴草味的那條街上,在復原往事與理性構造的思維中,力圖復原那個晚上的真實情景。他在凜冽寒風裡透過令人咳嗽不已的濃濃的滿街炕煙,仰望星空,漫天密密麻麻的璀璨繁星裡,他分明看見了一束十分耀眼的光越過頭頂:紅軍,是紅軍,一支頑強不屈的紅軍隊伍在蒼茫的黃昏中從他身旁走過。他,也在其中……

韓爾明被寒風打醒,一個激靈刺激了他的靈感。

韓爾明召集當地健在的六七十歲以上當年曾經親歷紅軍經過時的老人們進行座談,不厭其煩地努力收集當年紅軍在哈達鋪的一切重大活動和細枝末節,細細地記錄整理,勘證核實。為紀念館的充盈豐滿聚集了一大批黨史記錄中未曾涉及的第一手珍貴史料。他無數次地現場實地踏看每一處原址,每一處細節都不放過,在時光記憶裡打撈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一切,設身處地地力圖從思維與現實的高度統一中再現當年的情景,為紀念館的建設打下真實準確的基礎。試想,如果沒有韓爾明等人當年的這種努力,今天的哈達鋪舊址又會是一個什麼樣子?有關革命歷史的遺址絕對不是人們的無端想象和少數人由性所為的任意編造,它是尊重歷史的革命責任感,是忠實於真實的記憶良心。如果任由不符實際的隨意編造、任性而為,那就是一種破壞。我是這樣認為的。

三處舊址居住的十三戶群眾的搬遷工作,是紀念館建設中的棘手事。當年沒有寬裕的經費足以推動這項工作的順利進行,韓爾明等人多次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在當地政府和領導的支持下,他從革命文物管理的重要性、作用意義、政策法規以及籌措搬遷經費、口糧補貼、選劃宅基地等方面,循循善誘講政策,揹負誤會和威脅,甚至忍受個別人的謾罵,克服少數利益者的阻力和種種困難,一步一步往前走。當紀念館出現在人們面前,當鮮亮的紀念館牌匾在五處舊址懸掛起來的時候,韓爾明的心裡充滿了自豪。

長征路上的隴南印記 | 哈達鋪軼事

▲紅軍街

老街的保護與修整是紀念館拓展和整個紀念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打造紅色小鎮的重要一環。當年在這條充滿歷史滄桑感的路上,有過數萬紅軍戰士的腳印,他們從這裡走向了陝北。面對改革開放撲面而來的經濟大潮和人們生活的逐步改善,保護老街原貌則成了韓爾明的心中的頭等大事。他把老街看作是無價之寶,這是一個文物工作者銳利目光和成熟素質的體現,這種理念某種程度上獨屬韓爾明。他對來到這裡視察探訪參觀的各級領導大聲疾呼:保護老街!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第一街,這條呈現清末民初歲月的商業老街,終因睿智的人們悉心保護,沒有被現代經濟的浪潮擄去,街道兩邊606戶、1209座、3391間、43萬多平方米的古式民宅依然維持當年原貌。老街為“中國歷史名鎮”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因病致殘拄拐站立街頭的韓爾明說:“歷史不該被忘卻。實事求是地對待歷史,或許就是面向未來的最好選擇。”這是一位從事文物工作者的座右銘和終生信念。他給自己立了一塊墓誌銘。

一個紀念館(舊址、遺址)的建設發展(復原),不僅僅只是一處地址,幾間房屋,他應該是一段無懈可擊的真實發生的歷史,一段曾經發生過的真實存在,一段過去的不可更改的精神高地,一段依然再現的靈魂駐守,一段催人奮進的前進動力,一段不可抹去的往日情景。不是蓄意憑空的捏造,不是利益糾紛的搶奪,不是無限放大的虛假拔高,不是利益當頭的“假大空”,不是人云亦云的誤導。歷史就是歷史,是曾經真實發生、出現過的事。背叛歷史就是背叛自己。

紀念館還亟需延伸發展。韓爾明等人認為,搶救有關哈達鋪紀念館的珍貴史料及現存文物資料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不可懈怠延誤。時機對於韓爾明們顯得尤為重要。當時的地縣黨史部門以及黨史工作者都強烈地意識到,當年那些在長征路上出生入死,從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倖存者、老紅軍,已經越來越少,必須去北京以及全國各地拜訪他們,儘快地從他們那裡搶救挖掘所有珍貴資料。這些好的想法建議得到了縣上領導和地區黨史等有關部門領導的重視支持。然而,量大面寬散落各地的受訪領導和健在的紅軍將領、戰士以及當年的親歷者,能夠一一如願訪談,談何容易。“紅軍精神、長征精神”讓負責這項工作的縣上領導和韓爾明等人一刻也沒有懈怠。摸底、聯繫、上門、拜訪,每一位都有講不完的故事。當時有些受訪人還擔任著重要職務,要多次聯繫才能見上面;有些年事已高行動不便,需要多次與本人或家屬商定見面;有些是在醫院病床上插著氧氣管見的面;有些是在神志不清的彌留之際;有些在聯繫的過程中離開了人世;有些第一次去還活著,再去就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每一次見面、每一次探訪、每一次回憶、每一次敘述、每一位受訪者,都是難以忘懷的情感傾訴、精神滋養、情景還原,傾聽者心靈受到洗禮,講述者不能自已,令人動容。這些比金子還要珍貴的故事充實豐盈了哈達鋪的未來,也給紀念館築起了新的精神高地。

功夫不負有心人。數年下來,縣上相關領導和紀念館裡的尋訪人員歷盡艱辛克服種種困難,徵得了一百多位將軍的題詞及珍貴的回憶錄及信函。

《哈達鋪長征百將墨跡》問世。這是一部凝結著紅軍長征將士們艱苦卓絕鬥爭足跡的珍貴紀念,這是一部凝聚哈達鋪與紅軍長征精神的豐華碑記,這是一部讓歷史和今人共同見證承繼的無價之寶。

探訪者在與這些親歷者面對面接觸的過程中,又獲得了很多有實證性說服力的第一手史料。很多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漸行漸遠的情景和發生過的事情,因為情感,因為交流,因為對往事的回憶而變得更加清楚真實可信,很大程度上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為“哈達鋪紀念館”復壯提升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隨著紅色教育基地建設越來越受重視,哈達鋪紀念館的維修建設也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上級部門撥來了一些經費。韓爾明是困難中走過來的人,把這些錢看得比命都重要,如何將清末民初留存下來的這些土木結構民居原貌保留下來是十分棘手的問題。由於年久失修,很多房屋木料腐朽、牆基裂陷、破舊不堪、搖搖欲墜,維修遺址,不是一個簡單事。韓爾明心急如焚,多次向上級領導彙報申請,很快得到了各級組織和領導的重視支持。在籌措工程材料期間,他在舟曲深山老林裡購買木料遭遇數天大雨,與拉料司機一起熬了七天七夜,因潮溼陰冷,後來患上了風溼性關節炎導致股骨頭壞死,落下了終身殘疾。之後,哈達鋪長長的老街上出現了一位拄著柺杖蹣跚而行的人——韓爾明。

在韓爾明身體發生病變的歲月裡,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他像當年的紅軍一樣,行走在自己的長征路上。他的兩條腿完全要依靠兩條粗笨的自制木柺杖行走。當他魁梧又笨拙的身軀在哈達鋪街上出現時,半條街都發出咚咚的迴響聲。

2005年夏的一天,韓爾明第一次來我家。他拄著兩隻柺杖,滿臉汗水地站在我面前。五層樓梯,他費了多大的力氣啊!他找我談紀念館的事。在韓爾明看來,這只是一次平常的走動。但他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這就是韓爾明。離開我家,韓爾明又親自開著一輛破爛不堪毛病多多的儀徵車上北京跑項目去了。

為了照顧有病的丈夫,韓爾明的妻子沈玲從城裡搬來跟韓爾明一起住在紀念館那間低矮潮溼的土房子裡。2017年底韓爾明終究沒有熬過那個寒冷的冬天,病逝在蘭州一家醫院。2018年春天,他的妻子也在蘭州因病去世。

好在,哈達鋪沒有忘記。在哈達鋪人們的心裡,韓爾明的努力與堅守,以及遭遇的那些誤解,都是他與紀念館之間分不開打不散的緣分。

時光荏苒,哈達鋪與紅軍長征精神長存天地,光照日月。(來源:隴南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