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間最博學的那個人,死了

18歲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不上朝了。一個人在文華殿吃齋,宅著。

他要尊稱自己的父親為“皇帝”,但遭到朝臣們的集體抗議。他只能以罷朝進行反抗議。

吏部高官何孟春號召百官“哭諫”。大家情緒激動,躍躍欲試。

翰林修撰、經筵講官楊慎這時站出來,大聲疾呼:“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楊慎,一個憤青,完全忘記了剛剛退休的父親、內閣大學士楊廷和對他的告誡:朝廷現在情況險惡,一定要三緘其口,做個閒官就好!

命運隨之急轉直下,一手好牌都被收回。


300年間最博學的那個人,死了

▲ 楊慎(1488—1559),號升庵,四川新都人


1


口號喊出去之後,朝臣中的“刺頭”帶領大家一起到左順門請願。左順門跪倒一大片高官,集體高呼:“高皇帝,孝宗皇帝!”

這是拿明太祖和明孝宗向年輕的嘉靖皇帝施壓,要他守祖宗成法,不要因為年少衝動,亂了大明皇帝的世系。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一生叛逆的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沒有留下子嗣。他的堂弟、年僅15歲的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繼皇帝位。

白白撿了個皇帝當,但朱厚熜並不高興。

朝中以楊廷和為首的高官,咬死了要他認他的伯父、武宗之父——孝宗朱祐樘為“皇考”,而只能稱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叔考”。

伯父變成父親,父親變成叔父。這讓朱厚熜在情感上接受不了。

這場關於新皇帝生父的尊號之爭,持續了三年。楊廷和為首的高官,最終與嘉靖撕得極不愉快。

在最激烈的時候,楊廷和以辭職要挾。沒想到,正中嘉靖下懷,他直接批准了。

此後,支持新皇帝的張璁桂萼等少數派佔據上風。

楊慎與父親楊廷和的立場一致。他把嘉靖尊誰為“皇考”的問題當作國本問題,認為不能動搖國本,甚至上升到了“仗節死義”的地步。

明朝的宮廷政治向來是很殘酷的。

朝廷高官都很有“血性”。當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教唆下率軍親征,導致被蒙古人俘虜。群臣激憤,在繼位的明代宗面前,直接就把王振的死黨馬順打死了。

嘉靖一開始召張璁、桂萼進京,一些激進的官員也揚言要在朝廷上撲殺二人,嚇得二人不敢露面。

現在張璁、桂萼等人得勢,他們的後臺老闆嘉靖,面對左順門的請願隊伍,極其憤怒,兩次好言勸大家回去都沒有效果。

嘉靖決定暴力鎮壓了。

他命令錦衣衛把參加請願的官員姓名登記在冊,一共有229人。這些被列入“黑名單”的官員,絕大部分都很慘。其中,一百多人被逮下詔獄,並施以廷杖,當場就打死了16人

楊慎等幾個“刺頭”被廷杖一次後,嘉靖還不解恨,命令再將這幾人廷杖。

所幸命大。

遍體鱗傷的楊慎,還留著一口氣。


300年間最博學的那個人,死了

▲ 嘉靖皇帝


2


如果楊慎在這個時候被打死了,歷史可能會記得這麼一個人,但肯定不會給他太多的筆墨。

哪怕他是一個狀元。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1488年出生於一個科舉官宦世家。楊家有“一門七進士,科第甲全川”之稱,可見這家人考試功夫一流。

楊慎很小的時候就才氣逼人,很受當時的文壇盟主、大學士李東陽的欣賞。

24歲那年,他一舉考中狀元,名滿天下。

四川有句民諺:“相如賦,太白詩,東坡文,升庵科第。”這是四川人認為歷史上最牛的四個本土文化人,把他們排在一起了。

人一紅,就容易惹來是非。當時有人說楊慎是“關節狀元”,靠老師李東陽、父親楊廷和的關係才點中狀元。

楊慎任職翰林院後,表現出讓人歎為觀止的博學,以及無與倫比的記憶力。流言這才不攻自破。

然後,又有了新的謠言,說他利用職務之便,竊取了內庫藏書,才能對別人不知道的冷門知識信手拈來。

總之,這些謠言的產生或因楊慎出身相門,捲入黨爭;或因他年少高第,引起時人猜測和妒忌,都不足為信。

但凡公認的才子,總有幾分桀驁和孤高。楊慎的問題,還出在他的膽氣:敢於勸諫皇帝,批逆鱗。

做官沒多久,楊慎看明武宗整天遊玩嬉戲、親近佞臣,心裡壓抑不住憤怒,於是上書勸諫。武宗沒拿他怎麼樣,但也沒有聽勸收斂的意思。

楊慎很無奈,乾脆棄官回家了。

他雖然年紀輕輕,但很有那種輔政賢臣的思想,要是遇到一個有道之君,那就跟著幹,遇不到就規勸,勸不動就歸隱。很傳統的士大夫思想。

武宗臨死之前,把他召回來了。

這次回來,他遇上了嘉靖為生父爭尊號這件明代中期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史稱“大禮議”

這件事放現在看,其實挺無聊的。明代的輿論普遍認為,楊慎他們是對的,而張璁、桂萼是小人,為了博取皇帝信任,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但到清代,輿論徹底反轉,很多人贊成張璁等人,認為他們才是“存天理,滅人慾”這一理學禁錮最早的反叛者。

從權力爭鬥的角度看,“大禮議”則是皇權與“相權”的一次角力

明朝廢相,到了中後期出現了內閣代相的趨勢,內閣無相名而有相權,實際上對皇權形成了制約。

楊廷和等閣臣反對嘉靖尊封生父的訴求,固然有很多理由,但給新來的皇帝一個下馬威是肯定的。

問題是,嘉靖皇帝也是個很有政治天賦的人物。他或許看出了這些舊臣的用意,知道一旦示弱,以後就要徹底受制於閣臣了。所以他硬要把這件事辦成,外倚新進,內縱宦官,讓他們形成抗衡,自己坐收漁利。

左順門事件後,嘉靖宣告了他的勝利。終其在位40多年,哪怕20年不上朝,都不會大權旁落,仍然是明代能獨攬乾坤的幾個皇帝之一

楊慎站在了皇帝的對立面。

敢於對抗皇權,自然有一身錚錚鐵骨,而代價是斷送了後半生的前途。


300年間最博學的那個人,死了

▲ 嘉靖朝的權鬥相當殘酷


3


37歲那年,楊慎拖著半死的身軀,出發前往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縣),嘉靖眼中的極遠煙瘴之地。

作為左順門事件的挑頭者之一,作為前內閣首輔的兒子,楊慎受到的懲罰是“永遠充軍”。在明代官員的懲罰體系裡,這是僅次於死刑的處罰。可見,嘉靖對楊廷和、楊慎父子是多麼痛恨。

很多人把楊慎的流放,當成是官員的貶謫。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兒。

遭貶謫的官員,儘管也把你貶得遠遠的,但好歹還給你個小官繼續當著,比如白居易的江州司馬、蘇東坡的黃州團練副使。

但流放充軍不一樣。你已經是個罪犯,而不是官員了。

楊慎受到的打擊,可比歷史上許許多多遭貶謫的著名文人大多了。

就算在這種情況下,嘉靖仍沒打算輕饒他。

在後來對“大禮議”諸臣的清算中,他的父親楊廷和也遭波及,被削籍為民,很快鬱鬱而終。

那幾年,嘉靖會時不時地向閣臣打聽楊慎的情況。只有閣臣回答楊慎病了、廢了,嘉靖才會感到滿意。

面對偏執暴戾的皇帝,楊慎不得不偽裝自己,傅粉簪花,懷擁歌妓,招搖過市,醉生夢死。

晚清文人謝章鋌堪稱楊慎的隔代知音,他看出楊慎的這些非正常舉動其實是佯狂避禍而已,“胸中實不知有幾鬥熱血,眼中實不知有幾升熱淚”

楊慎的人緣算相當不錯。儘管他遠在萬里之外,儘管嘉靖對楊家的恨意舉國皆知,但仍然有一些故舊知交願意替楊慎求情。

結果是通通沒用。

嘉靖在位期間,每逢喜事都會大赦天下,一共大赦了六七次,每次都把楊慎排除在外。

最最悲催的是,倒黴的楊慎遇上的嘉靖,偏偏是明朝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這意味著,楊慎要熬過嘉靖的任期,等到新帝上位才能有獲得平反的機會。

楊慎終究沒能熬過嘉靖朝。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他死於瘴雨蠻煙之地,享年72歲。


300年間最博學的那個人,死了

▲ 陳洪綬畫筆下的楊慎,簪花佯狂


4


一個正直、博學之人,後半生困頓於流放地,歲月蹉跎,前程無望,這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悲劇。

但是,這正是最愛君最尊崇楊慎的地方。

如果他死於左順門事件,我不會對他有特別的好感。雖然可以看出他的骨氣,但畢竟所爭之事,隨著時代變化,已經全無意義。

楊慎的偉大,在於他的詩意和尊嚴

這兩樣東西,在正常人中已經夠稀缺了,何況一個終生的流放者?

從被流放的第一天起,他就在盼歸。但他仍然保持了他的硬氣,不向皇帝乞饒。

古今許多人,在丟失了名望與地位之後,主動把尊嚴也讓出去了。一臉真誠地扇起自己的嘴巴,就像大糞澆到自己頭上還以為在洗熱水澡,舒服得不得了。

楊慎是與尊嚴共生死的人。

他沒有把自己當成罪犯。雲南當地土司叛亂,他不顧自己的身份,帶著人就去戰鬥。完了,還寫詩詞揭露官吏們在事變時畏畏縮縮的醜態,表達自己怒髮衝冠的悲痛之情。

當地一些官吏以修工程的名義來剝削民脂民膏,但沒有人敢站出來揭露、聲討,又是他,一個“罪犯”,給巡按上書講出真相。

他的正義感,就是他死死守住的尊嚴感。一個人可以被剝奪身體的自由,但內心的高貴,沒有人可以奪走,只要他願意守住。

在被放逐的30多年中,他無數次表達他的痛苦感受,但都是通過懷念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等詩人的形式,使得他的感受不那麼怨怨艾艾,而是有了一種含蓄的詩意。

這層詩意,無疑也是他自我保護的塗層。

前段時間,我看到北大退休教授錢理群的一個演講,他說:“我們對大環境無能為力,但我們是可以自己創造小環境的。我一直相信梭羅的話:

人類無疑是有力量來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生命質量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生活得詩意而又神聖的。

如果不幸身處黑暗,請永遠活出詩意和尊嚴。

楊慎正是這樣的人。所以,他最終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活成了明代的文化種子,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被譽為“明朝第一博學才子”

閣臣們都跟嘉靖報告說,楊慎這個人徹底廢掉了。沒有人想到,一個“廢人”在文化的園地上澆灌出了最絢爛的花朵。

他的博學是公認的。《明史》本傳記載:“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楊)慎第一。”陳寅恪也說,楊慎才高學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他擅長的研究領域覆蓋了經學、史學、哲學、語言學、音韻學、金石學、書法繪畫、戲曲音樂和民俗文藝等,據說平生著作有400餘種,存詩約2300首。關鍵是,這些著述往往有獨到主見,或可補史闕,或提供線索,有相當大的學術價值。

300年間最博學的那個人,死了

明朝的文化人想過一個腦洞題:如果本朝出一個文化人和其他朝代相比,要能不遜色,至少不被比下去,應該選誰呢?

很多人的答案,正是楊慎。

著名的心學大師李贄,把楊慎當作自己的精神偶像之一。他不僅極力稱讚楊慎的人品、學問,還說“岷江不出人則已,一出人則為李謫仙、蘇坡仙、楊戍仙,為唐宋並我朝特出,可怪也哉”。

意思是,李白、蘇軾和楊慎分別是唐、宋、明三朝文化界的扛把子,而這三人恰好都是四川人。

四川要麼不出人才,一出就出大牛人,此地真奇怪!

楊慎寫過一闕詞,被毛宗崗父子錄為《三國演義》的卷首而天下皆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這闕詞中讀出不同的味道。

而我想到的是,也許只有像楊慎這樣洞穿世俗成敗的人,才能在半輩子的逆境中活出了一個人該有的尊嚴和詩意。

致敬,楊升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