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東漢的滅亡在公元124年楊震之死時,已然註定

東漢於公元25年建國,經歷了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四朝,從第五代漢安帝時代開始,出現了宦官、保姆與外戚交替專權的亂局。

面對政治的日趨敗壞,一批讀書明理的知識分子,承擔起社會責任,被稱之為“清流”。他們用自身的名節抗爭腐敗的政治,承擔匡危扶傾的社會責任,最終讓東漢政權在無道昏君輩出的情形下,仍苟延殘喘百餘年時間。

在東漢的清流運動中,第一位以高位而殞身的,就是太尉楊震。

為何說東漢的滅亡在公元124年楊震之死時,已然註定

楊震祠

一、楊震之死

得罪權貴

漢安帝永寧元年(120年),經執政的鄧太后同意,楊震擔任司徒(即丞相)職務,時年61歲。兩年之後,轉任地位更高的太尉。

漢安帝十三歲即位,然而,鄧太后一直把持朝政,任用自己的兄弟鄧陟為大將軍輔政。漢安帝受制於鄧太后,無人可依靠,便依靠保姆王聖、宦官李閏等。等到鄧太后一死,保姆與宦官沆瀣一氣,在皇帝授意之下誣衊鄧氏,鄧陟等自殺。自此,史書稱”內寵專橫“,傾搖朝廷。拉開了東漢宦官干政,與清流鬥爭的序幕。

有人向楊震推薦宦官李閏之兄,讓楊震闢除其為官,並聲稱這是皇帝的旨意。楊震嚴詞拒絕,說,”如果是朝廷讓三公府闢除官員,請尚書檯發詔書。“同時,漢安帝閻皇后之兄閻顯也把自己的親信推薦給楊震,楊震並不任用。由此,楊震遭到外戚閻氏和宦官李閏等的嫉恨。

為何說東漢的滅亡在公元124年楊震之死時,已然註定

東漢時期宦官當政

多次犯顏直諫

漢安帝親政之後,寵幸保姆王聖。王聖的女兒伯榮可以出入宮廷,幫助官員傳通消息,請託賄賂。楊震對此極為反感。

他上書直言,說保姆王聖出身賤微,雖然養育漢安帝,有”推燥居溼“之勤苦,但是前後獲得的賞賜,足以報答她的勞苦。但是王聖貪得無厭,幫助官員謀取利益,收取好處,擾亂了朝廷的行政秩序,應當將王聖從宮廷中趕出去,和伯榮一起不得再進入宮廷與樞機重地有所往來。

漢安帝接到楊震的奏疏,並沒有認真處理,而是拿給王聖、伯榮等看,內寵們更加憤恨楊震。

此時,伯榮嫁給朝陽侯劉護的從兄劉瑰。因伯榮的關係,劉瑰承襲了劉護的朝陽侯爵位,並且得到侍中的頭銜,可以出入宮禁,參與機要。楊震深疾之,再次詣闕上疏。

楊震在奏疏中說,劉護的同胞親弟還活著,沒有能承襲爵位,而劉瑰僅僅因為是皇帝保姆的女婿,沒有任何功勞,就承襲從兄弟的爵位,還位至侍中,這樣的政治行為”不稽舊制,不合經義,行人喧譁,百姓不安。“

為何說東漢的滅亡在公元124年楊震之死時,已然註定

煌煌大漢

這一次,皇帝根本就沒有搭理楊震,而劉瑰封侯已成定局,楊震的奏疏留中不報。

不久,漢安帝寵幸王聖等又有了新動作。在洛陽城內津城門內,給王聖修宅第,將兩個宅子合二為一,超過應有規制,且連裡竟街,雕修繕飾,窮極巧伎。當時,正值盛夏,為修宅第迫使數十處工匠攻山採石,耗費巨億。而宦官樊豐等人,又請託州郡,賣官鬻爵。

楊震再次上疏極諫。王聖、樊豐等人看到楊震多次切諫並無絲毫效果,於是更加肆無忌憚,偽造詔書調發國家由大司農管理的錢糧,大匠管理的工匠材木,各自為自己家建造私家園林、住宅、別墅等,役費無數。

河間百姓趙騰,看不慣宦官內寵橫行無忌,詣闕上書,指陳政治得失。漢安帝大怒,以罔上不道的罪名,抓捕趙騰。而楊震又上疏解救趙騰,希望安帝聽取民意、廣開言路。然而,安帝終究下令讓趙騰伏屍都市。

此後,楊震又借地震等災異,多次上疏,言辭越來越切至,而漢安帝卻不加理睬。樊豐等人雖然側目憤怨,因楊震是名儒又是高官,不敢擅自加害。

為何說東漢的滅亡在公元124年楊震之死時,已然註定

幼主登基往往是取禍之道

陷害致死

延光三年(124年),漢安帝出都東巡。樊豐等人藉著皇帝出遊在外,在洛陽城裡競相修築豪宅,被楊震掌握證據,就等漢安帝回來上奏彈劾,徹底清算。

樊豐等宦官害怕惡行暴露,就先借著太史觀察到星變逆行的情形,向皇帝報告說楊震多次上疏批評政治,對朝廷早有恚恨之心。這一陷害果然刺痛漢安帝,回到洛陽的當天,漢安帝沒有回宮,先到太學暫駐。當夜,遣使者收楊震的太尉印綬,並命令楊震不得與賓客往來。隨即勒令楊震回本郡居住,將他趕出洛陽。

楊震出都,行至洛陽城西幾陽亭,慷慨對其兒子、門生說:”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何面目復見日月!“遂飲鴆自殺。並遺令:身死之日,以雜木為棺,布單被能蓋住形體即可,不埋入祖塋,不設祭祠。

宦官們並沒有因楊震之死而放過他。楊震老家的弘農郡太守移良,秉承宦官樊豐旨意,派人在陝縣截停楊震的靈車,將楊震棺槨暴露道旁。罰正在居喪的楊震的幾個兒子做苦役,代替郵差往來送達文書。來往百姓見此情此景,無不為之垂淚。

為何說東漢的滅亡在公元124年楊震之死時,已然註定

楊震像

二、楊震之死與東漢的清流運動

楊震之死,拉開了東漢清流運動的序幕。

作為讀書人與士大夫的傑出代表的楊震,其一生的行為,起到了標杆的作用,影響了後來的知識分子。

不怕死的清流

此時的東漢朝局,外戚藉助皇帝年少和太后、皇后之威權而把持朝政;皇帝藉助宦官消滅外戚,奪回實權。出現了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權的局面。無論哪一派上臺,都是培植個人勢力,打擊排除異己,然後專擅朝政飛揚跋扈,政治昏暗不堪。

而古代士大夫秉承儒家教義,於是與外戚和宦官鬥爭,掀起長達數十年的清流運動,進而在漢桓帝、漢靈帝時代,引發了兩次由宦官挾持皇權,清算清流士大夫的黨錮之禍。

由楊震我們不難看出,清流士大夫有這樣一些特點:

第一,節儉廉潔。東漢時代的多數士大夫,篤信儒家經典,克己復禮,個人操守首先體現在生活節儉和為官廉潔上。史料記載,不少漢代官吏”計日受俸“、”十日一炊“、”常食乾飯茹菜“的例子。有的官員為了顯示為官清廉,到任之後,妻、子前來投奔,卻”閉門不納“。故而清流之清,首先體現在節儉和廉潔上。

第二,直言切諫。東漢時代的清流士大夫,多直言敢諫。這種直言敢諫,體現在對於皇帝及政治的批評往往無所顧忌。比如漢桓帝時清流領袖太尉陳蕃拒絕簽署捕捉黨人的命令,並批評漢桓帝”杜塞天下之口,聾盲一世之人,與秦焚書坑儒何以為異“?這樣大膽激切的言辭,在皇權獨大的專制時代並不多見。

第三,蹈死不顧。清流的特徵還有一個,就是不怕死。清流士大夫出於道德理想主義,講求語言、行為中自然地表達出個性的道德美感和英雄主義。清流領袖有時明明知道皇帝不會接受意見,卻還是敢把話都說出來。陳蕃在奏議末尾就曾說”陛下雖厭毒臣言,凡人主有自勉強,敢以死陳“。而漢桓帝果然”覽奏愈怒“。

為何說東漢的滅亡在公元124年楊震之死時,已然註定

漢朝的名士還是比較有個性的

士大夫最終拋棄皇帝

楊震之死,既開啟清流士大夫與宦官集團矛盾的閥門,也是朝廷與士大夫關係撕裂的標誌。楊震的枉死,成為士大夫用以標榜士節的標誌性事件,血的仇恨已然鑄下,就無法淡忘。

漢順帝初年,宦官中常侍張防利用權勢,每請託關係,受取賄賂。司隸校尉虞詡屢次追查張防的案件,多次奏聞之後,仍不見處理。

虞詡不勝憤怒,自己到廷尉府投案,並上奏說:過去漢安皇帝任用宦官樊豐等,幾乎惹得國家滅亡。現在皇帝您任用張防,張防玩弄威柄,國家之禍又要重來了。我不願意與張防同朝,現在自首,不要讓我重蹈”楊震之跡“,被宦官害死。

其實,不但在世人心中,即便是皇帝心裡,楊震也是一道坎。

為何說東漢的滅亡在公元124年楊震之死時,已然註定

漢靈帝

楊震曾孫楊奇,漢靈帝時為侍中。漢靈帝一次與楊奇閒談,問道:”朕何如桓帝?“言下之意,漢靈帝看不上漢桓帝。楊奇回答說:”陛下之於桓帝,亦猶虞舜比德唐堯。“意思假若漢桓帝是堯,皇帝您就是舜。暗地裡是說,漢靈帝您比漢桓帝還不如。

漢靈帝聽了之後,不悅道:”卿強項,真楊震子孫,死後必復致大鳥矣。“用楊震的典故諷刺楊奇,說楊奇如果死了之後,還是會招來大鳥哭墳。靈帝這番話,同時也是一種威脅的暗示:話不要說得太直,別忘了你祖宗就是因為直言死於非命的。

無論是虞詡以楊震為楷模,要求與宦官徹底了斷;還是後代皇帝對於楊震的耿耿於懷,都說明楊震之死已經成了漢代政治上的標誌性事件,成了士大夫與皇權之間的死結。

士大夫要求皇帝徹底清算宦官集團,而皇帝作為統治者,從其自身權力利益出發,不可能也從沒有真心想過要徹底拋棄宦官集團。這勢必使得統治集團分裂,皇權和士大夫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

為何說東漢的滅亡在公元124年楊震之死時,已然註定

虞詡像

三、楊震之死造成的惡果

漢桓帝、漢靈帝時代的兩次黨錮之禍,實際就是宦官集團和知識分子士大夫集團衝突的總攤牌。顧炎武說”黨錮之流,獨行之輩:依仁蹈義,捨命不渝。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清流用生命做了最後的抗爭。然後,清流運動最終以士大夫受到全面的鎮壓為結束。

黨錮之禍之後,東漢的意識形態也在暗中改換。皇帝由傳統的儒家經學,改而培養”鴻都門學“,培養書、畫、文學的人才,用新的興趣轉移知識分子的注意力,希望從而徹底拋棄儒家的舊教條,避免政治行為總是受到體制內的士大夫的指責和抵制。

但是這一舉措並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隨著黃巾起義的爆發,朝廷不得不大赦黨人,再次利用儒家的士大夫鎮壓黃巾起義。

然而,此時的儒家士大夫因黨錮之禍中皇帝與宦官的大開殺戒,早已離心離德:或是自覺地與政治保持距離,表現出民間士人與皇權的分裂,如鄭玄、何休等人;或是走出綱常,不再與皇權合作,放棄對漢朝的忠心,如張煥與袁紹;也有從清流中走來的人物,始終無法割捨心中的道德理想,如傅燮、皇甫嵩等,甚至於曹操——抵死都不願走出”篡漢“那最後一步。

總之,經歷了黃巾起義,群雄紛爭,公元220年東漢滅亡。東漢滅亡之後是三國分裂的到來……然而東漢的滅亡,似乎在公元124年,楊震之死時,已然註定。

為何說東漢的滅亡在公元124年楊震之死時,已然註定

東漢末年最終天下大亂

更多精彩請關注“你史不史啊”,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敬請留言,必定認真回覆!謝謝!

文中圖片均來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